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目标

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目标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张载提出教学应顾及学生的内心要求。王守仁则认为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各人的长短优劣。贯彻这样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启发诱导。这些教育思想就是在现代世界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卓越贡献。

(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生发于过去的年代实属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富有深刻的启迪教育意义。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材施教、由博返约、教学相长等。

1.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禀赋不一样,教育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孔子就十分重视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有如时雨化育万物,各各不同。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张载提出教学应顾及学生的内心要求。王守仁则认为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各人的长短优劣。

因材施教,就是要通过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贯彻这样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道”,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理路,促使他们在自己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探索知识的结论;“强”,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探索真知的活动坚持到底;“开”,就是启发学生开动思想机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论述十分深刻,充分看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培养开拓型人才也大有借鉴意义。

2.由博返约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虽有特定的含义,但已说明了广博的学习不是散漫无边,而应围绕一定的中心,有一定的旨归。孟子、荀子都对由博返约的道理作过论述。韩愈在《进学解》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一方面要提倡博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又必须“提其要”“钩其玄”,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虽博学但不失明确的方向,虽广泛而不离某个中心,这样由约统博,以简驭繁,才是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

由博返约,首先要求博学,把基础打扎实。博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孟子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受教育的过程,既主张尽力耕耘,反对放任自流,又反对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朱熹也形象地指出:“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朱子语类》卷八)。他强调教学要坚持由近入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妄意凌躐之弊”(《续近思录》卷二)。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教学效果和困惑,从而促使自己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学习,把教学搞得更好;作为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学习的好处和困难,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更自觉地接受教育。教与学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得益彰的平等关系。荀子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他认为学生对于老师不仅有一个智力的承袭关系,而且还担负着超越前人已有智力水平的责任,所以,学生承教于老师,却应该胜过老师。韩愈则更加明确地提出“相互为师”的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因此,师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学习,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这些教育思想就是在现代世界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卓越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