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在本质上,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总之,素质教育是一种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主张。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

第四节 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一、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育“主智主义”倾向严重,忽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等因素的协调发展;教育重知识的传递、灌输,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启发与心灵的点拨。虽然,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限延长了、课时增加了,但素质并没有能够达到与其知识水平和教育层次相应的水平,特别是人格、品德出现的问题备受关注。所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非常强烈,对教育的期待非常迫切。

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知识社会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知识的获得质量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这样,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就被提到重要位置。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教育毋庸置疑地应该重视知识,但教育不能仅仅止步于传授知识应付考试,知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同于素质。从知识到素质需要转化,而素质转化生成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内化和内在身心品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育本身的转变,于是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就应势而出。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的迥然相异。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质和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具有独特人格特征和个性专长的社会新人。

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培养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考试的地位被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的轴心运转;分数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命根子,学习演变成了追求分数的枯燥行动。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的人被忽视。

三、素质教育的实质

在本质上,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素质教育改变了过去忽视教育本体价值、片面追求教育工具价值的教育价值取向,提倡以科学的方式来处理教育价值之间的冲突,主张在充分实现本体价值的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实现工具价值,从而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引起了重大的变革。因此,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变革。

教育活动的价值是复杂的。从价值属性的角度看,教育有本体性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之分。其中,教育在增长人的知识、经验,发展人的智慧、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便是教育的本体价值,它是在教育过程之中实现的,所以又称教育的内在价值。而教育在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社会或国家主体所追求的工具价值;教育在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晋升、求职、谋生等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则是个体所追求的工具价值。这两种工具价值,都可称为教育的外在价值,因为这些价值都是在教育过程之外实现的。

我们过去处理教育价值冲突时,无论是国家主体(社会主体)还是个体主体,总是片面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甚至以损害内在价值的实现为代价,去追求某种外在的工具价值的实现。比如在十年“文革”中,片面地追求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价值,把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学生求知、增智、发展潜能、提高素质等需要却没有得到满足;又如,在一些学校,师生双方都把应付考试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考试考什么便教什么、学什么,导致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变成了枯燥单调的应付考试、获取考分的训练过程。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种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主张。在处理教育价值冲突的过程中,它首先确保教育的本体价值在教育过程中的充分实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努力实现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所追求的工具价值。素质教育承认追求工具价值的合理性,但把这种价值追求确定在一个合适的时空坐标上,从而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理性的态度去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

四、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同义说。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2)排斥说。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3)具体化说。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既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相互排斥或并列,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一种形式。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素质”一词原来是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即遗传素质。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已扩展成一个含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概念,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因而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与全国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通常认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政治素质教育,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2)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问题,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属于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基础。(5)身体素质教育。指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并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以促进健康成长。(6)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以及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矫治。

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快乐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素质教育。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