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光科技产学合作案例

聚光科技产学合作案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聚光科技已成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浙江省自主创新的成功典型。由聚光科技提出的制订“可调激光气体分析仪”IEC国际标准提案,经过IEC成员国的正式投票,获得了17个投票成员国和3个观察员的全票通过。目前聚光科技公司已成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学科”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实习基地和学科支撑点。

3.2.4 聚光科技产学合作案例

3.2.4.1 案例背景

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由归国留学人员吸引天使投资创建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于2002年1月注册成立于以“天堂硅谷”著称的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和“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等。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百强”、“中国最佳100新产品企业”、“全国企业自主创新优秀奖”、“中国企业改革全国示范单位”、“中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第三、第四届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100强”、“浙江省创新型优秀企业”、“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新技术企业”(排名首位)、“清科-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排名第五)等诸多荣誉。聚光科技已成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浙江省自主创新的成功典型。

聚光科技致力于国际新一代环境监测技术、光电测量分析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及仪器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科研项目涉及光、机、电、软件等多个领域,并涉及诸多应用领域的背景技术,因而根据产品多学科交叉特点,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为生产和工程提供技术支撑的特点,在公司内部设立了研发中心,现拥有一支由28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结构配置合理的研发梯队(博士、硕士占60%以上),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实力,国际上环境监测、分析仪器领域最优秀的创新团队之一。

经国家标委会批准,聚光科技组建成立了“光电过程分析仪器标准化工作组”,现正在负责核心产品“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谱仪”的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由聚光科技提出的制订“可调激光气体分析仪”IEC国际标准提案,经过IEC成员国的正式投票,获得了17个投票成员国和3个观察员的全票通过。2008年5月,IEC国际标准委员会已正式批准聚光科技代表中国提出的“可调激光气体分析仪”国际标准立项建议书,由聚光科技总工程师王健博士担任该国际标准制定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这是我国在分析仪器领域承担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制定项目。

基于科研技术产品显著的创新性、先进性及国内分析仪器龙头企业地位,聚光科技已成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属分析仪器分学会、近红外仪器分学会、数字化城市测量与控制分学会及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并且正在牵头筹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属环境与安全监测仪器分学会。

3.2.4.2 案例介绍

聚光科技为国内唯一从事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和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所研制产品作为非分光红外光谱等传统气体分析仪的升级替代产品,其核心技术在国际上也仅为美国、德国、瑞典等极少数国家掌握和从事产业化开发。由于核心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创新性很强,而且技术、产品研发及工程实现涉及众多交叉学科技术与知识(如半导体激光光谱、微弱信号检测、半导体激光器应用、光纤、模拟和数字电路、微控制器、计算机和软件等相关技术等),并且该项目的研发还需要有较多的初始资金投入,以风险资金的参与为分界点,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学技术创新实现突破

中国在过程气体分析技术及分析仪器领域的技术水平非常落后,甚至传统非分光红外等气体分析产品至今仍需依赖进口,因而在中国从事半导体激光测量产品产业化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然而,国际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开发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顶尖的科研学术带头人。王健博士于2002年6月应聘进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担任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获得学校科研项目启动经费,组建成立了半导体激光测量技术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研究所以其良好的研发设备与研发人才优势专门从事过程气体分析技术及分析仪器领域的技术的前期预研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王健凭借其在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光电检测专业两个博士学位的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知识,领导团队致力于半导体激光测量技术、光电器件、微弱信号测量和工业过程实时在线测量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在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迅速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第二阶段:大学技术与风险投资结合直接衍生创新企业

随着中国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进程的加快,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水泥建材、能源电力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升级对在线过程气体分析仪器的需求不断递增。与非分光红外等传统测量技术已经比较完善,国际上有许多大的著名厂家不同,国际上对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的产业化开发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因此,快速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仪等新一代光电测量产品是中国在光谱测量仪器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大好机会。

然而,对于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高技术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研发条件和市场能力在短时间内使产品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以实现进口替代,并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有幸由王健创办的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很快吸引了美国NAE、赛伯乐风险投资公司等世界著名投资公司的天使投资,公司于2002年1月注册成立于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随着聚光科技企业规模的逐步壮大,公司研发部人员的配备也逐步健全,在杭电校领导的支持下,由部分杭电科研教师为技术骨干,以公司研发部为基础,发展了产学研研发中心——光电测量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组织结构根据开发业务的性质下设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应用中心四个研究部门,技术背景涉及光学仪器、光电子、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目前聚光科技公司已成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学科”(浙江省20个“重中之重”重点学科)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实习基地和学科支撑点。

通过六年时间的科研开发,聚光科技主导产品包括: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仪(系统)、基于紫外差分测量技术的多通道光谱分析仪、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激光在线粉尘仪、近红外分析仪、水质在线分析仪、钢水测温仪等一系列高端分析产品,上述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短短四年时间的成果转化,公司产销规模每年保持成倍递增态势发展,现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和环保监测行业的龙头企业,改变了我国重大工程和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几乎全部使用进口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状况,对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过程分析系统及实验室分析仪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聚光科技研制成功的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系统能够在高温、高粉尘、强腐蚀性等恶劣工况条件下实时、原位分析气体浓度、流体速度和温度,可升级替代传统红外分析产品(均为进口)。经省科技厅鉴定,聚光科技研制的“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系统”为国内首创,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该产品已在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水泥建材、能源电力、航天航空、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生产工艺优化、工业炉窑燃烧效率优化、能源气回收、安全及环保监测等方面获得成功应用,通过替代进口传统产品,在与跨国公司产品的竞争中占据了中国95%以上市场份额,产品已出口美国、英国、日本、阿尔及利亚等国。该产品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和“浙江省名牌产品”。该产品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均由聚光科技负责起草。

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制的紫外分光光谱分析仪于2007年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目前产销量在国际上位居首位,集成该核心检测仪表的CEMS污染源烟气分析系统2008年产销量排名国内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通过国际最新一代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公司迅速在高端检测技术领域确立了国际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国内外客户(包括竞争对手德国西门子)的广泛认同,并积累了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的成功经验。聚光科技依靠创新优势跨越了创业前期的资金、市场和人才等诸多发展瓶颈,实现了企业每年经营业绩成倍递增,树立了中国高端分析仪器第一品牌的地位,已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监测分析仪器领域的龙头企业,为公司后续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阶段:企业主导产学合作创新阶段

由于聚光科技在研项目创新性和先进性强,并且开发和产业化推广意义显著,因而项目在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产业化技术攻关、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中,聚光科技与高校科研院所先后以产学研合作形式申请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地市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科学仪器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外专局重点引智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基金、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杭州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立项资助,政府科技项目的立项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公司与学校之间的分工合作,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在研究创新上的资金压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产学研合作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针对创新技术已申请100多项专利(其中40%以上为发明专利)和登记了26余项软件著作权,为国际上同类产品中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由于聚光科技在研项目和技术平台创新性强,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为了加快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进度,降低研发投入和项目开发风险,公司除了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创建创新载体进行合作开发之外,还需不断加强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目前合作的单位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厦门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或研究所相关的院系实验室。此外,由于项目产品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各应用领域项目产品的开发尚需得到相应领域的技术支持,因而公司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也不断加大与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杭州钢铁集团技术中心、金陵石化、镇海炼化、日本热电等企业在钢铁冶金、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航天航空等领域进行技术开发合作。

此外,聚光科技在研发中心设立了由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中5名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庄松林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罗纳德·汉森院士为主任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为企业的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咨询意见,并针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进行合作。采用引入行业领域专家并进行合作开发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可以使公司科研项目的开发更具效率,保证了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显著降低了开发风险。聚光科技有限公司产学合作三个阶段创新模式演进路径可归纳为图3-6。

img38

图3-6 聚光科技不同阶段产学合作创新模式演进路径

3.2.4.3 案例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适合于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聚光科技前期通过共建创新载体、共同开展研发创新、共同培育实践型创新人才、引入行业领域权威技术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浙江省自主创新的成功典型。事实表明,上述科研开发运作模式可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的特点与优势,加快开发进度、缩短创新周期、扩大创新空间、减少无效投资、降低开发成本,从而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经过六年的努力,聚光科技在高端分析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态势良好,这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聚光科技将不辜负各级政府部门的厚望,在学习其他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尝试更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与高校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的科研优势与良好基础,发挥聚光科技在高端分析仪器领域的成果转化经验与优势,快速提升和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开发浙江省、我国迫切需要和先进适用的分析监测仪器,努力实现这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提升浙江省、我国分析检测技术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带动浙江省乃至我国分析检测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聚光科技有限公司经历了大学技术创新、大学技术与风险投资结合直接衍生创新企业和企业主导产学合作创新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化,通过对其创新过程成功要素的总结,分析成功背后的原因。

●大学技术借助风险资金,成功把握住了创新机会窗口,实现了技术的领先

中国在过程气体分析技术及分析仪器领域的技术水平非常落后,甚至传统非分光红外等气体分析产品至今仍需依赖进口,因而在中国从事半导体激光测量产品产业化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王健凭借其在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光电检测专业两个博士学位的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知识,领导团队致力于半导体激光测量技术、光电器件、微弱信号测量和工业过程实时在线测量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在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迅速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是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聚光科技通过整合风险投资,依靠产学研合作研制的紫外分光光谱分析仪于2007年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被浙江省经贸委和杭州市经委认定为“国内首台套”产品,目前产销量在国际上位居首位,集成该核心检测仪表的CEMS污染源烟气分析系统2008年产销量排名国内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中国节能减排战略下的市场需求,为主导设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随着中国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进程的加快,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水泥建材、能源电力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升级对在线过程气体分析仪器的需求不断递增。与非分光红外等传统测量技术已经比较完善,国际上有许多大的著名厂家不同,国际上对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的产业化开发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因此,快速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仪等新一代光电测量产品是中国在光谱测量仪器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大好机会。聚光科技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组织了非常能干的市场营销团队,制定了清晰的市场发展策略,为其产品主导我国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的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的支持推动产学合作创新成功

政府从美国成功引进王健博士,为其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相当优厚的发展环境,并根据其在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中试阶段和产业化阶段持续提供各种资金资助和荣誉鼓励,为其产学合作创新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