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现象均表明了对研究生创新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缺乏必行的决心加以推进,从而使得研究生创新教育建设动力不足。创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打破研究生创新教育唯成果论的传统评价模式,注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过程评价,才能不断鼓励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进而让研究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之后形成的,其内涵是指有别于接收教育、守成教育等传统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新兴教育活动。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社会各领域均抓住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做文章,诸如研发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等,均取得了可喜突破。然而,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在教育创新方面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

(一)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制约了创新精神的成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追求大一统的中庸思想框架下,个性追求和自由发展的思想一直处于否定地位,伦理秩序和高度统一得到了大力的弘扬而被广泛接受。然而,在中庸而治、平衡发展的积极作用背后,也表现出了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民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尤其在高等教育这一引领文化和知识传承创造的前沿阵地,有别于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勇于冒险、乐于尝试、敢于失败的创新精神难以萌芽,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程序、四平八稳的伦理教育和知识学习。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创新的改革步伐。

(二)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观念,不能适应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都在“统”“放”之间寻求平衡,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苏联模式”国家统一管理,再到后来“西方模式”的放权管理,进而演变为统分结合的平衡管理模式。这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影响到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从沿袭本科教育的“统”得过死,再到研究生导师“自导”的“放”得过宽的管理模式转变,从而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很难找到既有利于研究生综合发展,又有利于研究生个性突破的平衡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进程。

(三)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缓慢

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直接要素。在大力提倡研究生教育创新的今天,如果没有一支善于创新、敢于转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的。就目前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来看,由于遴选标准的不一,创新能力考核的缺乏,导师队伍淘汰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渐疏等情况,均影响到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快速推进。

(四)流于形式和口号,对研究生教育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其形式口号多于实质性的建设。省级部门对于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采取建立几个基地等形式,其制度建设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从微观层面来看,各个高校也缺乏对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切实推进措施和长远建设计划,对教育创新的效果缺乏制度性的考核标准。诸如此类的现象均表明了对研究生创新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缺乏必行的决心加以推进,从而使得研究生创新教育建设动力不足。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特征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并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具备开放性特征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创新教育的国际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体系,不仅为国内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培养标准,也为吸引国外学生就读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有利于与国外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关系,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提升创新能力;其次表现在创新教育应形成内部的学科开放机制,催生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的产生,并为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具备一定的个性自由特征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知教育教,与其守成法,毋宁留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创新教育需要的是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师生的平等关系建立,师生与管理者的对等,学术研究的兴趣尊重和研究生个性特长的挖掘等方面,为研究生创新教育营造一个和谐有利的教育环境。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具备榜样垂范特征

一个研究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有关,而创新意识的重要来源是学校及导师的榜样垂范。一所高校如果没有整体的创新环境,不可能期待自己的学生拥有创新意识,而导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的思考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只有摆脱对创新教育发展的各种束缚和羁绊,遵循创新教育的自身特征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够大力推进创

新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一)克服传统桎梏,建立开放的创新教育体系

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表现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上,一是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开放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可进行国际化教育模式接轨试点,选取一定的学校和学科,打破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逐步构建起开放性、国际化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二是在学科开放方面,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和新兴研究领域的培育途径,正视失败,勇于开拓创新。

(二)创新研究生管理机制,搭建尊重自由和个性的管理平台

对于目前研究生教育“统、放”不一的管理现状,应创新适合研究生教育特征的科学管理机制。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文本,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上,也应以师生为本,尊重师生追求学术的自由,保护师生科学研究的个性爱好,努力营造一个对等的管理环境,为高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只有构建出尊重自由和个性发展的管理环境,才可能开创良好的创新教育局面。

(三)加强创新型校园和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创新教育不仅局限于创新人才这一教育“终端”,而且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普通高等教育之所以采取“校园”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绝不仅仅在于将学生集中起来住校上课的表象,大学校园更重要的作用是承载着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任务,拥有什么样的校园氛围,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创新型校园的建设已成为创新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创新教育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创新型导师队伍的建设,则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直接实践者,通过建立融入创新能力指标的导师考核机制,实行导师的动态管理模式,为导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培育培训机会等,是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的重要手段。

(四)创新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正视过程评价

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成果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许多失败的基础之上。因此,研究生教育创新,其创新成果固然应该大力肯定,但在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也应得到正确的评价。创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打破研究生创新教育唯成果论的传统评价模式,注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过程评价,才能不断鼓励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进而让研究生创新教育开出成功之花。

(五)提高研究生创新教育重要性认识,加大研究生创新教育推行力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本身就是一次教育的创新历程。各级管理部门应提升对研究生创新教育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宏观指导,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采取多样化的建设手段,加大经费投入和基地平台建设,为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作者:杨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