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教育理念的演进

生命教育理念的演进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要保护生命,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香港地区也展开了生命教育的实践。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已经超越了西方社会的生命教育理念的原初内涵,它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形成了一股“生命化教育”的思潮。

二、生命教育理念的演进

如上所述,生命教育的起源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以及此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批判戕害生命、危害生命、生命颓废等问题的教育思潮,生命教育理念开始在西方社会中发展了起来。随后,它逐渐传入东方社会,在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地获得了认同和实践,同时也逐步在中国内地兴起和发展。由此而言,生命教育理念的演进和发展,体现出了从西方社会衍生到东方社会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其最初的思想源头来自于西方,随后逐渐传入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教育理念。

谈及生命教育思想的初创,我们不得不提及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要保护生命,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发展。杰·唐纳·华特士同时还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致力于反吸毒、预防艾滋病、反自杀和反暴力等实践活动。随后,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这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概念的机构,最终这个机构还发展成了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它的基本宗旨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在全球从事着保护生命健康的实践活动。[14]此后,生命教育思想开始逐步传入东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在日本的大学和民间组织中相继兴起了一些以“生死教育”为宗旨的组织和机构,它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即要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课程中开展“死亡准备教育”,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死亡观。2001年,日本东京大学建立了“死生学”的研究基地,该基地的主要目标是“构筑有关生死的广阔的、有深度的知识体系,将生死学作为重构生命伦理学的基础,回答和升华应用伦理学的课题”。[15]该基地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使日本的生命教育有了依托,同时也促进了日本的生命教育理念的发展。

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逐渐兴起了生命教育理念。当时,在中国台湾的青少年群体中吸毒、自杀、自残等现象开始凸显,这引起了人们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生命问题的关注。1997年,台湾地区的有关教育部门设计了生命教育课程,并开始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进行推广。2000年以后,台湾地区还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与此同时,中国香港地区也展开了生命教育的实践。2001年香港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丛书,提倡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要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倡导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16]

除了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之外,中国内地在新世纪以来也逐渐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论思潮和实践潮流。当代中国的生命教育理念,已经不只是狭义的珍惜身体生命的教育,而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化教育。如果说西方的生命教育更多的是要保护学生的生理生命,预防艾滋病、吸毒、自杀、自残,那么当代中国的生命教育理念则显然极大地扩充了生命教育的范围。国内的生命教育理念可以说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的逻辑延伸,它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批判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本位论,在保护学生的身体生命的同时也倡导对于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呵护与关怀,对于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追问与寻求。当代中国生命教育理念的这种独特性,在教育实践领域和理论领域都有集中的体现。在教育实践领域,一系列的教育实践都主张要保护学生的生命尊严,肯定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促进学生的个体生命的完善,比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带领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丰富的教育实验和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生命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辽宁省于2004年启动的“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以及《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上海于2004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云南省于2008年开展的“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等,也在国内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尊严与生命主体性的教育实践。

在教育理论领域,当代中国的生命教育理念也超越了生命教育的原初意义,而获得了更广阔的内涵。叶澜教授于1997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开始了教育对生命的关注。此后,她还在理论层面上继续探索生命教育,明确提出了“生命是教育的基础”、“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17]在叶澜教授及其所创立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带动下,国内一批学者也开始进行了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生命化教育》,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李家成的《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析》以及河南大学的“生命教育丛书”等。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已经超越了西方社会的生命教育理念的原初内涵,它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形成了一股“生命化教育”的思潮。生命化教育思潮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包括:生命整全与全人的教育内容、生命自由与自由的教育追求、生命独特性与个性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以及生命意义与生死观教育等。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当前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了实践变革,从忽视生命、漠视生命甚至无视生命逐渐走向了肯定生命、保全生命和珍爱生命,对以“生命”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理念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同与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