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评价体制对初中教师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适应性影响

教师评价体制对初中教师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适应性影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极大地制约着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过程,目前在教师评价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利于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因素。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优胜劣汰”,甚至不少学校还推行了“末位淘汰制”,综合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可能会面临转岗甚至解聘的境地。且不论这种评价方式是否合理,单是“淘汰”二字就足以使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又何谈使教师放下包袱,投身新课程改革呢?

教师的评价方式极大地制约着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过程,目前在教师评价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利于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一、评价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其鉴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其激励促进功能,在很多教师看来评价就等于考核,在很多领导看来考核就等于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优胜劣汰”,甚至不少学校还推行了“末位淘汰制”,综合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可能会面临转岗甚至解聘的境地。且不论这种评价方式是否合理,单是“淘汰”二字就足以使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又何谈使教师放下包袱,投身新课程改革呢?

二、评价指标单一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宣威市某中学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科研情况、学生的评价及学生的成绩(包括日常考试成绩和中考)等几大项,大体上涵盖了“德、勤、绩”等方面,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全面。但在学校对教师的实际评价中,仍是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指标。

三、评价主体错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评价往往是以学校和教研室领导为主,领导权重比例大;评价者成了绝对权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成了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实际上,评价最主要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本人和教师工作结果的直接接受者——学生,如果评价主体错位,那么就达不到评价的目的。

四、评价方式单调

现在的教师评价往往是依据“教师一学期、一学年教学工作量(含科研)的一次性计算,学生一学期、一学年考试成绩的一次性打分,领导、考评小组的一次性听课或者教师其他表现的一次性评语,然后根据这些一次性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9],局限于对教师既有的教学状况进行鉴定,而忽视了诸如与教师本人面谈、学生及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等重要环节;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注重量的评价,忽视对质的评价。这使得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头上的“紧箍咒”、翻不出去的“五指山”,严重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但是,让教师感到矛盾和无奈的是最后年底评优秀教师的时候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时候往往那些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成绩不如其他教师。这样,学校校长和学生家长不满意,而且教师的评优秀关系到评职称、长工资,甚至关系到教师上岗的机会。一位教师无奈地说:“新课程从内容到它的理念确实很好,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来说都有好处,但是没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