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机理研究框架的提出

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机理研究框架的提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地说明产学合作创新的关键要点,本书借鉴用Utterback&Abernathy提出的产业创新三阶段动态过程模型,以及谭劲松等教授提出的U-A模型,将变动阶段分解成研发竞争、技术测试、市场创造、决定性战役四个子阶段的分类方法,用表3-7对产学合作的成功要点加以综合与概括。所以,本研究把“合作创新技术能力、合作创新市场能力和协同把握创新机会”三个维度,作为诠释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内涵的三个主要指标。

3.4 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机理研究框架的提出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哈佛大学的Abernathy教授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Utterback教授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发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结构三者之间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存在有机联系,它们在时间上存在动态发展影响着产业的演化,即著名的U—A创新过程模型。Utterback&Abernathy(1975)为了准确地说明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引入了主导设计概念,认为主导设计是由以前独立的技术变异所引发的多项技术创新整合而成的新产品(或特征集),它的出现为某个产品类别建立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单一技术轨道,其他的技术轨道则遭到市场的排斥,因此改变了企业和产业内的创新和竞争状况。随着主导设计的出现,企业间竞争的焦点转向价格和工艺创新。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主导设计的定义存在一些差异,但一致认为产业参与者之间的技术博弈在主导设计出现前后会发生显著变化(谭劲松,薛红志,2007)。

主导设计出现以后,产业创新的竞争焦点从动荡的产品竞争演化到标准化、低成本的工艺创新竞争,以及高效率、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和组织管理的创新竞争。主导设计壁垒机制将派生出一系列市场进入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工业技术标准壁垒和临界(网络)规模壁垒等。例如,领先创新者对那些较容易被破译的技术申请专利,获得法律支撑与保护,通过法律手段强化技术壁垒,而且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也会进一步强化产品差异化。这样主导设计企业通过控制和主导技术轨道和市场偏向实现了有效阻止后进入者进入的目的(吴定玉等,2006)。这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在集成创新或者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吴晓波,1995;金麟洙,1998)谋求产业创新,困难重重,到处碰壁的根本性原因。

Utterback(1994)认为,每次创新浪潮重复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内在联系模式。“每次新的创新浪潮都有其流动、转换和特性阶段,每个创新浪潮中,产品创新率或迟或早达到顶点,再随着产品创新衰退经历着起伏的工艺创新,每个创新浪潮的特征是,在大约出现主导设计时,企业竞争的企业数达到最多,随即开始下降。”高技术产业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创新,如高清电视、键盘、PC操作系统、调制解调器、网络浏览器、WEB服务以及正在演变中的3G无线通信技术等等,虽然与产业创新动态U-A模型中主导设计出现的过程没有完全地吻合,但是U-A模型的代表性是显而易见的。高技术产业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高技术产业创新失败的成本要昂贵得多,所以,提高主导设计的竞争能力和机会窗口的把握能力,意义深远。为了更好地说明产学合作创新的关键要点,本书借鉴用Utterback&Abernathy(1975)提出的产业创新三阶段动态过程模型,以及谭劲松等教授(2007)提出的U-A模型,将变动阶段分解成研发竞争、技术测试、市场创造、决定性战役四个子阶段的分类方法,用表3-7对产学合作的成功要点加以综合与概括。

表3-7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产学合作的成功要点

img45

企业和大学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或相互依赖性(鲁若愚,2002)。在产学合作创新过程中,充分整合双方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提高把握机会窗口的能力,对于提高主导设计竞争能力,争取产学合作创新成功非常重要。所以,本研究把“合作创新技术能力、合作创新市场能力和协同把握创新机会”三个维度,作为诠释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内涵的三个主要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