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处于以质量带动外延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文中在阐释研究生教育内外质量保障机制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现状,指出培养目标、质量监控、管理机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因素是内部质量保障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针对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提出了建设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相关建议。

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研究生部 张 群

摘 要 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机制的核心。目前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处于以质量带动外延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文中在阐释研究生教育内外质量保障机制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现状,指出培养目标、质量监控、管理机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因素是内部质量保障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针对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提出了建设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质量监控;校院二级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既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综合教育水平,而且对一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亦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已从1990年的年招生3万余人扩大到2010年的近50万人[1],研究生在校人数超过百万,在规模上已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教育大国。然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并没有伴随着质量的同步提高,据北京大学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和20个研究所的问卷调查显示,57.8%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目前研究生质量出现下滑,与过去五年相比,只有27%的比例认为培养质量稳定;同时,约有52.7%的研究生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近五年硕士研究生质量下降。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质疑越来越多。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教育部在其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条意见》中明确指出: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由此可见,我们应该逐渐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育质量上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并有长期效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文中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基于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从质量本意和现实社会需求的角度理解研究生培养质量,分析我校研究生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影响因素,并针对今后将要建立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内涵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步开展,如今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质量保障机制的正确认识尤为主要。

1.质量及研究生教育质量

我国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对其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文中从质量的本质和社会需求出发来理解研究生教育质量。国际质量管理标准认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实体是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过程,它既包括教育实施主体(培养单位)运行过程,也包括为保证这一运行过程正常进行的政府和社会保障因素;明确需求是教育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教育实施主体自身所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隐含需求包含着社会对教育实施主体的期望,虽没有明确规定,却是应该达到的需要;特性是研究生教育实施主体的基本状况,反映了满足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能力,它既包括教育实施主体拥有的各类资源等客观能力,也包含优化使用这些资源并能够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主观能力。

从质量延伸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清晰看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应该包含两种需要和一种能力:两种需要一个是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它有即时特征,另一个是培养单位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它有动态特征;一种能力是办学单位传授知识、科技创新、转化成果的实际效用。这三种因素构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至此我们可以将研究生教育质量概括为: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法规,在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发展环境下,按照科学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办学单位的资源,所培养的人才和创造的知识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特性总和。

2.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通过以上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的阐述可以看出,影响或调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来自办学单位以外,另一类是办学单位自身。根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差别,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1)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外的,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实施科学的、连续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估等活动所建立的机制。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实施的主体一般应来自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公正的社会性质质量评估组织,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实施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是主体,由于环境上不成熟,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未起到相应作用,这也要求我们应尽快对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立法,引入社会中介评估组织,从政府和社会两个角度加强质量保障。

img5

图1 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2)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指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自身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质量控制所建立的管理机制。它应含有研究生培养运行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研究生培养运行体系包括从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到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这一体系的运行中,质量保障是由学校、研究生和导师三方面共同实施并完成,其中生源质量、导师水平、课程设置、科技平台、论文质量是核心因素。质量监控体系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控制、调整为方法,监督、评估为手段的体系,其中,制度、督导、评估、评教是核心内容。信息反馈包含两方面的信息来源,一种是通过监控体系反馈的运行过程信息,其目的是保证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种信息来自社会,反映所培养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吻合程度,这种信息用于对运行系统进行有效和完善的修正。

我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开展较早,尽管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大多是建立在自我评估基础上,从培养目标的制订开始,涉及招生、培养、学位论文、论文答辩和社会反馈等核心环节,其流程如图2所示。

img6

图2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流程图

综观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共同支撑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者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作用不能分开,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合力,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真正实现。其相互关系如图3所示[2]。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研究生教育质量活动是以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为基础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所在,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无论多么完善,均需要通过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发挥作用,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机构,转化成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运行制度才能执行。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重中之重。

img7

图3 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二、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环境分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一种动态机制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动态性第一个方面来源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由于各国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不同,基础条件和环境也不相同,因此交流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互的变更和融合。动态性的第二个方面源自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满足市场需求,社会和经济环境是动态的,国家和企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目标和资源分配,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也会随之而变化。动态性的第三个方面在于高等学校以及研究生教育环境的变化。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等学校出现了升格、合并、转型等不同改革措施,至2008年,新增本科学校232所,硕士研究生招生也从6.57万增长到40万左右,这种快速的发展使得在各个教育层面本不均等的教育资源配置现象更加突出,加上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造成了各类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定位。这种变化的教育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个高校对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认知和投入存在差异,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其对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观念和投入也会调整。那么在这种动态变化的环境下,清晰地认识我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准确地分析存在的问题,这对制定我校研究生质量内部保障机制非常重要。

我校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1993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至今已有近18年的发展历程。尽管研究生教育历程不长,但是,我校从一开始就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初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兄弟院校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随后,伴随着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在培养质量方面,成立了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并开始了两年一次的学科及研究生培养评估,逐步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

然而,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之中,我们要更高更好地建设研究生教育机制,在原有管理基础上,还要求我们不断地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建立满足市场需求、体现学校学科特色、切实可行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已显得尤为重要。

2.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及学科门类的扩大,我校研究生教育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质量保障影响因素也有了较大变化。文中通过调研、分析和对比,把这些特征和因素归纳如下:

(1)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观念和办学定位亟待调整

作为二本院校,长期处于竞争、跟随的环境中,更多考虑的是办学形式、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等外延的发展,而缺少对办学质量,这为外延发展提供动力的核心因素的思考。调整定位的最终目的是要有一个准确的、清晰的并且可以实现的教育目标。

从外部环境来看,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和政策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高校之间培养能力和培养效果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不但存在而且有扩大之势。政府职能部门在提出教育目标时是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角度,在宏观层面提出要求,而不同的高等院校必须把这一宏观目标进行分解,依据自身的特色和能力制定切实可行且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对于其他院校,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否则,在竞争环境中,跟随层面的高校就会失去自我,无法有效地利用资源,教育质量便无法得到保证。

从内部条件来看,我校近16年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形成了系列管理制度,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质量监控措施,比如,两年一次的学科评估(1994-2006年)、成立了研究生督导组等。但是,随着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目前学校硕士一级学科已达到14个,涉及60多个二级硕士学科,并具有13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硕士授予权,硕士招生规模也有较大变化,仅在校硕士生已接近1500人,近年来全日制硕士招生人数统计见表1,特别是我校已被教育部列为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办学层次将取得历史性突破。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下,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和管理措施已显不足,质量目标、质量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修订,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也需要调整和完善。

表1 西安工业大学2003-2010年全日制硕士招生人数统计

img8

(2)现有管理机制滞后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

管理机制滞后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管理方式方面。目前我校研究生学生管理工作正在下放到各院中,研究生招生、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管理依然在研究生部管理。虽然执行层面的工作是由研究生部相关科室和各二级学院共同完成,但是在研究生部统一的管理体系下,各种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处于同一化,这不但使二级学院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工作量和一些工作的专项性也超出了研究生部工作人员的承担能力。②在管理目标方面。同一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同质化的培养,目前,我校不同学科之间建设水平差距较大,现有的管理机制已经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学科的特色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因此,管理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3)缺乏系统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有的管理体系建立于2006年前,一些制度已显过时,而且相对独立,各为一体,缺乏关联性。第二,尚未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比如,评价模式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措施不够明确;监控和评价没有形成良好的关联。第三,监控和评估措施虽然存在,但不够系统化和规范化。比如从1994年开始的两年一次学科建设评估,2006年因各种原因调整了评估形式,从评估手段和评估指标看,多偏于统计和陈列,缺少横向比较;评估指标虽有分类,但宏观性和主观性成分较大,执行层面和客观性少,而且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只是其中一项内容,其评估模式也相对比较简单。

(4)课程体系庞大,培养方案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结合不够紧密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在如今提倡厚基础宽口径的趋势下,本科学生要求达到“应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3],所以本科生可以同质化教育,而研究生则不同,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在本科的基础上,不仅要求掌握更为坚实的基础理论,更要求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程技术工作具有独立承担或者创新的能力。要达到这种能力,研究生教育就必须依托特色鲜明的学科培养基地,掌握学科前沿的先进知识和研发手段。而培养方案正是体现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关键环节之一。

纵观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年以前是基于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的,一方面沿袭了以往培养方案的制订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生源质量和现有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设计较为庞大,培养方案所体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部分学院有因人设课的现象。2009年以后,按照一级学科设定培养方案,所制订的培养方案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学科特色有所显现,但部分学科课程体系缩减力度不够,学科特色依然不够鲜明。这一现象不但使课程教学过多的占用了培养时间,也不能给学生后期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难以培养出掌握先进知识、具有独立承担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从就业角度来看,缺乏学科特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竞争优势的。

(5)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硕士招生规模2000-2005年每年以23.4%的速度增长,2006-2009年的增长速度也在6%左右,硕士教育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趋向于大众教育,生源质量相对下降[4];其次,我校尚不具备社会品牌效应,号召力和吸引力相对较低,这一点从我校自身本科生的考研学校选择便可清晰看出。内部因素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科建设虽有成效,相对而言,优势还不明显,也缺乏社会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二级学院作用发挥不充分。近几年,我校研究生部为应对越来越明显的招生压力,已经采取校内和跨校宣传,以及扩大媒体宽度和联合培养的手段,但是,由于没有形成正式的招生机制,所以资源投入不足,也不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6)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致使硕士指导教师资源紧张

导致这一矛盾的因素较多,文中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概括为三点:第一,指导教师数量的增长未能跟上研究生扩招的步伐。从整个教育市场来看,“随着扩招的热度一升再升,研究生数量最近6年增长了4.7倍,合格导师数量的增加终究还是跟不上学生的数量。”从我校研究生发展来看,2010年较2000年研究生数量增长11.6倍,较2005年增长2.3倍,而按照我校硕士导师聘任条例,合格导师相对增长速度无法达到学生的增长速度。第二,生源分布不稳定,而且所招学生无法按照学科建设水平和需求分布。有些学科导师充足,学生不足,有些学科的招生量较大而导师不足。第三,高水平研究生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数目偏少。高水平教师彰显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着学科建设水平。从研究生教育角度看,它不仅仅标志着自身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研究生,而且对整个研究生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构建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建议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质是一种管理机制,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要建立科学系统又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管理目标和质量标准,管理目标可依据学校发展需求以及所具备的教育资源条件而确定。其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分析并了解研究生培养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要掌握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对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进行归类,调查分析各项质量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并进行筛选、调整和优化,最终形成满足国家教育方针,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文中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以及研究生教育实际运行情况,认为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应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建立规范、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机制,明确监控关键环节,细化各个评价体系和指标,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第二,从博士立项建设及培养角度,确保博士立项建设验收合格,为今后的博士生培养打下基础;第三,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适应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的需要。针对以上要求,文中提出如下建议:

1.确定我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细分各个学科培养质量标准

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是实施质量管理的起点,是控制与协调的标尺,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我校制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事业心、责任感;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内涵是根据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要求所提出的,是面向全国所有研究生教育部门的。前文提到,国家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宏观的,体现着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目标,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我校应该基于国家所提出的宏观目标,结合自身资源和培养能力,制定出明确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特征:其一,学校根据由教育部相关要求,制定出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它应该反映出我校研究生教育定位和培养层次。其二,各个学科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制定出各学科培养目标,它应该体现出该学科特色和培养能力。其三,各个学科根据自身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以及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制订出清晰的、可以实现的质量标准。

2.设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质量保障机制的运行必须依托于专项的组织机构。由于质量监控与保障涉及学校办学目标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因此这一机构从上到下贯穿于全校。一般情况下,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应包括:校级领导决策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培养运行机构和质量监控机构。

决策机构可以是校长办公会议,也可以是校学术委员会。组织管理机构以研究生部为主,结合规划处、教务处、人事处等。培养运行机构设在各个研究生培养院,甚至可以延伸到学科所在系。监控机构的设置有两种:一种是学校有独立的质量评估中心,负责对全校各类教学活动进行监控评估,另一种是在研究生部,设有专门科室和专人管理。我校目前适宜采用第二种方案。

3.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设计首先取决于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然后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由研究生培养部门各个层次的质量保障活动、各个管理机构以及管理资源配置和使用所构成的系统。质量保障机制应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全程性。质量的保障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从招生、课程教学、科研培养、学位论文直到就业。其次是全员性。教育质量不是某个部门或某些人的事情,而是全校性的,涉及广义教育层面的广大师生共同的事情。再次是系统性。要求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科学性,管理制度具有完备性,而且各类管理制度之间层次分明、相互关联、保持一致。最后要有前瞻性和发展性,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今后,随着博士立项建设工作的逐步完成,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质量保障体系既要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又要能够满足发展的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文中认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机制如图4所示。

img9

图4 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机制

4.实施质量监控、细化评估的各级指标

质量监控是促进质量保障机制正常运行的保证,质量评估是实施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从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要求来看,至今尚未对培养单位内部的质量控制方式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提出统一的和量化性的要求。各个培养单位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估基本上是在解读教育部相关文件之后,借鉴本科的质量监控模式和评估体系,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而形成的。我校目前的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基于研究生督导组和现有的管理制度开展的,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对其监控和评估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认清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培养工作庞杂,我们必须要了解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关联性,抓住关键环节才能掌握其脉搏,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我校研究生教育状况而言,我们认为生源、师资、培养方案及实施、科研平台、论文开题和论文质量是关键环节。其次,以关键环节为核心制订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体系要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对运行单位可执行,对评估体系可量化。再次,坚持稳定并有规律的评估工作。只有坚持长期不懈的监控和评估工作,管理工作才能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才能使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固化到我们的办学特征中。我校2006年前已经周期性地开展了学科评估工作,研究生监控及评估体系修订后应该坚持下去。

5.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实施校院二级管理

有三个因素已经促使我校研究生教育必须实施二级管理,一是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各类学生已近2000人,涉及14个一级学科、13个工程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领域,其中很多专项性工作要做到及时、细致、准确,就需要研究生部与相关院系共同完成。二是我校学科建设水平存在差异,特别是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立项建设和支撑学科发展较快,这种差异性的学科在同一管理模式下显然有碍于学科的快速发展。三是在现有管理模式下硕士一年级学生很少与其导师接触,不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选题,特别是对专业型硕士,因学制为两年,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实施二级管理也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院系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在符合国家和学校职能部门相关规定下,从招生、学生管理、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科研平台、学位论文、联合培养等方面均可以制订适合自己的管理制度,经学校和研究生同意并备案,便可执行。

6.加大招生投入,提高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二本院校,生源质量下滑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我校在招生方面采取了很多手段,虽然在总体招生数量上有所保障,但在生源质量上和学科分布上不甚理想。按照学校发展规划,要求研究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要完成这一任务并有效地缓解生源质量问题,我们必须扩大学科宣传力度,加大招生投入。首先,在社会及行业内部广泛宣传我校特色学科和学科优势,这是吸引高质量生源的根本;其次,争取得到研究生推免权,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我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再次,将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下放到院系,充分调动院系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对于来自一类院校及其他院校的优质生源,在学费、奖学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从而吸引高质量生源;第五,走出校门,广泛宣传,加强校际交流;最后,开展联合培养,利用优势互补,吸引高质量生源。

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质量保障是研究生教育正常运行的根本手段。目前我校研究生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化发展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不但可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而且为下一步的规模扩展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 阎为民,栾忠权,杨箐.研究生教育和谐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C]//匡镜明.全国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长沙,湖南,2010:38.

[2] 梁传杰.研究生教育内外部和谐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C]//匡镜明.全国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长沙,湖南,2010:45.

[3] 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1994.

[4] 张乐天.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5):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