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二)“文言”、“韵语”与“口语”: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作为小学乡土教材,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也是引人兴味的一个方面。同样由于“新政”方兴,科举初废,参加编辑的人员成分复杂,因此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也各有特点。为了引起儿童兴趣,有的乡土志书还采用了游记体,如《晋县乡土志》、《奉贤乡土地理》、《嘉应新体乡土地理教科书》等。

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二)“文言”、“韵语”与“口语”: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

作为小学乡土教材,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也是引人兴味的一个方面。同样由于“新政”方兴,科举初废,参加编辑的人员成分复杂,因此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也各有特点。其中,占主体的仍旧是以《乡土志例目》为编例指导的众多乡土志书。这些志书多用文言文讲解,有的文字佶屈聱牙,叙述风格实际上与传统志乘区别不大。比如光绪三十四年修,由山东官报局印制的《馆陶县乡土志》,不但严格按照十五目编排,而且其文字风格也极其类似传统志乘。其内容对于蒙童而言,大概是比较深奥和不易理解的。又如《乡土志丛编》所收十数种陕西属县的乡土志书,在“名宦”中收录大量人名,部分乡土志书还增设了传统志乘中才会有的“列女”等项目(如《洋县乡土志》中罗列了大量“烈女贞妇”姓名),这些明显不适合作为小学教科书。

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乡土志书的编纂者充分认识到它作为小学教材的特殊性,所以在语言上尽量平易。如《阳城县乡土志》“初创成散文体一帙,继思学校诵读,骈俪当易记识,遂改纂骈体韵语”[100];《范县乡土志》提出“事贵详实,词尚简明”;《莘县乡土志》“补绘邑图付诸剞劂,以备小学教科书采辑之需”。《灌县乡土志》也为了便于教师授课,增强学生的兴趣,特别在书中增加了教学地图:

乡土志奉部章采辑,以教蒙学,并未有舆图,因思童年游览未能遍及所有山川古迹,听之不尽了然,据图之指点,有如亲历,则韶龄记忆,终身不忘,因附一图于卷末,以为司教此之一助。[101]

《邵阳县乡土志》则提出,乡土志书是用于教育的,而且为了起到普及作用,让农工商界的人都能看懂,所以不用疑难字句,且做了句逗:(www.guayunfan.com)

志为学校教育起见,今第求明晰易解,不用奇字奥句,兼用近艺诸书点句之式,期于农工商贾亦可周知。[102]

《宣威州乡土志》也认为,乡土课本所载应当体现科学的原则,而且应该分清历史、地理、格致的区别。其《乡土地理》规定:

各里中所最注重者数事:(1)关于政治者;(2)关于学理者;(3)关于实业者;(4)关于历史者;(5)关于军事者。

书中所不睱赘者数事:(1)灵迹幻境,徒导神权之思;(2)浮图锁水阁等类,一切风水家言;(3)应归历史者;(4)应归格致者。[103]

为了使教材适应儿童理解能力,该书还“每课字数删之又删,减之又减”,“意取明显,词尚浅近,凡艰深晦涩之语一概删除”[104]。《阳城县乡土志》则“词多骈偶,取其易吟诵也;字惟浅近,取其无留滞也;文戒冗长,取其便记忆也”[105]。《金堂县乡土志》为了照顾到儿童日常所见所闻,“取材所记地名,如赵家渡、姚家渡,如包谷、高粱等类,多从俗称,亦取其便于童蒙所熟知耳,而词则殊欠大雅也”[106]。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课文多采用问答形式,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部分还采用了歌谣形式。其所收《劝学歌》云:

世人皆识字,禽兽不识字。世人皆算计,禽兽不算计。人不识字不算计,则与禽兽何以异?

《上学歌》云:

上学堂,不怕远,只要人不懒。

起得早,吃得饱,养得精神好。

出门户,由正路,走了一步近一步。

在道上,遇同学,携手同行真快乐。

《讲堂规则歌》云:

讲堂规矩好,不准打架不准吵。

讲堂规矩好,不准嬉笑不准跑。

讲堂规矩好,每日学生来得早。

讲堂规矩好,能写会算明白了。

《学堂号令歌》云:

当当当,当当当,号令传呼有定章。

叫哥哥,叫弟弟,排列要成行。

前头有个领班长,率领学生上讲堂,

上讲堂,细听讲,讲讲太平洋。[107]

该书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学童记忆。

为了引起儿童兴趣,有的乡土志书还采用了游记体,如《晋县乡土志》、《奉贤乡土地理》、《嘉应新体乡土地理教科书》等。《奉贤乡土地理》全书五十四课均为游记形式,前后可以串联起来。如第八课“下马碑”云:

文庙之游既毕,出学署折而东行,过棂星门,两旁竖下马碑,有“无论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字,尊孔子也。

在最后一课“结论”中说:

余既环游各镇,而终以局于一隅,未获大观为憾。尚拟遍游本省、本国,及海外各邦,以遂男子四方之志焉。[108]

《嘉应新体乡土地理教科书》认为:“小学教育最重兴味,方足启发儿童心性,是编特遵学部审定‘最新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体例,用游记之笔,以叙述三十六堡大势,似与依次胪举板滞无情者有别。”其第一课“城内”云:

嘉应居广东之东,吾人爱慕乡土,不可不先事游历。今与诸生约,遍游一州,自城内始,后及于三十六堡。[109]

乡土志书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使用“韵语”的叙述。韵语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专用方式,儿童的启蒙教育,都是在家塾进行,使用的教材,基本着重于记诵,而少有讲解发明。“通常课本,不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几乎必不可少。清代普遍增加《朱柏庐治家格言》、《弟子规》及《四言杂字》或《常用杂字》。内中隐含治家、修身及谋生用字,尤其《常用杂字》,开首‘油盐酱醋,蒸酒烧黄’,是为工商小贩谋生用字记诵宗旨。开蒙三月即可弃学外出就傅。”[110]如果是出身富有之家或书香门第,可能会增加更深一层的内容,如《蒙求》、《龙文鞭影》,都是中国古代比较流行的童蒙课本。这些课本的整体特色是课文均采用韵语叙述,读之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岫岩州乡土志》就记载,当时本地有“王国珍,字儒超,……尚存课孙《四言韵语》,其挽颓处,切中时弊”[111]。

用韵语叙述既然在中国启蒙教育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然不免影响到近代教科书的编纂语言。光绪二十三年(1897)元月,曾广铨、汪康年、叶瀚、汪霖等在上海创立蒙学公会,宣称“端师范、正蒙养、造成才”;创办《蒙学报》,登载适合5~8岁、9~13岁儿童的文学、数学、智学、史事、舆地读物。据邹振环先生研究,“戊戌前后出版的一批地理学读本均属传统型启蒙读本,只是将一些新知识融入传统的童蒙记诵的读本。如1897年叶瀚、叶澜著《天文地学歌》,该书是四字一句便于学童吟唱的地理启蒙读物……1899年张士瀛编《地球韵言》,该书是小学堂的地理读本,共分4卷,卷l亚洲;卷2南洋岛、欧洲;卷3欧洲、非洲、非岛;卷4澳洲、太平洋岛、美洲、美岛。正文为四字一句,间有大段的注释。还有贾恩绂辑《五洲歌略》,该书虽是供学童边唱边学的启蒙读物,但已注意在解释中反映地理学方面较新的研究成果。如开篇为‘地非方体,橘柚其形,两极稍卑,高其当中,地学之家,因以球名,地面文质,剖析最精,欲知地面,图象先呈’,注有:‘讲地舆者分三家,曰地面、曰地文、曰地质。’”[112]这些用韵语编纂的教材对学童的影响很大,郭沫若先生幼年就曾读过张士瀛的这部书。他说,当时“除圣经贤传之外,开始读了一部《地球韵言》,一部《史鉴节要》。这两部在当时是绝好的启蒙书籍,是用四言的韵语写成,对于我们当时的儿童真是无上的天启”[113]。

乡土志采用这种韵语形式与此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高淳县乡土志》对此有明确的看法:

韵言本非例目,有所缘。邑尊李公肖鹤谕商及此意,取童蒙便读,因思“诗言志,歌咏言”,葩经三百篇,悉资后人讽咏。今之教科亦设唱歌一门,故每类缀以韵言若干句,惟总期不失启发童蒙知识,以鼓励其爱乡土爱君国至意。[114]

《雒南县乡土志》说:

兹谨遵乡土志例,编为四言韵语,为便于童蒙诵习。其事略亦即详于分注,措词亦期浅显,俾童蒙易解云尔。[115]

部分采用韵语体例的,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韵语在前,文字解说在后。如江西《铅山县乡土志》、福建《平潭乡土志略》等。以后者为例,其正文如下:

历史志:未置本境以前章第二

上古三皇,本境茫茫。粤稽五服,唐界要荒。扬州远属,虞夏难详。七闽始号,周世初强。屏藩越楚,秦汉相忘。东吴迄晋,六代无常。建安郡远,海屿沧浪。原丰辟地,浮岛汪洋。

另一种是正文在前,韵言在后。以《高淳县乡土志》为例,该书按十五目的内容编排课文,但在每部分之后,都用“韵言”再解说一次,如“建置”后有“建置韵言”,“政绩”后有“政绩韵言”,“兵事”后有“兵事韵言”,等等。该书分十五目,也就有十五节“韵言”。湖北《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正文四卷,也另用韵语编为一卷,以便学生诵读。

第三种是十五目内容在前,韵言课文在后。《广宁县乡土志附韵言教科书》是其代表。该书可视作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采用《乡土志例目》十五目体例的内容;后一部分则附四十课韵言课文。此书已经是诗歌的形式。

其中第五、六两课云:

城西十余里,北镇医巫间。横亘广义间,名山封于虞。永坐幽州镇,历代所凭依。庙貌成焕焕,祀典有常期。国朝逢喜庆,遣官致祭时。上有观音阁,山路枉崎岖。翠云屏环抱,画阁称希奇。高宗纯皇帝,御制七景诗。医闾佳胜处,游客皆忘疲。登高凌绝顶,一览众山低。[116]

还有全部内容均用韵语写成的。以江西《南康乡土志》为例,此书共十三部分,全部课文均以诗歌形式编成,四言一句,八句一段,共八十段。[117]江西《赣县乡土志》全书则以三字句韵文编成,每句之下以小字注释,全书约二万字。[118]这些书的韵语体例,显然都是立意蒙童诵记之方便。

另外,还有采用口语体的,最具特色者,莫过于宣统二年的《晋县乡土志》[119]。正如其“凡例”所云:

一、编辑是志,第就乡土所见闻者一一采择,令诸生明白易晓,以立教授之基础。

一、是志事求详核,共采辑一百六十课,以备初等学校之用。

一、是志文期简雅,庶不至使俗烂之气入诸生脑髓,致终生无由医药。

一、难认之字,难解之句,俱音详文字之末,以便教员讲解,诸生观览。

一、是志参用两课歌体,以便诸生唱和,抒其乐趣。

一、地理为问答且参以游记体,以引诸生之兴会。

一、无论历史、地理、格致,俱著在诸生身上,方不致书是书,人是人。

一、教员讲解是志,务要用白话,亲切指点演说。我晋县有何事迹,有何人物,有何风景,有何产业,使诸生闻所乐闻,以起其爱乡之心,并令其自为讲解,以坚其脑髓之纪念。

一、诸生听讲句说,是教员讲书,是教汝辈学习,成个上等人,庶不至为人所轻也。[120]

该书在内容上宣扬儒家传统理念,并以教师的口吻对学生进行教导。比如:

统观政绩,固溯顾亭林之言,曰: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县令贵有诤绅。尔诸生今日为学,他日做县知事,务要谨遵顾训,勉为循吏,以树政绩。

综览耆旧,窃念弹丸鼓郡,贤哲挺生,命怀不胜欣慰尔。诸生后生可畏,务要志圣贤之志,学中外之学,努力前程,以求后来居上,甚勿业荒于嬉也。

诸生既列儒籍,务要勤苦功书,显扬姓氏,乃能光前而裕后。

谨守儒教:诸生既奉会考,当以大公至正为宗旨,慎勿效茫味之徒,仇视他教。只宜彼守彼之教,我守我之教,相安无事而已。

我中国,欲改良,停罢科举立学堂;德育贵无怠,智育贵无荒。况复勤体育,化柔便为刚。比立毅家塾,教人真有方。尔诸生,生今日,当自强,甚勿辜负好年光。[121]

该书内容多用口语,风格朴实,表达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则仍视学生为“儒生”,并希望他们能在日后博取功名,做“诤臣”、“诤子”,时代感极其强烈。

材料的选择和来源,是影响乡土志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乡土志书的内容,都是编者采摘地方文献,或者亲自调查而来。《金堂县乡土志》说,该书内容系“博访详诹,订讹正谬。计采自旧县志者十之四,从县署档案辑入者十之二,得自民间传闻者十之四”,“人类及宗教、实业,旧县志未有纪载,均就近今事实,加以咨访而备录之”[122]。大概能反映出大多数乡土志的实际情况。张国淦编《乡土志专辑》(一、二、三辑)所收陕西省的诸多乡土志,多取材于旧志或旧史籍。如《华州乡土志》,其仅“兵事”就取材于《列传》、《史记》、《读史方舆纪要》、《战国策》、《晋书》、《周书》、《资治通鉴》、《通鉴辑览》、《五代史》、《明史记事本末》等,反映出该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经济与文化相对发达或者开发较早的地区,乡土志书的编纂相对容易,而在新开发或者新设行政区划的地区,编纂乡土志书则勉为其难,这也会影响到乡土志书的篇幅、内容,甚至体例。比如,《蒲江县乡土志》,不但以江苏省的乡土教科书为参考,而且引用了《津报》、《东方杂志》等能反映最近社会形势的内容。[123]而东北地区如辽宁,西北地区如新疆的一些地方,在清中叶以前并未设置行政管辖治所,此时要纂修乡土志书,则少有资源可供参考。所以这些地方所修的乡土志书,志体一律采用《乡土志例目》,少有发明,而且内容单薄。如陕西省佛坪厅,地处秦巴谷地,“林深箐密,实人迹罕到之区,开辟亦最晚……习俗朴陋,文献缺如,四境之内,既无碑碣可资考评,而散见于载籍者又复略而不详,至乡先生所传述,尤荒渺不足据”[124]。大概因此原因,《佛坪乡土志》十五目仅成书一卷。

陕西镇安县(商州)地处商洛山区,人烟稀少,又屡经兵燹,编纂乡土志书颇为困难。《镇安乡土志》的编者李麟图说:

因思前欲纂修邑乘之难,不禁皇然,悠然深虑,无以应命。欲征本地读书稽古者二三同志,分任共事,藉资研究,无如邑鲜通人,复不可得。公余独参铅椠,采辑数月,迄无端绪。屡奉台使檄催,缺然无呈,势又不能置之不修……按照例目编为二卷以成是志。

多简略之处,盖因邑当初立,文献无征,不敢稍涉铺张。[125]

《宽甸县乡土志》书后“叙言”也说道:“宽甸县设治未久,素乏通才,志书尚付阙如,编辑苦无依据。”[126]《法库厅乡土志》云:“法库僻处一隅,累连蒙部,文献无征,将欲穷源溯流,繁称而博引之,较之内地声名文物之抄,有志乘可稽,耆旧可访者,其难易奚啻倍徙。”[127]《农安县乡土志》的“耆旧”部分,“自唐以前,史书无考,本境之传记未详。仅抄袭吉林志所采取隋、唐诸书中,或生于本境,或与本境有涉者录之”[128]。《西安县(辽源)乡土志》在“耆旧”中直接说:“新设县治,查无耆旧。”[129]

辽中县乡土志》对“文献无征”的分析较为全面:

洎乎新拓之治土,百不敌一,然其间亦分差等焉,或当奥区,或凭旧址,或据商埠之险要,或择轨路之通衢。掇拾资料,亦复易易。若辽中蕞尔地,莽莽平原,无重关剑阁之雄,无铁马金戈之迹,仅道里、河渠、商业、物产,稍供点缀而已。此外,贤有司之政绩,乡先达之事业,非无卓卓可传。然既划界分疆,昔日之事,为人之政,牵连及之,似又掠美,亦载笔者所无如何者也。所幸文明竞进,天演之世界日益新,剧烈之舞台争欲上,后之续是编者,当必灿然可观,焕乎大备,不至如是之谫陋鄙弇,一览无余已也。

编者认为,即便是新设行政管理机构的地区,也有差别。位于交通要道,或者文化发达、历史悠久的地区,资料就好搜集;而对于没什么特色的地区,记载就比较困难。编纂者希望自己所编的乡土志书能为以后人们的续修奠定基础。

总体看来,清末的乡土志书,主体体例是《乡土志例目》所编排的十五目分类。由于编纂观点、目的与编纂者所关注的乡土教育重点不同,有少部分乡土志书在体例上独具风格,采用了卷目体、章节体或课目体。在语言叙述方面,出于同样的原因,也呈现出文言文、韵语、口语化三种不同的风格。另外,材料充分与否,则影响着成书后的乡土志书的整体质量。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乡土志书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性。这些体例与语言风格的不同,揭示了编者在身份、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