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成长进步的评价

高校教师成长进步的评价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方法论的高度上审视教师评价对教师成长进步所起的作用。与这一教育理想相连的制度安排是著名的科举制。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但是,这类评价也具有其自身的限制和不足,在教师的成长进步中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教师成长进步的评价

(一)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振兴国家、民族的根本保证。没有现代化思想、知识、方法武装起来的教师队伍,谈教育的理想与目标是一句空话。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改变教师是改变一所学校的唯一途径。同时,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时代要求,没有与时俱进、与日俱新的自我发展就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了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也就无法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使命。

1.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教育环境、个人经历与素质以及自我定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就其本质而言没有什么差异。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形成,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的提升与创新、专业思想与知识结构的深化与完善,这三个方面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指标。从形态上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即名师群体。名师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名师自然应该是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同时也是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2.专业化成长的特点

教师专业化成长实际上就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师的实践离不开课堂。又因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是孤立的行为,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个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完成、相互协作的过程。因此我们说:教师专业化成长既是教师自我发展,又是教师间、师生间的共同发展。实践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础。

3.专业化成长的核心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根据认识论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的认识才能科学的指导实践。换句话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反思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只有不断的反省、反思自我,才可以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助于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因此,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的进行批判性反思。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

4.专业化成长的规划设计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个人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实际而具体的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规划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许多教师缺乏规划设计的概念和意识,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及其在教师中的地位问题,往往是模糊的。往往在工作和行动上,就是单纯地听从领导的安排,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这是十分被动的。当他们工作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制约,认为自己尽了力,困难克服不了是没有办法的。如果有了自身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则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有了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同时也起到了指导和监控作用,读什么书,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做什么研究,有了规划,就会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成长进步的评价创新

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思想、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利用、专业水平,业务进修、道德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的有目的的或无目的的价值判断。教师评价所涉及的教师职业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对教师职业及其活动的影响也非常突出,它影响到对教师职业的选择、教师工作中的动机和需求、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的个性和尊严等。总之,在教师职业的预期成就和一名教师的成长进步过程中,教师评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评价既是教师成长进步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又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条件。

1.传统评价

从方法论的高度上审视教师评价对教师成长进步所起的作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孔子怀抱“人皆可以为圣贤”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的先河。与这一教育理想相连的制度安排是著名的科举制。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所奠定的依照教育程度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知识优先的准则,根据人的教育程度、学习水平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配社会资源,从而奠定了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所谓的“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的都是对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排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评价是以奖惩、排序为目的,面向过去,注重结果的一种终结性评价,集中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或行政管理式的评价,评价主要被视为管理的手段和环节。这类评价,在形式上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方法论上是静止的、横断面的,它关注的主要是教师教学的优劣和教学的效益。因此,这类教师评价,在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和检测教师教学的效果方面具有其积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这类评价所具有的管理职能。

但是,这类评价也具有其自身的限制和不足,在教师的成长进步中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千年来的教育现实中,传统教育的基本表现是师道尊严、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考试至上。传统教育的所有弊病也与其核心制度科举制紧密相连。政教合一、教从政出,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合一,赋予教育极强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另一方面,求学与功名利禄的直接挂钩,在造就全社会“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之时,也导致了读书为“升官发财”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态度,导致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的匮乏。

传统评价在教育的发展中,已经出现很多弊端,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教师评价使教师形成的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片面追求过级率的教学思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它使教师的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应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注重的不是自己在学科内容上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方式的真正改进,而是如何积累考试资料、如何对这些考试资料进行科学而详尽的分析、如何使学生掌握与这个“指挥棒”相应的学科内容和相关的考试技能。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阴影里,不只是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形成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就是教师也有使自己的学科知识零碎的危险,学科前沿和知识深度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用考试的“指挥棒”画地为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变得慵懒无力,创新能力和真正的教学科研无从谈起。因此,传统的教师评价在某一方面引导了教师不从根本上思考专业长进和业务提高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模式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的成长进步,造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迟缓或落后。

——不利于教师团队精神的发挥

传统的教师评价具有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属性,直接涉及到教师职位的升迁和个人的有效前途,又由于教师职业升迁的机会非常有限,传统的教师评价所引发的教师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这种情况下,同事之间的评价是整个管理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属于整个教师评价的。这种评价,容易造成同事之间的戒心、猜疑与不信任,在—定程度上不利于同事之间的团结、不利于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不利于同事之间的民主气氛的形成和发展,这容易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我国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评价环境之中,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很少关心,对教育技术的改进热情不高,在应试教育的围城中周而复始。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惰性,形成了一种倾向: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为规范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改革如果与这种教学模式不符,任何现代教学技术如果不利于提高应试教学的效益,那么,教师便可能认为是教学改革和现代教学技术给他们带来了麻烦。这样,从思想层面上,广大教师就难以认同改革、接受现代教学技术。从知识层面上,由于教师长年忙于应试教育,又由于教师进修机会较少,他们的学科知识不易深化,教学方法易僵化,这就使得教师在知识结构上难以与教学改革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沟通。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接受课程教学改革和现代教学技术上产生困难。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从知识层面分析,传统的教师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在认同、接受和支持教学改革和现代教学技术方面产生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教师对教学改革和现代教学技术本能性的、保护性的抵触或抵制。

2.评价体系的创新

长期以来,教师评价的实践和对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大批教师评价方案,其中有些教师评价方案是成功的。概括起来,成功的教师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支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成功的教师评价更着眼于教师的成长进步,并为成长进步起到正确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能够激励、引导教师产生符合现代教育和社会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能够激励引导教师不断钻研学科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师产生专业发展的动机和需求。然而,对教师的评价目的各异、类型多样,视角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并不是每一次评价、每一个评价方案都能关注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可能这一次评价关注的是这一个方面,另—次评价关注的是其他方面,这些都是允许的。教师评价可以有各种目的、各种类型、各种视角,判断一个教师评价是否成功,从评价目标和评价的实际结果层面,其中一方面要看是否达到了这次评价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看这次评价是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再一个方面是看这次评价与相关评价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一致性程度。

(2)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

成功的教师评价能够引导教师之间形成健康、民主的人际关系。教师是一个有高度自尊而又容易为真理所说服的社会群体。如果教师能切实地感受到评价能够改进教学,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且自身又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一般会消除对评价的紧张、恐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评价的抵触、不满甚至逆反心理和行为,而代之以和谐、民主、轻松的气氛。在这种评价气氛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能够彼此真实地对待对方,这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同时,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在教师评价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就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

(3)教师参与评价并理解评价

教师参与评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参与到评价过程,而是指教师在评价项目或指标方面的发言权、教师对评价意义的正确理解、教师对评价的主动性和热情等方面。从教师角度来分析,教师参与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教师本身的利益也有较大关系。对评价的参与可以使教师有机会表达对评价的要求,可以使评价更贴近教师生活的实际,可以使教师理解和支持评价的热情增加,可以使评价更客观地反映教师专业发展。从评价的制定者和评价者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参与评价可以增强他们对教师专业工作实际的了解,使他们更加切实地了解教师对评价的需求,使他们能在评价的编制过程中把评价委托者的意图与教师工作的实际和教师对评价的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高质量的教师评价方案,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评价者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达到对评价概念和指标及整个评价方案理解的—致。

教师参与评价还表现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作为评价的对象与评价者进行沟通的状况与程度。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与评价者的沟通在于教师和评价者双方共同的尊重和相互努力,在于评价者放下“居上”的架子,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评价对教师的意义及教师对这种意义的理解,在于评价贴近教师实际的程度,在于评价方案的质量和评价活动是否客观而公正。这是教师参与评价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也是教师接受评价的心理前提。形式主义的评价过程和评价方式,不关注教师实际生活,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能给教师带来意义的评价,不会引起教师的兴趣,不能激发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引起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

因此,一方面是改变评价方案编制的程序和评价方案执行的程序,提高教师在评价中的发言权,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提供有利于教师成长进步的评价模式;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走出应试的教学模式,走出封闭的心理屏障,消除对评价的恐惧或戒备心理,以开放的心胸参与到评价中去,以便在评价过程中,评价双方能共同探讨,促进及帮助教师的进步。

(4)教师评价模式的综合性与一致性及协调性

教师评价模式的综合性是指对教师评价结论的综合性分析。它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一是每一个教师评价模式都具有其局限性和限制性因素,因而每一种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都可能是不够完全的、不够准确的,故而多种教师评价模式的综合评价结果有利于对教师做出全面的评价;二是教师主体在评价时的状态决定了教师对评价项目的反映质量,因而孤立的某一次评价也许并不能准确地代表教师平时的水平,通过孤立的一次评价就做出结论可能会出现相对大的误差。因此,通过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较高的多种评价的综合评定有利于克服这种误差,较准确地对教师成长进步做出准确的评价结沦,同时也有利于消除教师对评价的惧怕心理。

这里的—致性是指各个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案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案的一致性是指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案之间应该具有相对的连续性,不能出现相对矛盾的评价指标和评价项目。各种评价模式的一致性是体现评价模式综合性的一个方面,也是评价模式综合性的基础。各评价模式之间的一致性既体现了教师政策的连续性,又提高了评价的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从而提高了评价的质量,可以体现出评价对教师的连续激励和指导作用。

这里的协调性是指评价方案和评价模式在出现了对教师评价的矛盾项目时的协调原则。协调不是盲目地删减评价项目,也不是无原则地向权威倾斜,而是要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进步,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成功教师评价中,综合性、一致性和协调性是针对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案的结构性限制而言的,它所强调的主要是提高对教师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最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上述教师的成长进步过程当中,师德的培养与建设是根本,离开师德谈教师的成长进步是本末倒置。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等个人耐以成长进步的内外在条件;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只注重自己的成长进步,就会出现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或者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重科研,轻教学;或者在学术上心力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现象,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见,一个教师没有高尚的道德,没有良好的修养,自己的成长进步对社会又有多大益处呢?因此,在教师成长进步的考核体系当中,必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