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初探

当代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初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为探索中国大学生的爱情故事类型和本质特征,并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者以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相整合的思想为指导,以隐含研究为主,结合自编问卷测查了1536名大学生。较之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下的爱情故事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4]为此,本研究拟以“质”与“量”相整合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以隐含研究为主来探索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爱情故事类型,从而最大限度地揭示爱情的心理特征。

当代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初探

当代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初探[1]

闫 涛1 李建伟2 黄朝峰3 常建军3 爱情心理学研究小组

(浙江工商大学 1.财务与会计学院 2.学工部、学生处

3.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为探索中国大学生的爱情故事类型和本质特征,并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者以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相整合的思想为指导,以隐含研究为主,结合自编问卷测查了1536名大学生。结果发现:①围城、间谍、骗局等36种爱情故事构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总体的爱情故事类型;②大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爱情故事类型是园艺、幻想、投资,最不重要的是骗局、独裁、游戏;③园艺、创作、承诺等构成爱情的向心力,围城、间谍、游戏等构成爱情的离心力,战争、投资、骗局等构成爱情的混合力;④中国大学生除了拥有西方文化中26种爱情故事类型的24种,还拥有独特的围城、成长、骗局等12种。较之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下的爱情故事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关键词:爱情故事 比较研究 隐含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 定量的研究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爱情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一直是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焦点,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永恒而又常变的主题,是大学校园里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渗透着青年人的大学生活,深刻地影响着其人格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度。然而,在心理学领域对其进行的探讨却与其重要性很不相称,即便至今也仅有少数社会心理学家开展此研究[1]。迄今为止,当面对“爱情是什么”的提问时,我们依然不能给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与其说是人类的悲哀,不如说是心理学家的惭愧。

国外心理学家们普遍选择了通过研究爱情的类型来间接探究爱情的本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种方法更为深刻、全面地构造了个体对爱情的自我解释,能够更好地呈现个体的爱情观,并指导其爱情行为,更具备科学性[2][3]国内直接针对爱情心理和类型的科学研究则相当薄弱,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系统严谨的科学实证研究文献至今依然匮乏。[4]

为此,本研究拟以“质”与“量”相整合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以隐含研究为主来探索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爱情故事类型,从而最大限度地揭示爱情的心理特征。

一、对象与方法

研究共分两个子研究进行。

研究一:

(一)对象

在浙江省、山东省3所大学的1—4年级以1∶1∶1∶1的比例发放问卷10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97份,有效回收率为89.70%。其中大一235份,大二223份,大三229份,大四210份;男352人,女476人,性别信息缺失69人;文科503人,理科394人;城市322人,农村489人,城乡信息缺失86人。

(二)方法

1.开放式问题设计

为尽可能多地收集关于爱情的项目,设计了开放式题目:①如果爱情可以比作“事件”,您认为它是什么?②请描述您对他人(熟人、好友等)的爱情的理解或看法;③请描述您对中外文学作品(或历史)中的爱情的看法或评价。

对他人、历史上或者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的理解和看法,能够“投射”出被试的自我心理特征,避免其回答问题时的回避心理,因此,研究设计了问题2、3弥补问题1的缺点。

2.个案文本资料的收集

调取了5所大学12名心理咨询师保留的2005年9月至2010年7月来访学生关于爱情的咨询案例,结果得到1—4年级共42名大学生的爱情资料。(遵循保密原则,由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信息等进行去个体化处理。)

3.关于爱情故事类型的统计

制定规则对所有收集到的有效材料进行“故事类型”的归类。

①完全同义者合并;②意义相同或近似的,依据权重原则进行“大并小”,即量多者收录量少者;③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信息的以所传达的信息点为独立单位分别列类等。

4.关于爱情故事类型的确立与分类

将由开放式和个案文本资料调查得到的“爱情事件”、Sternberg提出的26种“爱情故事类型”[5],标明具体含义后进行汇总。

请中(外)文系、心理系各5名研究生对其进行归类,方式是每1名中(外)文系研究生与1名心理系研究生为一组,互相协商后对汇总的“爱情事件”进行归类,并对每一特征归属于所在类型的重要度进行判断,不能协商一致的单独成组。

研究二:

(一)对象

在浙江省3所大学的1—4年级以1∶1∶1∶1的比例发放问卷6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3%。其中大一179份,大二132份,大三159份,大四117份;男217人,女336人,性别信息缺失34人;文科303人,理科261人,文理信息缺失23人;城市242人,农村327人,城乡信息缺失18人。

(二)方法

为进一步探究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爱情结构和爱情故事类型的作用力特征,研究者继续抽取另外600名大学生,要求被试从爱情的作用力的角度对36种爱情故事类型及各自所包含的核心特征进行分类,并判断每一爱情故事类型、核心词对于该类的重要度。

二、结果

(一)中国大学生爱情故事的类型

中国大学生的爱情故事类型共有36种,大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爱情故事类型是园艺、幻想、投资、房子和家;最不重要的爱情故事类型是食谱、骗局、独裁(政府)、游戏;而西方文化传统下的复原、恐怖两种爱情故事类型在中国大学生身上表现微弱。(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的划分

img19

注:“_”表示该爱情故事类型为中国人所独具;“﹡”表示该类型为西方被试独具,但为中国人所排斥;其余故事类型为西方研究者所发现的外国人爱情故事类型,但该研究发现中国人亦同样拥有。

(二)中国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的作用力类型(方向)分析结果

36种爱情故事类型可进一步分离为爱情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两个基本大类:园艺、创作、承诺等构成爱情的向心力;围城、间谍、游戏等构成爱情的离心力;战争、投资、骗局不单独归属于上述两种力量,而是与离心力、向心力都有相关,且称之为混合力。排除投资、战争等分类的双牵性,两大基本类的并类系数r=0.60—0.71,各个类型归属于所在大类的平均重要度都在0.30以上,分类信度较好。(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的作用力类型分析结果

img20

注:“_”意同“表1”;“+”表示该类型在“向心力”之维上的重要度大于“离心力”,但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表示该类型在“离心力”之维上的重要度大于“向心力”,但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

(三)中西爱情故事类型的比较

在此次本土化研究1和2的基础上,与西方研究结果(Sternberg的26种“爱情故事类型”[5])进行比较发现:西方文化中的被试最青睐的爱情故事依次是旅行、园艺、民主政府和历史,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被试最青睐的则依次为园艺、幻想、投资、房子和家;西方最不喜欢的依次是恐怖、收藏、独裁式政府、游戏,而中国则依次为游戏、独裁式政府、骗局、食谱。在男女对爱情的偏好方面,西方文化中的男性更喜欢艺术、色情、牺牲和科幻小说,而中国男生则更喜欢承诺、艺术、牺牲和间谍;西方女性更喜欢旅行的故事,而中国女生则更喜欢房子和家、承诺、牺牲、间谍。总体上,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36种)远较西方(24种)丰富、复杂。

三、讨论

在“质”与“量”相整合的方法论指导下,能够得到研究对象对所研究主题的全面的看法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独特的反应特征模式,并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考察,充分体现质的研究优势。同时,还可以得到定量分析的结果,充分体现定量的研究优势。[6]隐含研究方法的优势则是通过概念及其结构的揭示有助于形成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关于该概念的显性理论。[7]

鉴于爱情不适合直接探究本质,单纯的“质”或“量”的研究都不科学,因此,该研究在两种方法相整合思想的指导下,以隐含研究为主探究爱情的本质特征。数据分析显示,此研究的效度、信度都达到理想的统计要求:中国文化中的爱情故事超出西方多达12种,显示了中国人更丰富的感情和良好的内容效度;同时,爱情故事的统计并类系数r=0.60—0.71,各类型的平均重要度也都在0.30以上,分类信度理想。

此外,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爱情是一个存在文化“共通性”的概念,西方文化中的26种爱情故事中有24种同样为中国人所拥有;同时,爱情亦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性”,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复原”“恐怖”为中国人所排斥,而中国人同时拥有属于自身文化基因的围城、成长、骗局等12种爱情故事。当然,这种差异还表现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对于爱情故事的喜好度、丰富度及男女性别差异上,显示了文化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爱情故事的研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要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身心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重要条件。[8]青少年易发生心理问题与障碍,而且可能影响其一生,但人们对此却不够关注,甚至对行为反常也熟视无睹;[9]而某些精神疾病10%以上的病例最终死于自杀。[10]如果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有助于控制危机的发展。[11]所以除了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爱情等心理特征的研究、关注外,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爱情、依恋心理的重视。因为,研究者发现家长的依恋类型与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密切关系,[12]而依恋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早期与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在一生的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毫无疑问也会对孩子的爱情观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朝旭,徐伟,林艳艳.大学生爱情观念的内隐结构[J].社会心理研究,2006(1).

[2]HENDRICK C,HENDRICK S.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2):392—402.

[3]LEE J A.The Colors of Love: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M].Don Mills,Ont:New Press,1973:39.

[4]陈思远,李朝旭.心理学视野中爱情分类研究的回顾与新进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

[5]STERNBERG R J.Love is A St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周明洁,张建新.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8(1).

[7]张承芬,张景焕.教师心理素质的隐含研究[J].心理科学,2001(5).

[8]邱建国.学生心理档案在心理健康绿色通道中的理论构想[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0).

[9]徐俊冕.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10]杨德森.学生心理干预的几点意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11]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

[12]李同归.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

【注释】

[1]项目来源:本文系2013年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恋爱伤害研究”(项目编号:LX2013Y183)、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爱情心理的特点、结构及教育对策”(项目编号:SCG80)、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当代大学生恋爱伤害的状况、特征与应对策略”(项目编号:Y201328735)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