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元际的教育生涯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张元际的教育生涯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元际的教育生涯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一)张元际的教育生涯张元际在自传中说:“幼读,父尝谓之曰:‘汝若得志,须于吾乡建立学堂,以育贫寒之有志者。’”[69]因此,其早年就立志毕生从事儒家的教育事业,兴办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张元际教书育人,以孝义、仁义为先,最重小学根底,“小学培其根,大学达其文”。张元际酷爱教育事业,一生兴办学校,不遗余力。

张元际的教育生涯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一)张元际的教育生涯

张元际在自传中说:“幼读,父尝谓之曰:‘汝若得志,须于吾乡建立学堂,以育贫寒之有志者。’”[69]因此,其早年就立志毕生从事儒家的教育事业,兴办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光绪十三年(1887),回到兴平,在县城城隍庙中设馆讲学,前来读书的人如此之多,以致庠舍经常容纳不下。值三原考试之际,张元际率学生多人前往应试,按规定兴平全县只录取十五名秀才,而他的学生中竟有八人考中,因而得到“兴平半片”的绰号。此时,忽闻母亲逝世,他随即辞馆奔丧,守制三年。然而众门生不愿就此散去,非要在他门下求学不可,于是一起带着书籍、衣物来到张元际家所在村外的关帝庙中,暂作讲习之所。但该庙仅三间两楹,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于是,在众亲友的建议下,另寻新址建造学舍。张元际于是又拨自家耕地十五亩用于建造新校舍,又派人外出购买建筑材料,请大小工匠。众学生闻讯,欢欣鼓舞,通力合作,很快就建成新校舍,有讲堂、宿舍四五十间,桌凳齐全。其中一切建筑设施,包括购买图书,皆由张元际一力筹备,费用也是他自己所出。光绪十九年(1893)这所私塾终于建成,取名“爱日堂”。堂前分立八斋,以朱子“立志、居敬、明理、反身”八字区别,左右为经义(藏书处)、治事二斋;堂后有三益斋、二养馆。

张元际教书育人,以孝义、仁义为先,最重小学根底,“小学培其根,大学达其文”。主要讲四书五经和孔、孟、程、朱等古今学者的成就、言行。规定每年四月朔日为讲学大会,邀集四方学者数百人,举行祀圣、习礼、歌诗活动,讲心得,发经义,影响深远,“爱日堂”名声远播,四方学士纷纷前来求学,以致堂舍不能容纳。

张元际主持“爱日堂”(后改为“宏仁书院”)长达六十余年,学生遍及省内外。一共培养了多少学生,可惜无统计数字。据《关中宿儒张元际》的作者张过说,来这里受业的,本省就有蓝田、渭南、三原、武功等二十余县,外地有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安徽等省,还有朝鲜学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佼佼者也不乏其人。

张元际酷爱教育事业,一生兴办学校,不遗余力。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在桑家镇杨双山祠设立“明经学堂”,每年四月初四会讲。民国五年(1916),在南乡草堂寺创办“传经学堂”,每月初一会讲;在县城设立“正经堂”,每月朔望会讲;在玉清观设立“通经堂”。又先后在全县劝立学校180余所,都有办学基金,经他倡导并得当局和绅士支持,设立了县学堂经费处,筹集、发放各村学校基金。他又亲自到本县一些学校讲学。晚年曾主讲于清麓书院,扩充书局,使《清麓丛书》普行天下。他还应邀多次到省城讲学。张元际学问渊深,诲人不倦,讲学秦中,风动海内。著名学者刘古愚、柏子俊、寇允臣诸人深加器重。抚院中丞端方以“经明行修”向朝廷奏请,授张元际国子监学正衔。(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