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篮球运动美感的心理结构

篮球运动美感的心理结构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篮球运动审美感觉产生于篮球运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之中。篮球运动审美感受与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篮球运动审美对象的感知为前提与基础。篮球运动美千姿百态,生动活泼且富于变化,要求主体在欣赏篮球运动美时,要善于捕捉对象每一瞬间给予的印象,以及对象在运动中的细微变化。

三、篮球运动美感的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实际上就是审美感受中基本心理因素以及彼此之间的必然联系。美感是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是在生理活动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审美主体生理、心理共同活动的结果,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反应。因此,篮球运动美感是人们在篮球运动中常见的、普遍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一般说来,感知、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心理因素,也是审美心理构成的重要结构部分。

1.感知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作用于脑产生的。“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42],换句话说,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的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可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43]人们通过感觉,可以感知事物的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属性。感觉也使人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身体的运动和位置,内脏器官的工作运动状况等。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通过感觉而获得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它一方面属于主体,在主体中产生,同时它又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反映。感觉中的客观形象是客观世界的摹写,正如列宁所说那样,“不容争辩,摹写决不会和原型完全相同”,“摹写定要而且必然是以被摹写的东西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44]。因此,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而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摹写。那么知觉的概念又是什么呢?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相互关系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换言之,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一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必须以感觉为基础,要知觉篮球这一事物,必须看到球的表象、颜色、质量和形状。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许多分析器的共同参与能反映对象多种多样的属性,这就产生了综合的、完整的知觉。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比如说我们看电视、听音乐、观赏篮球比赛,实际上常常是视分析器、听分析器以及运动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不过在许多知觉中主要是视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及触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物体的移动是在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空间、时间、运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依据知觉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的是物质的空间特性,如距离、大小、形状、方位等。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人对空间、时间、物质运动的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存在的反映。

综上所述,知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属性完整而综合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两个联系十分密切的范畴,完全可以统一归纳为感知。因此,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归纳和统称。

篮球运动审美感觉产生于篮球运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之中。那么,篮球运动审美主体是通过什么来与审美客体发生联系的呢?这种联系的中介首先就是感知。感知是篮球运动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篮球运动审美感觉的心理基础,感受是篮球运动审美认识活动的开端。篮球运动审美感受与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篮球运动审美对象的感知为前提与基础。通过感知,篮球运动审美主体掌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属性和感性的外貌状况,才可以引起审美感受。因此,美的事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形象的可感性。在篮球运动中,只有对各种人体动作、技术、战术、规则有了感知才可能产生美感,感知不但可以获得对篮球运动美的形象的直观感受,而且可以使人的本质首先以人的方式在各种感观上得到肯定和确证。不仅如此,完整性是美的事物的重要属性,审美意味着对事物完整形象的把握,必然需要运用感知,对各种感受进行综合,这也是人的感知不同于动物感知的根本区别。感知的特征如下:

(1)选择性

人对客观对象的感知,不是对对象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同等的反映,而是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因为人的感知是客体和主体互动的过程。客体作用于主体,决定主体所感知的内容。主体作用于客体,表现在感知的选择性和概括性。所以,人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并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知觉的选择性往往带有专业倾向,表现为专业的敏感。如音乐家对于音乐的节奏,画家对于色彩和线条,雕塑家对于形体的变化感受等。篮球运动美的感知也是这样,篮球运动员、欣赏者对自己所从事或喜爱的篮球运动特别敏感,习惯于将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与篮球运动有关的方面,对对象的观察极为细微、深刻,甚至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同是看球赛,政治思想工作者更多地注意思想风貌和道德品质;篮球运动专业工作者更多地注意技术、战术,文艺工作者更多注意球赛反映的生活画面。同场欣赏篮球运动的跑、跳、投技艺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能看出快慢、高度、远近,可有篮球运动专项修养的人却能看出技术特点和风格打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思就在于此。

篮球运动美千姿百态,生动活泼且富于变化,要求主体在欣赏篮球运动美时,要善于捕捉对象每一瞬间给予的印象,以及对象在运动中的细微变化。

感知的选择性由两方面决定。从客体讲,篮球运动美内容丰富,具有多种属性,由于各种属性在形象中的作用地位不同,因而对感官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其中表现本质特征的属性对人的感官刺激最强,印象最深。因此,人对客观对象的感知经常抑制对象次要属性的反映,而对表现本质特征的属性加以反映,这就使感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概括性,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人们的知识、经验、需要、态度和兴趣的不同,对客观对象的感知也不同,它是决定感知选择性的内因。当然,客体条件和主体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2)整体性

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但并不是对审美对象的肢解和分裂,而是以对象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为前提的。因为知觉对象是由许多属性及部分组成的,它们不是平均起作用,而是反映本质特征的属性,决定着感知的完整性。

美的事物存在的前提就是完整性。所以,感知首先具有整体性特点。人通过大脑的作用,依靠多种人体分析器共同参与,才能反映对象多种多样的特征和属性,并产生综合的、完整的知觉。特别是篮球运动美是以人体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是动态美,是以人体动作及其组合来表现美,以过程来表现美,因而感知的整体性更为突出。看篮球比赛要看全场,要看整体构件中的成套动作,这些都体现了感知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是在社会条件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实现的,是在两种信号系统协调活动中实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过去的知识经验,就很难构成对客观对象完整的知觉。因此,人们的知觉内容不仅是对对象外部形象的直接反映,而且还包括人们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对象的理解和补充,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人才能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对象。

篮球运动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和整体性特点,这和一般感知相同。但是,篮球运动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又有区别,一般感知与实用目的直接联系,并不注意事物的外在形式或结构,篮球运动审美感知则不直接与实用功利目的相联系,追求事物外在形式结构与内在心理形式结构的对应契合,从而使情感得到表现。

发展各种感官能力是形成篮球运动技能,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又是由运动分析器提供的肌肉运动感觉、皮肤分析器提供的触感觉、视分析器提供的视感觉、内部分析器提供的机体感觉和前庭分析器提供的平衡感觉等许多具体感觉构成。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理智、意志和各种感知觉,特别是肌肉运动感觉联结为一体,就能使客观对象(运动技术)与主体感受之间产生一种形式结构上巧妙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同形同构”,主客观契合,物我同一,从而产生审美感情。

2.记忆

记忆是人在感知过程中形成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那些反映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储存在大脑的记忆之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再现出来。用现代信息论语言来描绘,记忆是信息的存储和回收。我国心理学家严和骎先生在他的《医学心理学概论》中说,“长时记忆信息是贮存在大脑各部位的神经元中”[45],这种长时记忆信息并不是僵硬凝固的东西,是活跃的,被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的意识分离理论称之为“隐藏的观察者”,是潜藏的意识层次。生理心理学家经过实践也认为,长时的视、听觉方面的形象记忆信息贮存在人脑颞叶区深部。这就启迪着我们,美感的产生,美感的直觉现象的生成,是外界事物形象以光波、声波的形式刺激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并同时在心理皮质与视听觉区之间产生某种契合。除此之外,严和骎先生的研究使人们想到,在海马回路中实现的短时记忆形式,是以物理变化的形式出现的,在颞叶中实现的长时记忆形式是以神经元的化学变化形式出现的,后期则“借助解剖变化而实现”[46]。所谓“解剖变化”蕴含着可以遗传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与某种形式美感能力相连。这是遗传基因还是历史的沉淀,均有待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然而,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审美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当然离不开记忆。记忆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因素,也是思维和想象极其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由此说来,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对象的刺激”和“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头脑里的记忆储存与审美对象刺激的某种契合。如在一场篮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在远离篮圈的三分线外跳起投篮的瞬间,往往篮球还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敏感的观众或球迷们就从运动员跳起的高度和舒展的压腕动作、适宜的出手角度以及球在空中飞行漂亮的弧线作出“准确”的提前判断,不等球“中的”,就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球”。场上的运动员自己也在跳起屈腕拨球的瞬间,体验到用力的畅快和舒适,而不由自主地喊出“有了”,与场外观众的“好球”发声契合,场上场下互相感染,同节奏的统一为一体。为什么篮球还没有落入篮筐,观众和运动员都同时发出“有了”的情感激励呢?不是别的,就是记忆储存(经验)。显然,记忆的编序、存储、提取,是审美感知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之一。

3.表象

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客观事物的形象的简称。表象和感知是不相同的。表象是对从前感知过而当时不在眼前事物的反映,往往是由其他有关事物引起的,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就不可能形成表象。与感知相比较,表象是高一层次的认识活动。表象在记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了表象,才能记忆,才有可能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人只能反映当前的事物,也就是只有感知形式的反映,是不可能进行思维的。在外在刺激的影响下,这种表象可以复活,因此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的反映。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特点。所谓直观性就是表象和感知一样,是从真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的。因为表象的内容是原来的知觉的形象。不过,表象所反映的一般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属性特征。表象是对过去感知形象的进一步加工、改造的结果,有比感知更高的概括性。

表象在篮球运动审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人们在篮球运动活动中对过去的回忆都是以表象形式出现的。运动员们凭借自己的表象回忆动作的组合构成,学习(模仿)别人的动作或教练员的示范,这种表象称之为运动表象。篮球运动员必须有鲜明的运动表象,才能自动重现各种技战术动作,运动表象越多,越有利于技战术动作的创新。球迷、观众也只有依靠自己的表象回忆,才能将过去的记忆表象与当前的形象相比较,从而进行审美判断。当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具体感知到某一审美对象时,就会唤起与审美对象相关的表象记忆,从而加强审美感知活动,形成完整的感知觉,产生强烈的美感。大脑记忆储存的表象越多,审美感受就越深。正因为欣赏者、球迷、观众大脑里存储了许多表象,才能在已有知识、经验、体验的参与下,在理智的引导下,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审美感受。

表象还有对感知形象进行分解和综合的作用,当这种作用深入到意识的层面,超越表象的时候,表象就升华为意象了。其实,如果说,表象与意象的形成都是主观与客观之间互动的结果,那么,表象侧重于客观,是客观事物形象的再观;意象却侧重于主观,是主体强烈情感的驱动下所进行的心灵感应活动的结果。所谓意象就是在客观事物形象的刺激下,在人们脑海里涌现的、渗透着主体强烈情感因素的具体形象。换句话说,意象是现实的形象在意识中被进一步加工改造的结果,是意中之象,臆造之象。

在审美活动中,从感知→记忆→表象→意象,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心理运动过程,感知需要记忆来贮存,需要表象来充实,记忆表象又需要感知来强化,感知、记忆、表象又能在情感的渗透下加工改造成为意象,审美感知过程同时具有复现和补充,也是意象产生的过程。所以说表象是意象产生的基础,意象是表象的超越和升华。否则单纯的感知,没有记忆、表象,没有表象的超越、升华而产生意象,也就没有审美感性,也就不是审美感受了。

4.想象

想象是人的头脑在改造记忆中,通过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换言之,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感知当时作用于主体的事物,不仅仅能回忆起过去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感知到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形式称之为想象。审美想象力是审美主体不可缺少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想象力是“人类的高级属性”。想象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力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征,是一切创造性劳动生产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篮球运动中的一些创造性活动也离不开想象力。如新技术、新战术、新打法的设想,篮球韵律操的设计编排以及场地、服装的构思创造等等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脑皮层的机能。人的大脑包括大脑右半球和大脑左半球两个部分,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和理解分别是右半球和左半球的机能。人的大脑右半球掌管以想象为主要形式的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参加,左半球掌管以对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理解为主要形式的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在审美活动中,负责想象的右半球和负责理解的左半球同样起到巨大的作用。由于大脑皮层内部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脑皮层中原有的神经联系经重新结合而形成新的联系过程。只有在新的条件下,各种神经联系以新的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在头脑中出现新的形象。在重新结合的过程中,语言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想象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自由的,然而它与感知、表象也有不同。一般说来,感知是当前形象的呈现,表象是记忆形象的复现,想象则是新形象的映现。因此,想象的基本特征是新颖、独创、奇特。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由于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不同,所以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相同。

想象在篮球运动审美感受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篮球运动欣赏能够使人们透过对象形式的感知,直接把握它的深刻内容,产生认识与情感统一的观照态度,主要还是通过审美形象内容使形象意蕴更加丰富多彩。想象在篮球运动审美心理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它借助情感的推动,把篮球运动审美的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使审美感知借助想象而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既取得感受的相对自由,又取得深广的理解了的感受内容,成为篮球运动审美反映的枢纽。

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按种类可分为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低级形式是联想,高级形式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5.联想

联想是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过程,一般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

(1)接近联想

处在空间和时间上相当接近的两个事物在经验中较为容易形成联系,以致形成条件反射,一经感受到彼便自然联想到此,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人们常常称之为接近联想。它的作用是使审美由彼事物的审美特征想到此事物的审美特征,打破审美特征,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在篮球运动世界中,“空中飞人”、“大鲨鱼”、“大梦”、“小飞侠”、“滑翔机”、“天钩”等运动员的绰号可以给人们带来空间上的接近联想。而对篮球运动技术的描述,如“回头望月”、“神出鬼没”等均可以给人们带来时间上的接近联想。

(2)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即相似联想,指由彼此两事物在性质或外貌上的某种类似引起的联想。在文学艺术中,以雄鹰象征勇士,以暴风雨象征革命,抓住两者之间的类似或相似点,而由彼至此引起类似联想。在篮球运动比赛中,“快如闪电”比喻运动员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力量和气势,“铜墙铁壁”形容防守战术,这都是抓住了两种事物中相似性和共性展开联想。

(3)对比联想

建立在彼此两事物具有共同性质或状貌的相反特点之上的联想称之为对比联想。如由黑暗联想到光明,由冬天想到夏日,黑暗与光明的共性是亮度,一强一弱;冬天与夏日都是季节,一冷一热,都可以引起联想。对比联想与感觉对比不相同。对比联想不是强调两者的对立,而是强调对事物对立关系的理解。在篮球运动中,双方争夺球权十分激烈,特别是抢篮板球技术的发展。篮板球的拼抢日趋激烈,抢篮板球的意识加强,参加人数增多,争夺高度日益提高,运动员抢到球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运动员用巧妙的手指点拔方法来抢篮板球逐渐增多。只见在众多巨人高空争夺当中,跳得最高的那名队员用手指端触拨篮球的侧下方或者下方,将球直接点拨给同伴或点拨到自己有利的位置再抢。这种方法是勇猛当中见优柔,被人们称为“蜻蜓点水”。

(4)关系联想

这是指由事物的各种联系而引发的联想,如部分与整体的种属关系,因与果关系的联想。看到钢笔想到文具,看到大雪想到寒冷等都是关系联想。

在篮球运动审美中,联想是不可缺的一种审美能力,因为审美活动离不开感性的形象,感性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丰富的,多方联系着的。这些丰富性和多方的联系,要靠联想来展现和发掘。正如观看齐白石老人的水墨虾画,画面上一群游动的小虾子栩栩如生,如果不通过联想,“看到”虾子在满盆清水中活蹦乱跳,就很难领会画中的意境。欣赏篮球比赛也是如此。一场高水平的篮球比赛,它的每一节的攻防节奏和战术,对抗双方每一套娴熟的技术动作以及战术打法都可以引发观者的翩翩联想,似乎是一幕幕“短兵相接”,“以弱打强”,“以强攻强”的“战争”故事剧,还可以直观到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上述想象都会受到感知的引发,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如果说审美感知建构了一个审美对象,那么联想能够把这个审美对象扩大到整个审美世界。

(5)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比联想高一级的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不必依赖当时的直接感知,它借助记忆所贮存的表象,通过分析综合,创造新的形象,所以它能突破经验的局限,取得认识的普遍性。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是根据语言的形象化描述或其他条件的表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一事物的表象,或者根据过去的经验记忆中的感知材料进行组合,扩展、想象出自己未曾亲自感知过的对象。如根据“雪”和“山”的记忆表象,想象出“雪山”。这种想象中的表象与原始的感知材料保持着同型的结构。也就是说,再造性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再现客观对象是它主要的特征,如我们无须目前对象的引发,就可以凭经验记忆再现篮球运动的种种人体运动态式、人球互动的技术和战术轨迹等。

创造性想象无需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将记忆中贮存的表象作创造性综合,创造出独特、新颖、奇特的形象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创造性想象是不需依据现成的描述,根据主体的理想目的,将记忆的表象改造、加工、综合,创造出崭新的、独特的,与主体的理想、目的同型的形象。“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筑房屋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47]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建筑师头脑中的“房屋”,就是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创造性想象的产物。

创造性是篮球运动美的突出特征,也是篮球运动美独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心理机制就是创造性想象。离开创造性想象就不能创造新颖、独特的技术和战略战术,不能演绎出篮球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性风采。

高水平的篮球运动比赛中,全新的技术、战术都是创造性想象的成果。篮球运动的魅力与创造性想象的成功关系重大。如果创造性想象越丰富、新颖、独特,那么新技术,战术中的绝技、技巧成分越多,对抗性越激烈,篮球运动的魅力越强,水平就越高。

一般说来,在篮球运动观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篮球运动美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然而,正像篮球运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不可能隔着一道鸿沟一样,这两种想象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凡是想象都有一定的创造性,即便是再造性想象,免不了也有创造性因素参与。创造性想象也离不开再造性想象,因为任何想象活动的展开都必须以头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为基础。记忆表象是原料,想象活动中的新形象(新动作、新技术、新战术、新技巧等)是产品,产品是离不开原料的。记忆库中的原材料越丰富,想象活动越容易展开。即使是最奇特的技术和战术上的变化,也不是凭空臆造的,它都离不开篮球运动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具体矛盾的具体变化。否则,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生活实践中有人认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比较的难。犹如喜马拉雅山一样,神秘而高不可攀。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中,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人体运动动作的态势,人、球互动的技战术以及各种各样的具体形象与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远远超越这些具体的形象和实实在在的东西,而看到一种本质、一个核心、一个主题。任何一场高水平的篮球运动比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与球互动的各种风采。我们可以超越或透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对象,看到勇于进取的人们的形象,看到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我们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思想火花。透过具体形象而把握理性的本质。如果没有创造性想象,篮球比赛就是普通的篮球竞赛,就不可能对原有的形象意蕴作新的拓展、开发和补充,也就不可能获得丰富深刻的审美感受。

从生理机制来看,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都是大脑皮层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基础上实现的新的综合,因此,记忆中储存的表象越丰富,想象力超强,审美的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也就越强。

6.情感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不仅广泛地与其他心理因素密切联系,使整个审美过程带着浓烈的情感色彩,而且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起到推动它们发展的动力作用。因此,历来备受美学家、艺术家们的青睐。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关系特殊反映的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与认识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品质、属性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人对客观事物持有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一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往往与它对人的需要有关。对人的需要毫无关联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情感的,只有那些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情感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如愉快、满意、轻松。凡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事物或与人的意向相违背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这种由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为中介所产生的态度,并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的一种反映就是情绪。显然,人的需要是产生情感的内驱力,人的情感是与人的要求、愿望、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例如,在篮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面前,积聚在胸中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会激发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高昂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运动能力、超常发挥技术,更加合理运用战术的作用。观赏的人们也常常会因运动员奋力拼搏所展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默契配合而感到愉快、满足。然而,在观赏篮球运动比赛中,也不是完全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也还有消极的一面。观众也会因为运动员技术失常,战术配合不当而导致比赛失利,产生懊恼、遗憾的情绪。有时还会为球场上双方运动员之间出现的粗暴无礼、黑哨等不良现象而感到不满甚至义愤。这都表明情感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它表现为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增力与减力,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强与弱等对立性质,但这也不绝对化。在不同的情况下或面对不同性格的运动员,一些情感可能具有积极性质,又具有消极性质。例如,紧张与恐慌易于引起行动的抑制,减弱人的精力,但也可能成为教练员动员本方运动员集中精力向危险情景进行斗争的原动力,反而更加激发运动员的斗志。

情感是人脑的机能。当人们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时,除了内脏器官的活动和腺体的内分泌功能等生理上的变化外,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也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人在高兴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悲痛时泪流满面、伤心不已,羞涩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惊慌时面色惨白、全身颤抖,紧张时目瞪口呆、四肢乏力。所谓审美情感是全身心的感动,也就是审美愉悦兼有生理上内部体验的特点。

审美情感作为精神上的愉悦,既是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又与日常情感有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审美情感不单纯是个人主观需要的满足,也不是纯生理快感,而是审美的需要,是审美理想的满足。它包含着更加丰富的、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所以,审美情感是净化了、升华了的情感,而属于高级情感的范畴。

7.理解

美感中不仅要有感知、想象、情感,而且还包含着理解。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它是美感的一种心理要素,是审美活动中的思维活动。美感中的理解因素,在美学业界既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美感中有没有理解因素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我们知道,美感是对客观审美对象的直接观照。在感性的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其本质,就不会是单纯的感性认识。为什么?我们可以用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的一句名言来说明:“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因为,其一,精神上和理性上的理解能够决定审美感觉的深度,能够使审美感受深化下去直达本质。其二,审美既然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就不可能只是感性的而与理性毫不相干。正因为理解在审美活动中不着痕迹的规范着感知、表象、想象的趋向,并渗透在感知、表象和想象之中,人们才能透过对象的感性形态自身,获得对生活实践的广阔理解和认识,达到对对象本质的把握。其三,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利于了解和熟悉感受到的信息和非语言符号。例如,对篮球运动中的绝招、技术、节奏、韵律等信息和非语言符号都必须熟悉,才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享受。其四,审美活动中的理解还有助于领悟审美对象中的深层文化意蕴。当前,篮球运动风靡世界,遍及五大洲200多个国家,由于地域不同和各个国家人文等方面的区别,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流派和打法。当代,男女篮球最强的国家都在美洲和欧洲,以美国为代表的强悍型打法是一种注重个人单兵作战能力的风格和流派,他们大都是黑人运动员,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惊人的弹跳力,技术全面娴熟,有着超人的身体素质,运动员经常在比赛中上演高空补篮、扣篮、盖帽等高难动作,并擅长突破,进攻与防守都极具攻击性,配合快速精练。而欧洲及美洲其他一些国家,如西班牙、希腊、塞黑、德国和阿根廷等国则注重集体的攻击性,强调上场队员个个技术全面,重视全队的配合,内外结合,多点开花,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反观亚洲球队,例如中国队,其特点是快速、灵活,战术配合主要围绕个别核心球员展开,进攻能力相对强于防守。

面对各种各样的打法流派,需要篮球运动爱好者和观众去仔细理解和解读,才能领悟其中的文化意蕴,乃至领悟篮球运动无穷的魅力和情调。这说明篮球运动美感不只是一种形象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是一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所以,我们不会否认审美活动中的理解因素,也就不会否定美感中的认识。然而,如果把审美活动中的理解因素与理论认识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对美的感受、体验也要经过一个抽象化的阶段,否定直觉性特点,也势必陷入另一个误区。因此,我们承认美感中包含理解的因素,肯定它的认识功能,同时还要肯定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它只是不同于理性认识的一种特殊认识方式。理化为情,情融于理。恰如钱钟书先生曾说诗中理性“内容理之在诗,如水中之盐,蜜中之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这难道不是美感中理解与感知、情感融为一体的特征吗?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对象的感性体验。苏珊·朗格对艺术的把握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艺术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不是那种帮助我们把握一般事实的理性推理形式,而是那种能够表现动态的主观经验,生命的模式、感知、情绪、情感的复杂形式。”[48]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对某种特殊的事物加以抽象地处理,使它以某种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苏珊·朗格的理解显然与专门的逻辑道理的思维截然不同。

在篮球运动审美欣赏中的理解因素是客观、现实存在着,自觉不自觉的有着自己的认识活动。尽管这种思维活动因人而异,有深有浅,有高有低,但不能否认篮球运动美中存在理解和思维活动。在篮球运动美的欣赏中,情感与理性、感觉与思维常常是交融在一起或并进的。我们在看一场篮球比赛,脑子里往往会产生悬念、纳闷和猜测。为什么防守球队要采取半场扩大人盯人紧逼战术?某某运动员为什么在比赛中不能正常发挥或失误频频?甚至开赛的哨声一响,比赛胜负如何、鹿死谁手的思想就在脑海里反复盘旋。这里的悬念、猜测说穿了其实就是一种非直接的临界思考的心理活动,个中包含着判断与理解。

以上简单论述了篮球运动审美活动的感知、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七个主要心理要素的特点及其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过程中,上述心理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诱发、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篮球运动审美感受(美感)是各种心理要素综合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一层层深入的心理过程。它以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受为起点,以感知、记忆、表象为基础,以想象、联想理解为动力,以情感为表现,理解渗透融合在情感里,情感又反作用感知、记忆、想象、联想和理解,形成篮球运动美感心理活动的复杂关系。

我们知道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中,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因素处于自由和谐的运动状态中,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心理过程中,人们不必中断自己的感受,半途停下来进行推理和判断,更没必要把这个始终不脱离表象的感性活动都译成相应的概念。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实践中,我们总是不假考虑地指引和规范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而在终极获得的审美感受愉悦中,蕴含着对对象具有的社会理性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认识,不像理性认识那么确切,而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往往是朦胧多义的,难以用概念穷尽表达。因此,篮球运动审美理解也有着“只能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特点。

在“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这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的话。黑格尔肯定了审美过程的理解因素,揭示了审美理解富于感性直接观照的特征。这一特征同样存在于篮球运动的审美感受之中。当然,我们所指的直觉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高级感受能力,即马克思所说的“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与动物性的纯感官反应,及婴儿出生后睁开眼睛初次看世界的那种不辨真假的感觉显然不同。原因在于,在这两种感觉中,直觉是没有理智成分的,而“直接变成了理论家”的那种感觉是内含理性理解因素的,这种直觉能力的获得与人的感性经验的积累(记忆)有关,也和人脑中第一、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有关。

我们从生理、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客观对象和外界事物现象总是处在普遍联系的运动之中,他们在人的无数次经验中反复呈现,使人建立起稳固的、暂时的联系。在这个暂时联系的系统中,彼现象的出现可以充当此现象出现的信号,引起主体的条件反射,这是人的直觉能力表象的表现形式。篮球运动员在长期艰苦训练和打磨中练成了各种高超技术,对于这些高超技术和盖世绝技在篮球运动中由人体动作的点、线、面、体所形成的轨迹和规律,我们称之为比赛节奏或运动节奏。有人讲篮球运动是“节奏的运动”,这是准确的。“节奏”就是一种信号。在篮球竞技中,只要开赛的哨声响起,“节奏”就能引起运动员的高度兴奋和条件反射。

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这个条件反射中已经暗含着一种连运动员自己也可能不曾意识到的逻辑推理。这是进攻的节奏,运动员既然感受到了,那他就要在某刻必须跳起投篮。这时,节奏已从单纯的节奏变成有意义的进攻比赛节奏,这种意义就包含在运动员对节奏的感受里。在赛场上,运动员眼目传递信号,有时候一个眼神就是一个进攻或防守策略,一举手一抬足就是一种战术打法的变替,胜过千言万语。丰富的比赛经验再加上深刻的理解能力(理性认识能力),能把直觉能力发展到更深远,比条件反射更复杂、更高级的形态,使人们能凭借对某种现象的直接感知,跃过无数中间环节,对复杂的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进攻队员可以依据篮球在空中飞行旋转的节奏、线路,立即判断此球是否中的,继而采取补篮或空中把球拨向有利于同伴或自己获球进行第二次进攻的临场应变措施,有经验的教练员能依据赛场上对方球员位置的变化判断对方的进攻或防守意图,及时做出扬我方之长、克对方之短的战略部署,这中间包含着深刻的理解因素。显然,作为感知直接成果的表象是两个信号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信号系统的印象是第二信号系统参与活动的结果,没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便无法形成,更无法以信息的形式在记忆中储存下来。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词语是有概括性的,这就使表象带上了理智的成分。当我们观赏一朵玫瑰花,它的红颜色、六瓣花形、玫瑰香味作用于我们感官时,我们至少通过内容信息系统知道,这是一朵玫瑰花,虽然这仅仅是最简单的感知,却已经融合理智化了。至于想象的作用,那就更为广泛。想象作为表象的运动,无论是表象的再现、组合、改造,都是建立在新旧表象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这种联系,也有利于篮球运动中的形体语言、手势、动作语言、面部表情等“语言符号固有职能”。这时感性形象仍然是感性形象,并没有转化为概念,但是它却在不知不觉之中转化为体现某种观念意义的信号,这就造成了我们在欣赏篮球比赛时,能在直接观照之中获得对比赛内涵中观念意义的理解。

武乾在《试论美感的性质》中说道,“当前审美对象的信息传递大脑时,由于它的形象和美的品格与大脑储存的信息中有某种类似,一刹那间在神经之间由彼及此地相应的传导和联系起来(一般认为通过生物电),后者既是美的和伴随着愉悦之情的储存,则类似的前者也应是美的,可愉悦的,这种自然的逻辑联系,使美感具有理性的深度,使美感高于和富于一般感觉和知觉,能极其准确地判定当前审美对象的美。因而审美者虽不自如,却能直觉地感知当前审美对象的美而动情”[49]。武乾把直觉能力的生理机制归结于信息储存不自觉的作用,虽是一管之见,但言之也有一番道理。

篮球运动审美活动则不同。篮球运动比赛不是虚幻的世界,而是活鲜鲜的现实世界,比赛竞技双方竞争激烈,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象征性,观众本身也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激发情感,因而更显示出审美过程中理解因素的重要性。观众在欣赏高水平的比赛时,自己的情感随着赛场上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两军交战,每分必争,不同的技战术打法、球队风格、运动员个性特征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和心理节奏,兴奋、愉快、焦虑、悬疑都在时刻产生并交替变化,时而高声叫好,掌声雷动,时而摇头叹息,坐立不安。整个赛场处于强烈而紧张气氛之中,观众容易产生一种极为鲜明、强烈、丰富、多样、复杂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很容易引发为一种短暂的、强烈的激情,表现为狂喜和绝望。观众的狂喜是推动力,能鼓励运动员的场上斗志和拼搏毅力,使运动员创造的美更加炫目耀眼。观众的绝望情绪容易使运动员气馁,进而可能会导致运动员发挥失常而兵败如山倒,一败涂地。显然在篮球运动观赏中,观众要善于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激情,这种控制与驾驭中就充满了理解因素。

综观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100多年历史,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篮球运动是由游戏演进发展起来的。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50],“艺术虽伏根于游戏的本能”[51],这说明篮球运动与人类纯粹的审美活动——艺术具有共同的逻辑起点和相互交叉的内涵。从这一点认识来看,早期的篮球运动是在初期的审美观念作用下形成的,是以审美观念对原始球类竞技行为的过滤,保存了其竞争性,确立了其标准性与规则性,避免了危害性,增强了情趣性和观赏性。

现代篮球运动始创时的指导思想和早期5项原则和13条规则概括起来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运动员用手控制球,球是圆的。第二,投篮的目标在上空,运动员可以到场上任何地方投篮,只要不影响和妨碍对方运动员。第三,初创的篮球运动有其文明性,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不允许发生身体接触。第四,比赛中不准持球走或者跑。第五,篮圈应该是水平的。这些代表初始指导思想的5项原则及13条行为规则虽然简单,但是在篮球运动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重大意义,使篮球运动有了基本法规,标志着真、善、美和谐地融入了篮球运动美之中,促进篮球运动沿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展。一百多年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规律的变化,现代篮球运动已发展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被广泛地称之为篮球文化。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展现人体运动技战术、人体美和心灵优美的一项综合性运动竞技项目,愈来愈具有精神愉悦性、可读性、可塑性、可创造性和可观赏性。它还是一门集运动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医学、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在篮球运动世界中,无论是从其发展史实留下的轨迹,或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交融的科学发展轨迹等大处着眼,还是从每一场日常训练、一场竞技比赛等小处探秘,都可以清晰地反映这样一个事实:从现代篮球运动诞生之日起,人的审美意识就一直贯彻始终。篮球运动审美是把人的思想情感、感知和对美的理解,通过篮球运动的各种有效技战术动作以及优美的身体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种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具有特殊性质的艺术美。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审美对象,还相应的提出了审美方法,获得篮球运动审美感受不仅需要感知、记忆、想象、情感,还需要融进理解因素,需要理智和思考。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97页,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1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普列汉诺夫:《论艺术》,16页,三联书店。

[10]恩格斯:《反杜林论》,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格罗塞:《艺术的起源》,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9页,人民出版社,1985。

[1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5]格罗塞:《艺术的起源》,3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6]鲍姆嘉滕:《美学》,22页,文艺出版社,1987。

[17]黑格尔:《美学》(第三卷),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8]同上。

[19]同上。

[20]《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哲学》,571页。

[21]《列宁全集》(第1卷),1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2]严和骎等:《医学心理学概论》,68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3]《希尔加德的意识分离理论》,《心理学通讯》,1983(3)。

[24][美]诺贝克,[德]马列斯特:《神经解剖学基础》,228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5]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册),5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6]周衍椒等主编:《生理学》,419~420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7]严和骎等:《医学心理学概论》,64~65页,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3。

[28]《鲁迅全集》(第4卷)207~2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9]全国高等民族院校编写组编:《美学十讲》,127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30]严和骎等:《医学心理学概论》,64~65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497页。

[32]《鲁迅选集》(第四卷),207~2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3]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20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4]巴甫洛夫:《论心理学及心理学现象》,1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6]转引自高觉敕:《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心理学通讯》,1981(1)。

[37]《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204页。

[38]《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207页。

[39]鲁迅:《艺术论》译本序,见《鲁迅全集》(第四卷),26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0]清·刘鹗:《老残游记》。

[41]鲁迅:《摩罗诗力说》,见《鲁迅全集》,20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2]《列宁全集》(第14卷),44~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3]《列宁全集》(第14卷),3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4]《列宁全集》(第14卷),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5]严和骎主编:《医学心理学概论》,68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6]严和骎主编:《医学心理学概论》,69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7]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全集》(第23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48]苏珊·朗格:《谈艺录》,2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49]武乾:《试论美感的性质》,《哲学研究》,1981(5)。

[50]朱光潜:《无言之美》,8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同上,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