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思想教育”的思考

高校“思想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思想教育的第一要务。其次,思想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高校“思想教育”的思考_思想文化新论

虞 卓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的挑战是多层面的。在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过于注重“政治教育”,忽略了思想教育,包括了人文普及与视野开拓等方面。在目前的教学教材体系中,如果能够将“思想教育”也提高到政治教育的高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挖掘出大量的潜力,才能真正达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所期望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和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远远未达到满意的地步。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无非来自于两个层面,一个是课程之外的社会大环境,特别是随着社会开放度的不断加深,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的丑恶现象已经无法再戴上遮羞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个层面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各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依然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我们也的确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教学思维。

顾名思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是两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一是思想教育,一是政治教育。然而现在的教育中,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名词,过分地侧重了政治教育。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就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政治教育”的强调,即使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最紧密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也依然有很大的篇幅与政治素材有密切联系。诚然,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巩固党在思想阵线的主体地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第一要务,也是必然的长期的历史任务。然而,正确的政治观的树立不仅仅要靠单纯的政治教育,也需要其他角度的教育的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说教课,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重点,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思想教育几乎难觅踪影。高校中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也有丰富多彩的各类社团活动,它们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选修课程也好,社团活动也好,大多处于比较松散的、带有很强的学生主观意愿的状态。所以,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充分发挥强大的影响力,给学生的思想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何为思想教育?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自己,思考周围的人与事,思考什么是对与错,思考究竟如何树立是非的标准。很多教育者可能认为,这是不需要培养的,是浑然天成的事情。事实并非如此,现代社会的思想领域中早已没有了权威,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交换已经便捷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利益与价值的多元使得思想的交锋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场合,各种观点与思想都可以在社会舞台上呈现与交锋,而且往往越另类的观点在青年中的影响力越大。“历史虚无主义”、“政治问题娱乐化”等现象泛滥,高校的青年学子们失去了导向。所以,让学生学会自己正确地思考与判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践上却日趋复杂。思想是不可以教的,不可以灌输的,但却是必须需要引导的。客观地说,这一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中并不是没有,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凸显。长期以来学生家长、学生甚至部分高校教师或领导都认为,只要政治正确,学生不犯原则性的错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充溢了工具理性实用主义,通过习题考试等方法力图让学生掌握知识,将教材的思想教育转化为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学得叫苦不迭,严重地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功能。政治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但这绝不说明政治观与人生导向可以画上等号。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思想教育的第一要务。

其次,思想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人们理想中的学术伊甸园,大学生的形象在近几年中急剧下降,非议来自于有关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但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普遍的道德水准的下滑。大学生公德缺失,责任感匮乏,民主宽容意识的封闭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诟病。现代公民意识落实到教育实践来说,就是培养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的政治说教意味过于浓厚,对大学生的政治灌输太多,而责任、公德与民主的思想宣传教育的太少。思想政治课不能还在政治说教的老窠臼中自我陶醉,必须要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材体系必须要有所更新。客观地说,现有的教材在发挥政治教育的功能方面功不可没,但在思想教育的功能发挥上就有很大的欠缺,教材的规划与编写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点的教学或者一味地进行政治口号的诠释,要发掘现有的教材体系中可以深思的、可以反思的、可以有新构思的内容,大力提倡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事实上,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极大地充实与开拓了教材,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在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在作业或论文中都提到,没想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上成这样,没想到社会中的是非观念是那么复杂。

再次,思想教育还必须包括人文素养的提高,即将人文精深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体验,最终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阐述得够多了,但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可能会怀疑,人文教育的任务一旦再加进了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是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反而会消解此类课程本来的任务。这样的担心其实恰恰体现了长期以来仅仅强调政治教育带来的误区。人文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阈,非但不会削弱课程的本来功能,反而会给教育效果打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是高校教育中的重大缺陷,特别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遭遇寒流的情况下,就业率已经成为高校负责人最关心与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自己想要的教学内容与过程也越来越功利化,所谓人文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是一种奢望。人文教育犹若一味中药,需慢慢煎服持之以恒才会有效果,所以在越来越强调现实利益的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被忽视是不足为奇的。但实际上,高校中的人文教育并不是太多而恰恰是太少了。以最现实的学生就业来看,在就业中有优势的学生往往不是靠智商而是靠“情商”。而情商靠什么提高?情商最本质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高高树立起人文意识培养的大旗。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四门课程互有交叉,互有补充,而且涵盖了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等诸多的学科门类,教学过程的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人文知识的普及。另外,特别是一些理工农林类和艺术类的高校,由于专业特色鲜明,某些学科实力雄厚,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很自然地向优势的学科倾斜,人文社科类的课程给学生可选的余地非常少,即使开设也时常不予重视。所以,在人文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高校,作为必修科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抓紧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外,教师也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外延与内涵,让学生适当地掌握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充满逻辑并富于辩证。很多大学生思考问题充满激情但缺乏理性;很多大学生看到问题却常常陷入非此即彼的矛盾而痛苦不已。实际上,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人文思维能力渗透入课程的内容,对解决大学生的思维误区,打通部分学生的思想死角有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教学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对党的理论不能理解的学生也逐渐想通,更好地理解了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

最后,思想教育还要求把拓展学生的视野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己任,加强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现实。新课改方案中,形势与政策类课程被改为了选修课,这样的选修课往往被与学生兴趣或就业更相关的课程所冲击,很多的高校甚至都没有给予开设类似课程应有的重视。在笔者近些年的教学体会中,深感类似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当今的大学生往往热衷于学习外语或相关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试,为以后的就业添加筹码,加之学校风气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接受负面消息的兴趣远大于正面消息,同时大学生强调自我意识的张扬,导致一味地在彰显个性上耗费了大量时间,以上的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对政治的漠视甚至敌视,很多大学生担心就业,追逐消费,沉迷网络,醉心恋爱,但就是不愿也不想关心社会现实,不关心时事政治,无形中限制了自己的视线。部分学生对善恶的判断力降低,对重大的政治事件不屑一顾。笔者担任时事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此期间发现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与国家大事的知晓程度低得可怜,对政治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幼稚得可笑。在某次随即调查中笔者发现,有同学不清楚我国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也说不出党代会与人代会的区别,甚至不清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姓名。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这样给笔者留言:“从小到大,我从来就不知道思想政治为何物,从来就没有看过《新闻联播》,也从来就没有完整地看过一份除了体育以外的报纸,更从来没有想过国家政策对我们的影响,也从来不知道靖国神社为何物。我只知道足球、影视明星与玩不完的网络游戏。”相信这段话不是该同学的心血来潮,而是我们很多大学生真实的成长经历。我们必须将大学生的视野从自我的小圈子里开拓出来,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现实的生活。教学反馈显示,学生对周围的时事探讨有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课后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有很多学生表示,在课堂中大量开展时事政治与社会事件的探讨,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发现自己以前的视野是多么狭隘,自己以往的一些思考是多么单纯与片面。可喜的是,很多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以后,自觉的开始浏览新闻,订阅相关的报纸。另外,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此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的重要引导作用。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去处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进入这些单位就必须参加相关的考试。很多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此类考试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去甚远,考试中的绝大部分题目都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考查的更多是学生的知识面与分析能力,而这恰恰是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衍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已经是一个探讨的够多的话题了,课程面临的挑战是多层面的,我们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反思的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者,我们也要对长期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追问,关键是要勇敢地付诸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喜爱与终生受益的课是完全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