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震救灾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启示

抗震救灾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震救灾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是,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的那些生动事迹和恢宏画面,却使我们震撼不已,不能忘怀。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抗震救灾中,在民族精神的旗帜下,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高度一致的民族归宿、文化认同、价值共识、精神提升,令整个世界为之感动和震撼。弘扬民族精神是一种身份认同。

抗震救灾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启示[1]

王荣发

抗震救灾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是,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的那些生动事迹和恢宏画面,却使我们震撼不已,不能忘怀。地震是一场灾难,但抗震救灾斗争中升华的民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它保存好、发展好,从中引申出我们对当代青年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人们看到废墟上高高飘扬着的红旗、党旗和军旗,就看到了希望,就有了主心骨,就始终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我们,使我们坚强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去。这种精神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神,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价值观念、情感取向、心理特征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浸透在我们民族的节日文化、诗词文化、典籍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中,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凝结和升华。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情感取向起着强大的引领作用,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而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以民族成员为载体的民族精神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爱国主义情感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由民族文化的精髓凝结而成的民族精神,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民族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团结统一才是大势所趋,才是主旋律。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自己的土地上勤劳建国,勇敢卫国,团结一致维护和平统一,自强不息振兴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弘扬。

民族精神是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形成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引导当代青年深刻认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种身份认同,民族自觉,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魂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四川人!我们都是汶川人!”“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抗震救灾中,在民族精神的旗帜下,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高度一致的民族归宿、文化认同、价值共识、精神提升,令整个世界为之感动和震撼。这启示我们,对当代青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种身份认同,就是一种民族自觉,就能获得人生的立身之本和处世之魂。

弘扬民族精神是一种身份认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特征,具有鲜明的自性特质,在精神气质上把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区别开来,因而是一个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最核心元素。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锤炼而成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质的精华结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就不会有民族自我认同的内聚力,就没有确定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交往,就会处在如亨廷顿所说的那种“无所适从的精神分裂状态”。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根本上源自于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身份的认同。出生在同一个地方,讲同一种方言,我们就彼此认同为“同乡”,就多了一层亲近感。具有相同的民族成分、相同的国籍、相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彼此认同为“同胞”。特别是在异文化的环境中,同胞之间就会有强烈的亲近感、认同感。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们的民族精神决定了我们在许多问题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看见红颜色,我们感到喜庆祥和;听到锣鼓声,我们就激昂振奋;吃起汤圆,我们就有团团圆圆的期待;举头望月,我们就会在内心油然产生对亲人的思念;走进国门,踏上故土,我们就有回家的感觉,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这些情感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这里包含着我们群体的价值观、家国一体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血脉,是民族认同的标志,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弘扬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自觉。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信息化、网络化从科学技术方面大大推进了这一进程。马克思曾经预言,社会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才能实现,只有在世界市场的条件下才能存在和发展。我们的实践也证明,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全球化中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入全球化,关键是怎样进入全球化,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全球化。是被动卷入、盲目进入,还是积极自觉融入?被动卷入、盲目进入,势必丧失民族自性,自觉融入才能保持民族特色。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民族自觉融入全球化,努力促进全球化浪潮健康发展。

所谓“民族自觉”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充分认识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传承、发展规律、现实状况和未来方向,坚持从自己国家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国家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独立自主,博采众长,综合创新,以适应新的国际发展格局和形势,切实有效地把握自己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并与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共处,合作共进,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成为其中有所作为的组成部分。民族自觉的核心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民族信念,精神实质就是爱国主义。我们一定要弘扬民族精神,以高度的经济自觉,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对全球化的经济挑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对全球化的政治挑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挑战;以高度的民族自觉,振奋民族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弘扬民族精神是一种立身之本、处世之魂。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民族文化自我的民族、没有民族文化身份的民族、不能够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如果一个民族的子民丧失了民族精神,他的灵魂就四处飘荡,无所归依,就缺乏确定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自我同其他民族交往,就不能以确定的民族文化身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精神是华夏子孙的价值源头,是中国人最后的精神归宿,是我们的生命之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灵魂。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只要我们在内心深处树起民族精神之根,立定爱国主义之魂,无论何时何地,身在何处,做何工作,就不会导致人生的失落、灵魂的漂浮。只要把根留住,有根存在,我们民族、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就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就是根。邓小平曾经自豪地向世人宣称:“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成为世界公民,但根在中华民族,魂牵祖国人民。在国外许多城市的唐人街,每逢佳节,海外侨胞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体现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就会鲜明地显现出来,作为重要的民族精神符号而昭示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民族精神只有对接时代脉搏,才能展示其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2008年正是改革开放30周年,没有什么比这次大地震的救援更能说明30年来中国的巨变。大地震震落了中国人民在30年改革开放急行军中的满身征尘,裸露出改革开放所铸造的精神世界任人评说,雄辩地证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在时代脉搏中振奋着,引领着我们克服种种失误、曲折、遗憾、失落,与时俱进。经过这次大地震的考验,它将更加光鲜地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豪迈前行。

提倡弘扬民族精神,总是以一定的坐标为背景的,这就是时代坐标、时代背景。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具体的不断变化着的存在,既不能割断它由之而来的历史传统,更不能脱离它所依存的时代现实。前者可以称为民族精神的继承性,后者可以称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质,就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传承、发扬、发展、丰富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对接时代要求,在时代脉搏中跃动、在时代潮流中激荡、在时代旋律中奏鸣、在时代步伐中轰响、在时代精神中弘扬。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对接时代脉搏。民族精神只有与时代脉搏对接、与时代精神结合,才能不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充满生机活力,展示其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大力弘扬和实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都是民族精神最现实最生动的时代内容。

时代精神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最新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是一种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的精神状态,是民族精神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以时代精神来强化和提高自己的现实性和时代性。脱离时代的民族精神是没有活力的,也是没有时代基础和当代价值的。民族精神应该是永远流淌的活水,不仅要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而且要从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今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与此相应,改革创新就成为时代的主导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取决于弘扬民族精神,还取决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时代精神丰富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把握时代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华民族的当代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就要紧紧把握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坚持在时代主题中展开,在时代主题中弘扬。改革开放30年,就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的30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是时代精神的创造者。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时,希望同学们“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时代给了人们施展才华的舞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矢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带动整个国家以年轻的姿态迈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道上。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关注时代事件。时代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常常是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考验。任何时候,民族精神总是我们应对和处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特别是灾害性事件最强大的内在力量。2008年年初的抗雪救灾、之后的抗震救灾进一步锤炼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危难时刻,中华民族再显临危不惧、万众一心的民族本色!灾后发生的一切证明,越是在危难时刻,越能显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越能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越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凝聚力。灾难,让我们变得坚强、让我们懂得很多、让我们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密切关注时代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特别要结合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对青年学生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将抗灾精神熔铸到民族精神的丰碑上,成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民族精神只有激扬国际舞台,对话世界文明,才能展示其独特魅力和风采

在整个抗震救灾中,我们对世界媒体像玻璃一样透明,显示了我们的高度自信;我们敞开国门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宣示我们已与国际大家庭融为一体,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我们吸收了世界文明的价值成果,第一次为普通国民的死难设立了哀悼日,体现了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恢宏的文化气度。这表明引领当代青年弘扬民族精神,需要帮助他们建立高远宽广的世界眼光

弘扬民族精神既不能搞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能搞大国沙文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弘扬不能脱离国际舞台和世界文明潮流。只有以世界眼光和宽阔胸怀,让民族精神激荡于世界潮流,激扬于国际舞台,对话于世界文明,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中展现其民族本色和独特魅力,同时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滋养自己、丰富自己。

民族精神激扬精彩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是我们彰显民族文化,激扬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经典范例。我们越来越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是一场人类精神的冶炼,是实现东西方文明在和平年代的一次最伟大的交融。2007年10月31日,联合国第62届大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奥组委提出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倡导“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世界”。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追求卓越、友谊和平、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理念的相互一致。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分量,它们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它们相互映衬,相得益彰。2008年,奥林匹克的北京乐章,从祥云圣火的激情传递、中华文化的盛情展示,到五洲健将的公平竞技,举世公众的欢呼赞叹,无不精彩诠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时代主题,鲜活呈现出现代中国的鲜明形象,使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现代奥林匹克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因此改变了奥运,使它增添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故事;奥运因此改变了中国,使它更自信、更从容地与世界文明对话,更自觉、更积极地与奥运精神对接。奥林匹克理念和“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有机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成为迈步复兴征程的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继北京奥运会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对话世界文明的极好机会和重要舞台。与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不仅是一场技术博览的盛会,更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和谐交流的平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成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共同的现代话题,中华民族精神将在对话中丰富其现代内涵和世界意义,世界将在对话中更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因此,我们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要引导当代青年提高关注时代事件、对话世界文明的自觉性,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范和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注释】

[1]注:本文是2008年5月16日“博雅讲堂”的演讲,被收入本书时作了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