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六、“学战”与“改良”: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除了以上“实业”、“商战”、“群”的观念之外,多数乡土志书还呼应了当时社会“兴学”的思潮,希望通过兴学来促进人才培养,进而以“学战”促“商战”;并且发出了技术改良、社会改良的呼声。此予之所厚望也夫。近因鸦片减种,进款日绌,其无形之漏卮,关系非浅。

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六、“学战”与“改良”: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

除了以上“实业”、“商战”、“群”的观念之外,多数乡土志书还呼应了当时社会“兴学”的思潮,希望通过兴学来促进人才培养,进而以“学战”促“商战”;并且发出了技术改良、社会改良的呼声。

《乡土志例目》所提出的教育目的,乡土历史是“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令人敬师叹慕,增长志气者”;乡土地理是“养成其爱国之心,兼破其乡曲僻陋之见”;乡土格致则是“动其博识多闻之慕念”。由于清政府在地方的思想控制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忠君”的意味开始逐渐淡化,大量乡土志书通常在介绍了本地的人文环境、自然资源之后,最终落脚点都是寄希望于读者(学生)能够热心学习实业,致力于本地和国家的建设,“所谓足以纲纪一代思潮而构成一代主流之核心者,实为富强思想”[107]。

很多乡土志书指出“学”和国家的兴亡相联系,认为“不学则无以立国”。《蒲江县乡土志》说:

东西两半球,未有无学而可立国者。印度墟,无学耳;波兰亡,无学耳;埃及灭,无学耳;犹太沦,无学耳。我国家鉴此,欲救黄种而普救于学。我同胞此欲战胜全球,而先战于学。学有本,曰“蒙学”。是今兴学者,艳大学、中学名,而蠡测蒙学,东蒙学铎者半以未谙教育人,强行教育事,声声普及,步步蹈虚。及今不图,更阅数年,天下皆似是而非之学堂,学生皆似是而非之人格,虽无地无学,无人不学,于中国前途仍无禆焉。此可长虑者也。[108](www.guayunfan.com)

《高唐州乡土志》提出:

万事根本皆起于学,处此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特,尤以开通学务为强国基础。光绪癸卯之岁,朝廷毅然振兴,诏各省厅州县创建学堂,是为改良学界之起点。乙巳八月,复奉上谕停止制科,一意学堂,于是士林乃知所趋重。[109]

《邵阳县乡土志》说:

臣钦惟皇上劝学兴贤,将使人才辈出,为国家肩荷大事,为海内日臻富强,日安磐石,其源胥肇自教育,教育胥肇自始基。[110]

《馆陶县乡土志》更希望通过乡土教育,使人们树立一种观念:

将见士学兴读书而知时务,农学兴力田而无游民,工学兴居肆而精制造,商学兴行货而通有无。境界中人,皆学界中人。富强由此而基,文明由此而开。乡社比户,薰德善良;风俗人心,蒸蒸日盛。此予之所厚望也夫。[111]

“学战”一词,也出现在乡土志书中。教科书的编纂者多是新式教育的施行者,他们根据新颁学制,积极推广学堂,以求培育人才。宽甸县知县马梦吉在该县创设了半日学堂,“内附官话字母馆,收招贫寒子弟及年长庸艺、目不识丁者,分班教授。此项学堂,于谋食之人最为有益。将来推广四乡,未始非学战之助。”[112]一些著名学者也发出同样的呼吁。刘师培于光绪宣统年间投靠端方时,明确提出了“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的观点,以及“致用”、“崇实”的建议。[113]

“改良”成为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其中包括经济实业以及社会风气两个方面。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压力,在国内外立宪派的积极鼓吹下,1903年清政府预备立宪,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准备施行改良式的“君主立宪”制。此前推动“戊戌变法”的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也在舆论上推出“开明专制”论,以期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亡,摄政王载沣计划于宣统三年(1911)颁布宪法。“改良”一词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流行的。[114]

经济、商业与风俗的改良诸方面,在乡土志书中被给予大量宣传。《绥中县乡土志》的一段话,大概可视为最具代表性的总结:

今之世界,生计竞争之世界也。欲谋国祚之绵长,而立富强之基础,唯在求实而已。士业、农业研究焉,而急为改良;工业、商业考察焉,而急思进步。试观大儒斯迈尔、法国政治家卢梭、德国外交家俾斯麦之三人者,世界上称为伟士,孰非由实事求是、苦心自修得来?至农工商之政府,不务以和平增进,竞争勇猛,直欲推倒他国,专全球之利权,故工战、商战之说,一时风行焉。虽曰天演公例则然,亦力图优胜有以致之也。近者,我国士、农、工、商各设专部,各立学堂,亦思组织完善,而收实业之效果。则为士、农、工、商者,可不力求进步,而极实业之功能哉!绥中风气虽未大开,而造就士才,讲求实业,研究工艺,推广商务,近已小试其端。[115]

关涉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技术改良问题,最受乡土志书编纂者的关注。比如,鸦片战争以来,山东肥城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鸦片种植。1906年清廷下诏禁止鸦片,要求逐渐减少鸦片种植,以求逐渐全面禁止,肥城经济因此受到极大影响:本地植物产品只够维持本地之用,而“动物制造产”只有羊毛和羊绒;本地的工艺只会用来制毡,只能以初级产品外卖;羊皮只能制皮袄,因工艺太差,不能达到轻暖的效果,销路也很有限;规模不大的缫丝业,也只会用土法制绢;动物毛羽之物,则因没有加工工艺而废弃,殊为可惜……作者在描述了这些状况之后,发出呼吁:

肥城地狭人稠,输出之品远不敌输入之品。近因鸦片减种,进款日绌,其无形之漏卮,关系非浅。使即蚕桑、种植、制造各实业及时提倡而振兴之,数年之后犹可抵制外货,且可抽赀以办新政,人何惮而不为哉!若因循迁就,坐视货弃于地,而长此不治,窃恐数年之后,肥境贫瘠之现象不堪思议矣。[116]

鸦片种植的危害,也受到一些地区的特别关注。陕西省扶风县是鸦片种植大县,《扶风乡土志》劝告乡人,舍眼前种鸦片带来的小利,以图将来之大利。

当今西人之讲求土宜物殖,详且尽矣。邦人士当有闻而兴起者焉。抑余又闻,兴一利不若除一害。扶风之竞种罂粟,为稍获流通之利也,而先已染其害,夫竞目前之利而遗远大之害,则不如其无利也。利过足为害也。屏目前之利而别求乎远大之利,则去害即终以有利,而利且无穷也。余不敏,无以加惠于邦人,窃愿持此不种罂粟之一端,先以为邦人劝。[117]

农业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为此乡土志书也提出了不少改良措施。《通州乡土地理教科书》说到本地的农业发展困窘:“地无余力,人无余闲,亦甚苦矣。然农学未兴,不选种子,不辨地质,不择肥料,故收获不能加多,一遇歉岁,即仰屋而嗟。”《泰州乡土志》说:“泰地宜农圃,操是业者居多数,惜未能讲新法耳。必设农务学堂,并附蚕桑传习所,凡耕地种植,尤宜注重普及之学,造就多数之国民,皆晓然于公益之义务,则地方始可言自治也。”[118]

面临“利权外溢”的局面,工艺技术、经济管理的改良受到高度重视。在商业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这一现象相当突出。福建省《侯官县乡土志》评价本地在这些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说:

洋货转输,源源不绝。五都之市技巧杂陈,虽有巧历,莫能名数。苟不亟筹抵制,则洋货皆不翼而飞,而土货浸无人过问。有输入而无输出,不几北行入囊中哉!夫欲筹抵制,必须实力振兴。振兴奈何?仍不外伙立公司,广开工艺局,规设陈列所,而商会则实行其联络商情、调查商业、劝导改良之政策。而官于商务一途力加提倡保护,掖而升之于商战之大舞台。道尽于此矣,岂有他哉?[119]

希望通过乡土教育扭转传统观念不重视工艺技术的倾向。《晋县乡土志》对学生提出忠告:“制造一事,不学奚能?伏望吾晋素识时务之士,约合同志,选聪颖子弟入各等制造厂,以开风气。愚拙之地,便可化为智巧之区。尔诸生当幼稚时须知工学一门,亦足以立国,甚勿以贱业视之。”“吾晋欲治物产,必自讲化学始,化学所载凡一切种植、牧养之法,无所不备,聪颖之士,博览其书,自有心得,然后如法试验,行而有效,人自从之。尔诸生,初学格致,务要留心物产,以求进化。”[120]《闽县乡土志》指出:“泰东西之奇技淫巧亦赓续戾止,喧宾夺主之势既成,匪特漏卮不可殚纪,而风俗习于淫侈,人心随而日浇,又有心者所深忧也!夫势之所趋,虽有大力莫之能挽,则维力筹抵制,以塞其流而已。是用备列其目,俾邦人之游学者,其勿缓视艺事哉!”[121]新疆《宁远县乡土志》对本地学风不振发出叹息:“边隅之地,风气不开,父兄不知诗书,子弟任其偷惰,地方官不惜再三劝谕,以子弟读书为第一要义,其如舌敝唇焦,何故‘士’之一字,言有难色。”[122]

改良社会风气的呼吁更为强烈,破除迷信,改变奢侈之风,指陈本地社会时弊,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江南地区普遍好迷信,敬鬼神,《奉贤乡土历史》指出:“俗多淫祀,信僧道,拘风水,嗜鸦片,好赌博,婚嫁丧葬,竞尚奢侈。近则天主、耶稣两教盛行,蛊惑日众,皆敝俗之宜革者也。”[123]东北地区巫术流行,《宽甸县乡土志》说:“近经马署任梦吉剀切劝谕,颇知悔悟,赌案无闻。而迷信巫蛊一事,亦最伤风化,现已据认真示禁矣。”[124]《蒲江县乡土教科书》在指责本地官员腐败成风时,言辞更为激烈:

于社会现形应以深切之意,为哀痛警告之词,使种种腐败之原因,缕析条分,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而教师生徒皆自知其恶陋之习惯,实为败坏社会之一分子,猛然有革故从新,出死入生之趣向,志中师其意,论社会现形如济仓、三费、税额、路股、鸦片诸端,破除忌讳,直陈腐败原因,以期改良。不敢以知而不言、言而不实者陷吾蒲同胞,盖与其得罪八万一千三百余人而全境皆非,不如得罪二三人而积弊可挽。[125]

《洛南县乡土志》在讲到振兴商务的同时,告诫政府官员,其在改良风俗方面有为人师表的作用,“小利勿图,小怨勿忍。易俗移风,在贤令尹”[126]。《宜川县乡土志》在赞扬了本地民风淳朴,富有古风,“回心向道”之后,指出其相反面:“有一病曰‘惰’,流水可灌田而惰于疏浚,闲田可树木而惰于种植,女惰蚕织,男惰经营,而常忧衣食之乏。”[127]

乡土志书还对有害商业信誉的行为进行了谴责。陕西《鄠县乡土志》说:“论曰:藕粉为鄠地制造之极品,且系行远一大宗,乃奸商希图取利,掺以杂粉,以致货失其真,名誉频减,亦恨事也。”[128]对奸商假冒藕粉,败坏本地声誉的行为感到痛心。《上海乡土志》发出嗟叹:“吾邑棉花一项售于外洋,为数甚巨,乃有奸商掺水致为所疑,销路渐滞,其何以杜塞漏卮,挽回利权乎?”[129]《辰州府乡土志》对该地地方胥吏的作风提出了严厉批评:“每岁调查人口之数,与工商农之盛衰之比较,为至密切关系之一大事。然窃谓即有人调查,而各属之书役隐匿弊混之习气最深,即本官尚难得其实数,不能如泰西各国之季报月单、预算决算之例,登诸新闻纸,尽人得见其实数,即可推求其利弊。中国最大之要政,皆付于作弊者之手,此害不去,何从比较其利病,改良其实业也!”[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