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图像教学功能开发途径与流程

地理图像教学功能开发途径与流程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是开发地理图像功能的重要条件。开发地理图像的教学功能,在识别各类图像要素基础上,需要将这些要素归类、分析,发现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现象的合理解释。对地理教材中图像的解读,是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把地理图像与文字、语言巧妙结合,既是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理图像就是反映这众多事物和现象的相对位置、空间分布、形态结构、发展变化的显示系统。

第三节 地理图像教学功能开发途径与流程

一、地理图像教学功能的开发途径

图像教学功能的开发途径包括对图像语言使用、图像要素分析、图形联想、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等几个方面。

(一)使用图像语言

图像语言是指图像符号所标示的信息含义和指向。识读地理图像之前首先要熟悉各类图像语言,地理图像有自身的一套语言系统,首先需要掌握,并熟练使用。这些语言包括:常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特殊标记,各种制图和识图规范、标示规则等。广义的图像语言还包括描述和分析图像所使用的规范用语和地理术语。如:平面图像中没有“上下左右”概念,只有“东西南北”;地质地形剖面图上使用“上下”和“内外”概念;描述大气运动使用“上升”和“下沉”、“辐散”和“辐合”术语等。

任何语言都有自身的特质,地理语言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是开发地理图像功能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使用正确规范的地理图像语言,起好示范作用。

(二)分析图像要素

地理环境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关联性,这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含义。反映复杂地理环境的图像系统,必定具有要素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地理图像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但为了正确反映和概括地理环境特征或说明某一地理问题,地理图像制作对图像要素是有所选择的。根据要素多少可以分为单要素图像和多要素图像。单要素图像是围绕某一中心、集中说明某个问题而设制的图像,相当于前面所说的专题图;多要素图像是反映某一地理现象、将与之相关的地理要素同时呈现而设制的图像。

从要素的本身属性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大类。前者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后者如人口、城市、交通线、工矿、耕地等。这些要素相互叠加,共同组成复杂的地理环境系统。

开发地理图像的教学功能,在识别各类图像要素基础上,需要将这些要素归类、分析,发现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现象的合理解释。如“我国一月、七月等温线分布图”,其中,等温线就是一种地理语言,它承载着“大气热量或温度”的信息。所谓解读图像就是破译这种“语言”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气温。气温是一个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中的其他要素产生着影响作用。若要对我国一、七月气温作出一个基本判断,就要对一月或七月的一系列等温线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我国一、七月气温的分布状况。

通过对地理图像语言的解读和翻译,提取语言传递的知识信息,进而分析信息反映的图像要素,综合各种要素分析的结果,得出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这就是图像教学的基本过程。

(三)尝试图形联想

图和形是不同质的,图是抽象的,形是具象的,如地形是具体而生动的。在普遍的情形中,人们头脑中的“地形”应该是具有高低起伏的立体形态,可在地形图中只是用不同色彩或不同图例标示的平面图像。图像就好比是一个立体的形象投射在平面上的“映象”。所以图是形的映射,形是图的具象,图形密不可分,两位一体。但图不是形,识图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图形联想,从图想象形,建立图与形的联系。

图像教学,需要开发这样的图形联想能力,特别是区域的自然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图形联想。如各种地形地貌、国家和区域轮廓、河流和山地走向,都需要足够的联想力。例如,对于国家和区域轮廓可以联想各种几何图形、动物投影、生活用品外形等。当然,这类联想也是经过头脑的一定的抽象思维过程,这对于开发形象和抽象思维都是有好处的。

(四)进行图图比对

本章第二节曾谈到通过图像的转换和比较获取地理信息,图像比较和图图转换不仅是一种图像阅读的技能,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策略,有利于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对同类图像的比较,能加深对地理事物成因的认识和原理的理解,通过对异质图像的比对,则可以发现某种客观的规律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同类图像的比较一般在同类图像之间或在同幅图像内部中进行,其过程是将图像形态和图像内涵、意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的共性(相似性)和个性(差异性),以期对地理图像及其所表示的地理意义有更全面、深入、透彻的理解。如中国地理中涉及的地形地势阶梯界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温度带的界线、干湿区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气候类型的界线、内外流区域界线、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界线、中国分区的界线、省区市界线等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少的山脉是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中重要的分界线,如秦岭、大兴安岭、祁连山等。

异质图像的比对,通常是将两幅不同性质的图像放在一起,作图像形态和地理意义的对应分析,从中发现一些问题甚至悖论,也可能发现某种相关性和一致性,从而得到一些有趣的地理信息,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我国干湿区与干旱灾害、洪涝灾害的分布区的对比。这类异质图像比对方法,有利于开发求异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图像比对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有图像要素比较、要素密度比较、分布位置比较、轮廓形态比较、形成因素、时间过程比较、发展趋势比较等等。

(五)做到图文结合

地理图像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图像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地理图像内涵。对图像的认知和分析,是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和传授。对地理教材中图像的解读,是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把地理图像与文字、语言巧妙结合,既是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离不开图像这个要件,尤其是讲授资源分布、区域联系、产业布局、空间发展等知识时,更少不了对图像系统的依赖。

地理教学一再强调这样的基本常识:教师讲课能“边讲边画(指图、看图)”,课堂板书能“图文并茂”,这实际上都在强调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图文结合。上面我们曾经提及“图文互译”的方法,也是强调图文结合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图像、文字、语言“三位一体”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地理课堂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的体现。

(六)注重综合应用

我们面对的世界万物具有整体性、规律性、特殊性的特点。地理图像就是反映这众多事物和现象的相对位置、空间分布、形态结构、发展变化的显示系统。运用图像进行地理教学时,有必要将图像中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或某些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研究主题。教学时,我们总是先要了解图像的概貌,然后分析其中的有关要素或局部地区,以便在整体的地理背景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寻找事物的规律性,这是地理教学一般的思想方法。如对刚果河水能储量居世界之冠问题的置疑,需要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图”、“非洲地形图”、“南美洲地形图”等三幅图像的阅读、联想、比对、分析、综合,进行解析。所以,教学中需要坚持对图像信息的综合运用,以图像为纽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二、地理图像教学功能的开发流程

地理图像教学功能开发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图像的创建和使用,所谓开发流程,就是地理图像教学的设计的一般程序,包括图像教学功能实现的总体规划、教学中图像使用的结构和程序。

图像教学功能开发的一般流程,包括(见图2-36):

img46

图2-36

(一)图像的选用

教学中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图像,是一项很关键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发现图像教学功能开发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属于图像的选对和选好的问题。选对很重要,选好是关键。怎样选好地理图像呢?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问题?

其次,考虑需不需要借用图像辅助教学?

再次,分析什么性质的问题?(关于空间的、时间的、时空结合的)

最后,确定选择哪些图像(包括自己创作的图像)。

(二)图像的组合、搭配

图像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还要注意图片的适量性。多媒体技术手段带来便捷与快速的同时,也造成了图像教学中乱象丛生、信息泛滥的负面效应。一些情况下,因为图像使用不当不但没有带来教学效益反而增加了学习的负担,这是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克服的。

根据我们的课堂观察,图像宜精不宜多。一般情况下,一幅图像承载的信息量有其局限性,因此,有些图像需要加工后再使用。对于教学图像来说,图像信息必须针对探究的问题指向,尽量去除一些干扰信息,重视图像信息与探究内容的对应性。

此外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图像搭配,对不同的图像系统作适度变换,这样不但能增加视觉感知效果,激发求异心理,增加课堂的丰富性,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知识原理。

(三)图像的使用程序

有效的图像教学需要讲究使用程序,程序其实也是一种结构。一个系统的功能,不是决定于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是这些部分的结构,这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不能不承认,一组很好的图片组合,因为使用不当——使用时机失当或呈现、解读时间安排欠妥——而失去教学效果的情况,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发生。

图像使用程序,自然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环节相配合,包括一堂课内几幅图像使用的先后次序,还有这些图像的呈现、信息阅读、信息筛选和讲解等。在现代教学论者眼里,图像不再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或工具,同时又是教学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应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重要位置,有时甚至是核心的地位。

有效的图像教学必须做到图像使用与教学进程有机结合、随机契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得益彰,配合天衣无缝,增添教学的无穷魅力。

(四)图像的使用方法

选择图像的使用方法是一种创作,除了考虑何时使用,还有怎样使用的问题。有了多媒体技术,图像的使用越来越简单化,幻灯片投影和视频是最常用的。除了简便快捷之外,还具有良好视觉效果,因而成为现时最普遍采用的图像使用方式。

但对教学而言,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性的,一定是多样化的。除了多媒体搬用现成图像或课本原图外,还可以有以下的图像使用方法。

1.边讲边画,动静结合

板画曾经作为一项教师基本功考核内容,正渐趋淡化。主要原因一是花时,二是偷懒。其实“花时”不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有些教学内容恰恰是需要“花时”来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特别是一些原理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知识。如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物质循环的相关内容,正是需要“边讲边画”的板图“花时”完成。

边讲边画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变静为动,显示“过程”。例如讲“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边讲边画,这样做赋予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动态过程,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太阳光热如何实现在地面与大气之间传递”这一具体的演变过程,同时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温度决定物体的辐射波长,波长影响物体对辐射的吸收。虽然在多媒体上也能实现这些功能,但难以适应课堂进程和变化,适应知识生成的要求。多媒体图像是课前设计的产物,在动态、多变的课堂教学中,一味依赖预设难以达成良好的课堂效果。结果多媒体不是辅助了教学,反而拖累了教学,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2.辅助原图,化解难点

有些地理原理图信息高度浓缩,图示复杂,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对此,教学中可以配以局部简图,化解难点。如大气水平运动中风向形成示意图(图2-37)。

img47

图2-37

此图是大气中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形成图,由于把两种风合在一幅图中,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同时,学生对力的合成知识还不了解,需要作必要的知识铺垫。对此,合适的建议是,(1)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分别讲解,用一图演变或两图分开讲解;(2)对风向的形成和偏转的过程,加一个辅图给予简要讲解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难点。

3.简化原图,突出重点

由于原图往往比较复杂,有许多细节,为了简括原理,有必要将原图简化,抽象概括后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图,是高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如对地球物质运动一类的图像,抽象的简化模式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如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38)。

img48

图2-38

img49

把相对复杂的图像简化为忽略具体细节的抽象化图示,揭示的是一种规律性和原理,这种模式图更清晰,易被理解和接受。

4.以图析文,图文互译

“以文析图”是用文字方式表达对图像意义的解读,“以图析文”则是用图像方式表达文字所承载的地理信息。以图析文是对图像的创新运用,即用图示解读文字。有时候冗长的文字叙述,对理解问题并未有作用,这与大脑中“思考平台”的容量有限性有关。这时,形象生动的图像对大脑思考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因而,图文互译是地理图像教学功能开发中重要的一环(图2-39)。

img50

图2-39

此图表示区域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清晰、直观、易懂。区域发展过程比较复杂,其不同阶段的特征各不相同,但本质的特征还是发展水平差异。此图用来作为区域发展阶段内容的总结提升,可以代替教师的“总结陈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