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是在国家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宏观背景下开展的。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4]此后,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就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本研究是在国家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宏观背景下开展的。

(一)研究背景

1.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提出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对“十七大”报告的认真解读,可以充分感受到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视、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努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则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公共服务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目标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服务制度和模式,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公共化、公正化和社会化。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现阶段政府的目标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从转变理念、完善体制、培育主体、创新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作出努力。[1]

200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他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还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2]此后,各地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珠海、成都、大连、南京、重庆、上海、广州等地在探索中取得了成功经验。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息县,政府门前也树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醒目标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要求频见于县委、县政府的各类文件中。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要求各乡镇及县直各单位在各项工作中,要树立为民服务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各类为民服务工作。这一切都体现了我国政府治理范型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在由传统的统治管理型、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而政府治理范型的转变,必然带来各项具体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必然要求各项工作的服务化。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搞好教育服务,便成为各级政府教育治理的必然选择。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提出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具体部署上,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教育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3]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党和国家着眼于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着眼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明确部署。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重要号召,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4]此后,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就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方案,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研究制订工作,要求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订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纲要》[5]。温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在制订《规划纲要》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6]各地政府特别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积极探索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路径和办法,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3.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

县域教育涵盖了除严格高等教育以外的几乎各种教育类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主要在县域教育系统完成。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 861个(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全国13亿多人口,约8亿在农村,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到80%,高中阶段学生占到64%。[7]所以从区域教育的角度来讲,全国教育的主体是县域教育。

教育部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学校校舍、设备、教师标准化建设,健全教师校长流动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8]

在当前县域教育中,除了义务教育城乡和校际发展失衡外,县域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失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失衡、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发展失衡在县域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在当前形势下,县级政府如何对县域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选择县域教育治理范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策略,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全面、协调发展,以具体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服务于全县人民,便成为了一个亟须认真、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

面对当前县域教育均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笔者作为一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县域教育发展与规划的领导,在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同时,也真切地了解县域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当前政府治理转型、创建服务型政府、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新的形势下,县域教育如何发展,县域教育服务如何开展,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促进县域教育发展均衡,是让人久久萦怀、沉思不尽的问题,笔者更觉得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来说,处于中部地区的传统农业大县——息县的教育问题,除了部分个性问题之外,很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将息县的县域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理清楚,在对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理论和政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路径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为息县县域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治理范式的选择提出理性见解,为县域教育服务的具体实施提供相对科学、可行的实践方案,是笔者做此研究的本意和初衷。除此之外,如果本研究还能对其他县(市、区)的教育治理与教育服务提供一点借鉴的话,那是笔者的奢望。

这便是笔者做此研究的背景、原因和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