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动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行动研究中,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对象,他们也成了研究者。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联系。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第三节 行动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

一、行动研究法概述

(一)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发展

行动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盛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如今受到整个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行动”和“研究”,在欧美社会科学工作者那里,是两个用来说明由不同的人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的概念。“行动”主要是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活动及其规律的探索。

在20世纪30~40年代,有人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结合起来,用以说明自己的研究行为。一位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寇勒,他与助手在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时,认为应让这些人也参与到研究中来。寇勒等人提出,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让他们在行动中解决自身的问题。他把这种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另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勒·勒温于20世纪40年代与其学生在研究不同种族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时,认为应该让研究对象也参与进来。他们当时与犹太人和黑人合作进行研究,这些实践者也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研究,积极地对自己的境况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1946年,勒温将这种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库尔勒·勒温认为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的定义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行动研究中,被研究者(如教师、学生、教辅人员等)不再是研究的对象,他们也成了研究者。通过对过去行动的反思研究和新的“行动”,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教育专家、科研人员、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家长等)将研究的发现和收获直接运用于教学、学习、管理、指导、监督等活动中,以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并提高自己改变社会现实的能力。这种研究的目的是唤醒被研究者的意识,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参与到对所从事工作的研究中,并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自己在教育情境中的现状,提高自己的实践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的关于行动研究的概念,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

(2)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

(3)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

(4)计划具有发展性,发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5)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为行动研究增添了新内容。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联系。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1.行动研究的类型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其具体表现为:

(1)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

(2)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

(3)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4)学校管理评价;

(5)对已确定的问题施行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

(1)研究目的: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主体:教师。强调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3)研究方式:强调教师与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科研,协同攻关,共同研究。

(4)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5)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价值评估:重在应用推广,重在实效。

(7)样本小,个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鉴。

(8)研究性质:属于应用研究。强调自我反思。具有广泛的兼容性,集各种研究方法于一体。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行动研究的典型。

(9)研究策略:边教学边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效转换。因枝振叶,沿波溯源,探骊得珠。

(10)研究问题:直接性(师生同步学习);特殊性(冷中求热,热中求冷:记忆、背诵、技能训练);微观性(开口要小,挖掘要深)。

(11)研究环境:课堂(广义:学校、家庭、社会)。但要以学校课堂作为统摄研究全过程的枢纽。

二、行动研究基础论

(一)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1.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教育学

2.团体动力学

一种对团体本质的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及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与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密切配合。

(2)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

(3)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4)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3.反思理性

理性属哲学范畴,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反思理性是行动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所表达的是实践者的实践理论。在行动研究中,师生的教与学整合在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反思揭示和发展了那些潜在于他们身上的实践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导致他们产生行动的意念、欲望、动机、需要,然后产生相应的行动。这是动力系统与情意系统的有机组合。

4.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行动研究更适合于学生意义建构、独立认知、主动学习、能动学习;更适合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开发他们的潜在智力;更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行动相统一。

5.“三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基础的基础。

(二)行动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行动研究的第一要义是教育教学实践。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以改进实践,改进对实践的认识和改进实践发生、发展、变换了的情境、环境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倡依纲靠本、课题不离课堂开展研究。课题要经过课堂的检验,经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学生学习实践的检验。

2.应用性原则

实施行动研究,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大小关键看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归根到底要接受社会的或教育的实践检验。主要看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改进了教育教学现状,是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再学习、再实践、再创造(前提是科学性)。

3.合作原则

(1)所有参与研究者必须完成角色转换。

(2)大力提倡“友情出演”,淡泊名利。

(3)争鸣不争锋,辩论不辩解,批评不批判。

(4)所有参与者要静得下心来、沉得下气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教育科研不是不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感情代替理智、主观代替客观、臆断代替事实。

4.动态原则

加强操作程序各个环节间信息的及时反馈。所谓信息的及时反馈就是要尽量缩短信息反馈时程。因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行动研究属于负反馈类型,只有缩短信息反馈时程,系统才能及时依靠反馈信息,修正或调整由于干扰所引起的偏差。

5.科学性原则

这是所有教育科研方法的前提。但是教育科学的本质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经验与科学的对立统一。

三、操作步骤和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

1.计划

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2.行动

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3.考察

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4.反思

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

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这一阶段,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

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

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

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包括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三)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立课题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课题。要求:开口要小,挖掘要深。

2.查阅文献

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3.制定方案

标题、绪论、目的、假设、对象(范围)、方法(步骤)、资料(信息)、物质保障(经费、环境、设备、设施、人员等)、时间、参加人员及能力分析人员分工等。

4.实施行动

(1)假设的设立及验证。借鉴应用实验假说。教育研究的假设有别于自然科学实验假设的设立,不能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直接进行观测。

(2)研究措施与资料(信息)的收集、处理、综合;观察、问卷、调查、实验。

(3)及时反馈,多方反思,不断校正。

例如:课堂教学最优化、学习过程最优化、最佳作用点、最佳作用时机。

5.总结反思

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做出推论,并对研究进行反思评价,为新一轮的深入研究做准备。

6.评价效果

两种误区:

(1)用科学工具、量表进行严格的测量。

(2)用中高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测量。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动态评价、发展评价、潜能评价、实践评价、态度评价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一)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1.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2.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地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4.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人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二)行动研究的优点

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的并用。

(三)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格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

五、行动研究的结构模式

行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结构通常运用的是勒温的螺旋循环模式:

①计划→②行动→③观察→④反思

img11

1.计划

初步设想(想法)

实地调查(观察、访谈、书面调查、成品分析、录音录像)

文献研究(检索、阅读、比较分析、叙述)

理清情境

选题(发现问题、选定主体、明确范围、诊断原因)

假设(将要采取的行动以及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方案设计(总体计划、第一步行动策略、考察措施)

2.行动

验证、试验与实验

3.观察

实验、测验、问卷(书面调查)、对话、访谈、研究日记,收集成品、录音、录像、照片

4.反思

资料整理(审查、分类、汇编)

资料分析(统计分析、理论分析)

解释、评价、修改方案,准备开始新的行动。

(一)“计划”的方法和技术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初步设想,终于解决问题、改进现状的计划的形成。

1.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初步设想是起点

这是教育工作者本人愿意努力探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解决这个问题对本人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2)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解决问题会带来较多的进一步研究的机会。

(4)解决这个问题会得到帮助。

(5)所处环境中的制约因素不至于影响问题的解决。

2.实地调查

亦称实地研究,它是社会的或教育的调查研究的一种。特点是深入到真实的、自然的现场或行动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真实材料,以便对研究现象作深入分析,以此作为确立课题和制定计划的依据前提。

实地调查的内容:实际情境的现状及成因;反映初步想法的行动得以实施有哪些机会;本人试图改变现行做法的哪些方面;3~4个策略的设计值得试一试的变化;有哪些可能性与制约因素等。

用于实地调查的方法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如观察、访谈、对话、书面调查、录音录像、摄影等。

3.文献研究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标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文献研究。

(1)有助于掌握有关研究领域情况,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2)有助于形成并提出假设。

(3)有助于搞好科研论证。

(4)有助于搞好科研设计。

第一步:查找,就是检索、收集文献;

第二步:阅读,就是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有比较、有分析的阅读,以便获得对客体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第三步:叙述,就是对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即为选题和研究设计服务。

要将文献研究视为行动研究的基础贯穿于行动研究的全过程。

4.选题

选题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组对资料进行充分讨论、对话、解释、协商,先后经过发现问题、选定主题、明确范围、诊断原因等步骤,选好研究课题。在选题过程中,行动研究者需要将选题原则、选题线索、个人经验和多种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5.假设

即对将要采取的行动以及对行动结果的预测。它是通过假说方法加以建立和检验的。

假说方法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陈述并加以验证的一种科学方法。

运用假说基本步骤:建立假说,检验假说。

建立假说,既要运用观察方法、调查方法、文献方法以及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科学事实,又要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思维方法。

检验假说,通常包括理论检验和实践检验。由于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所以多用假说的实践检验。

6.制定计划

就是设计并形成解决问题、改变现状的行动蓝图。

(1)行动研究背景:对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初步设想的表述;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结果的归纳;对采取行动的大致范围和实际情境的描述。

(2)第一行动步骤或包括第二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

(3)考察措施。

(4)安排进度表。

(二)“行动”的方法和技术

(1)课题组成员对行动研究计划和每一行动步骤进行对话、协商、讨论,达到正确理解、目的明确、责任分明。

(2)课题组成员在共同分析背景和行动的信息基础上,对总体计划、行动步骤提出修改意见,对所需资料进行核实,对考察手段进行核对,保证人和物到位。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实际工作人员从研究专家那里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同时使研究专家熟悉教育实际,获取教育教学改革信息。

(三)“观察”的方法和技术

访谈是行动研究者与被访问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十分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协调,访谈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涉及到观念、态度和语言表达与交流,所以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访谈就是一种有目的的研究性的访问与交谈。

选择和运用访谈方法应注意的要点:

1.选择和运用各种访谈形式

由于行动研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多种访谈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研究的问题、目的、对象、情景和研究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必要时可以将不同的访谈形式结合起来运用。

2.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①选择访谈对象;②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③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④设计访谈提纲;⑤充分了解和熟悉受访者的情况;⑥客观,别暗示。

3.灵活运用访谈实施中的各种技术,保证访谈过程的顺利进行

访谈的技巧——开始、提问、倾听、回应、记录、结束。

开始实际访谈开始,应顺利地完成两件事:接近受访者和应对拒绝。要做到善于接近受访者,应注意称呼恰如其分;衣着干净整洁;自我介绍沉着自信;邀请访谈诚恳、热情;接触疑虑自然无痕;言谈举止适合对方;轻松幽默,机智诙谐,客观实际。

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开放性、具体性和清晰性的问题,使访谈为研究的目的服务。

(2)按访谈提纲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地问,并使问题之间衔接自然,确保谈话自然、流畅。

(3)交谈要在轻松、友好、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使受访者感到舒适、无拘束,畅所欲言。

(4)友善交流,认真倾听讲话,做出适当回应。

(5)灵活追问:详尽性追问、说明性追问、系统性追问、假设性追问、情感性反问、正面追问。

交谈中既要重视语言信息交流,又要重视非语言信息交流,要注意观察受访者的行为、姿势、表情。

倾听是访谈的灵魂,是访谈者的心之所至,是心与心的交流。

访谈者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受访者,给与受访者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

访谈者要主动接受和捕捉受访者提供的信息,理解语言的含义,并且积极与受访者对话,进行平等交流。

访谈者要理解受访者的情绪反应,实现情感共鸣、和谐共振。

访谈者不要随意打断受访者的谈话。

访谈者要注意容忍受访者的沉默,判断原因并做出回应。

回应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对受访者的言行做出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即回应。自然、及时、适当的回应有益于对话关系。

访谈者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受访者做出回应,以表示接受、理解。常用的方式有:认可、重复、重组、总结,自我暴露,鼓励对方。

记录访谈者的根本目的是从受访者的谈话中获取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对谈话内容的记录类型可分为:

内容型记录,记原话和说话方式;

观察型记录,记环境、场景、人物(衣着、肖像、神情、举止);

方法型记录,记访谈者所用的方法以及此种方法对受访者、访谈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内省型记录,记访谈者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响,如性别、年龄、职业、相貌、衣着、言谈举止、态度等。

(四)“反思”的方法和技术

1.资料整理

审核、分类、汇总。

2.资料分析

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定量和定性)。

统计分析方法:是将丰富的数据资料经过统计学的处理,揭示事物内在的数量特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绝对数和相对数分析法、平均数分析法、动态数列分析法、表格法和图示法、平行数列对比法、相关法等。

理论分析方法:将丰富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分析,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法、因果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实事求是方法、全面看问题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系统科学方法等。

3.解释评价

即对所整理和分析的数据和实施进行说明,对行动的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不一致之处,从而形成新的判断和新的构想。

六、行动研究的平台

课程改革为行动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题材,网络也逐渐在研究过程中成为交流的平台和记录的工具。网络传播和交流方式有Email、BBS、ICQ、博客(Blog)等。我们发现运用博客网络日志开展教师教育行动研究交流,是目前最好不过的平台。

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和Log的组合词。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所以博客也称为“网络日志”,或简称为“网志”。但博客同时也指的是Blogger‘或Weblogger’,即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市场术语》中对博客的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世界最大的博客服务网站Pyra实验室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认为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洁明了和个性化。

博客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它在2003年下半年才在中国出现,但博客在中国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它有利于张扬个性,从技术上讲,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想要发布的文章,而且要比个人主页更加方便,比BBS更加自由,使得博客网站更具魅力。

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离不开观察和反思,记录和交流正是博客的长处,博客的日志记录方式和行动研究的日常记录反思在此巧妙结合。

1.以“专业”或者“专注”为特色的博客表述

我们可以将研究的结果分三个部分进行记录下来,一部分专门作为日常活动记事,而另一部分专门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第三部分记录访谈、观察和文献摘录。这样就有了多视野、长时间、从一维到多维的网页“文本”记载,因此才有博客的另一名称“网络日记”。

2.以格式固定后的不同内容形成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种交流或沟通是“旧媒体”所不具有、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社区(例如:BBS)交流即时信息(如ICQ,MSN)等所不具备的。这就是“博客文化”的内容特色,这种特色兼具了社区交流的特点,却拥有社区交流无法实现的内容条理、文化含义深刻、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不同角度表达等优点。

3.博客不是BBS灌水

它不必企求同步交流与呼应,是一种“惟我独尊”的“个性文化”作品。我们在记录临时心得或随笔时如果不希望别人看到,则可以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这点是与BBS等社区的不同之处。

4.博客让以前的各种传递、交互手段都更加随意、更加面向公众化

博客表达的效果、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间都强大,也是个人网站,是:BBS所无法比拟的。博客表达已实现了媒体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研究的过程录像轻松展示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