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并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特点、教学环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1)

叶立军(2)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的课程。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并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特点、教学环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宣传教育、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并举的工作模式。其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基本心理调节方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

作为必修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很短,尽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付出了大量心血,精心授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目前这门课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法,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互动、体验、参与较少,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感知认识阶段,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存在着诸多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理论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实际的心理调节技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按照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按照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学科的规律进行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缺少对学生特点和现状的深入了解。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被应有的重视,教学变成了“教”为主,而不是以“学”为主。

2.课堂互动少

传统的讲授式授课以教师讲解为主,有些课堂甚至是教师从头至尾满堂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信息。由于缺少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实际接受状况缺少反馈和检验环节,不仅课堂气氛沉闷,也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甚至不少课堂出现学生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现象,让本来生动有趣的心理课变成了索然无味的“一言堂”。

3.情感体验不充分

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生的情绪没有得到充分唤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很难对心理课产生热爱,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因此产生“心理学无用”的错误思想。如果从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分析,学生基本上只停留在认知过程,情绪体验和行为实践基本没有。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处于识记和理解阶段,缺少深刻感受和体验。由于情感体验不充分,导致认知体验不深刻,也缺少行为实践的动力,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验去感受、关注、参与、领悟,通过体验与内省,实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体验式教学主要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事件,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或者从心理上形成初步的理解并建构知识、培养能力、产生相关情绪、情感体验,然后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在反思中形成结论,产生新的知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进自己的认知系统。

体验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被动接受的一方,是知识的单向接收“容器”,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体验式教学则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中心,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目标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进行感悟、体验、交流、反省,在师生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共同参与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体验式教学重在营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感悟、尽情体验,产生学习兴趣,进而获取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

2.重视师生互动

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师生间的交流、问询、讨论就大大增加,师生间、生生间都有了更多互动机会。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听讲,而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体验式课堂上,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很难完全结构化、格式化。这种互动交流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情感体验都有极大好处。

3.提倡学生亲身体验

亲身体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实践层面的亲身体验,是指通过参与实践,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活动;心理层面的亲身感受,是指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获得主体的情感体验——生情、动情、移情、反思、感悟。传统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是师生间的单向讲授,课堂内容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和情感,更难以外化为主体的行动。而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产生新的、个性化的感受和领悟,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教学内容,主动地了解心理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主动去尝试、体验,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获得心灵的感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技能,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与力量,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常,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引起好奇

任何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学习者内在的动机配合,都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心理健康课教学从课程的导入开始,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制造悬疑,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故事、音乐、社会现象、实物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展现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疑问,不仅在讲课的开始需要,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这样,学生才会带着问题去探究和思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2.了解知识,发现原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理论课程,不同于活动课程,以团体活动式进行授课尚不具备条件,但是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活动和训练,让学生个别或小组进行体验和感受,进而去了解知识,发现心理现象的规律。

以“情绪的组成”为例,情绪包括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个部分。在授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情绪的组成,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去觉察自己的情绪表现、生理唤醒和内心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很准确地掌握情绪的内涵。

传统的授课,教师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进而去发现知识。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只有让学生真正知晓了心理现象的特点,明白了心理规律,才能更好地领会和迁移。

“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它是学习主体自主性探索的结果,而不是外部的给予。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不断深入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

3.运用知识,学会迁移

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的程度,还应该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切身体验和回馈,进而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表层的感知逐步向深层的共鸣、感悟、内化和创造发展。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体验,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只能停留在浅层的表象里,没有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需要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思考题、案例分析和研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知识。学生只有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于改变了僵硬死板的“填鸭式”授课法,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好感增加,提高了心理健康意识,对心理健康的接纳程度大大提高。

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来看,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除了要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尚需更多的努力和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丰富具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教师要多开展学生自助式、互助式、小组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2.教师自身需要成长

教师要从传统的授课形象中走出来,按照体验式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而不是权威和问题解答者。教师的成长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心理自由度的增强。体验式授课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清楚的洞察,防止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评论员和指挥家。

3.完善教学管理

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如果教师对教学过程疏于管理,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很容易让课堂变得混乱不堪,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管理,让课堂教学在一定的约束下进行。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密切师生关系,有积极作用。为了让体验式教学法更加契合教学实际,需要在课堂组织和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高飞.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注释】

(1)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标准化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710065)与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Y2013 29893)阶段性研究成果。

(2)叶立军,浙江工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