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的“素质教育”理念正是在透彻理解人的素质内涵,同时深入批判“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而产生和兴起的。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素质教育理念脱颖而出。其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再次,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最终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素质”。对于“素质”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素质”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人格特征、性格倾向、潜在能力、生活品位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可见,广义的“素质”概念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泛化倾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概念理解的混淆和杂乱。狭义的“素质”概念,主要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已经趋于稳定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基本品质特征。它从生理学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来把握“素质”的形成基础,并从生理品质和精神品质两个层面来逻辑地理解“素质”的基本内涵,这避免了“素质”概念的泛化和混淆。

从狭义的视角出发,我们通过“素质”的形成基础和“素质”的内涵这两个方面来理解“素质”概念。首先,“素质”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没有基础,“素质”无从产生。人的素质的形成大体上需要两个基础——“先赋基础”和“后赋基础”。所谓“先赋基础”,也就是先天赋予的素质,这是由先天的遗传条件来决定的。而所谓“后赋基础”,也就是一个人在后天所接受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人从出生到长大,事实上一直都在接受着来自父母、亲人和教师的影响。一个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个人的后天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比如,一个先天视觉失明的人,很难成为一个画家,一个天生跛脚的人也很难成为一名短跑运动员。先天的遗传条件决定了一个人的后天发展可能性。当然,“后赋基础”也同样重要,一个人如果生活于优良的后天教育环境之中,并且具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坚忍不拔的勇气,那么他(她)也可以突破“先赋基础”的限制,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几乎失聪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创作,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他显然“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总而言之,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赋基础”,二是“后赋基础”;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共同影响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形成。此外,“素质”的基本内涵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即生理品质;二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即精神品质。很多人可能仅仅从生理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素质”,把人的“素质”归结为某种生理品质或身体素质;而有些人则仅仅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来理解“素质”,把“素质”归结为某种精神品质。但是,事实上“素质”应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生理品质和精神品质。生理品质主要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但是后天的教育和自我修炼也很重要。而“精神品质”则主要是在后天的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但是它也离不开一个人的先天气质。体育运动冠军虽然往往具有某方面的身体、生理品质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艰苦训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那么他(她)也不可能成长为运动冠军;美丽的歌喉虽然为一个人成为音乐家奠定了生理品质的基础,但是坚持不懈地献身音乐的精神品质却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理品质”和“精神品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基本素质。

当代的“素质教育”理念正是在透彻理解人的素质内涵,同时深入批判“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而产生和兴起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素质是生理品质与精神品质、智力能力和道德能力等的完整结合体,因此往往偏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品格培养;偏向于智力教育,而忽略了身体能力教育;偏向于考试教育,而忽略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成长。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素质教育理念脱颖而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理论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中就逐渐形成了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本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1997年,原国家教委还印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中对“素质教育”作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界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基本素质的教育。”[1]这是国家政策文本中第一次给出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明确定义。根据这个政策文本的规定,素质教育在反思“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面的重要目标:一是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二是在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

因此,根据这个定义,再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素质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它反对片面的、狭隘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学校教育捆绑于知识传授、考试分数之上,把学生限制在书本知识、考试试卷之上,学生的素质无法得到提升,学生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却不断地增大。素质教育理念批判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它倡导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主张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素质,而不只是知识素质、考试素质。其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应试教育只教给学生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则被严重地忽略了。而素质教育提倡全面知识的教育,学生可以从素质教育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验,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出更全面的能力结构。再次,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最终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应试教育无法全面地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它甚至损坏了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最终也损坏了整个民族的素质品质。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重新肯定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发展,最终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