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把“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词,体现着本次课改所提出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而只为提高考试分数和个人、班级、学校的排名,实质上是教育的异化。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3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随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于2011年曾做过一个关于“教师对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在多项调查结果中,有两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高达74%,而对课改的满意度只有25%。理念认同度高,是因为课改核心理念和方向反映了教师们的心声。(余慧娟,2012)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追求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课堂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质疑能力的“操练场”。(雷振海,李炳亭,等,2011)多种媒体都把视角聚焦于历时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说明了对基础教育的特别关注,也说明了基础教育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我们今天回顾课堂教学改革十多年的实践,试图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制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角度探讨规律、特点和发展的趋势。

课程改革更新了课堂教学的理念

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对于教育理念进行变革,更要求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并用经过更新过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实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模式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钟启泉,2003)

明确把“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不仅对于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开展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一切学生,要求我们制定教学策略、讲究教学艺术的时候,不仅要求在心目中必须有学生,而且还要考虑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负责,既要注意到那些在处于第一层次的“精英”,也要关注中下层次的大多数。特别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进步。好多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所谓“生本课堂”的教学改革,让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把“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词,体现着本次课改所提出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而只为提高考试分数和个人、班级、学校的排名,实质上是教育的异化。为了学生的发展,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策略、方案时,都应该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标准进行评估。

坚持教育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和训练充满活力

生活化的教学要求虽然提了许多年,但是,都是停留在课题研究和报纸杂志的论文上面,即使一些有志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那些研究成果、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往往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淹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等体现生活化要求的内容。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是要兼顾到不同区域特点、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学生的要求,不可能把一地一时的某些地方生活原版地搬进教材,而学生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建立一个教材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则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任务。二是要求学校和教师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在设计教学时从考虑使用生活中鲜活的材料,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把教学和训练的内容推广到生活实践中去,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联系生活的空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实践、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渠道,让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在生活中创新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教育教学更好地为创新服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任务所在,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相比,显得短腿的地方。“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2001)是课改的明确目标,旗帜鲜明地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这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对于自己的发展有价值的内容,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既要求教给学生工具书使用、目录检索、关键词搜索等方法,还要联系实践教会学生运用浏览、筛选、复制、整理、储存等方面的技术和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做中学、用中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来实现,在课前教学活动的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训练项目的筹划和落实、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并使用相配套的评价机制进行促进。

倡导学习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在自主性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挑选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选择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由数个同学自发地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容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承受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合作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围绕某一或某些探究课题,在学生自愿、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合作能力、研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除了上述这些对于课堂教学策略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新的教育理念之外,本轮课改还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理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课程评价应能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在教育中体现民主精神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强调教育公平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民主化理念显得更有价值。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习的朋友;一方面要改革课堂教学策略,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书中学”为“做中学”,畅通与学生“对话”的渠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程改革引发课堂教学策略和艺术的变革

促使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变化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状态与能动性现象。

强化了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动意识才能获得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特点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挑战,世界各国进入了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作为目标。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生学会探求知识、发现知识、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改变单一的教学策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丰富多彩

课程改革的全力推进使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得多元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由重点考虑教师的教,转向首先考虑学生如何学习。不少学校在进行生本课堂、生态课堂改革和建设时,教师在设计教案的同时,还设计学生的学案、活动单,使得两者互相配合使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结果,特别是课改提出三维评价目标之后,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使得教学重心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过程中的实践、方法、问题、体验、效果。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课堂提问的结果往往是求得正确的答案,而课改所倡导的对话不仅要求找到答案,还要让学生表达出与之相关想法、过程、方法,还要求针对学生所反馈出来的问题,采取因势利导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这些方面的转变对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自然会产生连锁反应,作为教者必须顺应这种改革的趋势,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来筹划和实施。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努力推进教育公平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新课程强调的基础教育的一种大众型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承认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育人的活动,应致力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而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新课程在实施中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课堂教学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全面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订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的凭借。

教学策略的制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十余年来,经过若干次培训、交流、探索、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已经基本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并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实施,按照为了一切学生发展思想所制订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全面性。一方面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提出知识技能的目标,更强调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二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兼顾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改变了过去的那些只抓尖子生,或者抓中间带两头的传统做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与教师的合作与对话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改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能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新旧知识的关系、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转换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是本轮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的基础。要得从根本上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得让学生从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把讲台的位置让给学生。一些开展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校,注意加强课前学生预习、自学、探究,组织教师集中编写与之配套的类似于学案的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主持学习成果交流和问题讨论,教师在学生问题解决不了或一些理论问题讲不清楚时,才出面帮助解决问题。

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在课改的课堂上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主动放下架子,积极为学生创造平等研究问题的条件。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享有在课堂上应有的权利。比如提问的权利,质疑的权利,保留自己不同意见的权利。当出现一些学生意见相悖的情况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冷静反思,即使是学生错了,也能耐心解释,反复讲清道理,改变了过去那种凭借居高临下的身份压服的做法。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允许学生在犯错误和纠正错误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虽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课堂教学的编剧、导演,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课改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唤醒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充满朝气和生机。在课堂教学现场人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比较拘谨和盲从,而在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上,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日渐浓厚,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教师面对思维敏捷、充满好奇、敢于质疑的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生机和压力;特别是自身素质比较好的教师,能比较多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进行开放式教学,也乐于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师生的关系是默契、平等和融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教师不再把守讲台、高高在上了,他们已经或正在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课堂上的不当表现已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赞扬和肯定。课改促使每一位教师开始反思,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思考教师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课改从“热闹”推进到理性思考。教与学间出现矛盾或问题是由教学这一特殊活动决定的,教师们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各种与课改相关的教学培训,加上校本教研,已无法解决教学现场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一般教师都能十分理性地感觉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进行了学习方式变革之后,40~45分钟的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随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的转换而改变,部分教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部分教师则力不从心,勉强应对。单凭经验和熟悉教材已远不能适应课改,教师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有了全方位的体现和拓展。课改在造就更多德高才厚,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优秀教师的过程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和实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效果,好多的学校、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推动下,由课改初期的实验进入到探索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研究相关的问题,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上做文章。

注重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体发展,重视教学活动的层次性,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方法指导上下工夫,把“授之以渔”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实际,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所要教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把课本知识、校本资源、学生生活、课外活动、网络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制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并努力做好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工作,使学生学得新、学得活、学得实。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

有效调控教学的进程。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控教学的进度、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效率的高低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指标。一是注意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增加单位时间内传输和接受的信息量。二是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和训练的内容。三是控制好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四是控制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在教学中注意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教学策略的改革上,除了废除注入式,强调启发式教学外,还出现了许多与课改配套的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类型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使用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保证。

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十余年课改使得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各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做法,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预示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提示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和艺术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倡导终身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我们必须和世界接轨,追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可发展能力的教育。

一个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有人曾做过一个测算,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在学校所学知识只占所用到的涉及各方面的知识的四分之一(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个比例还会降低)。而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是要在学习化社会中依靠自己的阅读和探究获得的。

教学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是大量的方法性、程序性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摆脱考试指挥棒的限制,不紧抠书本上的那点知识,从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着想,教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培养他们使用一辈子的综合素养。上海的钱梦龙老师曾经当了一所实验学校的校长,他注重听课、随堂评估,抓紧每个教学和训练环节,不搞什么月考、会考,也不参加上海市区的一些统考。对此,学生家长有意见,并且一直反映到上海市教委去。他仍然我行我素,到了毕业的前半个学期,专门教学和训练考试知识,培养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结果在升学考试时他们实验学校的同学成绩出奇的好。之后的跟踪调查显示,进入中学后,老师都欢迎来自他们实验学校的学生:能力强、思维活、基础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从根本上与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告别。

传授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许多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才出现的,而所用的终身学习的方法则是在学校中教师传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种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授学生能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作为目标。仅就阅读而言,就有许许多多的方法需要教师们去介绍和讲授,像跳读法、浏览法、批注法、反刍法、提纲法、笔记法等等。此外,像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法,也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自主学习所必需的。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是这次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毕业后是不是有出息,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终身学习的能力的高低。因为走上某一个好的工作岗位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是因为某种机遇,有的是因为某种外力的作用,但是因为没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或者叫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肯定是跟不上社会需要。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关键是师傅有没有把学生引进门。

强调教育互动,深入发掘学生潜力

为了体现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大了课堂教学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充当学习主角。学生当主角,教师当配角,这是新型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从课改十年的实践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充当主角创造条件,主动把自己置于配角位置。教师虽然处于配角位置,但是绝不能推卸在课堂教学中的责任。

教师为互动创造必要条件。首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民主意识,和学生平等相处,吹胡子瞪眼睛的教师,学生是和他们动不起来的。其次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三,鼓励学生向我“开炮”,增加课堂教学活力。

互动成课堂教学评估的内容。为了推进这种互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把学生在课堂能否产生互动作为一条评价标准,不仅要有师生互动,还要有生师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生生互动(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研究解决)。经过这种特殊的评价内容的促进,课堂教学互动程度和效果自然会不断提高。

转换教师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界的革命、教师角色的转换则是其中的一项革命内容。特别是在课改的推动下,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作为前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双方,其共同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教师的自我展示,也不单是为了让学生给教师考取分数。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理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只有平等了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立场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且时刻地配合学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教师真正地做了学生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时学生才能和你积极地配合,平等对话,产生理想的教学互动。

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教师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许多已经成为学生能够和他们说真话的人,是可以倾诉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内心体验的人。教师已经成了能够理解、支持学生的人。有些教师说:教师是温暖学生心灵的人,是慰藉学生灵魂的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服务,因为离开了为学生的服务,教师本身的岗位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种服务是由教师教书育人的服务地位决定的。大部分教师已经从学生学习的指挥者,变成了现在的学生学习和今后学习服务的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必然的,有些问题即使是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不能领悟的,有些涉及生活的问题在生活中也是不能解决的。此时,教师的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十多年实践表明,不少教师,尤其是一些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学自悟的同时,能够给予学生以多渠道多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一些寄宿制学校或者针对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教师的这种角色和身份体现得更充分。

从文本到体验,注重情感态度评价

文本是这次课改所提出来的用于教学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广义概念上的阅读材料。事实上,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在教师引导下的阅读是极其有限的,最终都是离开教师独立阅读的。如何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受到情感的教育和陶冶,是基础教育的共同话题。

实现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在教学前,让学生阅读,一般通行的办法是教师事先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这些题目的引导下读书,学生是独立阅读了,实际上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课改的推进下,许多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带任何框子,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倡导学生边读、边想、边体验。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在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从中有了个人特殊的体验。见解。

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思考探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把精力放到让学生读书和体验上去。不少学校还把教室专门设置成学生阅读、理解、思考成果的展示、交流的场所。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对于在与文本直接对话中遇到的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

改革旧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如何评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如果作为标准去评价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标准答案到体验是一大变革。

从分离到统一,整合知识能力体系

分科教学是我们国家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的一种传统的做法,由于学科间的知识系统性、逻辑性的作用,相互之间很少沟通,给国家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轮课改为了解决这种现象,不仅重视学科间的沟通,还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同时还在中小学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并把它作为课程列上课表。高中还专门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规定的学分要求学生来修。

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为更多的人所认识。知识和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们关注的角度不同,常常把它们摆到不恰当的甚至是对立的位置。平常我们所讲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积累多了,能力则可能发展得更快些,相反,能力强了又可能增加学习获得知识的量。

知识和能力体系得到整合。知识和能力之间各有各的体系,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增加,需要不断地整合。例如,低年级的识字、写字、说话、词语、句子知识及有关能力,到了中年级进入习作训练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些知识和能力就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运用,又形成了一种低年级所没有的习作能力。

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有了改变,学科间的渗透使得教师不得不考虑本学科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使得教师又不得考虑如何通过这些综合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从预设到生成,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课前要预设教学方案是必然的,也是上课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但是,课改后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互动,出现了许多即时性因素,不少是教师事先预设教学方案时所没有料到的,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花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来解决问题。

从预设到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有一位教师在开学初的课堂上发放新作文本时,意外地发现有一本面子和芯没有粘好,被分成两半。这位教师特意把这个本子夹在那个组的第二本位置,然后让学生往后传,发现同学都暗暗地把那个破本子放到下面而拿一本好的。但奇怪的是最后一位同学居然没有拿到那本有问题的本子。于是教师向全班同学介绍了刚才发生的事,要求同学们以《破本子到哪去了》为题对他们小组进行采访,并以此为题目写成一篇文章。采访中,大家都认为应该拿这个本子的是班长,他是获得省、市表彰的三好学生,全国少代会代表,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但面对采访他说:“我们交的是买好本子的钱,应该拿的是好本子!”那个拿了不好本的学生说:“这本子反正得有人拿,与其让别人推来推去,还不如我把它留下来。”……由于现场感强,学生感触深,每个人的文章都写得很生动、精彩。

开展自主性学习,增加学生主动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就是规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教育部,2001)

强化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基础上。以教师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为前提,真正地做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也就从根本上摆脱了以前教学中强迫学习的沼泽地。从课改的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为越来越多人所认可。

强调独立性。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大背景下,不让学校组织学生补课,不让教师加班加点,更具有现实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基础上,不仅要求学习者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还要求教师为学生松绑。学生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像给学生设计的暑假习作就改变传统的习惯,只给学生规定大致的写作范围,像家务劳动类、自我服务类、游戏活动类、采访调查类、参观访问类、文娱体育类,等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和谐的空间,也为提高写作质量提供条件。

注意异步性。所谓异步性,是针对过去教学中的传统意义上的齐步走。在自主性学习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要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许可的前提下为自己的自主性学习定位,发挥自己的长项,花工夫弥补自己的不足,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获得长足的发展。教者要能够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原则,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得。

开展合作性学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采用合作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是课改带给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性的变化。它不仅能够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还能通过课内外的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合理组织合作性学习小组。为了让合作性学习对于学生的训练更具有立体性,不少教师在实践中注意混合编组。根据学生构成的比较复杂的情况,首先是要保证一个合作小组中的成员有好中差三个方面的成分,以保证合作的活力。其次是学生的性别要有所兼顾。男女生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等方面往往都有所差异,不同的性别可以让他们做到优势互补。第三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行为习惯、性格特点、思维方法等因素,力求能使相互间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强化小组内部的依赖性。一是目标互相依赖,以共同学习目标统一合作学习的行为,保证实现既定的学习效果。二是奖励互相依赖,要求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小组负责任,让每一个合作小组的成员明确学习成绩好坏都是大家所有的脸面。三是角色互相依赖,组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四是资源共享,为了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互相为对方提供方便。

强化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要求每个角色要尽职:明确自己在所负责的合作学习任务中的角色,以及自己在充当这些合作学习的角色时应该干些什么。责任实行承包:合作学习课题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再由合作小组的成员分别来完成。全程评价调控:随机地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来评价该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由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测试,也可以由合作小组学习组长对组员、或组员对组员之间进行。

培养合作性学习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的技能作为指导重点。一是组成小组的能力:能够使得兴趣、爱好、水平、基础等情况有共识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二是开展小组活动的能力:合作学习小组能够合作的基础是同学间能够进行交流、帮助,通过一系列的相互交流的活动实现合作学习目标。三是有交流思想的能力:发挥各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完成该小组的学习任务的重要作用。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强调探究性,又体现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求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与新掌握的知识和新形成的能力进行整合,还要把探究的领域向社会和生活拓展。

把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配合。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它不仅需要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而且还要和阅读理解、实验探索、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配合。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发展。

使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对一切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让全员参与,又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选题,又能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能力、兴趣、爱好,让每个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好准备。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仅需要提供和选择探究的课题,还需要一定探究条件,像对象、场所、资料信息源等,而这些即使是有些家长参与进来,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师在组织实施之前,要能够综合考虑和分析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铺平道路。

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验成功与挫折。为了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经受锻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有所帮助的。关键是在于探究性学习结束之后,如何组织参与的学生进行总结的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深化教学改革,使课堂更趋于生态化

十多年来,千千万万的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这方面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尽管这些经验受地域、执教者的各方面因素、教育对象的各方面情况的制约,但是,仍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生态化课堂,人们称之为顺其自然的课堂,自然发展的课堂,学生能够和谐发展的课堂。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学科之间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和谐,教育与教学的和谐,学生在和谐氛围中自然地成长和发展,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让我们的课堂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孩子的心房。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程度不到位

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十年课改的抽样调查来看,经过十年课改,“即便课程、教材变了,但它对具体教学并没有多少约束力。即便政府强力推行,教师仍然可以我行我素。即便教师从心底里同意这些理念,行为仍会不自觉地‘复原’。”(余慧娟,2012)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案基本上是沿袭以往的传统写法,作业设计和批改不能体现课改的要求。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对于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心存疑虑,不敢继承这些传统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实验和发展不平衡

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或班级之间、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差距很明显。特别是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东西部学校间的差距就更为突出。学科间的差异明显: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中小学主要学科,中高考必考的科目,普遍受到重视,而那些不在统考范围内的科目,则重视不够。像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个体差距大:由于多年来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城市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农村学校间,同一所学校中的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间,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和消极应付课改的教师之间的差距,随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差距变得更加明显。区域差异明显加大: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及中心校区,优秀师资比较集中,学生生源基础好,新课改进展和成效比较明显。而农村学校,特别是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课改的程度和进展的差距明显。东中西部学校间的差距就更大了。毕业年级成为课改最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小学高年级、初三和高三,在其他年级可能课改搞得轰轰烈烈,而到了毕业年级马上“回归”,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又回归到竭尽全力获取高分。

课堂教学改革重形式不重实质

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为了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表现出教学改革的水平,刻意在形式上做文章,不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上下工夫。首先,一些教师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有些教师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有的课堂居然能够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有些教师把一些本来一个提问就能搞清楚的问题,非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花了很多时间,而得到的东西则不多。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滥用表扬。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如何、回答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都一概的给予肯定、表扬,致使学生对教师这种千篇一律、随意的评价无动于衷。第三,有些教师不做精心的设计,不培养学生必需的学习素养,为了自主性学习搞“放羊式”教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更没有反馈,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只剩下形式上的好看。第四,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花架子,不管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让一些尖子生上台讲课,一般学生听的自由式的学习局面;有的教师误认为分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在花样百出上下工夫。

自主学习缺少必要的引导

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个体的独立行为,不依赖于别人,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则成为一个轻松的旁观者。有些教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职能,不顾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课堂上只让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急急忙忙地介绍自己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汇报自学情况,而教师既不示范指导,也不讲授重点、难点,忘记了自己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参与者、组织者和监控者,是教学进程中的设计者,是学生交流交往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帮助者、启迪者。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依然停留在个体的原有水平,无法对新知识实现完整的意义建构。要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必须要精心组织,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他们积极探究,自由表达心中所想。

合作学习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的热热闹闹,特意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可是,学生往往在组内只“合”不“作”,只“议”不“思”,只“说”不“听”。一是不太重视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合作学习泛滥,为了形式而设计和组织,是肯定不能取得合作性学习的效果的。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就不一定非要搞合作学习。二是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中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思想”,而每个人的思想都必须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过程。否则反应慢的学生容易被思维敏捷的学生同化,甚至被“牵着鼻子走”,整个合作过程就变成优生的一言堂。三是教师不能融入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因为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之中,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则无法进行指导;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不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提供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

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没有节制

有的教师为了使用媒体费尽心机地设计、不辞劳苦地制作,有的自己不会,干脆就找人制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乐此不疲”。课堂上,教师一会儿放录音,一会儿敲键盘,一会儿动鼠标,手忙脚乱,还难免出现问题。为了在公开课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找专职人员来全程跟着帮忙。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单一的课件展示,教师设计好课件,手拿遥控器,尽情地点击着图标,演示着不同的画面,显示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及标准答案,学生做着标准的解答,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和学法指导,更没有重要讲授及板书、语言、情感等的示范,媒体就失去了优化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能。

专业素养不适应课改的需要

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对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认识、对于课堂教学策略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课改提出的新要求,几乎不过问,还是凭老经验办事。有些青年教师也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但是,由于其水平、经验的不足,操作起来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一些乡镇学校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明显。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又不容易让他们获得。有些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强。在调研中许多校长反映,有些青年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上进心不足,对于课堂教学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不把追求最优化教学效果作为目标。对于自己存在的不足也不花力气、下工夫自我进修,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缺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而一些学校,特别是升学压力比较大的学校,把校本教研作为形式,象征性地制订活动安排表,一般不去考核、评价,更不去反思校本教研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教师专业培训,分配到具体的学校名额,对于整个教师队伍来说,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更是杯水车薪。学校通过校本教研探索课改和本校、本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特点、思路,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艺术的提高,也需要借助于学校的校本教研。

经过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所有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所得,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在总结、反思课程改革的时候,为了深化今后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认真研究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才能在教学策略的制订和教学艺术的提高上取得积极的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