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构想

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构想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了全国的研究生创新计划,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并要求各省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积极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

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构想

一、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背景

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进步和就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挑战,提高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和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重新规划本国的研究生教育,实施形式多样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计划。2001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开始了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卡内基博士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探索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变革博士生教育的实践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博士生教育目的。2006年该计划完成时发表了题为《展望博士生教育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造就新一代的“学科领导者”,为此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①。1999年,为了促进欧洲的一体化和建设一个知识欧洲,欧洲29国教育部长共同启动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博洛尼亚进程”②。该项计划的目标是在尊重各国高等教育传统和多样性的前提下,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开展高等教育的合作,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促进欧洲科技和高等教育一体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性成就,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对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带来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研究生教育资源日益紧张,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研究生培养环境难以适应研究生质量的要求③。研究生教育工作从思想观念到培养条件、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从类型结构到培养模式、从质量定义到质量保障等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并将其列入《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研究生院高校实施。

二、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必要性

几年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高校充分论证,精心组织,突出实效,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强化研究生教育创新意识,营造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深化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探索新时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④。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了全国的研究生创新计划,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积极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

当前,随着全国范围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逐步深入,各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也深切感到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有待改革和创新;科研投入和教育保障条件不足;导师队伍中国内著名的高水平带头人偏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要解决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承担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有必要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努力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构建既反映发达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提升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使我国早日从一个研究生教育大国转变为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建设目标

作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引导性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根本目的是: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泛社会改革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和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4]

我校作为地方师范大学,“十五”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已具备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较为完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有一定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把研究生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与我校创建西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深入探索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以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思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推进制度创新,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导思想,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的建设目标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建立起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围绕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这一目标着力培育创新文化,构建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符合时代特点、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推进校校、校研与校企合作与共建,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发展空间,促进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成若干个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形成一批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优质硕士学位课程,推出一批优秀的硕士论文;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良好的互动互惠关系,强化人才兴校理念,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延揽杰出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凝练学科特色,培养出一批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优势特色学科,为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达到较高水平奠定坚实的导师队伍基础。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理论研究

要针对我校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根据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改革方向等重大问题提出宏观性的设计思路和远景性的规划方案;要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和对比研究,密切关注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发展动向,吸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沟通与交流,吸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并就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讨,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

(二)优化学科布局,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

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结构和规模,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重点发展硕士生教育,积极争取发展博士生教育,鼓励发展非学历在职研究生教育,构建更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学科布局结构和规模,适度保护基础学科,逐步增设新兴交叉学科,积极发展与国家特别是重庆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及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突出学校特色,大力发展教育专业硕士

作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师范大学,我校应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所需的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有所贡献。根据我市社会发展和中小学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我校将大力加强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建设工作,扩大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突出教育硕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对教育硕士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采取开放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注重教育硕士教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推行招生改革,拓展优秀生源

优秀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性条件。为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生报考我校,要继续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大力拓展优秀生源。创新宣传措施,吸引优秀生源。采取招生宣传、访学、举办暑期学校和暑期夏令营等宣传形式,建立学校、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访与互动关系,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等手段,扩大学校、学院、学科与学者的影响;积极争取开展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以吸引本校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研究生。

加大复试权重,加大实践考核在复试环节中的比重,增加复试考生数量与招生数量之间的比例;加强导师在复试选拔过程中的作用,扩大导师在考生录取工作中的自主权。

(五)以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培养过程,是研究生教育实现观念更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最重要的环节和保证。我校各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应在尊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出新路子,建立新机制,形成新特色,为全校乃至全国的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经验。

(1)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应本着“突出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培养质量”的原则制订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规范优化培养过程。培养方案应将规范性、指导性与灵活性、可操作性有机统一起来。加强课程结构与学分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应注意专业性与交叉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学分分布上,应适当减少课程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学分和创新学分。鼓励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计划并在我校研究生培养中实施。

(2)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改革。改革政治、外语课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时代感与亲和性。外语教学要更注重实用性,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英语科研论文写作。进一步加强前沿讲座和文献导读、文献分析、文献综述等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3)实施开放式办学,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与途径。通过国家公派、校际交流、导师互聘、智力引进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开辟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渠道,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海外学习、校外学习和社会实践经历。继续推进兼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相关学科和学科群的自身优势与特色,主动寻求与科研单位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联合,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共建研究生教育平台,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4)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鼓励各学科、各专业编写出版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以教材建设为基点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学校自己的优秀品牌教材与名牌课程。鼓励培养单位使用国际上优秀的新版教材。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生教学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评选。

(5)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奖优罚劣,对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取消其授课资格乃至导师资格。严格开题制度和对研究计划书可行性的审核,实施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对课程学习不合格、研究计划书不可行、缺乏培养前途的学生予以淘汰或分流。强化注册管理,研究生注册与学分管理、缴费管理、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挂钩。

(6)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制度及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激励机制,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改善研究生生活待遇,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自立、自强意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7)开辟研究生学术论坛,拓宽我校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研究生关心科学前沿、了解科学前沿的热情,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推动我校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8)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基础条件好、有利于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的用一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资源,整合构建跨学科开放的研究生创新基地,为研究生从事创新实践、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

(9)在继续实施学校优秀硕士论文的评选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制度,设立专门的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基金,资助并选培一批在学硕士研究生,激励他们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极具应用前景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争取获得更多的市级优秀硕士论文。

(10)加强研究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积极构建研究生德育网络平台,设置心理健康、德育园地、时事评论等栏目,畅通研究生思想动态信息采集及反馈渠道,建立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主导作用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导师和研究生,一个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导师队伍的水平,建立一支学风正、水平高、思想活跃、竞争力强的导师队伍是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建立规范的导师遴选制、导师岗前培训制度、导师负责制以及优秀导师评选制度。

完善导师负责制,扩大研究生导师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基本条件符合要求后,由导师对学生做出录取与否的决定;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导师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导师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期筛选、论文开题、毕业审核、学术行为等培养环节负主要责任。导师应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水平严格把关,达不到培养目标规定的成果要求,不允许答辩;若坚持答辩,除经导师同意外,还必须通过学位分委员会认可,才能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外审不合格或答辩不通过,导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多次出现外审不合格的取消导师的招生资格。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导师对自己和自己指导的学生的学术行为负责,凡出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采取一票否决制,学生不授予学位,导师取消指导学生资格。

五、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确立的建设目标,落实创新计划的各项具体内容,形成学校、学院、研究生导师普遍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氛围,必须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保障学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顺利实施。

(1)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内容归入系列项目,分阶段组织实施,列出专项经费,如研究生教改、研究生学术论坛、精品课程建设、创新基地建设、优秀硕士论文奖励等专项经费,支持和资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2)研究生是通过研究而学习的学生,学校鼓励和支持导师或研究生所在单位利用自己的科研经费等设立“助研”岗位,学校对设立的助研岗位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匹配。同时,学校列出专项经费,设立“助教”“助学”岗位。

(3)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互动,在兼职人才聘任、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考核、奖惩措施制订等方面采取相应政策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

(4)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根据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各种管理规定和文件;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贯彻“教师学生为中心、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规范管理行为,形成导师、学院、学校共抓同管的管理体系。

(5)增加投入,加大我校研究生教育条件建设的力度。在研究生专用教室、公用教学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努力,增加投入,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和研究条件。

(作者:郭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