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烟台万华产学合作创新案例

烟台万华产学合作创新案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20日,其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烟台万华的产学合作创新主要经历了产学合作前的迷茫阶段、企业拉动型契约产学合作阶段、企业创新三个阶段的演化。通过这套软件在烟台万华的应用,产学合作团队慢慢学习和吸收了国外MDI生产线的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企业拉动契约式合作创新阶段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烟台万华在与青岛化工学院成功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合作规模。

3.2.2 烟台万华产学合作创新案例[2]

3.2.2.1 背景介绍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20日,其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1976年,李先念提出从国外引进合成革装置,以解决中国人民的穿鞋问题。1978年,烟台合成革厂从英国帝国化学(ICI)在日本的合资公司——日本聚氨酯公司(NPU)引进一套年产1万吨的MDI生产装置后,开始起步。2006年,获得“中国最佳创新企业”称号。目前,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MDI系列异氰酸酯产品、芳香多胺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唯一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产学合作创新开发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MDI制造技术,靠创新拥有世界规模的MDI装置。今天,烟台万华共有两套MDI装置,年产量达到28万吨,产品质量和单位消耗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2.2 产学合作创新经历

烟台万华的产学合作创新主要经历了产学合作前的迷茫阶段、企业拉动型契约产学合作阶段、企业创新三个阶段的演化。

●第一阶段:产学合作前的迷茫阶段

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是生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自产业化以来,曾有多家公司涉足其开发和生产,但由于该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投资、高安全门槛的特点,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在烟台万华成功开发MDI技术之前,其技术主要由德国的巴斯夫(BASF)、拜耳(Bayer)和美国的道化学(DOW)、亨兹曼(Huntsman)以及日本的NPU五大跨国公司垄断,MDI技术对于我国是新兴技术。

1978年,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烟台合成革厂从英国帝国化学(ICI)在日本的合资公司——日本聚氨酯公司(NPU)引进一套年产1万吨的MDI生产装置时,NPU公司把2万吨装置进行缩小设计后卖给中国,技术相当于英国ICI公司20世纪60年代中期水平,且不转让核心技术。日方在转让合同中苛刻约定:只转让生产技术和生产许可证,不能进行技术改造,十年之内不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除了操作知识,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技术转让,主要工艺为间歇工艺,效率低、消耗高、质量差,明显缺乏竞争力。从日方引进的MDI生产装置于1983年建成投产,但在工程投产试车成功后不久,装置的运行质量日渐下降,始终不能达产。设备功能、稳定性等方面的隐忧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第一代聚氨酯工人,他们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没有来自外方的透彻的技术指导,设备设计上先天的缺陷考验着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智慧。自1983年投产后至1993年,产能和产品质量原地踏步,运行10年从来没有达产,只有在1988年,达到了最高8000吨的年产量,达到产能的80%。

1988年后,国内MDI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特别是冰箱成为家用电器三大件后,MDI发现了应用领域的“新大陆”,市场快速升温。需求的增长让始终不能达产的MDI装置更加难堪。虽然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问题始终没有解决,MDI市场出现的繁荣势头勾引起万华人扩产的念头。为谋求进一步发展,烟台万华决定从国外再引进一套2万吨/年的MDI装置。万华人首先想到日本NPU,但日方明确表示:新技术不能给,只能转让旧技术,最多只能扩到12000吨/年;而且开出了天价的技术软件转让费,达17亿日元。最终,由于条件苛刻,满怀希望的万华人眼睁睁看着日本老师把技术引进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从1991年开始,万华和四大跨国公司ICI、三井、DOW、BAYER在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中,受尽屈辱无功而返。在屡遭碰壁之后,国际巨头BASF伸出了与万华合作的橄榄枝。万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看装置,调研市场,然而结局却惊人地相似,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BASF在了解到中国市场巨大潜力之后,抛开万华决定在中国建设自己的MDI项目。在生产和技术引进等方面遭遇一系列挫折,面对装置即将达到生命周期而从来没有达到产能的严峻现实,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没有新的力量之源,能否生存成为最现实的问题。万华被迫打消依赖引进,立足创新全面开发MDI制造技术。技术引进上屡遭碰壁使万华深刻地体会到,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核心技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第二阶段:企业拉动契约式合作创新阶段

产学合作创新是烟台万华驶入发展“高速公路”的突破口,以设计能力为标志的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产学合作成功的突破口。青岛化工学院是烟台万华董事长丁建生的母校。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刻,这层人脉渊源和地缘上的临近促成了公司与青岛化工学院的合作。1993年9月起,烟台万华与青岛化工学院开始合作开发MDI生产线技术。青岛化工学院研制成功了通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具有过程及设备模拟、分析、优化功能和过程设备设计能力。通过这套软件在烟台万华的应用,产学合作团队慢慢学习和吸收了国外MDI生产线的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企业拉动契约式合作创新阶段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技术一旦没有了障碍,MDI生产装置的实施和运行只是时间问题。产学合作提高了技术能力以后,具体实施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就比较容易克服了。通过改变和优化制冷方式,万华结束了建厂以来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1995年产量终于达到9000吨,到1997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年,1998年开发出1.5万吨/年,1993年至1998年用五年的时间使产能扩大到1.5万吨/年,万华完全消化了日本引进装置的技术,但产品质量没有任何提高。1999年连续蒸馏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实现了MDI精馏工艺的更新换代,使MDI的产品质量有大幅度提高,开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年产2万吨的MDI制造设备。2000年3月11日,烟台万华与青岛化工学院联合开发出年产4万吨的MDI制造设备,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MDI制造技术产权的国家。

烟台万华在与青岛化工学院成功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先后与国内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来公司讲学并进行学术交流,与清华大学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并为公司培养科研人才。烟台万华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及时从大学获取新技术,弥补了内部技术能力的不足。万华还为大学提供试验基地,使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在大的装置上进行试验,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行业技术发展。通过合作,企业和大学获得了双赢。

通过与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多所院校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采取先进的开发模式和组织网络,对MDI装置多处关键环节集中优势力量攻关,2001年至2003年又成功开发8万吨/年、10万吨/年、16万吨/年的MDI制造线,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产品供不应求。烟台万华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研究超动力项目,工艺流程由原来的间歇法变为全过程连续;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研制出一步法COS双中心脱除催化剂,简化COS脱硫工艺,提高COS转化速率和净化精度。

●第三阶段:企业内部化创新

2008年1月8日上午在京举行的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发单位为第一获奖单位,宁波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化单位为第二获奖单位,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化协作单位为第三获奖单位。可见,在企业进入自主研发和产业化阶段以后,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不是创新主体,企业内部化创新成为主要的形式,产学合作已经退化为辅助形式。

我们把烟台万华公司产学合作三个阶段创新模式演进路径归纳成图3-4。

img34

图3-4 烟台万华不同阶段产学合作创新模式演进路径

3.2.2.3 案例分析

烟台万华的成功是产学合作创新的成功。烟台万华与青岛化工学院产学合作创新的成功始于技术的突破,国内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天时和国内需求爆炸性增长的地利,给了MDI产学合作创新的宝贵时间和空间,使烟台万华成为了继德国的巴斯夫(BASF)、拜耳(Bayer)和美国的道化学(DOW)、亨兹曼(Huntsman)以及日本的NPU五大跨国公司以外的主要技术垄断企业。烟台万华MDI生产系统及其技术能力,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奠定了其在中国市场的产业主导地位。案例的具体特征如下:

●优势资源高效整合实现技术突破

在烟台万华与青岛化工学院的合作中,烟台万华集团所拥有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与青岛化工学院所拥有的以人力资源、知识资产为主的知识资本等到了高效率的整合。烟台万华集团在行业中的丰富的生产、管理知识与青岛化工学院所具有的前沿领域的专门知识相结合,为产学合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在与青岛化工学院成功合作的基础上,烟台万华不断扩大合作规模,更为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技术资源方面的强大支持。烟台万华通过与大学广泛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及时从大学获取新技术,提高了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为其最终能够创新实现技术不断突破,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奠定了基础。

●市场需求强劲推动产学合作成为主导设计

1988年后,国内MDI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特别是冰箱成为家用电器三大件后,MDI发现了应用领域的“新大陆”,市场快速升温。一方面,造成了外国企业不愿意通过技术转移扶持竞争对手,更不愿意仅仅销售了几条生产线而放弃了巨大的新兴市场,造成了需求更加紧张。另一方面,强劲的需求为产学合作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了烟台万华从合作创新演化发展到创新。

●产学合作机会把握,成就了成功的创新

我国市场的特殊性,为产学合作把握创新时机提供了机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内市场总体处于从完全封闭到不断开放的阶段,这为烟台万华通过产学合作方式从模仿、吸收、反求入手,通过“二次创新”实现创新,最终主导我国MDI市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政策的支持是产学合作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Rothwell和Zegveld(1981)把一般性的创新政策工具归纳为三类:供给面的政策工具、需求面的政策工具和环境面的政策工具,这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引用成为一种经典的理论研究思路。烟台万华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支持可以从环境政策工具、供给政策工具和需求政策工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烟台万华获得的环境方面的政策工具支持是其产学合作创新成功的原因之一。1976年,李先念提出从国外引进合成革装置以解决中国人民的穿鞋问题后,在全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烟台万华(当时是烟台合成革厂)就从英国帝国化学(ICI)在日本的合资公司——日本聚氨酯公司(NPU)引进一套年产1万吨的MDI生产装置后,开始起步,至今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MDI生产企业,可见环境层面的政策支持是产生了积极作用的。另外,烟台万华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国家给予的荣誉、优惠政策以及专门激励产学研合作的资金奖励,极大地促进了其技术创新和产学合作的开展。

其次,供给政策工具方面,由于烟台万华是国有企业,所以在财务、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均得到国家得天独厚的支持。在企业共建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产学合作等技术发展方面得到了国家很大的支持。同时,在企业人才引进、企业融资方面也形成了良性循环,也是创新成功的积极因素。

第三,需求政策工具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国内市场总体处于从完全封闭到不断开放的阶段,国内市场的保护是对MDI行业最大的需求政策支持,至今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MDI生产企业,对于产学合作的成功意义非常大。而且,烟台万华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工具方面,由于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所以也具有一定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