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力求受众留下美感

力求受众留下美感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一篇新闻报道,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去告诉受众什么,最终目的都是要力求给受众留下一定的新闻美感。这种新闻美感是受众接收到新闻报道信息之后,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感动状态和精神上的美好感受。在新闻实践中,我坚持把报道对象对准劳动者,把报道重点对准劳动美,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美得到很好的褒扬。作为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及时发现和捕捉劳动美的新变化,用最新的劳动美理念来更好地推动新闻报道的开展。

新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受众而进行的,新闻报道自然而然是为受众服务的。每一篇新闻报道,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去告诉受众什么,最终目的都是要力求给受众留下一定的新闻美感。这种新闻美感是受众接收到新闻报道信息之后,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感动状态和精神上的美好感受。

为了能给受众留下较好的新闻美感,我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用正确的审美观来进行新闻报道。审美观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新闻工作的进行。审美观正确,会为受众提供高尚的具有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新闻报道;审美观错误,会为受众提供低级的没有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宣传报道。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牢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观点,树立“劳动美”的审美观念,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有正确的审美导向。在新闻实践中,我坚持把报道对象对准劳动者,把报道重点对准劳动美,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美得到很好的褒扬。在《普宁报》上发表的作品《身残志坚补鞋匠》、《农民清明不休耕》、《坚守岗位》、《人与天的较量》和《守住一方乐土》等,在普宁电视台播出的作品《有所作为“半边天”》、《立足基层 不辱使命》、《劳动最光荣》、《我为环卫事业添光彩》和《电商创业春来潮》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二是用感性的美学化来处理新闻报道。新闻报道要有美感,就必须按照美学原理,依据审美需求,遵循美学规律,对新闻报道进行感性的美学化处理。感性是相对理性而言的。除新闻评论侧重理性外,其余新闻体裁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感性的客观事实报道为主。新闻作品要有美感,就要从内容到形式上追求感性的美学化。各种新闻理论和新闻知识,就是具体指导记者如何在实践中做到更加合乎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审美情趣。如新闻策划、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标题制作、新闻编排、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等,都要讲究艺术处理和艺术加工,达到符合美学的要求。例如:《劳动最光荣》和《我为环卫事业添光彩》等专题报道中,巧妙地运用歌曲音乐背景和其它各种编辑手段,使劳动美更有形象感和形象美。

三是用发展的新美观来推动新闻报道。人类社会劳动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美也跟着不断发展变化,产生了新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观点,丰富了劳动美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及时发现和捕捉劳动美的新变化,用最新的劳动美理念来更好地推动新闻报道的开展。

例如: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之初,部分学生沉迷于网吧,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影响了身心健康,给一些家长造成了恐慌。对此,我采制了专题报道《话说学生上网》,用专家教授辩证唯物的社会发展观引导家长、学生和老师正确看待学生上网问题。例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活动呈现勃发生机,人们对电子商务表现出巨大热情,纷纷投身到电商大军中。我抓住了时机,采播了《电子商务进入青春期》、《普宁电商蓬勃发展》和《电商创业春来潮》等相关专题报道,展现了电商劳动者的时代之美。又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近些年来,普宁与国内许多地方一样,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掀起了跨越发展的建设新热潮,广大劳动者劳动之美出现了“乡贤回归”的新亮点。我采播了《重点项目透视》、《关注重点项目》、《乡贤回归建设普宁》、《重点项目建设掀热潮》和《重点项目建设有亮点》专题报道,使新时代乡贤劳动者之美得到较好体现。再如:在建设幸福新普宁的过程中,普宁发生可喜的新变化,商贸更活跃、发展更强劲、生活更美好,乡村兴起了劳动之余的跳舞热。但是,这种跳舞热只局限于农村中老年妇女,明显是美中不足。因此,我在《乡村兴起跳舞热》的专题报道中,有意识地提倡村民男女同跳,引导农民市民化、幸福全民化,使社会更加幸福和谐。

实践表明:那些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最能打动受众的心灵,引起受众思想的共鸣,最能给受众留下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