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感是美感的出发点和载体

美感是美感的出发点和载体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也有人认为美学是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的研究。这是以具体审美经验的研究替代传统的纯哲学思辨的美学研究。因为美、艺术、审美心理、审美经验都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学应当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美学理论使人自觉参加审美活动,促进人生审美化,对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审美理解_美容消费心理学

我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不假思索地让自己的感知、想像和情感循着对象的指引而自由和谐地进行着,在获得审美愉快中蕴涵着对于对象所有的社会理性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这种理解是在美感诸要素的自由运动中暗地起作用,而使美感既不同于生理快感,也不同于概念认识。

审美理解有它的两个特点。①非概念性:审美理解表现为超感性而又不脱离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的概念,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感知、想像和情感之中。也就是说审美和艺术有理解、认识的功能、成分和作用,却找不到它们的痕迹和实体,它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某种本质性的东西,给人以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②意的无穷性:审美理解对于对象的理性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像理论认识那样确定,它往往是朦胧多义的,难以用概念表达。审美活动不是抽象思维,因而其指向不是既定的概念,而是生动活泼的自由联想,这不是几个概念能说明清楚和替代的,它只能“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但在意会中却能“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千古”。

由于理解因素的渗入,审美首先必须有明确的观赏态度。必须把审美或艺术中的事件、情节和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情感区分开来。关于审美的态度问题,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距离”说,主张审美时主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必须适中,过大了无法欣赏,过小了导致距离消失,也无法欣赏。这正如空间距离,太远了看不清对象,太近了只及一点,看不清全貌。也如时间距离,太久了忘了,刚发生的不甜美,适中回忆起来才是甜美。

其次,要有与审美对象相关的必要知识储备。所以在从事美容化妆等工作时需要和顾客充分沟通,以减少审美理解的差距。

最后,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除了具备起码的审美态度和关于对象含义的理解外,审美主体本身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同样欣赏一个对象,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深广的人,会比一般人引发出更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更深沉的情感。

总而言之,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能独立存在。如果感知没有理解和想像参与,失去了审美“判断”能力,就成为生物性的快感,动物性的信号反应。如果想像中没有情感和理解的参与,失去了动力和规范,就成为一种反理性的胡思乱想。如果情感没有理解和想像的参与,失去了规范和载体,就成为生物本能性的欲望发泄。如果理解没有想像和情感的参与,失去感性的特征和活力,就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离的逻辑思维。由此可见,感知是美感的出发点和归宿;想像是美感的枢纽和载体;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动力;理解是美感的制导和规范。美感就是它们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是它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

【相关知识链接】

美学

美学的建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BAUMGARTEN的《美学》。根据当时Leibnitz及Wolff等人的观点,人们对理性思维非常注重,因而非常轻视感性认识。Baumgarten认为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理性认识达到的完善是概念、命题相互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认识达到的完善是形象的明晰、生动、丰满并与主题一致。所以新建立一门学科,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并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这里的完善指内容、秩序、表现力等因素的和谐一致。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例如在西方,Baumgarten明确将“美作为艺术理论”。在中国,朱光潜认为脱离艺术寻找不到美;从社会功能上看,艺术是人类最发达的精神武器;从方法论上看,从高级形式入手研究问题更利于认识把握,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研究美要从艺术入手。

洪毅然认为美学就是研究美的学科。美学研究一切事物中的美,包括自然的和艺术的,因此不只限于艺术;美学与艺术有所区别,一来美学的研究范围比艺术理论宽,因为美学还研究自然美,二来美学又比艺术理论窄,因为美学只研究艺术中美的方面。他反对突出艺术美的研究,认为生活中的美应当更加予以重视。

也有人认为美学是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的研究。这是以具体审美经验的研究替代传统的纯哲学思辨的美学研究。

上述三种观点,具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片面性。因为美、艺术、审美心理、审美经验都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学应当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因为如果将美学等于美或艺术哲学,那就是将美学等于哲学;如果将美学等于审美经验,虽具有实证性,却又无法解释审美经验的来源;如果将美学等于审美关系,同样无法解释审美关系如何产生。所以,美学应从最基本、最原始的立足点出发,而这就是审美活动,它是包含一切审美现象、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特殊状态,而审美经验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

美学的任务。促进人生的审美化。美学理论使人自觉参加审美活动,促进人生审美化,对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探索和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指导审美实践。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在进行。

审美活动

(一)审美活动的产生

审美活动是对声、色、形所引起的美感的享受,一般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欣赏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审美活动产生于审美需要的产生。审美需要首先是人的需要,是由人的需要发展而来的。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规定性。通过劳动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应自己的需要,是人的需要不断发展的原因。同样,劳动在审美需要产生的历史进程中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人通过劳动对自己和自然进行对象化的同时,也把生命中的自由感对象化,从而产生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即审美需要。生存需要满足时产生的生理快感是审美需要的源头。但这种快感是动物性的,是对对象一种实质性的需求。只有当生存需要发展为不再以追求对象实质性而只是追求对象的形式来使自己获得快感的需要时,审美需要才真正产生,此时,审美活动也随之产生。

(二)审美活动的本质

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首先,审美活动是一种与人的生命活动统一的活动,先于认识活动而存在。审美活动直接根源于生命活动,来源于审美需要,具有生命原发性。而认识活动则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其次,认识活动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活动,而审美活动尽管存在对对象的认识和反映,但本质上是一种轻松的感性的情感的活动。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从与感性生命相关联的生命需要出发,其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关系客体是否能满足自身需要,而审美客体则对主体显示出其“有用性”,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但这种价值关系不是物质或实用价值,而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价值。(超功利性:这在于审美活动不需要从实物上占有对象,只是观赏对象的外形。)而物质功利的满足,则并非通过外在事物的外形就能获得,而是需要事物的实存,是一种具体存在。审美活动与实用性无关,因此它可使审美主体从有限的自私的占有欲中解放出来,超越物质利益的束缚,获得一种自由。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变得乐于与他人共享从对象中获得的愉快,这是审美活动独有的、最本质最宝贵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