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一个初三学生作息看固原地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现状

从一个初三学生作息看固原地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现状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一个普通初三学生的一天,在固原地区这样的学生有几千个。由以上的种种,我们反思固原地区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就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

从一个初三学生作息看固原地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现状

邱芳婷

摘要:固原地区的新课程改革推行已有八年时间,本文从一个初三学生的生活出发,透视了固原地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诸多不适应——理念的不适应、角色的不适应、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评价的不适应,想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固原地区;新课程改革;教师不适应

早晨5:50分起床,5:55-6:20梳洗、吃早餐,6:20-6:50步行到学校,7:00-8:00早读,8:00-12:00上四节课,12:00-1:00回家吃午饭,1:00-1:30午休,1:30-2:00步行到学校,2:30-5:45上四节课,6:45-7:30写作业,7:30-9:30晚自习(一般也会上课),10:00回家吃晚饭,然后写作业至12:00睡觉。这是一个普通初三学生的一天,在固原地区这样的学生有几千个。从这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信息:1.课业负担很重,休息时间很少。2.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3.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而这些不是恰恰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反吗?固原地区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间也有八年了,是哪儿出了问题呢?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而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适应就会直接影响到课改推行的程度和效果。可是从这个孩子及和他一样的几千个孩子身上,是不是可以透视出本地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状况呢?

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新课程理念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转变的,而是否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关注自身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重要标志。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快接受和实践这一系列转变,事实上有很多教师,特别是在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的教师由于外在条件和内在原因的种种限制,难以跟上改革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适应性问题。而教师对新课改的种种不适应,又直接影响了新课改推行的程度和效果,也使得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难以落实,从根本上不能促进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教师的不适应问题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的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可以具体化为: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1](P2)对于这一点,教师们就难以理解和接受,当然他们也明白自己的教育对象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但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把他们当做“完整的人”来看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很少关心他们的人格完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传授的是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很少涉及学生生活中的内容。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相信也不会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建构知识。

二、教师角色的不适应

(一)由传授者到促进者,教师角色转变使教师们难以适应

长期以来,教师们奉行着“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职责,也习惯了“师道尊严”这样的权威地位。加之传统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衡量一个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成绩,把活生生的学生们变成了一个个“容器”,考试成了教师们的法宝,取得好的成绩成了教师们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以往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要和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难以适应,他们怀疑这样能否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启发学生去探究和建构知识。因此,从上面这个初三学生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所有科目老师依然还是扮演着传授者的角色。

(二)由课程实施者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让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

“粉笔、教材加一张嘴”是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学的真实写照。教师只要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张嘴就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且教案可以几十年不变。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改革学科本位,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的过程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2](P45)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要求下去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要去设计教学内容。这让教师不知道该去教什么?怎么去教?极不适应这一新的角色,而我们固原地区的很多老师在这种不适应的状况下,还依然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是教材变了,但是做法依旧不变。

三、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教学方法就是教学内容的运动形式”[3](P54)。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变化了,课程教材也变化了,教学方法自然也需要进行适应性变革。在课改之前,教师们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虽说讲授法有其优点,但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容易造成教学的死板、僵化和单一。新课程要求破除课程的学科本位,使课程呈现出生活化、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和特征;相对应的,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则要显示出综合性、活动性、随机性和现代化等特点。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的动态生成性和学生的主动探究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并且在和学生互动中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完善发展。[4](P30~31)可是由于老师们课务较多,在教学上也无暇去研究,加之长期处于传统教学中,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因此大部分教师虽是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的教材是新版的,但教学方式依然是讲授法为主。

四、评价方式的不适应

新的学生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评价的功能不再只是用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内容也不仅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更多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及态度价值观的养成。[5](P23~24)但是具体到我们的地方和学校时,学校评价一个教师还是看这个教师带的学生成绩如何,毕业班教师的优秀标准依然是升学率的高低。甚至于教师们为了提高班级升学率,而限制学生升学报名的名额。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更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对于学生的评价自然也是看他考试的分数高低,并不去关注他的情感、价值观养成。

由以上的种种,我们反思固原地区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就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师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状况,而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背离。为了孩子们不再像这个孩子这样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为了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我们地区教育领域的各个部门,大到领导、小到一线教师,都应该各尽所能,领导部门提供经费支援和培训机会,一线教师要从自身开始学习,同学生一同成长,和新课程一同成长。

(刊于《科技信息》2010年第18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王立英.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变革[J].教育探索.2008,(5).

[5]谢泽源,舒小平,廖太春.新课程实施下农村教师的适应性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作者简介

邱芳婷(1977—),女,汉族,宁夏固原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宁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高等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