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运作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关语言课堂中的提问在国外二语教学研究中成果不少,但在国内却研究寥寥,尤其是有关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胡青球、尼克森与陈伟做过有关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的一项调查,是为数不多的刊登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研究之一。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运作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观念和知识,并且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息加工过程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其实就是一个策略系统的形成和运用过程,学生能否有效地调控和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系统,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方法。这也就是Costa(1985a;1998)一再强调的学生应该具备的“高效思维”(effective thinking)和“智性行为”(intelligent behavior)能力。这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选择的思考,善于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运用元认知策略,清楚自己思想的每一步骤,并且能清楚地表述已知和须知的信息,能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以建构新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创新意识、判断力和洞察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迎接挑战的积极性。因此,若希望学生的学习卓有成效,就离不开教师对他们在学习内容和思维过程上的指导(Marzano 1992:32)。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和智性的认知呢?根据Costa(1985b)的观察,教师从四个方面影响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提问(questioning)、教师的课堂结构设计(structuring)、教师的反馈(responding)、教师的示范(modeling)。

1.教师的提问

研究显示,课堂提问是语言教师最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Richards &Lockhart 2000:185)。在外语课堂,教师的提问占据教师课堂话语的大部分,这不但是学生目的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语言意义的触发媒介。有关语言课堂中的提问在国外二语教学研究中成果不少,但在国内却研究寥寥,尤其是有关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胡青球、尼克森与陈伟(2004)做过有关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的一项调查,是为数不多的刊登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研究之一。Richards与Lockhart认为,课堂提问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甚为关键,因为教师的提问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思维并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使教师能够澄清学生的回答;

●使教师能够启发学生运用特定的结构和词汇;

●使教师能够检查学生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000:185)

在高校的外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二语习得研究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有不同的分类。一种分类将教师的提问分为两类: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展示性问题是对话双方都已知晓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是用来做语言练习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参考性问题则是对话双方都需要努力填补信息空白来寻求答案的问题,就像自然情境中的对话一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若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问题,那就容易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惰性而习惯于语言的机械操练。若是教师多用参考性问题,就可以促使课堂活动通过意义商榷而更具有交互性,同时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语言产出更具深度。然而,在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中,展示性问题往往多于参考性问题(胡青球,尼克森,陈伟2004)。

另有一种分类是将教师的提问分为三类(Richards &Lockhart 2000:186):程序性问题(procedural questions)、趋同性问题(convergent questions)和趋异性问题(divergent questions)。程序性问题是用来组织日常教学的课堂用语的;趋同性问题是要学生就一个主题做出回答,回答这类问题无须深思熟虑,通常用来复现或回忆已学的教学内容,只需根据记忆进行简单的回答;趋异性问题则要求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考,并寻求信息资源,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要使课堂中真正发生学习,就需要教师多设计趋异性问题以砥砺学生的思维,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趋同性问题与趋异性问题灵活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和设计问题时可参考Prabhu(1987,转引自Hedge 2002:58—59)提出的促进意义商榷的三类交际活动: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gap activity)、推理沟活动(reasoninggap activity)和意见沟活动(opinion-gap activity)。信息沟活动指的是在课堂交互中,对话双方需要经过意义商榷和填补信息缺失,才能有完整的答案;推理沟活动要求学生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判断、演绎、推理或判断关系和形式来获取新的信息;意见沟活动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并用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见解以说服他人。

2.教师的课堂结构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步决策都在向学生展示某种认知的方法,同时教师对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强化或弱化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取舍。教师若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词汇的机械记忆,学生就只能学到“聋哑英语”并把英语学习看作死记硬背的过程,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很快会失去学习热情。王文宇(1998)曾调查了50名在校大学生对英语词汇记忆的看法及他们所采取的单词记忆策略。他发现,中国学生不太相信英语单词的自然习得,而是下苦功采用一系列增强记忆的方法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很难说不是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积习而成的。有时教师唯恐学生不懂所学的内容,动辄用母语串讲课文,于是学生就会过多地采取依赖母语的策略,即将所听和所读的英语在脑中先用母语翻译一遍再加以理解,而在语言输出时,则又需要将要表达的内容用母语在脑中先拟好稿,然后再用英语逐字译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若只是满足于讲解课文,解决一些词汇和句法问题,提一些显而易见的展示性问题,学生就会只依赖“自下而上”的阅读策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这种训练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处于劣势,无法有效地选择和加工有用的信息,达到意义的理解。

反之,教师若是在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络等查阅有关话题的背景资料,课上通过“头脑风暴”先由学生分享彼此的信息资源,就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相关主题的已知、未知和须知的信息,做好阅读或讨论的准备;在阅读时,教师先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预测、探索、挖掘字里行间的含义,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在阅读后的讨论中,教师准备一些深层次的拓展性问题(high-order questions),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分类、对比、比较、综合、分析、类推、假设、论证等思维方法进行多维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就调用了资源、认知、信息处理、交际等方面的策略,并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不断评价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机会。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决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太难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而太容易了又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无用武之地。学生需要的是既富挑战性又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Tarone与Yule(2000:9)认为:教师做出的一系列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体验的决策,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所期待发生的学习境况了然于心。

3.教师的反馈

教师对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给予一定的反馈,反馈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的,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表现是否符合要求,还能给学生以鼓励,完善课堂支持机制。Lowery与Marshall(1980,转引自Costa 1985b)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学生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他们对学生的训导,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往往是肯定或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和策略。然而,当教师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时,他们往往传达给学生一个误导的信息,似乎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于是,一些学生就会一门心思想要找到教师的所谓正确答案,并以此为学习目的,而另一些害怕失败的学生则干脆放弃,等待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教师失去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Brook &Brooks 1993:86—94),而学生则失去了运用有效学习策略去探究、讨论、求证、展示的机会,而这些恰恰又是他们将得益终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该如何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考虑多种选择,还可以将学生的各种答案列出来进行比较、拓展、总结,在给学生以成就感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方法。这里所基于的教学观念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记住和重复课本上的多少内容,而在于帮助他们形成和实践适合他们个人的思维方法和认知策略,使他们终身受益。

4.教师的示范

教师的治学风格和教学策略在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楷模之一,教师的言传只有通过其身教才能令学生信服和接受。中国的一句俗语“名师出高徒”就说明了教师的作用。人们期待教师必须是能够驾驭自己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富于思想,有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变通,能够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思维样板(Duffy 1994:14)。很难想象一位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步骤不清晰、教学决策含混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若自身没有达到一定的外语专业水平,就无法促进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教师如果孤陋寡闻就无法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实际上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层次、语言运用能力、交际策略的展示,这些都会被学生所模仿。教师是否倾听学生的观点、欣赏学生的看法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容纳别人的看法。

教师的楷模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尤为显见。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校课堂已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渠道,各种先进的媒体手段使他们能够接触各种信息。教师若对这些知之甚少,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位专业能力过硬而且满腹经纶的英语教师必然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从而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引导、反馈和示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楷模作用还体现在其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上。黄源深(2014)认为,语言基本功是英语教师素养的核心部分之一,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在谈到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时难掩忧虑,他们的语言水平总体在中低层次徘徊,而且还有下滑态势,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上,虽说表达流利,但语言质量不高。黄教授在这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学生楷模的教师若是自身英语语言基本功欠佳,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外语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