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素养培育的途径

信息素养培育的途径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一个是如何来判断人们有没有信息素养,或者说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的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评估信息素养培育的方法与措施是否得当。提出不同的信息素养要求,才能适当而合理地培育以及评估人们的信息素养。这是对于所有公民的最低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无论其内涵怎样,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所有公民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也是我们在基本教育阶段所应该培育的学生素质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章 信息素养的特点与培养途径

素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完全可能是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说一个人有文化,表示他能够进行基本的读写算,可能有些人特别能够进行计算而在历史地理等方面缺乏深入透彻的知识;也可能有些人特别能够欣赏音乐与艺术,但是对于计算与逻辑推理就显得比较薄弱一些;但是任何人也不会否定他们,不会说他们都是没有文化的人,说他们不具有现代文明人的素养。另外一方面,现代人的素养也不是由某一种单一的途径形成的,往往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是在一个文化整体的环境中逐步发展而成的。

在讨论信息素养的时候,也有着同样的问题。现在,社会与教育部门已经有了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培育信息素养的共识,随之而来的问题有两个。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培育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另外一个是如何来判断人们有没有信息素养,或者说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的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评估信息素养培育的方法与措施是否得当。下面将进一步讨论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节 辨析信息素养的特点

在讨论信息素养的培育途径与评估问题之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弄明白,这就是信息素养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可以有利于培育途径的讨论。

一、信息素养层次分明

前面我们讨论信息素养的目标问题时,已经指出了信息素养包括了意识与情感、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等几个方面,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观念,实际上包含了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所有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它是对于信息时代的所有人的要求。这样说,不免忽视了人们的个性特征。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同样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尽管在信息时代,人们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将是十分密切的,但是其密切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信息素养可以根据这个密切程度来划分其要求。信息素养可分为公民信息素养、应用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信息素养三个层次。他们反映了不同层次的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信息素养要求,才能适当而合理地培育以及评估人们的信息素养。

1.作为公民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公民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与利用信息技术有关,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必然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应用;在阅读报纸、观看电视、听广播时,在与朋友和同事交谈时,都会涉及信息技术这个话题。如果不了解信息技术,就可能非常不方便,仿佛游离于社会之外。因此必然有一个对于信息社会中所有公民的信息素养的起码的要求,我们称之为公民信息素养。这是对于所有公民的最低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一点也是基础教育对于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公民信息素养的内容同样包括了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到没想到)、信息道德伦理修养(对不对)、最基本的信息知识(知不知)以及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会不会)的许多方面。对于什么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这一点,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一般人认为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能力(主要是十分具体的安装、启动、运行以及退出信息系统的工作等)是最为基本的能力,一些软件的使用能力也是人们所需要的公民信息素养,并且还需要基本的信息资源利用能力。这一些组成了基本的公民信息素养,但是人们的认识也是各有侧重的。有些人则认为信息理解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批判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生成能力、信息表达能力这些也属于比较高一些的要求的公民信息素养,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其具体内涵也会有所发展。

无论其内涵怎样,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所有公民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也是我们在基本教育阶段所应该培育的学生素质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解决,那么就可能需要在学生毕业以后进行第二次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的扫盲,即人们所说的功能性扫盲。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进行功能性扫盲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对于经过几年将要进入信息社会的中小学学生,我们现在应该力图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2.作为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人员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应用者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许多人不仅需要公民信息素养,他们还是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员。他们可能利用信息技术查阅所需要的资料,撰写各种信件与文章、杂记,记录家庭亲友的通讯地址与电话号码等。这样,他们就需要对信息技术有比公民信息素养更加多一些的要求,这就是作为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人员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应用者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人员所需要的信息素养,是在公民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尽管在范围上同样包括了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到没想到)、信息道德伦理修养(对不对)、最基本的信息知识(知不知)以及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会不会)各个方面,但是要求更加高一些。例如他们要了解计算机等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局限性,一般的工作原理与所需要的工作环境、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办法等。

至于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应用信息素养就更加复杂一些。一般说来,应用信息素养在这个方面是因人而异的,它通常包括一般通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而对于需要使用的软件系统,应用人员则应该十分熟练,并且了解该软件所具有的各种特殊信息的意义与对用户的各项具体要求(例如各个菜单选项的含义、如何进行输入、所输出的信息代表什么意义)。另外,更加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系统中的信息理解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批判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生成能力、信息表达能力等比较高一些的技能。

对于一般信息技术应用人员来说,他们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可能因各人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例如,有的人可能对于声音媒体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工具软件的使用十分熟悉,能够创造出十分美好的音乐素材;而有的人则能一分钟送入一二百个汉字;有的人可能比较熟悉各种网络浏览工具的使用,并且了解各个网络站点上有些什么有用的信息,有些什么捷径可以比较快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一般说来,他们对于某一类软件工具比较熟悉,能够充分发挥工具的功能,制作与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产品。

3.作为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发设计者信息素养

对于一部分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来说,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则应该比一般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员要更加高一些,我们把它称为开发设计者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把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设计作为他们的职业或者个人的爱好,因此通常在信息意识方面是十分强烈的,而且也相当注意信息产业意识的知识产权问题与安全问题。应该注意的是,具有高度的信息技术道德伦理修养,才能使他们的信息产品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有害。此外,他们也需要更加多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工作原理,以至各个部分的细节,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系统的潜力,使系统的工作效益更高。

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的信息能力要求更高,在信息理解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批判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生成能力、信息表达能力之中,更加强调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应该有比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与系统设计能力。通俗地说,比较强调的是能不能的问题。

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的信息能力通常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可能是非常熟悉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有的可能非常熟悉某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有的可能十分熟悉硬件系统的工作。

此外,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的信息能力方面,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低层次的开发人员一般是指可以在他人指导下进行局部系统的设计开发的工作者;中级层次的开发人员是能够独立完成指定开发任务,并且能够指导初级开发人员的那些工作者;高层次的开发人员则是那些能够进行原理性研究,领导大规模的工作队伍开发出新水平的信息系统的工作者。

4.个人信息素养的发展

尽管我们讨论了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所处于的层次是会随着他的认识与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每个人在开始时都是信息技术的生手,对于信息技术只有十分肤浅的认识,而且对于信息素养的伦理道德问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能够说说,意识上也是不太强烈的。这个时候,能够培育公民信息素养就是他们的第一步。

在具有公民信息素养以后,一部分人可能会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一些,也可能由于他们的一些业余爱好需要,经常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的问题,使用一些他人所推荐的工具进行工作。使用以后,一部分人觉得相当麻烦,可能会放弃,他们便停留在公民信息素养的层次;另一部分人由于自己的钻研和其他人的帮助而入了门,提高了应用能力,遇到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就想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已经相当强烈。例如,他们中有些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会每天打开计算机网络去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作家已经必须坐在计算机旁边才能进行写作等等。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他们对于信息素养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认识也有所提高,而且对于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也不断深入。这样他们已经发展到了应用者信息素养的阶段。

这些人中间,有一部分人特别是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已经感到了信息的重要性,爱好信息技术,他们不满足于应用制作好的软件工具,感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决心以信息产业为自己的工作领域,因此努力工作与钻研,成为信息系统的开发者。他们的信息素养就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开发设计者信息素养的阶段。

我们之所以这样分析信息素养组成的层次性,主要是要指出: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首先必须考虑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哪一类对象,究竟是信息社会的一般公民,还是信息技术应用人员,还是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从此出发,才可能拟定教育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国际信息处理学会第三技术委员会(IEIP—TC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下,1994年12月制定了《中学信息学课程》(中译本199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指出,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政府内部、商业或更广泛的社会中使用信息技术,现确定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自动化阶段——基础结构正处在发展状态中,现有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信息学解决的办法等纯属科技人员自己的职责;

信息化阶段——其特点是计算工具的使用趋向于让更多的个人所接受,在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使用者带有很强影响力;

通信化阶段——最先进的阶段就是计算机联网,其特点是用户之间互相合作,而信息学是最基础部分。

此外,按照这个阶段划分的思想,他们提出了下表所示的信息学的目标要求:根据处于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阶段的情况,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目标有所不同,所教学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二、信息素养强调普及

信息素养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强调普及,也就是它在信息社会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十分普遍,属于公民的一种广泛的基本素质。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1.普遍存在性

首先,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文明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人们的工作与日常生活离不了信息技术,他们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遇到问题常常想到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求答案与得到帮助。在工作岗位上,领导可能吩咐你去查找一份资料,或是发一份电子邮件;某些同事可能与你讨论哪一个软件使用更加方便且功能强大。在社交团体活动中,可能大家议论有了哪些新的信息系统,哪些正在进行实验,哪些已经可以在商店买到。甚至于在家庭的饭桌上,可能你的孩子会说刚才从因特网上看到了一个有游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请你一定要买下给他,而妻子则说网上商店最近到了一些什么时装,非常适合她,这个时候也许你就在想有没有办法不让他们去使用信息技术做这些耗费你钱财的事情。这些例子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是信息社会中人们在各种场合的一个常见的话题。一个不能够谈论信息技术的人,不了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情况的人,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十分拘束与沮丧,因此有没有这些常识可能会影响你与周围其他人的交往。而且,如果一个人对于信息系统感到神秘和畏惧,那么面对着比比皆是的信息技术,可能会产生一种十分沮丧的心理状态,这样是不利于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2.无绝对权威

在讨论读写算所表达的文化素养时,一般说来,教师的文化素养比学生高,读写算能力也比较强一些,年龄大的文化素养比年龄小的要高一些。但是,信息素养没有年龄、职务等的区分,没有绝对权威。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种过去讨论读写算的文化素养时所看不到的特殊现象。即使处于现在这个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我们已经在世界各地可以看到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是有许多年轻人,他们的学历可能比较低,但是他们的信息素养远远超过了年龄比他们大许多的成年人;在许多学校中,学生的信息能力超过了教师。这是由于信息素养的广泛普及决定的。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无处不在,人们可能不经过学校教育就接触信息技术,培育信息素养,而且他们可以自我学习,发展到较高的层次。而如果一个年龄大一些的人或一位教师,如果忽视了继续学习,那么也就会停滞不前,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领域与信息产业是如此广阔,信息技术中有着那么多的空白点有待人们去发现,也有着那么多的功能没有被人们所充分利用。即使是专家,当某一种新的软件出现,一种新的信息技术方法出现,一种新的信息学观念出现。就仍需要进一步学习钻研与理解发现;而一个年轻人,如果肯钻研,在一个领域中深入探索,那么他可能取得独特的成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仔细看一看信息技术领域,许多人都是在他们是年轻人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时,突然发展成为一方霸主的。苹果公司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比尔·盖茨是这样发展他的微软公司的。可以预言,今后还会有一些同样的现象。

三、信息素养注重操作

尽管信息素养包括了意识情感、道德伦理、知识能力许多方面,它本身主要还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上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

所有的信息素养最终必然表现在人们能不能自由地操作信息系上。一个人如果嘴上能够说得头头是道,而遇到机器有一点小毛病,就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那么最多只能说他具有一点公民信息素养,而且并不太高;相反,如果一个人使用某些软件进行信息资源的访问,能够方便地查找到各种有用的信息并且加以利用,那么即使他不太会谈论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与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也应该说,这个人还是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的。这就是说,在评估个人信息素养时,能力方面的素养的权值要比其他方面的素养的权值要更加高一些。同时,在判断不同层次的人们的信息素养时,信息能力在综合判断中所占的权值是逐渐提高的。对于公民信息素养来说,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基本的,综合判断中可能比较强调信息意识情感,也要求有一定的信息知识与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动;对于应用人员来说,尽管信息意识情感、知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了许多,但是对于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更加多一些,因此在进行综合判断一个应用人员的信息素养时,信息能力的权值已经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而在评估信息技术的开发人员的信息素养时,信息能力方面的素养甚至可能是综合判断中的最主要部分。

2.信息素养的表现具体落实在使用与操作上

所有的信息素养不是看人们如何说的,而是看怎么做的。这就是说,信息素养高低的表现具体落实在一个人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操作上。例如,信息意识情感方面,也是操作性十分强的。公众关心的不是这个人在会议上怎么说,而是他实际上想不想、敢不敢使用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热心与积极。也可以说,人们要看他自己每一天使用信息系统多少次,使用信息技术在做什么,有一些什么成果。如果一个人作报告时,大谈信息技术对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他从来不是自己去查找信息,而是一切让其他人去做,自己连启动信息系统都不敢,那么就很难说他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同样,对于信息伦理道德来说,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信息伦理道德时,也十分注意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他的言论。如果一个人教育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在实际上,他却是不尊重其他人的芽动,那么其他人就可能认为他是道德方面比较差的人而与他疏远。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素养更是这样。人们在判断一个人的信息技术知识的高低上依据的是他能够知道多少,能够不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因此只能够空泛地谈论信息技术的人并不被看做为有信息知识的人。

3.信息素养的培育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

信息能力必须通过操作信息系统才能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信息技术知识来说,也只有通过具体地操作信息系统,才可以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才能使人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至于伦理道德问题,也只有让人们去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发现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信息素养的培育必须要具备提供学习者操作信息系统的条件,不能够提倡无机操作。

四、信息素养的发展性

信息素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的不断发展性。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是不断发展的。当人们已经具有初步的信息素养以后,必然会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永远没有止境。

1.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有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因此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吸引了许多方面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从事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这样更加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成技术,本身是一种高度知识化的技术,也就是说,它具有类似于滚雪球的效应,知识越多,发明越多,发展就越快,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越来越快。

2.信息素养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信息素养本身也具有这样的滚雪球效应。刚刚接触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往往因生疏而拘束,如果这个时候认为自己汉字输入反正学不会,或者是计算机的许多名词反正弄不明白,连开机以后怎么办都记不住,即给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明自己与信息技术是没有缘分的,而放弃了进一步的尝试,那么他们就可能永远也学不会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有很好的信息素养。如果他们能够在开始时坚持一下,不管那些名词问题,不管自己的输入是多么缓慢,但是还要再试一试,这样在信息意识上已经初步冲破了敢不敢的界限,而且在突破了第一点以后,就会发现信息系统并不是那么神秘,使用方法是十分程式化的,只要遵循那些规则,一切都会十分顺利。尽管还只是入门,进行了最简单的应用而且不太熟练,但是已经具有基本的信息意识与情感,对于信息技术有了一些基本知识,而且有了最基本的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在了解一些工具的使用以后,感到很方便,因此也就用得更加多一些,这时他们的愿望可能会发生分流,有的人愿意在因特网上浏览,有的人愿意使用光盘进行电子阅览,有的人希望使用信息技术为自己建立家庭记事簿,有的人希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己的营销活动等,因此他们可能去寻找适用的软件工具使用。同样经过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后,他们的信息意识与情感更加强烈,开始产生没有信息技术不知道做什么与怎么办的情感。因为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人打交道,因此开始对伦理道德问题关心注意起来,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然后,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就会自己开发一些信息资源,或者进行一些信息技术的开发,这个时候他们的信息意识与情感已经十分深厚,也相当关心信息伦理道德问题,并且对于信息技术已经具有相当广泛而细致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

当然,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些人放弃而不发展下去,但是信息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是那么多,从人数上来说,信息技术的发烧友将会越来越多,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而其中有许多就是我们通过现在与今后的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培养的。

第二节 信息素养培育的途径

在确定了信息素养的目标以后,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对于信息素养培育的途径,即有哪些办法可以培育人们的信息素养。但是人们是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出现并且广泛应用以后才开始考虑这些问题的,不过只有几十年的简短历史。而现在人们所重视的数学、语文等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育问题,它们都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目标、内容与活动的体系。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做法。归纳起来说,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一般可以采取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等三种方式,它们都是学校中经常使用的素质培养方法。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注意到,社会与家庭教育也是培育信息素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学科课程与教学

设置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学科教学,是目前各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信息素养培育的最主要的手段,它是信息素养培育途径中的基础。

首先,开不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学科教育是一个对于信息素养培育重视不重视的观念问题。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程与课堂教学。一个学校需要上哪一些课程?各个课程的学分(也就是它们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哪一些学科课程被社会(主要是学生、家长及其周围人们)认为是更加重要一些的?或者换句话说,哪一些学科课程的考试成绩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问题决定了课程被师生与家长所重视的程度。因此,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要真正地突出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要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受到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足够重视,一种必要的途径是把它作为一门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进行教学。

实际上,无论是主张计算机文化观念的还是主张计算机工具观念的那些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者,都是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计算机文化论者从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与未来文明人所需要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出发。提出现在的教育目标要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作为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文化素养来进行培育。而计算机工具论者则从计算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通用工具的观念出发,提出必须有一门课程培育学生掌握这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应该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课程。因此,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向决定课程设置、制定教学大纲与教育计划的教育决策者们呼吁,要求他们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学科教育的范围,而且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应该处于一种有利的地位,起码应该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现在,经过他们的努力,许多教育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位置。许多国家和地区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列入了单独的课程目录,考试的成绩作为进入有关学校的评估条件之一。

其次,设置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门课程。应在课程内有系统有计划地安排各项教学内容,有完整的教材,规定具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方法与标准,同时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专门的教师培育,形成一支正式的专门的教师队伍。学生以比较集中的时间完成信息技术知识、伦理道德与基本能力的培育工作。例如,学习者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可以在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方面得到具体周详的指导(包括键盘与鼠标的使用,正确的姿态,法律道德教育等),而不是完全自己摸索。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的初学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专门的信息学课程的学科教育,为其他途径的信息素养培育打下应用信息系统的基础。

设立专门的信息学科课程的问题是,一方面这样做与当代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不符;另一方面在目前学校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难以提供必要的课时给新的学科,更不要说提供适合重点学科的课时给一门新兴学科了;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与应用的普及,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变化,而学生在课外能够接触,的技术越来越升级,因此必然带来教材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需要经常培训、教学评价内容(考试内容)需要不断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一些问题,那么这种专门的信息学课就会失去其发展的优势。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进行的教学活动。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我们还必须指出,在学校推广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有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功能与任务。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果在学校得到广泛推广,那么学生能够大量接触信息技术,因此可以说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素养培育途径的主流。

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可以说,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度过的。因此,如果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那么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例如,如果在外语教学中能够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外语方面的学科知识,而且他们需要使用键盘打字,使用鼠标检索有关信息,因此他们能够提高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学生看到了信息系统能够十分方便地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呈现信息与传播信息,会感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方便,因此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与情感。一部分学生会因为想知道为什么信息系统能够与自己对话,会判断自己的输入是不是正确,为什么会绘出美丽的图画与发出动听的声音,怀着这些好奇心而开始钻研信息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奥妙,以后他们就可能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

认识到这一点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有许多来自于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他们原来就从事各门学科教育的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因此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角度进行研究,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他们熟悉各种各样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与操作方法。

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研究人员,他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教育需要改革,而且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在于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所以他们积极地支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且认为这也是培养下一代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培育信息素养,其主要原因是它的信息技术应用频率比较高,有利于形成一种信息技术利用的氛围,特别有利于培育信息素养中的意识情感。

但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培育信息素养,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例如什么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等等)以及一些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例如开机、关机、键盘与鼠标的使用),都很难归于某一门具体的学科,通常都要另外进行教育;其次,现在软件设计者十分注意人机界面的使用方便性,学生在利用他们进行学习时所作的操作十分简单,往往只要移动鼠标选择所希望的项目与理解所呈现的内容就可以了,一插即用的信息系统操作方式使学生连开机与关机都用不着了。因此,比较深入而又必要的信息能力不能够指望单独靠利用辅助教学而得到熟悉与掌握。再者,要把培育公民信息素养与应用者信息素养所需的教学内容(例如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信息系统工作基本原理、计算机犯罪等等信息技术知识问题与各种信息能力的培养问题等)分散安排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需要认真细致地考虑与分析,而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软件开发与师资培训。

三、计算机管理教学

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CMI)是计算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力工具,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与教育行政管理的政策研究人员把计算机管理教学作为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发现计算机管理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师生使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意识,使他们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在他们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作用,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操作方法。从而,他们也提出,在学校中加强计算机管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说,计算机管理教学是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环境。

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应用,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对于信息素养培育来说,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在学校中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无论是报到注册还是学校所发的成绩、课表,都是由信息系统进行安排的;无论是吃饭付费、体育馆借球还是图书馆借书,都应用了信息技术,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氛围,对于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其次,让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工作,他们都因为工作需要而学习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育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提高了信息意识与情感。并且了解了许多信息方面的伦理道德问题,实际上培育了学校中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而学校中所有人的信息素养的养成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最有利的条件。此外,学校中各种资源,特别是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更加为学生提供了使用信息技术的场所,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与熟练信息系统的操作。

但是,计算机管理教学对于信息素养的培育是相当间接的,而且比较局限于几种普通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

四、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实际上,学生不但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在社会上得到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它们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补充途径,也是培育的特色所在。

大众媒体具有信息教育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很快、应用面十分广泛的新兴技术,必然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信息网络传播等各种媒体都在讨论信息技术,在各种书店以至出售书籍的超级市场,到处可以看见许多热门的、从少年儿童读物到百科全书的各种档次涉及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的书籍出售,图书馆内也到处可见有关读物,各种各样的博览会、展览馆里许多内容都涉及信息技术与信息知识,许多表演与展出方式都与信息技术有关。因此,许多人在这些场所学习到了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了解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很好地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

家庭中的讨论与使用使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家庭成员见面时也在谈论信息技术。此外,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社会与家庭之中的,当他们到处都会接触信息技术时,例如在商店里使用POS系统结账,在银行使用自动柜员机取款与存款,回到家里,家长在使用信息技术休闲娱乐;同时,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学生自己也利用信息技术来寻求帮助,他们还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阅读,漫游知识的海洋,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那么,学生必然从中得到进一步有关信息技术的教育。这一点是大家都能够看到的,我们不应该对此有所忽视。

各种各样的业余信息教育是培育特色的场所。我国的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指导站在计算机普及推广教育中作出过十分出色的贡献。例如邓小平同志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就是他在观看上海少年宫的学员操作计算机表演时所作的。上海现在所涌现的各种电脑俱乐部、网吧,都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场所。

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培育信息素养的环境,对于培养信息意识情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同时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也主要是在这里发现了冲突,也在这里找到初步解决的办法。同时,许多社会活动,例如信息技术知识比赛、操作比赛,其中有名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及其有关的选拔与培训活动,对于培育拔尖人才也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社会家庭的信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素养培育的同步性,所学习与培育的信息能力可以与信息技术发展基本同步。而且这种同步造成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信息技术的生手可能与一些信息技术的专家或者老手同处一个地方共同学习某种新东西,他们相互交流启发,不仅生手从老手那里学习到许多东西,而且新手们可能提出老手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不断给信息素养增加新内容。例如,多媒体技术刚刚出现时,许多原来的计算机专家与许多视听技术的专家都要学习与讨论;而在JAVA语言出现以后,大家又一起讨论它的应用方法了。这种情况,正像西摩·佩珀特所描述的桑巴学校的例子:“代表着一种学习环境应该具有而且能够具有的属性。学习没有脱离实际,桑巴学校有着它的目的,学习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与学校结合在一起的。新手与专家在一起,专家也在学习。”充分体现了信息素养的无绝对权威与普及性等等特点。

但是,这种培育途径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也难以评估不同人的学习效果,因此很难把它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素养培育途径。而通常是把它作为其他途径的必要的补充。

概括起来说,各种途径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有着各自的作用,信息学科教育打下了基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计算机管理教学提供了环境,而社会家庭的信息教育是重要的补充,并且是特长学生与人才孕育的摇篮。只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我们的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第三节 信息素养的评价

在信息素养的研究与培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于信息素养进行评价。这包括应该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而且还有如何评价一个学校与地区的信息素养培育工作。为了分析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讨论什么是评价,然后讨论信息素养的评价方法与确定评价标准的一些原则问题。

一、什么是评价

评价(evaluation)是一个使用范围极其广泛的名词。如《辞海》所述,它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而价值的解释是事物的用途和积极作用。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汶(Scriven)提出评价的定义是:“决定事物、产品或过程的优点和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的评价,其特色(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包括关注于成本、比较、需要、伦理,以及关心其本身的政治、伦理、表达与成本方面的特点;而且支持和宣告其价值判断,而不只是进行假设一测试。有时(在科学的范围内)该术语使用范围较为狭窄,仅仅表示那些系统科学的评价,或是仅仅由一些人们称之为‘评价人员’的人所进行的工作。尽管广义的评价对于理性行为和合理思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专业性的评价往往相当昂贵,而且有时作用不大。认真地进行评价在松散的含义上是一种‘科学’,因而可以被教会:但是,它又是一种艺术,一种主观判断的技巧,就像那些由法官、陪审团、文学评论家、房地产估价员以及珠宝商等人所完成的工作,这时它就不是一种‘科学’。”

从上述引言可以看出,评价是一种调查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对事物的优点和价值进行判断和估计,并以宣布该判断来引起公众的注意。如果把评价看作为个人的行为,那么由于各个有意识的人处于不同的地位与环境之中,有着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因而有着不同的情感、意识、知识与情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欲望与追求,对同样的事物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例如,对于流行歌曲与流行歌手,有的人对其评价很高,形成追星族;而有的人则对其评价较低,将其归人下里巴人一类。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判断完全是由于他们的不同文化背景、情趣追求所造成的。

1.评价含义

评价一词在早期就与教育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形成一种评价的测验说:测验就是评价。当然,优良的测验技术提供着优良的评价基础,但是,专家们在仔细分析测验状况之后发现:评价比测验更具包容性。就是说,评价除了可以判断评价对象的优良差劣之外,还决定着评价对象本身的价值性,价值高下的程度。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强调判断对象的过程。评价需要在经过实地访问、调查,对评价对象的计划、要求等了解之后方可作出评价(判断)。如今评价又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准备接受评价的对象需先行自己评价自己本身的优劣,并设法改进,然后由专家小组(评价小组)进行访问和调研,依照规定的序列和规则做出认可与否的决定。所以,早期的评价仅立足于表现(如课程计划、设计、实验等)与目标(无论是计划、设计还是实施,均有目的、目标和宗旨)之间的一致性,即作为一个过程的评价,它涉及的是确定课程和教学方案实际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评价的测验说则认为:“优良的测验技术为优良的评价提供着基础。”而以后的评价说则是强调专业判断,或者就是寻找价值,或者是收集和提供资料,使决策人进行有效决策等。

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评价观念大为改观,专家们认为,新的评价概念无论是作为方法还是过程,必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评价应对对象作出优劣和价值的判断,而不是技术性地纯客观地叙述事件过程。对同一对象而言,其优劣性和价值性都是对象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的体现:

评价不只是评定对象的业绩效果,更是为了作出决定。以对其本身和社会负责。所以,评价是“瞻前顾后”的全方位的行为;评价可以对人、对事、对学校工作作出判断,或是对其某一点(某一方面)作出判断,也可以对具体课程、个案、行政管理的设计措施作出判断;评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各种工具,在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情况作了详实调查、访问、测评等确认之后,方可对评价对象进行评判描述。而在评价和判断过程中,可以包含对评价对象的质的描述和量的描述,以使评价过程更具科学基础。

总之,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评价可以有不同的目的,或是为改善教学过程,或是为提供决策资料,或是表示责任,或是为确立权威等,但是评价的最后结果都是对于评价对象的优劣和价值的判断。

2.评价的类型

为使评价工作更实际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被分成了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

诊断性评价是对事件(物)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评价诊断,也是在事件(物)进行之前或事件进展至某一阶段的开始之前所作的评判,以求发现问题所在并且确定下一阶段的任务。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在摸清情况、条件、基础和可能性等前提下,设法发现问题,诊断缘由。而可以利用诊断性评价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完善后一阶段发展目标,并帮助指导今后发展的计划。

在学校教学中,不少学校或教师对学生进入新学期、学习新课程之前,常常进行学前考测——前测,以了解学生对准备学习的新课程内容的兴趣、爱好、要求、期望、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技能程度等,然后修订教学目标、方法或作出必要的调整决策,如增减某些章节内容,调整课时,制作必要的辅助教具,收集资料等等。这里的“前测”就是一种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

形成性评价是指发生在事件的形成过程之中,在事件进行和实施到一定阶段之后必须作出评判的阶段性评价,它包含对目标的需求评价、方案设计评价、计划实施评价和价值推广评价等项目。这类评价是按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为评判依据的。例如在,课程教授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卷、测验、作业、讨论等就是进行形成性评价所必需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它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授课进程和方法的作用。总之,为了及时改进课程,甚至修订、发展课程,使课程趋于完美的评判,就是形成性评价应扮演的角色。

(3)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

总结性评价是以评价整体为对象,以确定它的价值、效果、需要为宗旨,以选择、采用及判定绩效为依据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可采用横向比较方式或非比较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往往又具有对后续阶段的诊断性评价作用。例如,期末考试、毕业作业、教学活动过程有效性的评价,都是总结性评价的必要的具体手段。

尽管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但应看到,有些形成性评价也提供了对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效果分析,即含有属于总结性评价范畴的内容;而总结性评价关于事物的判断,也许就是下一次设计修订的依据。这种评价关系可以区分却又难舍难分。

3.信息素养的评价问题

信息素养的评价问题,可以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群体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于一个具体人的评价。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对于具体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评价,它是与基础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相互关联的,具体地说,是要判断学生信息素养的程度与水平,衡量这些信息素养可能对于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信息素养的评价本身也有着各种不同的目的,因此有着各种类型的评价。例如,为了搞好信息素养培育的计划,需要进行诊断性评价;在培育过程中需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展,督促他们的学习;最后需要总结性评价,判断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的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收集有关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数据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数据作出对于他们信息素养水平的判断。我们在下面首先讨论如何进行判断,然后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信息素养的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目标指向评价,它通常使用某种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比较判断。此外,使用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课程评价所得到的信息易于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处理,作出客观而迅速的判断。提高评价的可信性与评价分析效率。同时,对于评价人员队伍的形成来说,也可以通过比较统一的培训,比较迅速地实现。因此,我们首先讨论如何来确定这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讨论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1.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一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点。因此,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和组织它,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完备性的原则。

(1)科学性

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该符合科学性,也就是说它应该科学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出自一部分人的臆测,也不能迎合一时的、个别人的需要。

科学性的另一表现在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应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按照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工作,而后检查评价对象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否符合判断结果,从而判断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这一点说明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

(2)合理性

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该具有合理性。如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检测项目的标准之间应该没有冲突与矛盾。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应该注意不要的内容在要求上相互冲突。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项目所要求的标准应当是在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合理地分配在其内容的各个项目上,不能有的过于强调,有的又被忽视。

(3)可行性

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繁重、细致的工作,需要评价人员根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去观察、记录、分析、处理学生和教师通过课程所产生的各种信息。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使评价人员知道如何进行评价工作;另一方面,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指的是: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内容应该是可以观察记录下来的现象与测试得到的结果。大多数评价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评价人员的观察和问卷调查获得,因此观察项目与问卷调查项目应该是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易被评价人员调查记录的,而应该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描述语言。

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尽管是一个完整的价值描述,但是应当尽力将其比较仔细地划分为可以用等级或是否达到等判断性语句来描述的小项目,使评价人员可以方便地观测与记录。

此外,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所得的信息应该易于分析处理。分析处理所采集信息的最大的问题是大量信息所带来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处理。一般来说,可以用树型结构来划分评价体系,从顶向下逐步细化,分成若干层次,而各个层次上各项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这样可以减少评价指标体系内部的相互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可以让评价人员了解体系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

(4)完备性

价值尽管可以从各方面去衡量与判断,但是作为一种体系来说,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性的判断,是对事物的优点与影响的全面的认识,因此任何一种评价内容体系都应该是完备的。

信息素养的价值主要反映在它对学生今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前面已经讨论过,信息素养本身包括了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各个方面,而我们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就应该是全面地涉及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而不能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更不能只是某种软件的使用能力或者某种语言的程序设计能力。

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还表现在它不是只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而是代表着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人的一种共识。一般说来,社会上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人对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是有差别的,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家长的要求不一样;体育教师与化学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而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就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2.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问题

根据信息素养的目标与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几个方面。但是,具体的评价标准仍然处于一种经验型的实验之中,也就是根据信息学科课程的目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研究各种测试问题与方法。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与情感的程度是现代人在信息社会中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而我们目前对于这一点在评价学生时并不太注意。

(2)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伦理道德也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它。

(3)信息知识。这一部分信息素养的评价项目,一般都会列入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信息技术工作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等几个方面。

(4)信息能力。由于信息素养的操作性特点,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对于信息能力认识的不一致,造成信息能力评价标准的项目拟订困难。总的说来,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查找能力、信息组织存储能力、信息组合编辑与表达的能力,也包括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素质的评价判断一样。信息素养的评价包含的内容十分多,而且一部分只有依靠教师观察调查得出结果,因此它的评价结果不宜使用过于细致的分段标准,主要是使用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来表示;为了表彰比较努力的学生,也可以使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或者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的五级度量方式表达。

三、信息素养评价方法

信息素养的评价过去主要是检查学生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因此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验,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笔试进行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对于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这两个重要部分的程度与水平没有认真判断;其次,依靠测验方法,特别是笔试来衡量与判断,比较难以判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由于是用笔试进行考核,学生只要能够笔答,就可能通过测验,这样就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注意知识方面而对能力方面有所忽视。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各个信息素养项目的评价方法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