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的背景与回顾

研究的背景与回顾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在构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由表2.1的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来看,2000开始,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呈逐年增多的态势。与学术论文研究成果遥相呼应的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逐步成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热点题材。

一、研究的背景与回顾

(一)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变迁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工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2年、2003年、2004年,教育部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交流会,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加强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切实把建设和发展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培育扶持高职院校和440个专业,有效地带动了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了全国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2008年,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高职院校评估方案和第一轮评估工作总结基础上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枙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枛的通知》,开始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新一轮的全面评估。至此,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世纪之交的规模扩张开始全面转向内涵发展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在构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2000—2009年的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显著提高。(1)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力军和基本阵地,在构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布广泛、覆盖全面、数量庞大、贡献巨大,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综观上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基本上经历了从“实用型人才”到“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的转换过程。同时,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①人才类型的实用性、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具有明显差异。②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其综合素质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高。③工作内涵的转化性。高职教育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④工作岗位的基础性。高职教育的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关云飞等,2008-14)。

(二)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回顾

1.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高职”+“人才培养”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发现2000—2009年期间发表论文分别为379篇(其中核心期刊35篇)和2305篇(其中核心期刊378篇)。其研究成果随年份分布如表2.1所示。

表2.1 2000—2009年10年间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章统计

img2

关于某个教育问题研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转折,背后都与国家政策立法的促进作用密不可分。由表2.1的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来看,2000开始,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呈逐年增多的态势。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呈明显提高的态势,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揭开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的篇章,与此同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始有质的飞跃。而到了2006年,特别是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加强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切实把建设和发展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上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培育扶持高职院校和440个专业,有效地带动了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了全国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上述几个事件的发生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为关节点,2005—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论文明显增多,总数达2206篇。

2.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与学术论文研究成果遥相呼应的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逐步成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热点题材。通过对全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题名,检索到硕士学位论文26篇,博士学位论文7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清源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论文从对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入手,运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界定了社会适应性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标准,分析了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讨论了增强社会适应性的途径,从而形成了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周明星的《素质本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3),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及其所导致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种种缺陷出发,围绕“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主张展开研究,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批判的基础上阐述了“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独特理念,并提出其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依据和构建,为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思考的路径。此外,还有彭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6)以及顾文明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型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9)。

而硕士论文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烨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5),叶晓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以及陈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8)等,上述论文有的从理论角度,有的从实证角度,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著作的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进行著作检索,发现国内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数量尚不多,主要有:

周明星著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本书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及其所导致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种种缺陷出发,围绕“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主张展开研究,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批判的基础上释放出“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独特理念,并提出其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依据和构建,为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思考的新路径。

刘福军、成文章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出版社,2007)一书从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了解、分析入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彭元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问题展开,以劳动力社会分层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学校能级理论为基础,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解为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途径、就业指导策略等要素,并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贯穿全书。

此外,夏昌祥编著的《双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许丹雅编著的《高职高专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韩学军著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以及丛森、支芬和主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也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4.课题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在课题研究方面,随着近十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学术界也开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其进行研究。2000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研究项目涉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地位、作用、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题成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课题共有60多个子课题,全国180余所附设和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参加了实验和研究。(2)此后,学界掀起了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单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例,2000年至2009年期间立项的课题达13项,见表2.2。

表2.2 2000—2009年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国教课规划课题概览

img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