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感充溢的花束

美感充溢的花束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宣称“我的家是中国”就是未忘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像一些迷恋现代派的青年作家只顾“向外看”。散文应当是思想的散步,美感的花束。据我推测,舒慧在大学生时代便试笔了,时文时诗随兴而作。是的,舒慧的散文创作起步高,艺术底力较厚实。迟至今年55周年国庆之际,舒慧决心一睹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壮观。

当第一次提到舒慧的芳名时,油然产生了好感,果然在香港《文艺家协会》的一次聚会上,经会长王一桃介绍,她笑吟吟地走过来与我握手。我乐于为一位新进的年轻女作家写点评论,虽然我对于散文并无特别的研究,这个协会遵循鲁迅主张“创作与评论并进”的原理,两者并重。

散文与诗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其文学的内驱力却是一致的。一切文艺都是为实现“美”的宗旨,散文需要获得诗情的浇灌,而诗又借助散文的话语形式来表达,如艾青倡导过的新诗“散文美”,当然都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宗白华语)。我不知道近年来舒慧在港台各地究竟刊发过多少诗文新作,仅就她交给我的若干代表作品而言,确实使我感到惊喜!其观察之心细见微,语言之精美雅致,笔力之流转自如,亦不亚于一位賙轮老手矣!香港这个中外文化交汇的国际大都会是出才女的福地,华洋混杂,文化多姿多彩,曾经陶育过像张爱玲、萧红这样闻名于世的女作家。我拜读过罗孚先生惠赠的《南斗文星高》这本集子,里面就写进多位香港才女型的作家,如林燕妮曾被金庸誉为“现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她宣称“我的家是中国”就是未忘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像一些迷恋现代派的青年作家只顾“向外看”。而“传统”意识又包容着复杂的理念,与政治思想分不开。还有一位以散文扬名港岛的小思(原名卢玮銮),评论家罗孚称赞她“无人不道小思贤”。她贤慧且才华出众,不作无情无味之俗文,而且敢于开拓艰难的香港文学史工作。着实说,我并非随意拈出这两位风流一时的当代女作家,因其文思才智与我所论的舒慧颇有相似之处,至少可以引为同好。

散文应当是思想的散步,美感的花束。写法上应当有更多些飘逸多姿的色调,而且格式多种多样:有游记、写景、杂忆、小品,甚至出现小说式的散文(非小说化之一种),品类繁多。创作必须把握文体结构的特征,法国作家蒙田的散文备受欢迎,诗人梵乐希又把诗与散文作了区别:诗好比跳舞,散文是走路。更多的人则主张两者难以区分,其原因在于都诉诸于人的想象和美感。区分是为了形式表达上的需要,而文本结构又要求创造力,把话说明白了,关键是作家进入创作状态和完成品。据我推测,舒慧在大学生时代便试笔了,时文时诗随兴而作。初见于2001年的一篇短诗《还念冬日》(载台湾《秋水诗刊》),是对本港洋紫荆在寒春里突然凋落的感兴:“叹/谁解春寒锁梦/哀/花魂遍地于凛冽之晨……”触景生情而伤怀是歌者的天职,只是不要幽怨难排。“还念/驱散阴霾的和暖冬日/往年”,诗情由低迷转换成昂扬的活力,这大概就是舒慧文思起飞的亮点吧?她是带着诗意感觉走进散文的阵地。

作家往往因事或因景而触发灵思,所以游遍名山大川,可以见识大千世界之壮丽,拓展青春的心襟。看惯了香江的弹丸之地,一旦踏进故国的万里江山,任谁能不动容?《啊,云的故乡》当是作者游记中的得意之作,她一开始就惊呼云南的山水是“白云的故乡”。在舒慧笔下不是主动去写景,而是用诗心去审视昆明的美丽与奇妙,即是把观景与抒情拼贴在一起,大自然的壮美和心灵的神妙之契合,方能深悟到醉眼看花的情趣。诗是对客体世界的自然呼吸与重构,散文也能从生活中窥见美感的魅力。在文中所写的歌声与涛音,月色与“秋水”,西山与滇池……在游人眼中处处尽是完美而纯静的,正所谓:“月若不与水接,能有几分姿色?”单纯的描摹景物不是目的,最需要一双灵动的眼睛和好心情。再说名播四海的石林,那传之久远的民间故事,还有苍山洱海的大理,如何能把它们都揽进有限的散文呢?是的,舒慧的散文创作起步高,艺术底力较厚实。

到了写《晋城》这类北方文化名城,则浮现出另一种壮烈的心境了,而沉入苍茫悠久的历史烟波里。晋冀两省乃古称中原大地,名胜古迹多如繁星,因此舒慧盛赞晋城“蕴藏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宝藏,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处之多”,数字代表着历史底蕴,可是过于“新闻气”大写随团参观诸般琐事,风格尽失矣。好在时而诗兴勃发,留下来瞬间抹不去的痕迹:“当漫步在这个固若金汤的城池之中,那古朴的华夏风情,浓郁的历史气息,都无时无处不沁人心脾,教人忘却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后文又道出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堪称为充满传奇性的“中原大地后花园”。如果记述而无独特性便会失去文字的光彩,叙事与写景都需要诗意的感觉。朱自清写灯月交辉下的秦淮河风光,那画卷般的夜游图打动过多少读者,靠的还是震撼人心的诗情画意。叙事散文同样不能例外,《春访冀州》也是一篇写大陆的“文化之旅”,由于过多的好奇心而少了些超越经验事实的感动,且不多说了。

有了上述感知的基础,在那些祖国山川和古城名苑的感召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变得更加深沉而豪迈,一股热火般的冲动力正在升腾,将凝聚成人所共有的爱国情怀。迟至今年55周年国庆之际,舒慧决心一睹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壮观。她走到这一步没有半点偶然性,更非依仗什么灵感的启动。写作《五星红旗,在晨曦中庄严升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文,而是挟以大时代里的风涛而发出的庄严呼唤,它既平凡而又雄伟,具有启示意义的揭示力量和“示样性”作用。

此文写得生动而笃实,能给读者带来新颖、激动的体验。天未亮就有无数仰慕者纷纷赶至天安门广场,中间游客最多,场面十分热烈感人。当凌晨的曙光伴着军号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观者无不肃立遐思。到此关键处作者写道:“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我仿佛听到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的斗志,引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仰望高高飘扬的国旗……这面最能反映中国国情的旗帜,让我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妙语真言不必尽录,但“一种高亢激昂的民族自豪感,更在内心澎湃!”此语为大众心曲也。尤为可贵者,此乃出自一位自幼生长在香港的女青年,她不是久经磨炼的老战士,诗文却扫尽了港人作家常有的“香水味”,能于轻柔的诉说中饱含着浩然正气。而且她明示更爱着这“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的社会主义祖国,更感到获得“一种亲切幸福的感觉”。这是由锦心绣口倾吐而出的,属于那种诗性的智慧话语,像春天里绽开着无数的美的花朵,灼灼闪光呵!

佳闻传千里,这篇堪称名文的新散文(加上《我到过织出红旗的地方》姐妹篇),立即在港城《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它也是舒慧多年来苦心经营与生活磨砺出来的艺术硕果,我衷心祝贺她!在她的散文里,如果再添上延安宝塔山的光辉、井冈山的革命烽火南昌起义的枪声等历史篇什,形成一种行为系统,就会更加丰厚。她写本港的那些散文,同样是激情满怀,有所思的精神产品。像《写在风的季节》里是借物吟志:“愿香港,在风雨中无损!”《依依旧梦》转向“重游启德机场旧址有感”的怀旧,也是对港城梦话般的赞美,近乎是一篇散文诗。《赤柱》记港岛悠久而美丽的一处海湾,我错过一次机会去观赏这里“风光旖旎的海景山色”,却从文章中看到她特别的丰姿足够了。还有那篇写宗教遗迹的《黄大仙》,并无远离现实去作怀古幽思,而是与振兴香港的心愿维系在一起,从中我们闻到了一种本土化的“草根”气味,是民族化的实验佳品。这一系列作品当然可以增益舒慧散文创作的独特性——艺术的自主性的诗意表达,其中流贯着清晰的识见与饱满的爱国情怀,因而卓然突出。在这个日趋多样化而富于个性化的当代散文祭坛上,不可否认舒慧正在悄然走来,她的痴迷必然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收获。

香港著名作家董桥曾尝言:“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我历来深信此理:散文不可单纯追求美丽(唯美),更需要深刻的思想。但这两者的浑然结合都是为了创造艺术美,只要把住路向风标,青天大道任你去来。为此,我想再附骥作诗共祝香港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一枝独秀出香江,喜盼花期添蕙芳。

久仰红旗比泰岱,神州何处不风光!

2004年初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