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块建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块建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高校开展已经很多年了。应当说,以上《科社理论》课程改革是符合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改革趋势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实际的。《科社理论》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力求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块建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校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科社理论”)的教学改革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高校开展已经很多年了。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一是压缩该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由原来的54学时压缩到30学时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压缩到20学时以下,可见压缩幅度之大。如何在较少课时量的限制下教授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理论、实践探索、经验教训以及历史规律,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二是鉴于教材建设的滞后与教学改革需要的矛盾,绝大部分高校一般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二次加工,以克服教学课时减少带来的困境,达到少讲精讲的目的。

应当说,以上《科社理论》课程改革是符合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改革趋势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实际的。然而仍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处理的依据是要明确研究生《科社理论》课程承担的使命是什么?它既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同时也承担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对于研究生来讲,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信仰都是建立在对理论的科学把握上的,只有把理论讲透,才能说服人,只有说服人,才会教育人。因此,对《科社理论》的渊源和理论探究、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历史规律的揭示进行系统讲授,学生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此,在对《科社理论》教材进行取舍时,必须清楚地明确,哪些是该取的,哪些是可以舍的,哪些应详讲,哪些可略讲。

第二,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关系。我们在将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时,要遵循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既要突出理论性和探究性,又要突出历史性和现实性。具体来说,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突出每个知识的理论依据,引发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术探究,多在“为什么”上下工夫;同时,这些理论和观点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当时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点,引发学生对今天社会现实的思考。为此,在教学中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探究性题目,供学生课外进行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第三,要处理好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检验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存在重教学过程轻学习效果检验的状况。具体表现为,教师一般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也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但鉴于种种原因,在检验学习效果的阶段就显示出较大的随意性。一般做法是期末让学生写一篇理论性文章上交,老师给一个分数就算合格了。至于学生是否是剽窃别人的或者是在网上下载的,还是请人代写的,一般没有深究。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改革这种考核办法,设置科学可行、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避免考试作弊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鉴于以上的思考与分析,我们有必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大体思路是:教学内容突出专题性和模块化,内容设计与思考题突出探究性和现实性,考核方式体现科学性和灵活性。为此,有必要从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性、教学内容取舍的科学性、各模块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思考题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性、考核方式与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对《科社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做系统的研究和顶层设计。

二、教学改革的模块构成和内容设计

《科社理论》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力求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为此,我们将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建构。所谓模块化,一方面是将整个教学体系分成专题内容讲授、延伸阅读书目、探究性思考题、教学效果考核四个大模块;另一方面又将教学内容根据其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小模块,并注意处理好模块之间的衔接关系,并将阅读书目和探究性思考题模块穿插进每一教学内容模块之中。对于前三个模块的具体示例为:

第一专题 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流变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流派介绍

……

延伸阅读书目:

1.莫尔:《乌托邦

2.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节选)》

……

探究思考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2.我们该用什么观点和立场看待空想社会主义?

……

以上三个模块是基于“理论讲授———实践阅读———反思追问”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而建构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know(知道)”阶段,更要体现在“knowledge(知识)”阶段。我们常常把“知道”当作“知识”,其实英文中的“know”和“knowledge”是有很大差异性的。“lage”含有“领先”“引领”的意思,组合起来应该理解为“创新性的知道”才是知识。因此,老师的理论讲授阶段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延伸阅读书目是核心阶段,思考题的设计是学生的不断反思追问,在反思追问中联系实际寻求答案是最终归宿,对“知道”的升华才称得上“知识”。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往我们教学的重点一般停留在理论讲授阶段,重在教师“教”,忽视学生“学”,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后果。

在做完对教学体系模块的整体建构以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整个教学体系各板块的内容进行精心构造。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在讲授内容的设计上,突出精练性

鉴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课堂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按照现有的教材体系展开,而是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和取舍,突出精练性。我们按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纵向与横向”的思路把讲授内容分为四大专题:

第一专题设置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四次历史性飞跃(从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从历史的维度展开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这一专题学习的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个专题的内容可以设置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和分析;第二部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本专题的重点是要围绕“空想”和“科学”两个关键词展开,搞清楚为什么是“空想”,为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第二个专题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安排这一专题是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本专题力图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三次飞跃贯穿其中,但如果把“一国到多国”的飞跃讲得太多,时间上既不允许,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加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后来的各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巨大,讲解过程中理论重复较多。故在后面不再安排独立专题讲解,只需要在本专题中穿插一部分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其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影响深远,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关注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本专题的重点是要讲清楚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哪些?产生这些经验教训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何借鉴和启发?

第三专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着重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介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贡献。在设计本专题时,要处理好与本科阶段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与之衔接,又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内容上应当将重点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上,并揭示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性。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四个专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此专题是整个讲授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现实话题。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红旗到底能扛多久?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它要告诉学生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同时更进一步说明,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单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依然无法解决其内在矛盾,还必须回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设计本专题时,要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放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审视,放在全球视野中去观察,放在与时俱进的时代中去发展,并从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同时看到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曲折性。

2.在延伸阅读书目的设计上,体现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在设计延伸阅读书目时,既要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又要求学生阅读凸显当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前沿和实践课题的相关书目。因为研究生的学习总是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需要透过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阅读书目时,除推荐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外,还要推荐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著作。根据这样的原则精神,我们将延伸阅读书目分为三类: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类图书,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图书,三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当代社会制度的研究类图书。每一类图书根据每一专题所讲内容需要合理搭配,尽量做到三种类型都有,并与所讲内容相衔接。学生课外阅读以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举行一到两次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兴趣时,要告诉学生,经典是思想的精华,是影响和改变人类和社会的精神财富;被人们称为经典的思想,是历史性的,不以产生时间长短为衡量,而是以指明方向为旨归,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火炬。

3.在思考题的设计上,凸显探究性

所谓探究性,是指思考题的设置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所读书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研究,从而既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又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探究性题目的设计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结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结合。避免空泛和模糊,要具有现实针对性。对思考题的选择,要多从一些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经济政治事件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搞清楚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问题,熟悉理论知识,探知与主题相关的事实,由此进行分析,形成结论。对有争议的政治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和评价,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研究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

在完成对教学体系的建构以后,余下的就要落实到如何公正客观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上来。为此必须采取既实效又灵活的考核方式。过去我们认为只要教师课堂精彩、学生按时出勤、考试轻松过关的方式是对学生的关爱,殊不知恰恰是对那些具有问题意识、探索意识的学生的一种伤害,往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上,既要变革传统的学生课外自由选题写论文的做法,杜绝学术造假,又要防止学生依靠死记硬背获得高分,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丧失的应试考试的做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系统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方式,既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要防止考核方式的呆板和单一;既照顾平常的学习态度(如上课出勤、发言情况),又关注学生的阅读、研究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是“学习态度———读书报告会———研究性小论文———闭卷笔试测试”模式。为防止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出现抄袭的状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答辩。这种模式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可以根据条件进行选择并赋予不同权重,不可僵化运用。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理论热情和研究能力,考核环节主要是促进他们学习、研究和思考,重点是课程进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成绩。因此,这样设计使研究生更注重课程运行中的学习和研究,结果成绩也普遍较好,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

三、教学改革中应遵循的原则

(1)在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上,要遵循相对稳定性与灵活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体系的三大模块、四大专题中,对于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必须相对稳定,否则就改变了该门课程的性质,在此前提下,根据时代和理论实践热点的变换,适当赋予其灵活选择性,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专题性讲座,不断调整和增加新题目和新内容。比如2011年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加了“马克思文化观和先进文化的功能”专题,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受到学生欢迎。

(2)在教学过程和对象上,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几乎在所有学科中都通用,然而对于“科社理论”课程而言又具有其特殊性。任何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践,又用于指导活生生的实际。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四次历史性飞跃是基于人们的伟大实践,再经过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断总结才得以实现的,才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我们联系19世纪40年代以前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工人运动的实际;联系19世纪40年代以后欧洲和世界资本主义工人运动新发展的实际;联系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尤其是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的实际;在教学对象上还要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学科差异的实际情况。只有较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科社理论”的教学,才更具活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3)在教学改革的态度上,要遵循“有为才有位”的原则。不可否认,当下由于社会变革与转型的艰巨性,各种思想意识渗透的复杂性,导致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和混乱,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缺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加之由于诸多原因和条件的限制,相当多的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对“科社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在下降,具体表现为大量减少课时量、教师继续教育与学术交流日益减少。在此氛围下,一些教师懈怠教学改革的情绪在增长。应当说,这种情绪是不对的。要争得“科社理论”课应有的地位,依然要靠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辛勤劳动,多在教学改革上鼓干劲、下力气,把“科社理论”上成研究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课程,“有为”才能“有位”。

(4)在教学改革步骤上,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科社理论”课程改革要面临学校、学生、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旧体制、旧观念障碍,还要承受学生接受度、学校支持度、教师组织力等风险考验。因此,在推进“科社理论”教学改革问题上,切不可盲目推进,更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我们充分准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方案完备,精心组织,把教学改革的力度、试点推广的速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有步骤循序渐进地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方根,陶庭马,林晖.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效性[J].鸡西大学学报,2011(7).

[2]汤志华.研究性专题式教学法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运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3]李润海,张利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4]朱伟.开拓理论思维深化教学改革———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3).

(作者:冉亚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