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章乡土志书产生的动因:

第一章乡土志书产生的动因: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废除科举制度,并于同年十二月设立了学部。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七月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学制——“壬寅学制”规定,初等小学第二学年“舆地”讲“本乡各境、本县各境”,第三学年“舆地”讲“本府各境”,实际已经把乡土课程纳入教学内容。

第一章 乡土志书产生的动因: 晚清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国内民变此起彼伏,正所谓“洎乎末世,列强环起,虎睨鲸吞”[1],大清帝国面临着“瓜分豆刳,祸在燃眉”的内忧外患局面。为了摆脱这种窘迫处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继在全国各地展开。其中,对以科举制为代表的旧式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更是日盛一日。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廷陆续下发了一系列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方案,但变法运动很快就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镇压。当然,改革的必要性并不能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百日维新”尽管失败,但迫于国内外压力,当时提出的一些措施却陆续得以付诸实施。“1896到1898年的两年中,教育改革之风席卷全国,最后体现在‘百日维新’期间修改考教制度和建立全国的学校体系的全面努力中。由于西太后的政变,教育改革停止了,但是对已经进行的改革并没有就此中止。就这方面而言,1900年以后教育的根本改革和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都是从1895年以后开始的。”[2]大概在这个阶段,清朝已经容许甚至鼓励新兴利益集团的发展。它已经放宽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并把公共事务交给公众讨论。它能够完全控制新思潮,以防止它们对原有的秩序构成任何严重的威胁。大部分商会、学习会、自治会和其他新的组织的成员依然是忠诚的臣民,但是他们正在开始把自己看成公民,他们对政府的要求增加了。[3]迫于内外压力,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月底,经慈禧太后批示,光绪皇帝下谕旨,要求“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均进行改革。教育改革方面,立学部,废科举,兴学堂,鼓励游学外国的活动纷纷展开。光绪二十九年设立商部。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废除科举制度,并于同年十二月设立了学部。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七月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学制——“壬寅学制”规定,初等小学第二学年“舆地”讲“本乡各境、本县各境”,第三学年“舆地”讲“本府各境”,实际已经把乡土课程纳入教学内容。翌年(癸卯)十一月,新出台的“癸卯学制”对小学乡土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历史课学习“乡土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地理课学习“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次及于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三年级历史课学习“历朝年代国号,圣主贤君之大事”,地理课学习“本县、本府、本省之地理、山水,中国地理之大概”。乡土教育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既是晚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加强自身统治的内在需要,更是面对外侮,朝野内外一致的爱国主义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