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思想教育

关于思想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倒是一味地加强这种方式的教育,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那这种教育的级别是不是太低了,难怪效果不好。这种演化反映在文化上的趋势将是很可怕的。中国的文化朴实、淳厚,历来催促着人们努力劳动,劳动最光荣。可遗憾的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思想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倒入世、出世的思维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影响着思维的碰撞。

关于思想教育

我们现在一提到思想教育,似乎主要是道德(良心)、伦理(秩序)、情感(报恩)教育,而这些似乎幼儿园小孩都知道,成人更知道,可为什么时时抓,却没有效果呢?反倒是一味地加强这种方式的教育,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那这种教育的级别是不是太低了,难怪效果不好。我们能不能提高一个级别进行这种教育。大学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首先意味着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思想?思想又从哪里来,人生价值观从哪里来,是不是应该从做人的价值、幸福感、自尊感等根基上探讨一些问题,不然,就必然空洞。这就像运动队代表国家队打比赛,队员的爱国荣誉感与比赛结果的关系一样,技术不好,个性特点不突出,组不成一个好的团队,个性突出管理不当,照样出不来成绩,这些与爱国似乎没有本质联系,不用怀疑队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可如何发挥个性优势,才是体现整体水平的关键,所以说,其根基还在于文化问题。

有一种说法叫语文好的人发展空间更大,尤其是在中国,官员比较多、权力比较大的环境中似乎更是如此。当然这种说法确实有些偏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在社会中首先是人,有自尊、有情感、有血有肉,其次才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才会更好地发挥、健全理性思维,才会更好地把理性的设计有血有肉地融入到生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味强调理性反应机制,忽略人作为人的属性,必然有很大的缺憾,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就有这种弊端,长期以来演化的结果是文学、艺术、音乐、情感方面的素质逐渐淡漠,人作为人的属性变得模糊,作为机器的属性反而增强,于是便出现了“神马都是浮云”,剩下的就只能是“利益”了。这种演化反映在文化上的趋势将是很可怕的。

一个学生说,我们可以忙碌,但是能告诉我们忙碌的价值吗?我们需要一个忙碌的结果。这着实让我汗颜,因为,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一直在教育学生,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关于忙碌的结果,我们似乎思索的不多。但现在的学生们较真了,我们可以含糊地用大道理搪塞,但让我找出依据,只能说,我的观察力不够,首先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在许多方面的不足,甚至很严重,我们也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后辈提出的尖锐问题,不能一味用传统的文化思维的价值观念来应付甚至强硬地压制。

中国的文化朴实、淳厚,历来催促着人们努力劳动,劳动最光荣。这没错,可是,人生一世,到底如何更有价值,对于这个问题应不应该、有没有价值去深究,到底我们给后辈要传授一些什么价值观。劳动最光荣,但劳动要有价值,如果劳动不值钱,换来空空的忙碌,新一代似乎就接受不了这样的观念,那么,这种观念是对是错?

回头看,我们的父母、祖祖辈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还是没有换来我们宽裕的生存空间,反倒越来越拥挤,越来越艰难,父母一直为孩子着想,可是着想的是否到位,有人会认为这是对长辈的不尊重,甚至是忘恩负义。可理性地思考一下,确实应该提出这些问题。父母为了孩子着想,而孩子又为他们的孩子着想,然而,只有朴实的思维可能是不够的,还应该想到这样下去会是什么趋势。

我们常常缅怀父母一生为了拉扯孩子,含辛茹苦,我们常常在心头涌入辛酸如潮水,可这样,他们自己辛苦,换来儿女的幸福了吗?不一定,他们究竟应该怎样生活,传授给儿女些什么,这是思想的问题,意识的问题。可遗憾的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思想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倒入世、出世的思维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影响着思维的碰撞。入世、出世的思维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危害又是什么?现代人总是自大,说陈景润是傻子、贝多芬是疯子,而现代人都很精明,可是,我们的科学、文学、艺术、音乐到我们后代那里,却被磨灭了。试问民族的希望在哪里?大家都精明,是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很早以前,就想把记忆中的几首我认为很好的、对我很有影响的歌词推荐给学生,为了完整一些,便上网搜索到了电视剧《上海一家人》的片头曲和主题曲,以及电视剧《渴望》的插曲《每一次》的歌词,读完一遍不禁令我热泪盈眶,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小个体工业者,以及六七十年代北京的文化生存状况,加上歌词的感染力,使我不得不有如此情感。现在看来两部作品的背景有相似之处,刻画处于时代的人们淳朴、憨厚、历尽悲欢、自强不息的性格、特点,可爱、可敬、可歌、可泣,同时,也反映了面对现实的无奈。歌词所表现出的精神和情感确实使我感动,可是,这种情感是否能够感动现在的学生?如果能感动他们,这种影响力能否具有持久性,如果只是短时间起作用,也就没有多大效果了。回想一下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许多事例确实也非常感人,可是,这种感动能否持续,是否只是一时的心血沸腾,要看这种事例所包含的精神、意识能否反映出对人自身价值的尊重,只有对人生价值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对生存权利尊重的时候,这种感动可能就会持续。在非常艰难、艰苦的时候,具有思维意识的人会焕发出超乎寻常的潜力、精力和耐力与环境抗争,获取生命的价值,可那要付出许多,长期的积劳成疾,是以损伤时间、生命为代价的。况且,许多是非所愿、不得不为的,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心灵代谢的不畅,必将带来反作用。而在相对平稳的时期,还要保持这样高强度、高效率、高承受力,人估计是吃不消的。近年来,“幸福感”这个词似乎比较热,特别是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过得幸福,而对于一些处于生存边缘的人来说,首先是生存,其次才有资格谈幸福,但无论如何,人们开始思考生存的价值了,尤其是个人的生存价值,因为这是基础。我们可以付出、可以忙碌,但付出、忙碌是否有价值,有无更好的生活方式,有无更好的衔接,兼顾现实生活、精神生活的途径,这些对个人来说应该是很基本的问题,如果得不到保证,很难想象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整体会有活力。

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特殊的艰苦时期,摒弃一些甚至是全部的个人需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平稳时期的个性回归也是必然的,而我们的若干教育事例虽然感人但不能带来持续的教育效果,估计还是事例本身所反映出的精神离现实生存状况以及对个性的尊重相距较远的缘故,这就像样板戏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完全脱离了两性的情感,就必然缺少了根基,也就不可能有持续的教育效果。

回头看《上海一家人》《渴望》所描述的特殊环境,和今天的现实环境相比,无论在生存环境、思维环境上,差异都比较大,而当人们逐步认识到个人生存与自我完善价值的时候,就出现了歌词所描述的情感可以感动得我热泪盈眶,且有持续的感染力,可是对我们的学生的感染力就可能出现大打折扣的反差。除了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持外,还必须考虑到个体的利益、价值,人生苦短,恢复平静的时候,思维总要回归到平稳的时期,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这个角度就都会明白、理解这种反差。同样,现今宣传的文明风尚的道德楷模如果能够同时有尊重劳动、尊重个性的闪光点,就必然更有感召力,更具有跨时代意义,更具有持续的影响力。

“劳动最光荣”,似乎我们从小就知道,但劳动最值得尊重的意识对我们来说或许就不是那么强烈。劳动需要人的付出,如果处于个性的激情、兴趣的创造,那是个性价值的体现,必须保护、发扬,而其附加的劳动也值得尊重,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以及由此造成的思想、意识、文化、教育行为的偏差,都会埋没人性的价值,甚至泯灭个性。因为若干年来,我们的口号一直是:多拉快跑(不代谢);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没有质量);付出才有回报(无选择的付出);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社会是和谐的,个体和整体也应该是和谐,没有个体的思维、意识、情趣基础如何帮助别人)。

宇宙是一个演化的系统,人类历史也在不断演化,而且都是非线性复杂系统。因此,通过人类对于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研究表明,千万不要忽略任何微小的起因对系统演化的影响,那也会有蝴蝶效应,也会产生风暴。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对劳动尊重不够所造成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对劳动的不尊重,首先会造成劳动不值钱,而长期这样就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对劳动的不尊重,就会造成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会产生相关的文化问题、心理问题。对劳动的不尊重,就会造成对个体劳动的不尊重,就会压制个性,抑制创造力,以至于个性越来越平凡,产品由于个性化创造文化成分太低,质量、竞争力必然低下。对劳动的不尊重,就缺少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就不能区分出有价值的劳动、有意识的劳动,从而埋没有意义的劳动,长此下去,就会引发诸多文化上的问题,对文化、文明的提升没有好处。对劳动的不尊重,造成劳动盲目性增大,必然产生大量的无效劳动,由此带来许多无用品、废品、或者垃圾。而这些劳动的投入却无回报,可以说是对劳动者最大的不尊重,也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不能不引发我们思考。对劳动的不尊重也会使民心向着官场,于是将出现小学生就开始策划着官途,情商也被赋予了更特殊的含义,造成另一种与个体、人性相背离的心灵扭曲。

而更重要的是,人生中劳动的时间实在不少,关心劳动的利益是生存的必然,但劳动不能被认可,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不能带来应有的心灵代谢、安慰,因而,对生命的意义就会有所怀疑,也将危及意识形态的认识问题,危及幸福感的问题,带来审美观、价值观的紊乱,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欲望就会降低,进而危及社会道德体系,那么,社会文化将走向何方?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可以列举很多理由,表明我们应该尊重劳动,可这些都是基本问题,需要我们从人类社会的一些根基问题上来认识,或许会看明白,就不至于采用一些空洞的说教方式进行人生的疏导。对于一贯强调整体氛围,注重伦理、道德、秩序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重视得确实不够。而在我们社会当前的体制下,对劳动的尊重,还有诸多问题。如不尊重劳动者的时间(于是,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不尊重劳动者的利益(低工资、甚至拖欠工资),不尊重劳动者的感受(劳动环境、劳动保护、身心健康保护不够),不尊重劳动者的个性特点(管理规则的不适当、评价标准的非理性),等等,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不良效应就可能将文化带入歧途。

近年来,出现一种现象,就是用工荒,以及雇工对工酬、待遇、利益的要求提高,着实让人认为是一件好事,让大家都尊重一下劳动,尊重一下劳动者,尊重一下劳动者的时间、体力、精力,对各个方面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或许也是公众思维、意识、价值观、审美观提高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希望政府适时、适当引导(因为政府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文化、舆论界适时、适当、有效地进行宣传、推进,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时间、体力、精力,提升文化、文明层次的氛围。

自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过于强调,就会有偏颇(就会出现超过个性承受能力的自强、勤劳,就会失去生命的价值),这也是物极必反吧,其结果也是潜移默化的。于是,我们在思想、意识、文化、教育各方面对民众的引导就会很重要,而现时引导的内容、方式似乎有偏差。没有与个性的保护、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我们的许多典型是否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一般性,单纯的时代先锋或许还不够,还要有跨时代的特征,才会更具有感染力和持久性。

回到教育上来,我们实在不好回答学生提出的“我们的忙碌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我们实在还不能断定我们教育学生忙碌就一定有价值,是我们才疏学浅看不透,所以更需要研究,因为学生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若干年前,或许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像我们上大学时,安排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可那时和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于是,我们必须直面学生的问题。

勤劳没错、刻苦没错,错在它没有结合个体的需求、人性的特点,我们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应该留给子女些什么样的思想,留下什么财富才算最宝贵的。每当我们看到公务员考试大军拥挤的场面、每当我们看到高考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每当我们看到一场场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人山人海爆满的一幕幕,我们都不免在心头涌入更多的酸楚。车到山前必有路,而我们只好期待这路能越走越宽,别越走越艰难。

如今父母对子女更多的是期待、希望,告诫他们: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是,在个性塑造、保护,生命价值上留下什么观念了呢,必须注意的两点是:我们民族的亲情过重,重到可以不讲原则,甚至无视法律,因此也就从理性跃居到非理性。而勤劳也似乎过度,过度到可以无视个人承受能力,而偏离道德的地步,致使许多人心灵扭曲,在基本的人性、个性尊重做不到的时候,道德意识就必然出现偏差,也就会有更多的利益追求者,同时,也造成更多盲目的劳动和同质性竞争,甚至偏离道德的竞争,演化为非理性。所以,我们看到如今教育界诸多奇怪的现象,危害之大,其实谁都明白,但我们却改变不了!

生存是底线,它包括了许多本能的成分,需要尊重,不能忽视,文明要靠有价值的人生来创造,而不是无谓的盲目的勤劳就能创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