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拓思想、持续思考与创新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研究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需求的必由之路。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是世界的知识中心和信息时代的发端,多元化和多样性对话学习的中心,开放、对话和

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1)

燕今伟1 戴 锋2

(1.武汉大学图书馆 2.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

【摘 要】文章在综合整理图书馆管理近5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8个研究专题,对图书馆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包括图书馆定位与战略规划研究、图书馆服务与组织结构变革研究、新技术在图书馆馆藏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研究、图书馆效益评价与评估、图书馆文化研究、知识管理研究、图书馆联盟与合作等。开拓思想、持续思考与创新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研究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需求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 图书馆文化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Library Management Research

Yan Jinwei1DaiFeng2

(1.Wuhan University Library 2.Library ofSouth-Central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s】Based on comprehensive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about librarymanagement published in recent five years,the paper divided into eight topics to conclude and introduce the hotspot and focus of librarymanagement study,which are the orientation of library and planning strategies,the innovation of library service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in libraries,the huma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library,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librarywork,the library culture,the knowledgemanagement,the library consortia and their cooperation.Renewing ideas,consistent thinking and active innovation on librarymanagement research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respond to the rapidly changes of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d the demands of patrons in the future.

【Keywords】library management strategic planning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knowledgemanagement library culture

社会整体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信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对同样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得图书馆在转型中赢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深化,Google、百度等信息服务商不断推进数字图书馆计划以及学术服务计划,与此同时,用户参与、开放存储、知识服务等网络服务理念不断推进,图书馆在社会价值体系、用户知识需求两方面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更多的信息服务商在提供基本的网络信息服务的同时,提供更多学术性、知识性的高层次知识服务,挤压着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随着Internet开放、融合服务模式的不断深化,读者信息需求、信息行为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信息开放互动的参与文化、资源自由获取的免费文化,同时在用户广泛参与、用户知识的挖掘与整合的推动下,信息服务理念正向智能便捷的知识获取与知识服务延伸。在这场信息文化的变革中,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基础,图书馆运营过程中的资源体系架构、管理与服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与思想,也同样处在重要的变革时期。2007年IFLA年会暨第23届图书馆与信息大会上,国际图联主席A lex Byme这样来表述目前图书馆界的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思考和创新我们的职业以应对变化的环境和需求”(2)

张晓林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描述了数字信息环境下美国研究型图书馆正在发生的巨变,指明图书馆正处在按照新思路和新模式重新定位、重新组织的过程之中,并提出“面对技术的不断前进,图书馆这种依赖传统信息形态的组织结构,已经呈现出衰老的预兆。图书馆能否在新的环境下获得新生?如何才能获得新生?这是每一个图书馆馆长(甚至每一个图书馆员)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3)。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为了主动地、积极地竞争在综合信息应用环境中和知识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图书馆管理在战略规划、组织实施、馆藏资源建设模式、人力资源建设、效能评估、知识管理、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问题,针对性的研究方兴未艾。

1 图书馆定位与战略规划研究

图书馆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战略规划,首先要对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的审视,只有充分了解发展环境才能更好地对自身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为图书馆给出战略层面的指导,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资源建设、创新与变革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Colin Storey在《珍惜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人:在未来25年引领潮流、做出改变》一文中指出,面对电子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未来的25年图书馆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员对此做何反应,采取什么对策,是决定图书馆能否合法地长期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客观评价自己的专业传统和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详细而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4)

1.1 图书馆定位的环境审视

公共图书馆普遍认识到,作为面向社会的图书馆,它不单纯是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存在,而代表了人类一种文化精神,具有文化传播的使命,现代社会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是公共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基本社会环境。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是世界的知识中心和信息时代的发端,多元化和多样性对话学习的中心,开放、对话和理性的精神,承载人类全部和不同的经验(5)大英图书馆则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基础研究不是图书馆的核心职能,而且从历史上来看,图书馆也没有创造很多的知识财富,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支持他人的科研上(6)

在大学图书馆和学术型图书馆中,学习、教育、科研是用户群体信息需求的动力,对资源具有更强的鉴别力,同时对资源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环境下,研究型信息行为想要简单、快捷且可靠的信息资源获取与传递服务,期望资源访问的无障碍性。随着数字信息成为学术信息的主流形态,网络成为用户信息利用的主要环境,过去的P-first(印本为主)或者P+E复合资源体系正迅速地走向E-first和E-only。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认为,从事研究的学者们期望和那些熟悉特种文献的馆员讨论资源的访问和获取方法;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需要学科馆员的指导和建议;教师和学生在查询一些重要但模糊的引文时希望得到专业辅助(7)。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通过考察,认为其用户不仅仅定位在本校范围,而是要将目光投向世界。他们认为,随着OpenCourseWare(开放课件)、DSpace(数字空间)、M IT Press(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Technology Review(技术评论)、M ITWorld(麻省理工学院在线演讲)以及类似活动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教育影响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将会持续扩大,因此用户需求具有多元化特性和专业化特性(8)

专业图书馆认为技术发展使更好地、无缝地专业资源整合成为可能,用户希望图书馆提供无处不在的高质量服务和不间断的、持久的专业信息资源。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认识到:面对不断涌现的开放获取模式的实验,出版商因期刊全部或部分开放而受到压力的增加,图书馆必须做出回应。开放获取可能导致图书馆馆藏成本的降低。但是,长期保存与获取资源的成本可能会增加。基于对开放获取趋势的考虑,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提出为出版活动建立新的资金运转模式。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分析发现,用户期望的资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资源,用户对灰色文献、商业和社会科学信息、多种格式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另外,用户所期望的服务的整个过程是交互、自动化、无缝并且可靠的,需要新的信息服务平台来支撑。

1.2 图书馆资源建设定位与规划

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的定位方面,为了满足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资源内容涉及的范围不断延伸,包括文化、大众教育、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国家政府战略信息资源、法律资源和政府报告等也成为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内容;资源形态上依然是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并重,加大电子资源的采购和网络资源的收集,并增加音频、视频、图表等类型的馆藏资源,建成多样化的资源体系。美国国会图书馆除了面向全国人民提供资源和服务外,还要为国会提供资源和服务,提供的内容不仅涵盖各个领域,还包括战略先导办公室、法律图书馆和版权办公室管理的数字信息,以及国会研究报告和法律图书馆的研究成果(9)。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定位在为城市公民生活提供文化、教育和经济等领域的资料,引进关于多伦多历史、文化等多样性的资源,保存特殊文献,并促进这些资源的网络访问(10)

大学图书馆则强调多学科、多语种的、多形态的资源收藏,以促进和加强学校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实力为目的,依据资源的使用效率统计分析,合理调配资源类型,逐步加大电子资源比重。在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目前70%~80%的经费用于电子资源,实行全电子化是该图书馆的目标。剑桥大学图书馆在经费预算足够的情况下平衡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电子及印刷资源的收藏;通过在线目录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利用网络提高馆藏及其他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及可获取性;并在保持印本资源与电子资源共存的同时还计划将某些学科逐步实现E-Only(11)。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为学生和教师选择和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确保他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增强对各种信息资源存取权的购买和获取。

专业图书馆则明确地提出增加数字资源馆藏的目标,资源类型侧重于对电子期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网络资源、灰色文献和科技研究资源的建设。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明确指出需要体制的转变,强调数字格式多于印刷型,强调电子获取多于物理获取(12)。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除了传统的信息资源外,也强调对灰色文献、商业化信息、多种格式信息、商业和社会科学信息都进行收藏(13)。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作为支撑科研的专业图书馆,资源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资源丰富、无缝链接、覆盖全院、服务全国的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平台,未来资源类型的建设方向集中在印本资源、网络版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内外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和标准数据库、网络版会议录、网络版核心工具书、开放资源数据库、研究生教材教参全文数据库、科技研究资源(如科学数据、研究机构、科研设施、虚拟会议)等(14)

1.3 图书馆服务模式定位与规划

服务目标定位,要求确立在用户信息服务上所要达到的目标与高度,它将指导图书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及为图书馆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

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的使命下,更多地考虑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创新。英国国家图书馆通过创新服务支持英国的科学研究,提供共享的、集成的存储为英国的科学研究网络提供支持,为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研团体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服务目标是带领标准和协议的制定与传播,推动知识共享及信息界成员间的合作,向国会、法院等提供法律研究、参考咨询服务。芬兰国家图书馆为大学、学院、专业的及公共的图书馆提供集中服务,安排展览、音乐会和其他活动以吸引新的用户,提供高水准的专业服务(15)

大学图书馆面临高素质读者的高要求,力求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并积极探讨信息服务与用户学习、教学与科研整合。剑桥大学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一流的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服务,确保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时能得到相应水平的指导,确保用户可以获得高素质员工的支持与帮助。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今后的服务都将设计为无中介的在线服务,迎接“自助时代”的到来;与核心课程结合,同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协作支持教学和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致力于在最可靠的环境下,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有用的接口,获得最相关的信息资源;支持和提高用户在物理和虚拟环境下的自助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开发虚拟服务等。

专业图书馆依托独特的信息资源体系,积极探索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的服务目标是随时随地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努力建立7×24(即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线全文检索服务;积极探索在手机和个人数字助理上推动信息的传播。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为用户提供专家分析、合成的相关信息,提供具有附加价值的技术竞争情报和专利信息服务。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供促进健康知识和减少世界健康差异的值得信赖的信息服务,以及促进医学研究、建立病人档案等方面的服务。

1.4 我国图书馆发展规划研究

在我国目前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特殊时期,为图书馆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合理、可行的制定战略规划至关重要。为此,在2008—2009年国内期刊杂志中涌现了大量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讨。在对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梳理和总结方面,初景利对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图书馆未来几年的变革方向、战略发展重点进行了介绍(16);在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研究方面,柯平论述了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意义与作用,提出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以战略管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协同机制理论为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新视角,以模型研究与实证研究为实现路径,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个基本方案(17)。盛小平则在解析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内涵与意义,论述了由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体系、战略组成的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框架,构建了由启动、战略分析、战略确认、业务规划、实施、反馈与评价六阶段组成的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18)

2 图书馆服务与组织结构变革

在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当图书馆的服务放置在当前互联网整体的信息服务环境中,各种统计表明图书馆实体资源的读者在减少,用户信息阅读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中各种信息服务商正在与图书馆抢夺“服务”空间。正确地面对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合理调整图书馆组织机构布局,实现从“你来我才服务”的被动服务模式到“走出去”参与信息利用过程的主动服务模式转变,从基于文献资源的管理型服务向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主动参与服务转型,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

2.1 多样化图书馆服务研究

Graham Walton在《图书馆管理的多样化》中指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图书馆信息服务已经处在了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因此图书馆必须考虑如何使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多样化,即具有多目标。为了减少多样化发展目标的风险,图书馆管理者在实施多样化服务的同时,要考虑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殊性和图书馆服务个性化等因素(19)

众所周知,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新技术环境下多样化图书馆服务的代表。它从最初的信息共有理念衍生为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致力于将分散各处的信息服务集成起来,在同一虚拟空间里,以完整的、无缝的技术、资源、咨询和培训的服务统一体满足用户学习、科研与教学的需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在2007年12月举办的“加强信息与学习共享空间在学术研究与协作中的作用”国际会议,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会议期间,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的图书馆界同仁介绍了各馆开展IC服务的实践经验。会议内容涉及IC概念的演变发展、IC评估、IC人员设置等诸多方面,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20)

随着IC的不断发展,围绕IC未来发展的讨论不断展开。Gayton TJ认为,学术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应在“共有型学术图书馆”和“社交型学术图书馆”之间予以讨论和定位。他认为,“共有的”学术图书馆和“社交的”学术图书馆并不相同。“共有的”学术图书馆中的共有活动是个体行为,而以IC服务为特征的“社交的”学术图书馆中的社交活动则属于群体行为(21)。Sinclair B则提出Commons 2.0的概念。他认为,随着Web 2.0技术和社会网络软件的发展,用户不再一味地获取、下载及学习资源,而是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参与资源创造。而Commons2.0将自由的无线通信、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等一系列便于用户学习和交流的技术条件与轻松舒适、灵活选择的空间环境相结合,以此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帮助用户共同学习和共同建构知识(22)

与此同时,Web 2.0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广泛应用,使读者和用户可以为图书馆馆藏资源添加标签和注解,在图书馆编目数据中加入书评和意见,为数字图书馆提供自己制作的照片和标题,等等。而众多的开发商如OCLC也开发了相关的产品,满足这样的需求(23)。此外,图书馆的网页也可以提供多种模板,以便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这些数据库进行个性化的设置。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则利用W iki和博客技术支持馆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开发基于馆藏资源的知识服务,成为其2007年的创新服务之一。

2.2 图书馆多元化文化服务研究

2008年第74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是:“图书馆无国界:迈向全球共识”。国际图联主席克劳迪娅·卢克斯认为:“没有尊重,就没有全球共识。在和平世界里,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态度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即使有时我们不理解,我们仍然要尊重不同的文化”。研究者认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探讨图书馆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服务模式,要针对原住人口和社区内新移民带来的新的人口结构的变化,还要面对伴随着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和机会,关注图书馆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反应等(24)

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一个延伸,是图书馆信息公平、信息自由、信息平等的具体体现。依托多元文化服务,图书馆嬗变为一个增加“社会黏性(Social Cohesion)”(25)的磁力场。把多元文化服务的理念融入现实的工作中,是任何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也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现实使命。它将图书馆服务对象衍生到社会各种人群,包括移民、劳务移民、难民、少数群体、少数民族,也包括弱势群体,如:残疾人智障人士、下岗失业人员等。为了使多元文化服务有效地开展,有些图书馆组成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关于人口构成的专题项目研究。日本的大阪市生野图书馆(Osaka Municipal Ikuno Library)对该区的朝鲜人、韩国人的组成比例,以及居民生活各种状况做了全面的调查(26)。美国的阿灵顿县公共图书馆(A rlington County Public Library)、加拿大埃德蒙顿公立图书馆(Edmonton Public Library)也对人口构成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提供了充分的分析资料。在最近几年里,许多图书馆都加大了多语种、多载体的多元文化馆藏建设,就是为了反映社区民众的文化差异;满足由于语言及阅读水平限制的民众的特殊需求,支持和维持土著语言的发展,推动文化、传统与宗教之间更好的理解,加速城市的文化多样性(27)。加拿大等国图书馆加大对移民的各种信息服务与文化推广介绍工作,以帮助移民熟悉新环境及适应当地的生活。

2.3 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

在图书馆服务创新和转型过程中,工作内容的变化和职能的扩展导致组织机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按围绕文献资源及其处理流程形成的业务部门已不适应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业务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开始“以读者为中心”、按“功能”来重组其组织机构。现代技术在组织内部沟通和运营上的应用也为组织由层叠式向扁平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围绕项目或专门任务而组成的临时工作组也应运而生。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长指出,在今天的变化环境中,图书馆必须树立整个机构的“冒险”意识,打破组织衰老的咒语。

在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根据服务目标而不是服务形式或过程,调整服务机制,将参考咨询改名为课程与研究服务部,同时,巩固联络图书馆员队伍,分别负责联系医学院各个科系,并作为科系教学委员会成员,参加教授会议,分析信息需求,选择要增加的资源,组织培训和提供参考咨询,参与课程网站的内容建设和服务。为了将服务延伸到教学与科研过程,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成立了“教学资源中心”(Th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s),在各个科系大楼里建立“现场信息服务室”,没有图书、期刊或者工具书,只有学科馆员、计算机、群组工作的讨论室和对个人服务的咨询座位,图书馆员在这里主要进行培训、咨询、帮助读者群组分析和检索信息,也负责组织专题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充分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类似的还有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心”(Digital Collections Center)、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新媒体中心”(Columbia Center for New Media Teaching and Learning)等。他们通过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嵌入教学科研人员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了解特定的信息需求,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结构。过去固定的层级的组织模式已经被灵活的扁平组织模式所代替,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组织的灵活性。Graham Walton在2007年提出了图书馆管理的灵活性问题,在管理灵活性、人力资源分配灵活性、具体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基础上,进行组织变革,实现管理创新。他认为图书馆管理中的灵活性实际上是图书馆管理不断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28)

为了支撑图书馆多元文化的发展,许多图书馆都设立了图书馆多样化计划:招募和雇用来自不同背景的馆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工,以增加图书馆员工、学生工的多样性。针对图书馆2.0服务模式的建设,加拿大图书馆协会主席Stephen Abram提出了新世纪图书馆员“Librarian2.0”的概念,并列出Librarian2.0的15项思维:理解Web 2.0所带来的机会与力量;学习Web 2.0与Library2.0的主要工具;整合电子、纸本与其他形式资源;使用独立的设备让资源便捷取用;发展整合性资源搜寻功能;连结文本中人、技术与信息;不放弃非传统的分类方法;接受非文字资源;了解长尾效应和具备调控新旧内容的能力;开放存取资源;连结用户与专家到实践社区共同讨论;使用和发展先进的社会网络;连结用户所使用的沟通方式;鼓励用户描述Metadata和撰写评论内容;了解大众智慧并掌握各种网络社群空间的角色与影响力(29)。在我国图书馆界,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组织变革的实例和实证分析较少,但在学术研讨上,组织机构调整、流程再造、扁平化组织,已经为众多图书馆管理研究者所重视。

3 新技术在图书馆馆藏管理与服务的应用

馆藏管理是图书馆管理中的重点,在图书馆现代化管理中,馆藏的有效管理离不开技术,技术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馆藏管理和服务的模式。最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对馆藏管理的便利性、科学性、有效性、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冲击,也为扩展和深化馆藏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FRBR、RFID、Web 2.0、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馆藏资源的管理与服务,都是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3.1 馆藏资源编码组织技术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图书馆Jian Wang和Adriene Lim在分析了图书馆编目模式发展的基础上,认为未来图书馆资源发现与传递的模式将是本地发现资源、全球范围获取资源模式,而编目规则的改变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30)。FRBR的提出是国际编目原则和编目思维模型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编目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将资源编目从面向载体转变到面向内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也将走出原先平面式管理文献的框架,形成一种新的立体式的资源管理模式。同时,RFID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模式同样有着变革性的促进作用,围绕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在FRBR的基础研究方面,除了探讨FRBR产生的背景、FRBR的实体-关系分析方法、模型结构以及对编目规则的影响等问题以外,FRBR与语义Web技术的融合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而在FRBR实际模型中,众多研究者关注FRBR对连续性资源的适用性问题,力图解决连续性、聚集性、多重版本与频繁的更名问题。美国国会图书馆“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的报告认为,FRBR框架对于揭示和利用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具有巨大潜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其实用性(31)。而在FRBR应用研究方面,Salaba,A.和Zhang,Y.是代表,出版了专著《FRBR在图书馆的实施》,对FRBR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把FRBR应用系统开发分为三大类:图书馆联机目录,数字图书馆,FRBR支撑工具、算法和应用软件。他们通过对专家调查的分析,列举了FRBR发展将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制定以FRBR为依据的编目条例,其次是基于FRBR的记录结构、记录编码标准与FRBR实施框架等问题(32)。日本学者谷口详一探讨了FRBR在数字图书馆中对电子资源的适用性,认为电子资源的载体表现不能简单划分为格式和载体,并将FRBR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他还指出,FRBR的发展应立足于FRBR概念设计、FRBR编目规则的制定和FRBR OPAC的书目工作流程。FRBR的研究方兴未艾,今后的研究将注重FRBR的应用开发,重点研究基于FRBR概念模型的可行的编目规则,设计与实施基于FRBR的书目系统。

目前,在FRBR的应用中,OCLC的WorldCat、FictionFinder、澳大利亚的LibraryLabs、Google Scholar等应用系统资源目录均实现了FRBR化。MARC数据到FRBR的转化,FRBR编码的显示和利用都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这都将使FRBR编目标准的使用更加便利、更加广泛。更重要的是,FRBR内含的资源语义描述将为图书馆服务向智能化服务迈进提供基础,基于FRBR的图书馆语义Web环境构建也成为FRBR新的研究热点,它必将改变未来图书馆资源使用模式,也因此改变图书馆的整体运营模式。

RFID的研究集中在图书馆应用标准领域,目前主要有三个RFID数据模型:第一种是丹麦国家图书馆制定的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2006年向ISO提交了ISO 28560《信息与文献——图书馆RFID应用》,2008年6月进行了更新,该标准包括总体要求及数据项、基于ISO 15962的编码和固定长编码三个部分。第二种是澳大利亚图书馆RFID标准工作组2006年9月6日提出的澳大利亚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提案,在该模型中提出了目标指示符的指针表概念,定义了RFID标签的11个字段项和105种媒体类型代码表(33)。第三种是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NISO于2007年12月发布的“RFID在美国图书馆中的应用”,2008年6月进行了修改,它接受了澳大利亚模型中的目标指示符概念,定义了美国图书馆RFID标签的18个字段项(34)。在中国图书馆界也已经开始结合实际对RFID应用的标准规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6月国家图书馆成立了RFID标准化问题研究项目组,2007年9月该项目组完成了课题报告,提出了若干方案设想,倡导成立中国图书馆国际标准馆代码管理注册中心(CLMRC-ISIL)和中国图书馆业RFID标准化工作组(CLS-RFID-WG),适时发布中国第一版CLS-RFIDWG指导报告(35)

3.2 馆藏信息组织与服务技术

随着Web 2.0的深入发展,用户参与理念在过去的5年里得到极大的发展,基于Web 2.0的图书馆信息组织和服务模式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实证。S.Thomas认为面向Web 2.0的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地把Web当作一个服务平台而不是应用平台,一方面将各种分布式的应用组装成一个统一的服务,另一方面用户不仅通过构建自己私有数据,同时通过广泛参与,更深层次地抽取数据内的价值(36)。Yang,Jeongwon等在总结近几年Web 2.0的应用基础上,从用户特征分析、知识共享模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在Web 2.0时代在线知识共享服务的要素(37)。Weaver,B.对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构建的在线研究文件系统UQ Research与MySpace和Facebook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访谈,发现与Facebook相比,UQ Research缺乏灵活性,不便于研究者实时交流,无法充分参与,缺乏Web 2.0的理念。通过比较得出,虚拟知识环境在知识组织、系统功能上需要进一步面向用户,吸引用户参与,如增加电子邮件功能,增加定制功能,允许整合外部应用程序,支持更多格式数据,允许用户按照喜好进行存储,经常更新数据,允许用户定制事件条目、易于获取目标新闻和RSS条目,显示研究者的工作状态等(38)

“Folksonomy”是Web 2.0环境下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系统广泛使用技术的代表。与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相比,Folksonomy是指用户使用标签(Tag)对自身创建或他人创建的信息资源进行标注,以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信息资源使用的一种过程。Sinclair,J.和Cardew-Hall,M.进行了一组实验来探讨标签集的作用,实验发现,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用户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检索界面,而在任务抽象、不具体时,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标签集的方式(39)。W inget,M.通过研究音乐家在创作乐谱中的注解行为,认为注解在音乐排练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指出,这种注解可以针对各种数字图书馆中的各种数字对象,并提出了在今后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中需要增加注解功能的观点(40)。而Puspitasari,F.等学者在探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社会标注时指出:社会标注通过将其他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对象与内容信息予以揭示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大众浏览。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支持社会标注的数字图书馆框架(41)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分布式计算体系,和Web 2.0一样,它不仅是一项技术的变革,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理念。惠普公司副总裁Andy Isherwood针对云计算的兴起曾说:“很多人在投身云的潮流,但我没有听到两个人说同样的事情”,对它的理解和应用目前是纷繁芜杂的,但对图书馆来说,开放、服务、整合却不容置疑地成为新的资源及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理念。在Library in theClouds一文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云计算对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启示,以及我们需要考虑的这项技术的优缺点,也介绍了OCLC、Google、Amazon等对云计算的应用,展望了未来5年云计算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42)。胡小菁等在分析云计算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图书馆管理层面,提出了云计算对可替代性问题、标准问题、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各个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43)。云计算理念正深刻地影响图书馆个体以及图书馆联盟的组成模式,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将是未来图书馆界的重要课题。

4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研究

在当前图书馆变革进程中,随着资源结构的不断变化,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图书馆不断推进新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进程中,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素质。

图书馆员应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以便了解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增强自身的文献搜集、整理、加工、储存、检索等能力,真正把馆藏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将有用的文献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图书馆员应该使自己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公共信息政策与公共信息环境的把门人。如何转型,如何培养馆员,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如何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估,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4.1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理论研究

面对新时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如何定位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如何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如何对人力资源效能进行正确的评估,是近几年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人力资源能力开发目标体系的研究方面,Farkas认为当前大量面向公众的服务都需要信息技术技能的支撑,传统的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学等都需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从基本技能和高层次技能两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员的技能要求。其中基本的技术能力包括:①有欣然接受改变的能力;②能够得心应手的使用在线工具或媒体;③能够排除新科技产品所产生的故障问题;④可以轻易快速的学习新科技;⑤在技术及图书馆专业上能够跟上新的观念,具有学习热忱。高层次能力包括:①项目管理的能力;②能够分析及评估图书馆的服务;③能够评估读者及工作人员的需求;④有将传统图书馆服务转移至在线服务的眼光;⑤有比较及评论不同技术的能力;⑥拥有图书馆营销及服务的能力(44)

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方面,伊利诺伊州立图书馆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其未来工作的重点,图书馆整个组织文化都植根于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源开发中,重点是如何鼓励和支持建设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团队。为此,该图书馆设定了详细的人力资源开发任务:①重新审核岗位描述,明确定义每一项工作的技术能力需求;②建立员工学习计划,促进并跟踪员工持续的学习行为,并纳入年度考核中;③将每一个空岗视为增强图书馆及工作团队整体技术能力的机会,视为面向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发展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的机会;④充分肯定为了加强图书馆技术在社区影响所做的各种创新;⑤为所有员工参加现场的或在线的会议和培训提供支持;⑥培养和构建组织文化,提倡图书馆内、服务领域以及同事间的思想和经验交流;⑦为图书馆系统所需要的发展计划和继续教育提供投入;⑧从董事会成员到入门级员工,为每个层次员工设定较高的绩效标准;⑨不断地审视、修订、扩展人力资源开发任务清单对图书馆的未来至关重要(45)

在人力资源质量与效益评估方面,香港大学的Tereas To在审视员工绩效评估定义的基础上,讨论了绩效评估的目标和价值,分析了员工绩效评估中的问题,如考评的走形式问题;不分工作性质的集中评估的科学性问题;考评的等级量化问题;评估误差处置问题;评估的公平性问题。文章建议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要避免员工评估的一次性形式化问题,将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纳入日常工作进程中,重视沟通和培养。文章提出改善员工评估体系的基本措施包括四个方面:注重评估人的培训、改善评估形式、明确评估目标定义和沟通、注重员工发展。文章指出: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如果将质量效益评估用于人力资源发展,是为了学习进行评价,而不单纯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那么它将成为为员工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通道,成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工具。图书馆应该从评价方法转移到人际关系和发展方案的制定上,加强员工的交流与互动,重视培训与发展,构建开放、宽厚的组织文化,从而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46)

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实证研究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对图书馆员的能力素养的统计分析、对图书馆员的“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快乐指数”、“消极心理”等调查备受关注,根据调查归结员工的共同特征并探讨生成的原因,依此基本宏观策略提出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方针。

加拿大对59个公共图书馆进行了调查,与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进行面谈,考察员工能力的培养以及员工能力的使用模式,其中6个图书馆定义了员工的核心能力,包括:交流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分析的能力、对行为与结果的承担能力、适应能力、技术技能、计划与组织能力、具备机构的知识、创新与变革能力、领导力等。在员工的绩效评估过程中,核心能力框架被作为绩效管理目标和评估依据,任何能力的不足,都要求制定实实在在的学习计划来提高相关的知识和能力(47)。尼日利亚对7所大学图书馆的轮岗情况进行了分析,受访者都是在图书馆有过长期工作经历的员工,其中大多数人都经历了轮岗,在新的工作岗位都是从头学起。他们普遍认为岗位轮换是学习新技能、了解其他部门工作的机会。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岗位轮转并没有常规化、制度化,各个图书馆的轮岗开展得还很不够(48)

香港大学图书馆的胡美华女士在对多年人力资源市场的分析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学术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做到量才而用。她从管理模式、激励模式等角度,分析了图书馆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人力资源匮乏的态势下,如何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的战略规划,图书馆管理者该如何做好人才的招聘与挽留、如何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从而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员工的潜能(49)

针对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认同感等,学者们对尼日利亚200个专业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馆员进行了调查(50)。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动机、满意度和组织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专业馆员和非专业馆员的工作动机没有太大的不同,而学术图书馆与研究图书馆馆员的满意度却各不相同,组织认同也与工作年限无关。该项研究调查同样指出了某些图书馆馆长管理中重要问题,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如何改善环境、加强职工培训,都是图书馆馆长们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

5 图书馆效益评估

在图书馆管理体系中,效益评估是对各项工作实施效果的科学分析,也为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撑。在过去几年里,图书馆效益评估研究逐步深入到图书馆管理各个领域,研究者们广泛探讨了服务评价、绩效评价、质量评价、用户满意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并在新兴的数字图书馆评价、知识管理评价方面,对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5.1 图书馆效益评估体系研究

在现代图书馆管理运营过程中,图书馆形态离不开数字图书馆,有关数字资源与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研究也得到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对数字图书馆评估的理论探讨、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数字图书馆服务评价体系研究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Gonalves MA等提出了一个新的数字图书馆质量评估模型,它的理论基础是从数字图书馆的5S(信息流、结构、空间、使用情景、社会)框架出发,针对框架中每一个数字图书馆概念详细地定义了一系列的质量维度,包括: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精确性(accuracy)、完整性(completeness)、一致性(conformance)、连贯性(consistency)、效率(efficiency)、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相关性(pertinence)、保存性(preserv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reusability)等。其中每一个维度测量又根据不同的特性来评估,例如反馈时间代表了效率,失败服务的数量对应着可靠性等。通过各方面的详细计算,最终用具体数值来评价数字图书馆(51)。在国内,CALIS的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成为代表,它包括12个一级指标和若干可定制选择的二级指标组成,不仅对数字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以及使用效益进行了评估,还明确提出了将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共享能力作为评估指标,并为不同的评估环境设定了不同的评估模型(52)。数字图书馆的评估正在从针对数字图书馆整体运行与服务效能的评估向以某项较为微观的具体服务活动为评估对象的方向发展。此外,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质量也是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无论是在引进新理念、整合新技术、强化界面设计,还是在元数据处理、标注与索引等方面,有关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评估研究都将是研究者们重要的关注点。

研究者们同样将评估方案纳入知识管理系统中,因为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生产、存储和共享等)和知识管理绩效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管理评估能够反映组织中团队或个人的知识价值与知识流程,知识管理评估实践可在知识管理生命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评估的结果可以指导将来用户对内容的搜索,也可影响用户决策的准确性。Campos,L.F.B.认为可以从围绕既定范围、关注基本概念、扩大学科间联系、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背景、比较相关领域的概念和理论,来评价知识管理模型是否适应组织发展水平(53)。Halawi,L.A.等人提出了一种评估知识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这个模型由系统质量、知识质量、用户满意度、使用初衷、净效益等内容组成(54)。Tseng,S.M.提出了知识管理系统性能评估指标,分为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计划和知识管理计划的实施3个方面,其中知识管理战略包括外部分析能力和内部分析能力两个指标,知识管理计划包括目标设定、员工定位、知识管理系统设施等指标,知识管理计划的实施包括员工义务和评估系统等指标,而且每个指标下还设定了众多具体的条目来判断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55)

在图书馆未来管理活动中,随着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的不断发展,知识馆藏体系、知识服务能力的评价将面临新的问题,也对未来图书馆服务评价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5.2 图书馆评估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统计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依然是图书馆服务评价普遍采用的方法,同时,学者们也尝试将其他分析方法引入图书馆服务评价中。许多研究者也引进和改造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用于图书馆评价研究,如层次分析法(AHP法)、模糊论法、多元统计法等。在德国研究基金会资助下,德国学者开始研究用联合分析方法来评估图书馆服务,创建了ProSeBiCA计划,其目的是根据评估用户潜在的需求,采用联合分析法来判定未来图书馆服务可能的发展方向。2004年,该项目最先在贝勒菲尔德大学采用了适应联合分析和选择联合分析两种方法进行调查,2006年则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2007年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对3 500位读者的调查,证实了该项研究分析框架的适用性(56)。平衡计分法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其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用户导向经营绩效指标、组织内部业务过程绩效衡量指标、学习创新和成长绩效指标。它将组织机构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转化为具体、全面、可操作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有力保障了战略的实施。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利用这种平衡计分法,从用户、资金、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4个方面对其图书馆的战略计划进行了评估(57)。分析指出制定战略计划的主要障碍在于每个图书馆对战略目标的定义,图书馆战略目标的确定通常是受政府提供资金数量的影响。该方法在系统地评价了图书馆的战略计划同时,为更好地理解图书馆目标以及与评价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分析方法。

在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中,面向用户的服务质量评估和调查是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的重点,其中用户满意度理论和LibQUAL+TM方法是研究中的热点,近几年里相关的研究进入实证和修订研究阶段。2008年在北美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第二届图书馆评价会议上,LibQUAL+TM是否能够代表用户满意度指数,利用LibQUAL+TM服务项目的影响发展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核心能力与价值框架等问题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点(58),在随后的多次国际会议中学者们呈现了大量的LibQUAL+TM在各个图书馆管理中的实证应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Crudge,S.等,利用仓储网格和阶梯技术构建用户个人模型,并用它来评价图书馆搜索引擎的可用性、有效性和效力,从用户的观点出发构建了一个搜索引擎的评估框架和评价方法。有10位志愿者参与这个试验,分别对他们的智力模型进行编辑,并按照金字塔层级结构进行构建,一共分为3个层次:情感层、分级评估层、程序处理层。其中分级评估层是最主要的部分,包括关键评估(对易用性、效力、有效性和成果的评估)、评估描述(内容标准、可读性和可见性)和基本描述(屏幕功能性),这3个部分也是按照层级结构进行构建的。构建该模型的价值在于从本质上体现了用户对搜索引擎的评估观点,通过阶梯数据衍生出的等级智力模型说明了用户利用关键评估对系统特征描述的重要性(59)。Nuria,F.、Jaume,C.、Monika,K.等学者提出了一个分析学习对象使用情况的评估框架。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以一个学期内350位学生对两门课程的原始使用日志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试图发现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由于这些数据来自用户利用e-Learning获取信息服务器,其相关信息对描述学习对象与学习过程的元数据的性能改进有积极的影响(60)

近几年图书馆评估实践的针对性越来越强,许多专业图书馆的评估为专业资源的服务效率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撑。为了提升音乐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能,Downie,J.S.期望将音乐相似性判断引入音乐数字图书馆的评估中。通过分析2006年音乐信息检索评估交换项目(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Evaluation eXchange,M IREX)中用于评估形式旋律相似性(Symbolic Melodic Similarity,SMS)和音频音乐相似性与检索(Audio Music Similarity and Retrieval,AMSR)的7 602个相似性判断,最后指出音乐数字图书馆需要对音乐相似性做出有意义而且易于理解的界定,才能进一步提升用户对音乐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率(61)。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图书馆绩效评估不缺乏研究方法和工具,强调目的性和针对性,将评估结果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评估的价值。

6 图书馆文化研究

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图书馆形态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图书馆工作是文化工作,图书馆事业是文化事业,图书馆机构是文化机构,其基本的职能就是通过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文化创造能力的人及群体搜集、整理、存储、传播、交流文化载体及其文化信息。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领域内与图书馆现象有关的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贯穿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它包含图书馆从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到精神意识的一切文化现象。在图书馆管理业务中,一方面,管理作为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受国家、民族、宗教、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基础文化的影响,文化作用于管理,对组织管理可能有消极的影响,也可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在社会整体文化变革的进程中,图书馆究竟应该构建怎样的文化是研究者试图探索的问题。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发展,开放的教育资源、开放获取、开放文化、免费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纽黑文市公共图书馆馆长Norman Oder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文化进行了阐释:图书馆是城市最重要的免费公众空间,他强调了“免费”和“空间”的意义。英文里的“Free”包含“免费”和“自由”两层意思,强调了图书馆对市民的全面服务功能;“空间”,则是在其专业性的教育功能上,突出其“公共性”。图书馆是通过“书”这个媒介,使人和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公众空间”是聚合人群的地方,使人和人之间发生紧密联系的地方。所以,公共图书馆除了让市民随时能够进来读书、用书、借书以外,还把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社区的公共社交活动等放在很突出的地位,并且经常把图书馆开放给不同族裔的市民,开展他们本族裔的文化活动。新兴的依托网络技术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IC),它所构造的公共虚拟空间同样是借助信息需求构建的重要文化交流场所,是新时期图书馆开放、公平获取、文化交流等文化背景形式的集中体现。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书馆副馆长RobertH.McDonald认为:当前的图书馆文化与千禧年一代的价值取向是不相符的。图书馆很少将服务与资源嵌入用户日常生活的网络工具、空间和上网行为中,图书馆在版权问题上的成见导致大量的图书馆系统和工具很难个性化地定制使用。图书馆因此失去了参与学术研究与创新过程的机会,为此,图书馆需要深层次地重新审视自己文化的根基并调整他们的系统和服务。目前在应对虚拟信息环境方面图书馆做得还远远不够。文章重提了S.R.Ranganathan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用来读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现在的“书”,就是通过图书馆可以访问的所有信息资源,五定律所阐释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依然适用:开放、可用和共享(62)。面对数字一代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拥有信息获取技能的学生,电子资源的富足真的就让大学实体图书馆没用了吗?实体图书馆建筑设施通过恰当的改造,可以让图书馆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中不再孤单,图书馆依然可以是校园的学习中心。因为现代的教育更多是面向项目和面向团队的,同学们希望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学习,希望在有着良好设备配置的优雅环境里学习,并可以和项目团队的同伴们现场交流讨论。通过增加小组研究间,增加各种电子设备(包括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甚至GPS设备)借还等服务,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格兰杰工程图书馆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馆舍文化有了新的内容,服务内容和效能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格兰杰工程图书馆的接待人数达75万人次,比15年前增长了50%,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接待人数飙升42个百分点,日接待量达1.6万人次(63)

图书馆文化贯穿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它可以反映一个图书馆基本的办馆理念,也反映出管理运作的基本特征。图书馆文化包含了图书馆组织文化、管理文化,包含设计、设备和环境形象,工作目标、道德准则、人际关系等行为形态,以及图书馆目标与决策、馆员评价和管理、馆员形象、人际关系本质等核心文化层。图书馆应该洞悉图书馆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努力构建适应发展需求的图书馆文化。

7 知识管理研究

在一个组织的建设中,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关于学习、知识与价值关联的体系构建,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其管理学构成包括了探索性学习、知识集成与创新、价值转化与协同增值的多维共享机制,其核心在于实现协同实践驱动下的学习、知识与价值的循环整合和全面共享。在新技术推进下,知识管理重心在于实现学习、知识与实践网络的动态整合和知识资本运营。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能够提升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功能、地位、形象与服务能力,包括通过知识的组织管理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力求在知识创新与知识利用方面服务于用户,以信息知识的搜集、分析、重组为基础,以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和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从而满足个性化、专业化的知识需求,为用户提供能够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7.1 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在知识管理基本理论方面,知识管理的定义依然各抒己见,基础研究的重点则大多在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文化、效率、影响因素和挑战等深层次方面。

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价值。A l-Shammari,M.建立了一种三层知识管理战略框架:第一层是知识管理驱动者,包括需求自由化、技术进步和客户喜好等;第二层是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战略化、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共享和使用;第三层是知识管理实施,包括管理购买活动、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数据源质量、项目优势、基于流程的结构及共享理念(64)。Mehta,N.认为不同战略、技术和文化是直接影响知识管理项目成功与否的因素,并阐明知识管理战略意图、促进知识流创新和评估知识管理价值三方面的能力对于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不可少(65)

在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上,Faucher,J.P.L.等学者利用复杂性理论改进了传统知识管理模式,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认知系统: E2E(Existence to Enlightenment,存在到启迪)模式,这种模式扩展了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层级关系,强调存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启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66)。Cheuk,B.W.提出将意义建构(sense-making)理论引入组织的知识管理项目,可以达到理解用户需求、设计基于Web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建立实践社区、衡量利益等目的(67)。Pitt,M.和Mac,Vaugh,J.开发了一种用于管理知识转移的实践机制和流程的综合知识管理模型,指出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承认知识涉及多个组织层次的事实;支持知识的生产、获取和交流;可以容纳正式和非正式特别是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的知识流程(68)

在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探索方面,Kimmerle,J.等人指出社会规范和社会特征这两种社会心理可以影响组织的知识流程,特别是会影响知识共享和知识处理过程(69)。Jafari,M.等人认为,知识工作者及其协作性、技术部署、学习型文化、扁平化结构、供应链整合、全面战略和柔性组织是知识管理成功的7个关键因素。此外,人的因素、领导力、知识管理定位、价值创造的5个因素(包括人际网络、社会资本、智力资本、技术资产和流程改造)等都是影响知识管理成功的因素(70)

7.2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传统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知识的存储和索引、知识文档的收集、建立和浏览文件,是供应式的知识管理,忽视了用户的知识需求。随着维基百科、博客、标注、书签等Web 2.0技术的应用,知识管理系统逐步将用户查询和下载行为、用户意见、用户社会特性和用户社会关系等作为知识需求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Web的协作式学习是知识管理系统新特性,Hester,A.指出,知识管理必须不断努力克服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低效性、知识管理系统的低效性和知识获取的困难性,而W iki技术具有改进工作流程、改善交流与协作、促进知识共享的作用(71)。Sarker,B.K.等人则将心智图(mind map)和本体(ontology)引入知识管理系统(72)

在对知识管理系统成功部署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中,Khalifa,M.等人认为,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知识管理系统应该侧重于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非系统的使用次数(73)。Goel,L.和Mousavidin,E.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影响知识管理系统成功的因素主要有:识别用户、信息来源、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知识部门;对用户承诺并进行激励;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评估措施的恰当使用;明确的目标和宗旨;支持简易知识的使用;为知识获取和使用设计工作流程(74)

7.3 知识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首先是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问题探讨。Mohamed,M.S.指出,信息技术可以支持知识管理活动,但是新技术要与知识管理原则相结合才能满足组织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应该利用知识管理原则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75)。然而,W ild,R.等人认为,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起何种作用还存在争议,现在的研究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在两种极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而在其给出的一个三层知识管理流程模型中,给出了识别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实践促进作用的有效性的方法(76)。Grimaldi,M.等人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具有多样性,这使评估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十分困难。为此,Grimaldi,M.等人提出了一种框架用来分析信息技术工具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适用性,它包括明确组织业绩要求、确定技术和组织模式、评价相互依赖性和最终执行评估四部分(77)

在具体的知识管理技术应用方面,Lytras,M.等人讨论了多种专门的知识管理技术,如知识管理建模技术、知识地图、知识引擎、Web 2.0、本体(ontology)、知识管理系统、跨组织网络等的实践应用(78)。Yong-M iKim等则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图书馆2.0的功能的使用进行了调查,随机选择了230个学术图书馆Web站点和184为用户,对Folksonomy、Tagging、书签、博客、W iki、Twitter、RSS、播客等Web 2.0技术的使用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在这些技术中RSS、博客和书签功能被广泛地采用(79)

在信息爆炸、信息淹溺的环境下,数据挖掘作为重要的知识发现工具,成为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的重点。Wang Hai和W ang Shouhong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客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这个模型能够为获得有效的商业情报进行数据挖掘(80)。为了基于计算机技术提供更加高效的图书馆信息服务。Sanjeev Kumar Vermani探讨了寻找数据挖掘在应用于信息库设置的方法,以了解有关特定组的用户,以评估特定资源的使用,从而满足系统发展和服务构建的重新设计过程中智能决策的需要(81)

8 图书馆联盟研究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合作协议组织起来的图书馆联合体,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保障机制。Shalu,B.和Sharma,K.在《图书馆联盟:向信息社会迈出了一步》一文中指出,在电子期刊、索引、文摘数据库以及传统纸本文献订购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图书馆联盟的不断发展再次证明了图书馆合作的有效性(82)

8.1 图书馆联盟发展问题研究

随着图书馆联盟多年的发展,为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在联盟的组成和运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图书馆联盟的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影响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因素、图书馆联盟的运作成本、图书馆联盟的优劣势等方面。

Moghaddam,G.G.和Talawar,V.G.在分析图书馆联盟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以印度图书馆联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图书馆联盟的现状,指出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不足、财政不足、文化和背景的不同等因素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图书馆联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印度图书馆联盟主要以电子资源共享为目的,需要积极探索其他领域的合作,在全局范围提高图书馆资源和服务(83)

Katherine Perry在2009年3月一项对国际图书馆联盟成员进行的综合调查基础上,指出美国图书馆联盟发展100多年来,其创建的主要目的就是馆际互借和联合采购,联盟协议的重新商谈和预算管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联盟面临的重要问题(84)

研究也发现,由于联盟成员对许可文献的使用程度不同,引起了不同价值取向、成员馆合作意识薄弱、成员对拥有与分享的认识偏差等问题。Termens,M.认为,使用程度的不同与可获得的期刊数量和每个学科的主要阅读方式相关。例如,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一些科研人员相较于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对印刷文献的依赖程度更大;这些学科的学者认为,相较于电子文献,印刷文献具有更高的价值。同时,他还指出,对这些使用中的差异应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深入了解其根源,但是需要更广泛的项目来完成这一研究;图书馆联盟在制定联合购买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根据用户真正需求进行调整(85)。在基于电子期刊目录服务的图书馆联盟中,各成员使用水平是不同的,某些机构对文献资源有较高的需求,某些机构对文献资源缺乏需求。这种使用程度的不同有可能导致联盟体制框架下局势的紧张,对联盟的稳定和连续性构成威胁,应引起联盟的管理人员的注意,以防止这些使用的不同成为成员图书馆之间的摩擦因素。

在图书馆联盟运作经费问题上,Ching,S.H.等人采用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大型电子图书联盟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图书馆联盟的关键活动,计算与联盟运作相关的费用。文章给出了联盟的管理及商业运行成本活动的详细分析,并指出,图书馆联盟的真实成本应包括电子资源本身的费用、工作人员的时间和联盟管理的开销;这种成本分析将有助于联盟的管理层综合考虑成本的构成,可以评估需要降低图书馆联盟运营成本的因素,并决定哪些活动需要更多的资源,从而调整关键活动,降低成本、改善流程和决策,科学地确立分摊成本原则(86)

在联盟发展思路的协调方面,Ghosh,M.针对49所图书馆进行了分析,指出:图书馆联盟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合作思路方面的障碍,联盟的成员不愿进行协调合作和思想交流,缺乏必要的奉献精神;今天的馆员必须把过去“我的顾客”的思维移除,制定一项共同的远见——“满足我们的顾客”;进入联盟是一个承诺,因此所有成员图书馆必须了解其责任、义务、利益和期望,明确对拥有与分享的态度;大多数图书馆面临图书馆预算被削减的危机,这主要是因为负责组织人对图书馆的作用几乎没有了解;观察到的其他制约因素还有技术问题、沟通不足、图书馆员有限的知识等(87)

8.2 对图书馆联盟的实证研究

经过图书馆联盟多年的运营,分析其成效,从而改进管理办法是当前的研究重点。Chand,P.和Nishy,P.对科学和工业研究实验室图书馆的个案进行研究,对2004—2007年来自不同出版商的电子商务资源的使用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几大数据库电子资源使用状况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图书馆联盟以来随着期刊基础的扩大,科学和工业实验室的图书馆信息系统得到了加强;图书馆联盟的建立为研究机构满足研究者不同性质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渠道,被证明是有效的;在加入图书馆联盟后,实验室可获取论文的学科范围、数据库数量、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等,实验室通过联盟下载的论文数量也有明显的提高(88)。在Chand,P.另一篇文章中指出,各成员对图书馆联盟资源的使用有了质的提高,研究表明了图书馆联盟服务的使用对印度高等教育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W illiams,K.C.则对联盟成员最关心的图书馆联盟协议类型、协议内容条款、非成员馆费用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图书馆最常见的资源共享协议是州际联盟协议,其次是互惠协议,再次是多州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涉及的主题主要有数据库许可、合作编目、读者借阅特权、馆际互借协议和自由贷款协议等;对非成员馆借阅资源时是否收取服务费用的问题,受访者认为对非成员馆收取费用的占53.9%,不收取费用的占46.1%;在认同收取费用的53.9%的受访者中38.3%的人认为每份资源应收取10美元到15美元(89)。这样的调查可以为图书馆联盟未来发展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图书馆联盟效益评估的重要环节。

在图书馆联盟参考咨询服务方面,在当前信息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个图书馆面临7×24服务的需求,许多图书馆都注意到了实时参考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及其价值。Meert,D.L.和Given,L.M.在文章中对参与实时参考咨询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以分析高校联盟中实时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的特点。尽管图书馆实时参考咨询联盟越来越普遍,但许多图书馆对一个外部机构是否能够有效回答用户的问题表示怀疑。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在读者期望时间内的有94%,而非专业的工作人员为82%;在实时回答问题项目中,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可以实时回答89%的问题,而非专业的工作人员则只能回答69%的问题,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提出如果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提供足够的资料,方便非专业工作人员使用,则将大大提高非专业工作人员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利用,在未来几年里,将提高实时参考咨询的有效性、准确性和便利性。如果实时参考咨询的质量是图书馆加入联盟时需要被考虑的因素之一,那么这项研究表明不必考虑实时参考咨询的质量问题(90)

9 启示与展望

随着过去几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虚拟化、知识化服务正在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模式,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用户的信息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的运营。图书馆管理研究的成果,对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变革性地研究,对图书馆事业的规划、组织、实施与分析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调整图书馆馆藏建设、服务模式发展战略;如何基于网络为读者提供多样化、多元化服务;如何调整人员和组织结构将图书馆深入读者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实施、分析、评估,切实地为读者提供便捷、有效、科学的知识服务,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曙光。

2010年第76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是:“开放知识获取: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作为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的重要机构,在开放、免费、融合的信息大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研究必须以社会整体的信息世界观、方法论研究为基础,本着充分开放的理念,以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分享、分析和服务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图书馆的发展,应对未来不可知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图书馆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调整变革;组织内的馆员如何进行引进、开发、调配,才能适应业务的变化;图书馆如何变革,才能在现代信息服务领域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依然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作者简介】

img63

燕今伟,男,汉族,1950年11月出生,武汉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馆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文学士,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第三届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图书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和文献资源建设,发表论著2部,论文、译文30余篇。

戴锋,男,苗族,1974年4月出生,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组织与智能信息处理。发表译著2部,论文2篇。

【注释】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研究”(07JJD870221)成果之一。

(2)A lex Byme.Libraries for the Future:Progress,Development and Partnerships[EB/OL].[2010-03-20].http://www.ifla.org/IV/ifla73/papers/069-Byrne-en.pdf.

(3)张晓林.重新定位研究图书馆的形态、功能和职责——访问美国研究图书馆纪行[J].图书情报工作.2006(12):5-10.

(4)Colin Storey.Treasuring Our Traditions and Our People:Riding theWave and Making a DifferenceOver the Next 25 Years[J].Library Management.2007,28(8/9):488-500.

(5)王世伟.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文化定位、建筑布局与服务特色[J].图书馆学刊.2006(1):1-5.

(6)The British Library's Strategy 2008-2011[EB/OL].[2010-04-13].http://www.bl.uk/aboutus/stratpolprog/strategy0811/strategy2008-2011.pdf.

(7)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y Strategic Plan 2006-2009[EB/OL].[2010-04-13].http://www.columbia.edu/cu/lweb/img/assets/6675/strategicplan_ 2002-2009.pdf.

(8)M IT Libraries Strategic Plan 2005-2010[EB/OL].[2010-04-13].http://libstaff.mit.edu/lc/sp2005.html.

(9)The Library ofCongressStrategic Plan FiscalYears2008-2013[EB/OL].[2010-04-16].http://www.loc.gov/about/mission/StrategicPlan07-Full.pdf.

(10)Toronto Public Library Strategic Plan 2008-2011[EB/OL].[2010-04-16].http://www.torontopubliclibrary.ca/strategicplan/.

(11)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Strategic Plan 2006-2010[EB/OL].[2010-04-16].http://alfama.sim.ucm.es/buc/Documentos/planestrategico/planes/PE% 20Cambridge%202006%202010.pdf.

(12)Charting a Course for the 21stCentury NLM's Long Range Plan 2006-2016[EB/OL].[2010-04-16].http://www.nlm.nih.gov/pubs/plan/index.html.

(13)CISTI.CISTI Strategic Plan 2005-2010—Exploiting Information for Innovation[EB/OL].[2009-06-18].http://cisti-icist.nrc-cnrc.gc.ca/about/stratplan05_e.pdf.

(14)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2006-2010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EB/OL].[2009-06-18].http://www.las.ac.cn/las/about-nsl/doc/2007plan.pdf.

(15)The Finnish National Library Strategy 2006-2015[EB/OL].[2010-03-13].http://www.nationallibrary.fi/infoe/organization/nationallibrarystrategy_ 20062015_summary/Files/liitetiedosto2/NationalLibraryStrategy2006-2015.pdf.

(16)初景利摘译.未来,为我而来——解析国外若干图书情报机构战略规划[EB/OL].[2010-03-02].http://news.idoican.com.cn/xhsmb/html/ 2009-12/05/content_47130331.htm.

(17)柯平.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02):4-10.

(18)盛小平.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2):14-18.

(19)Graham Walton.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LibraryManagement3: Diversification[J].Library Management.2007(6/7):428-436.

(2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mons:Enhancing Its Role in Academic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on[EB/OL].[2010-03-23].http://library.ust.hk/conference2007/program.htm l.

(21)Gayton,T.J..Academic Libraries:“Social”or“Communal”?The Nature and Future ofAcademic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8(1):60-66.

(22)Sinclair,B..Commons 2.0:Library Spaces Designed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J].EDUCAUSE Quarterly,2007(4):4-6.

(23)Meredith Farkas.Technology in Practice:Open Everything[J].American Libraries.2008(3):34-37.

(24)[EB/OL].[2010-03-16].http://www.ifla.org/VII/s32/news/s32-newsletter Jun-2008.pdf.

(25)Toye,M..Social Cohesion: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for Cities[EB/OL].[2010-03-07].http://www.parl.gc.ca/information/library/PRBpubs/prb0746-e.pdf.

(26)Yano,A..OsakaMunicipal Ikuno Library:The FirstPublic Library toOfferMulticultural Library Services in Japan[EB/OL].[2010-03-12].http:// www.ifla2008.memlink.org/Papers/Yano/Harata_Paper.doc.

(27)Linda Collins.Multicultural Services[EB/OL].[2010-03-12].http:// www.portsmouth.gov.uk/learning/1021.html.

(28)Graham Walton.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LibraryManagement1: Flexibility[J].LibraryManagement.2007,28(3):165-171.

(29)Stephen Abram.Web 2.0,Library 2.0,and Librarian 2.0:Preparing for the 2.0 World[J/OL].SirsiDynix OneSource,[2006-01].http:// www.imakenews.com/sirsi/e_article000505688.cfm.

(30)JianWang,Adriene Lim.Local Touch and GlobalReach:The NextGeneration ofNetwork-level Information Discovery and Delivery Services in a Digital Landscape[J].LibraryManagement.2009(1/2):25-34.

(31)On the Record,Report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Working Group on the Future ofBibliographic Control[EB/OL].[2010-04-03].http://www.loc.gov/ bibliographic-future/news/lcwg-ontherecord-jan08-final.pdf.

(32)Athena Salaba,Yin Zhang.Find Implementing FRBR in Libraries[M].Paperback,2009.

(33)RFID for Libraries[EB/OL].[2010-02-12].http://www.sybis.com.au/ IT-019-01-02%20minutes%2012-1-06.pdf.

(34)RFID in U.S.libraries[EB/OL].[2010-02-12],http://www.niso.org/ publications/rp/RP-6-2008.pdf.

(35)董曦京,孙一钢,孙卫,刘小玲,王迎霞,肖珂诗.中国图书馆RFID应用标准化方案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9):21-30.

(36)Thomas,S..Web 2.0,Library 2.0,and the future of library systems[EB/OL].[2010-03-23]http://digital.library.adelaide.edu.au/dspace/bitstream/2440/14789/1/Web 2.0.pdf.

(37)Yang,Jeongwon,Shim,J.P..Adoption Factors of Online Knowledge Sharing Service in the Era ofWeb 2.0[C].AMCIS 2009,Proceedings:588.

(38)Weaver,B..Researcher Profiles and Portfolios[EB/OL].[2010-03-01].http://www.dlib.org/dlib/july08/weaver/07weaver.html.

(39)Sinclair,J.,Cardew-Hall,M..The Folksonomy TagCloud[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8(1):15-29.

(40)Winget,M..Annotation Functionality forDigital LibrariesSupporting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an Example ofMusicalScores[C].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IEEE-CS Joint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New York:ACM Press,2007: 305-306.

(41)Puspita Sari,F.,Lim,E.P.,Goh,D.H..Social Bookmarking in Digital Library Systems:Framework and Case Study[C].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IEEE-CS Joint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New York:ACM Press,2007: 488.

(42)FOX,R..Library in the Clouds[J].OCLC Systems&Services,2009(3):156-161.

(43)胡小菁,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7-12.

(44)Farkas,M..Skills for the 21st Century Librarian[EB/OL].[2010-03-04].http://meredith.wolfwater.com/wordpress/2006/07/17/skills-for-the-21stcentury-librarian/.

(45)Illinois State Library,Libraries as 21stCentury Technology Leaders,Networked Libraries Project 2007[EB/OL].[2010-03-22].http:// www.networkedlibraries.info/assessment/documents/21stCentury.pdf.

(46)Tereas To.Quality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 Library Staff[C].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Hong Kong.April 11-12,2007.

(47)Chan,Donna,C..Core Competencies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anadian Public Libraries[J].LibraryManagement,2006(3):144-153.

(48)Esharenana,E.Adomi.Job Rotation in Nigerian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ary Review,2006(1):66-74.

(49)MeiWa EstherWoo,Brain Drain or Tap the Strengths[J].LibraryManagement,2007(8/9):501-514.

(50)Nigeria Adeyinka Tella,Ayeni,C.O.,Popool,S.O..Work Motivation,Job Satisfaction,and Organisational Commitment of Library Personnel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in Oyo State[J].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2007(4).

(51)Gonalves,M.A.,Moreira,B.L.,Fox,E.A..W hat is aGood Digita Library?—A Quality Model for Digital Librarie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7(5):1416-1437.

(52)肖珑,李浩凌,徐成,Calis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指南[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2-8.

(53)Campos,L.F.B..Analysis of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Guidelines to Evaluate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1):30-41.

(54)Halawi,L.A.,Mccarthy,R.V.,Aronson,J.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Success[J].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121-135.

(55)Tseng,S.M..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Performance Measure Index[J].ExpertSystemswith Applications,2008(34):734-745.

(56)Reinhold,D.,Hermelbracht,A..ProSeBiCA:Development of New Library Services by Means of Conjoint Analysis[J].Library Hi Tech,2006(4): 595-603.

(57)Kettunen,J..The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Academic Libraries[J].Library HiTech,2007(3):409-421.

(58)Eric Ackermann.LibQUAL+TM and the Evolution of“Library as Place”atRadford University,2001-2007[C].Presented at the Library AssessmentConference,University ofWashington,Seattle,Washington,2008.8.

(59)Crudge,S.E.,Johnson,F.C..Using theRepertory Grid and Laddering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User's Evaluative Model of Search Engines[J].Journal ofDocumentation,2007(2):259-280.

(60)Kettunen,J..The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Academic Libraries[J].Library HiTech,2007(3):409-421.

(61)Downie,J.S.,Lee Jinha,Gruzd,A.A..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Similarity Judgments for Music 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J].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Similarity Judgments for Music 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New York: ACM Press,2007:307-308.

(62)Robert,H..M cdonald,Chuck Thomas.Disconnects Between Library Culture and M illennialGeneration Values[J].EducauseQuarterly,2006(4):4-6.

(63)Thomas,K.Grose.The Place to Go:Libraries reinvent themselves to serve digital-age students[EB/OL].[2010-04-02].http://www.prism-magazine.org/mar10/tt_01.cfm.

(64)A l-Shammari,M..Toward a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in the A rab Reg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3): 44-63.

(65)Mehta,N..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n Global Software Companies[J].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08(2):42-56.

(66)Faucher,J.P.L.,Everett,A.M.,Lawson,R..ReconstitutingKnowledgeManagement[J].Journal ofKnowledgeManagement,2008(3):3-16.

(67)Cheuk,B.W..ApplyingSense-MakingMethodology toDesign Knowledge Management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08(3):33-43.

(68)Pitt,M.,Macvaugh,J..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New 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08(4):101-116.

(69)Kimmerle,J.,Wodzicki,K.,Cress,U..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KnowledgeManagement[J].Team PerformanceManagement,2008(7/8):381-401.

(70)Jafari,M.,Fathian,M.,Jahani,A..Exploring the Contextual Dimensions ofOrganization from KnowledgeManagement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1):53-71.

(71)Hester,A..Innovating with Organization Wikis:Factors Facilitating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an E ffective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 anagement Systems[R].New York:ACM,2008.

(72)Sarker,B.K.,Wallace,P.,Gill,W..Some Observations on M ind Map and Ontology Building Tool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J].ACM Ubiquity,2008(9):1-9.

(73)Khalifa,M.,Yu,A.Y.,Shen,K.N..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Success: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KnowledgeManagement,2008(1):119-132.

(74)Goel,L.,Mousavidin,E..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for 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08(3):82-100.

(75)Mohamed,M.S..The“Continuumization”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2):167-173.

(76)Wild,R.,Griggs,K..Downing,T..A Framework for E-Learning as a Tool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2002(7):371-380.

(77)Grimaldi,M.,Rippa,P.,Ruffolo,M..A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the Organizational Impact of It on KnowledgeManagement:An Italian Case Stud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se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2008(2):8-24.

(78)Lytras,M.,Russ,M.,Maier,R..KnowledgeManagementStrategies:A Handbook of Applied Technologies[M].Hershey: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08.

(79)Yong-M iK im,June Abbas.Adoption ofLibrary 2.0 Functionalities by Academic Libraries and Users: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0(3):211-218.

(80)Wang Hai,Wang Shouhong.A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roach to Data M ining Process for Business Intelligence[J].IndustrialManagement&Data Systems,2008(5):622-634.

(81)Sanjeev Kumar Vermani,Sawhney,B.K..DataM ining and Libraries:A Tool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2010(A10):16-20.

(82)Shalu,B.,Sharma,K..Library Consortia:A Step for war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J].Trendsand Strategic Issues for Libraries in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2008(3):18-19.

(83)Moghaddam,G.G.,Talawar,V.G..Library Consorti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Overview[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9(1):94-104.

(84)Katherine Perry.Where are Library Consortia Going?Results of a 2009 survey[J].The Journal for theSerialsCommunity,2009(2):122-130.

(85)Termens,M..Looking Below the Surface:The Use ofElectronic Journals by theMembers of a Library Consortium[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TechnicalServices,2008(32):76-85.

(86)Ching,S.H.,Leun,M.W.,Fidow,M..A llocating Costs in the BusinessOperation of Library Consortium:The Case Study of Super E-Book Consortium[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TechnicalServices,2008(31):97-103.

(87)Ghosh,M..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Attitudes Towards Access and Sharing:A CaseStudy ofSelected Engine[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Library Review,2009(41):89-120.

(88)Chand,P.,Nishy,P..Strengthening R&D Information Systems Through Library Consortium:A Case ofCSIR Laboratories[J].Annals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2008(3):45-51.

(89)Williams,K.C..Consortial and Reciprocal Agreements in Academic Librarie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8(2):265-278.

(90)Meert,D.L.,Given,L.M..Measuring Quality in ChatReference Consorti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Responses to Users'Querie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9(1):71-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