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恋爱伤害探究

当代大学生恋爱伤害探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恋爱伤害是指恋爱当事人由于恋爱问题,出现超过常人生理、心理耐受水平的行为,或者出现违背当事人主观意愿或人际交往道德底线的行为,造成恋爱一方或双方身体或心理或精神的损害。受中度及以上等级的伤害大学生占79.1%。[1]大学生受恋爱伤害后对其思想,尤其是人生观、恋爱观都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恋爱受伤害后还有一些外显的表象。

当代大学生恋爱伤害探究

当代大学生恋爱伤害探究[1]

冯一秦1 李建伟2 韩银华1 陈绍博1 爱情心理学研究小组

(浙江工商大学 1.金融学院 2.学工部、学生处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研究从大学生恋爱伤害的基本状况、恋爱伤害的情形与危害度、恋爱创伤的层次与影响等方面探索了当前大学生恋爱伤害的基本特征,并从恋爱动机、爱情观、性观念与性心理,以及家庭、学校的爱情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引导个体对爱情观的科学认知、进行爱情教育课程化与系统化等建设,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恋爱伤害 爱情 特征 伤害致因

恋爱伤害是指恋爱当事人由于恋爱问题,出现超过常人生理、心理耐受水平的行为,或者出现违背当事人主观意愿或人际交往道德底线的行为,造成恋爱一方或双方身体或心理或精神的损害。近年来,变态杀人、跳楼自杀、投湖自尽、娘仨惨死出租屋、变痴发疯、抑郁自虐等恋爱伤害恶性事件在高校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它不仅仅是“90后”在校大学生个人情感问题,还涉及社会道德、法律和校园稳定,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1]

本研究旨在调研当前大学生恋爱伤害的状况、特征、原因,并提出初步的教育建议。

一、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的爱情三元论认为人类的爱情基本上由动机、情绪、认知三种元素组成,三元素构成一个三角形,其面积代表爱情关系。由于三角形所包含爱情元素的比例大小不同,因此三角形呈现不同的结构图式及稳固性。其中,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两性关系是守约的。以动机为主的热情两性关系无法一直持续,热情会随着交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以情绪为主的亲密两性关系会表现出表达心中感受、沟通内心感觉、分享情感体验的愿望;以认知为主的守约的两性关系会体现出希望维持长期亲近关系的决心。[2]

Davis的爱情集束理论认为爱情等于喜欢再加激情集束与关怀集束。喜欢可以理解为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8个主要因素;激情集束包括“为对方所迷恋”“性的欲望”“排他性”3种成分;关怀集束包括“在各种争执中永远作为对方的拥护者或首席辩护者”和“极大限度的付出”两种成分。[3]

根据上述理论框架,参考刘影春等的研究编制当代大学生恋爱伤害问卷,在浙江省、山东省2所大学的1—4年级以1∶1∶1∶1的比例发放问卷10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3份,有效回收率为80.30%。其中大一211份,大二188份,大三203份,大四165份,信息缺失36人;男319人,女408人,性别信息缺失76人;文科422人,理科361人,文理信息缺失20人;城市289人,农村412人,城乡信息缺失102人。

二、大学生恋爱伤害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恋爱伤害的普遍性、严重性

当前大学生“最近一年内谈过或正在谈恋爱”的占84.1%,其中对“大学期间您有没有因为恋爱问题受到伤害”回答“有”的占到52.2%。对受伤害状况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发现女生受伤害人数比例显著高于男生(50.1%对33.8%);理科生受伤害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文科生(52.2%对35.3%);乡镇大学生受伤害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41.5%对30.8%);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到大四学生受伤害比例逐年递增,分别为27.2%、36.9%、38.5%、55.3%。

在受伤害的等级上,受伤害的大学生普遍受伤程度较重,极受伤害的占6.3%、很受伤害的占25.5%、比较受伤害的占37.3%、轻微受伤害的占27.8%、没有受伤害的占3.1%。受中度及以上等级的伤害大学生占79.1%。

(二)大学生恋爱伤害情形多样、危害度高

调研发现,在受恋爱伤害的情形中,30.0%以上的是感情受欺骗、被无端猜疑;20.0%以上的是被责备辱骂、被漠视冷待、暗恋;10.0%以上的是与其他异性纠缠不清、异地恋、单恋、表达爱意遭拒、被抛弃。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自残、暴力殴打、性侵犯、留级辍学退学或开除等因素虽然占的比例都在5.0%以下,但是这些却是造成大学生高等级伤害的因素;被限制与其他异性交往、被强迫求爱、性侵犯等受伤害的女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男生,值得特别关注和应对。

(三)大学生恋爱创伤层次深、影响远

人遭遇情感创伤后一般会出现思想、心理情绪、身体机能、行为等方面应激反应征象。[1]大学生受恋爱伤害后对其思想,尤其是人生观、恋爱观都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调查发现,43.6%的大学生认为“伤害会让自己成熟起来”,但同时有48.0%的受伤害大学生因此而“怀疑真爱”,36.2%的受伤害大学生认为从此“不应再付出真感情”,26.3%的受伤害大学生认为“自己很可怜”,10.6%的受伤害大学生认为“想报复对方”,6.6%的受伤害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意思”。

恋爱受伤害者还会产生各类消极的心理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心理表现是抑郁(70.2%)、消沉(51.0%),愤恨、自卑、悲观都在25.0%以上。同时,恋爱伤害还会引起身体机能上的异常反应,其中出现失眠、精神恍惚、厌食症状的占受伤害总人数的47.0%以上。

此外,大学生恋爱受伤害后还有一些外显的表象。经常发呆、玩游戏、喝闷酒、外出散心、逃课等比例都占总人数的25.0%以上。其中,在自残、性排斥、自寻短见、经常哭泣、写日记等行为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仍值得特别关注。

三、大学生恋爱伤害致因解析

(一)恋爱动机不端正,爱情观不成熟

调研发现,62.5%的恋爱者不以婚姻为目标,41.3%的为摆脱孤独寂寞,37.2%的为积累恋爱经验,31.5%的为满足性需要,由于恋爱、情感调研的社会赞许性影响,我们相信这一比例远低于实际比例。

对“自己适合找什么样的恋人及什么样的恋人适合自己”问题,“想得很清楚”的只有17.2%,而37.8%的学生虽然思考过但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情感需求,还有40.5%的学生并不在意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既不明白对方的情感需求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情感需要及心灵归宿,其必然结果就是互相伤害,就是爱情的苦果。

(二)性观念开放,但性心理不成熟

在“您是否了解异性的性心理”上,38.6%的大学生认为了解很少,一般了解的占23.3%,了解较多的占13.7%,完全不了解的占17.8%,只有6.6%的大学生完全了解异性的性心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对异性性心理“完全了解”的恋爱受伤害人数比例为4.8%,而“了解很少”与“一般了解”的受伤害人数比例超过72.5%。

调研还发现,性态度、性行为开放的恋爱者受到伤害的人数比例更高,伤害等级也更高。对“恋人提出的性要求”采取拒绝态度的受伤害人数占的比例很低,且在受伤害各等级中受伤害人数比例也是最低(4.2%);采取“不拒绝态度”的受伤害人数的比例显著高于“拒绝者”。对“性行为是在什么情形下发生的”回答“冲动”者其受伤害多是最高级的“极受伤害”(51.5%),显著高于其他等级。

(三)家庭、学校的爱情教育、情感教育不足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大学期间恋爱”持“不知道、不影响学习就行、不表态”态度的,其孩子恋爱受到伤害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2.4%、15.6%和14.9%,三者合计受伤害人数比例高达72.9%,而持“适当引导”态度的其孩子恋爱受到伤害的比例仅为7.1%。

高校对大学生爱情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非常薄弱。调查显示,有45.0%的学生称大学里没有机会接受恋爱心智教育、性教育,76.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恋爱心智教育、性教育很少。

四、建议与策略

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伤害现象较普遍,受伤害等级较高。总体看,大学生对爱情持有相对功利和消极的看法,存在各式各样的爱情矛盾,并且广泛地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之中。这表明很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分类的、有针对性的爱情教育,培育其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这对培育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一)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积极的、健康的爱情观建立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当代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应当在以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的前提下注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而不应完全抛弃他人利益,只顾自我利益的攫取。相应地,积极而健康的爱情价值观指的应当是,在恋爱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对社会、他人、自己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他人对自身恋爱需要的尊重与满足的统一,这是对恋爱问题的一种评价、选择方式的概括。[5]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应引导和教育其树立富于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爱情观,形成稳定、专一、真诚、深刻的情感,并以建立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为目的。

(二)引导个体对爱情的科学认知

科学的爱情教育还必须建立在对爱情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爱情,即使是同一个体,在爱情经历的不同阶段,其爱情类型也不一样。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认为,爱情是复杂、多样的,且对不同的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意义也不相同。[6]这启示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爱情的认知教育时要注意分析爱情的个体差异和个体不同的人生阶段上的爱情特点。演变发展论则认为,恋爱关系及爱情含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爱情是一个过程,共分为六个阶段:开始、偶尔约会、开始相爱、热恋、衰退和终止。[7]因此,只有科学认识个体的爱情类型在爱情经历的各个阶段上的差异,才能正确处理爱情关系,缔造和谐的感情世界。

(三)进行爱情教育课程化、系统化和正规化的建设

爱情教育需要开设专门的爱情教育课程,以使爱情教育系统化、正规化。爱情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应包括专门的教育人员对爱情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与普及,以及学生个体对积极爱情观的接纳和应用。要做到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从而有效地进行爱情教育,就必须开设专门的爱情教育课程。同时,努力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和谐的爱情教育系统具有特殊重要的实践意义。爱情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工程,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长期、共同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个体幸福感的“丰富与张扬”。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10年5月,“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长春在“三育人”基础上提出要强化环境育人功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环境育人的提出和强化使得“全方位育人”更加严密和全面。

高校需要在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培育上下更大功夫,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进取、文化色彩浓厚的校园活动,营造更加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时代性的校园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与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锻炼意志,丰富理想,完善人格,实现个体更加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影春,王云.大学生恋爱伤害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

[2]STERNBERG R J.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J].Psychologieal Review,1986,93(2).

[3]DAVIS K E.Near and Dear:Friendship and Compared Love[J].Psychology Today,1985,19(2).

[4]李建伟.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爱情观的关系[J].健康研究,2010,30(5).

[5]李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2).

[6]HENDRICK S,HENDRICK C.Romantic Love[M].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2:23.

[7]BROWN N M,AMATEA E S.Lov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Journeys of the Heart[M].Philadelphia:Brunner Mazel,2000:109.

【注释】

[1]项目来源:本文系2013年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恋爱伤害研究”(项目编号:LX2013Y183)、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爱情心理的特点、结构及教育对策”(项目编号:SCG80)、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当代大学生恋爱伤害的状况、特征与应对策略”(项目编号:Y201328735)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