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

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JCDL和ECDL每年发布的研究成果来看,它们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探讨的都是当前数字图书馆研究最关注的议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它们作为数据基础,开展“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的分析和研究。作为重要的数字图书馆国际会议,JCDL和ECDL每年都发布相关的会议征文主题,指引会议投稿者的研究方向,而这些研究主题都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当前热点。

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JCDL和ECDL的主题分析

吴志强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JCDL和ECDL引领着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进程,代表着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进展。本文以JCDL和ECDL为数据基础,分析了近五年来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动向,统计了数字图书馆研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主题,并对这些主题的最新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最后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研究进展 JCDL ECDL

The Progress of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me Analysis of JCDL and ECDL

Wu Zhiq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JCDL and ECDL,as the two maj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research of digital library,lead the progress of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With the data of JCDL and ECDL,this paper describe the Status quo of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in the past five years,make astatistics on research topics that researchers concerned mostly in the domain of digital library,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s of these research topics.At las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Keywords】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development JCDL ECDL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信息的涌现,正在推动着图书馆的巨变,也推动着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自1994年“数字图书馆”概念提出以来,数字图书馆作为这一巨变的产物,正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随着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容也正从抽象的体系、机制等讨论逐渐转变到以应用为主的实体应用研究。JCDL(Joint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国际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简称JCDL)和ECDL(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Digital Libraries,ECDL,欧洲数字图书馆研究与高级技术会议)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两大主要国际性会议,是数字图书馆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主要交流平台,引领着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进程,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进展。本文通过对这两大会议的研究主题分析,旨在揭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轨迹,揭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1 JCDL和ECDL简介

JCDL是有关数字图书馆和相关的技术、实践和社会问题的主要的国际论坛,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和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分会(IEEE-CS)联合举办的国际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顶级国际会议。JCDL包含了“数字图书馆”术语的诸多含义,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机构的新的形式;不同数字内容的信息处理系统;选择、收集和分发数字内容的新方法,以及有关文档类型和电子出版等信息媒体的技术模型。根据JCDL对“数字图书馆”的界定,数字图书馆有别于信息检索系统,因为它们包括了多种媒体类型,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服务,同时还包括了信息生产到服务的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数字图书馆也可以看作为信息机构的一种新形式,或者是图书馆当前所提供服务的拓展。

JCDL的目的是向那些对数字图书馆研究各个方面的主题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交流平台,这些研究主题包括: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体系结构、元数据、数字内容、信息服务、数字保存、人机交互、社会、制度以及政策事务、用户社区以及相关的理论主题,其关注的主题几乎涵盖了整个数字图书馆的研究领域。

从2001年ACM与IEEE-CS联合举办JCDL以来,JCDL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针对当前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学术探讨,并以两种方式引导和介绍数字图书馆学的研究:一是通过发布会议征文主题引导研究者对当前最重要的议题进行研究,二是通过会议录发布针对这些主题的重要研究成果。

ECDL是欧洲最重要的国际性数字图书馆研究论坛,其使命是促进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与JCDL一样,自1997年成立以来,ECDL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数字图书馆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的技术、实践以及社会问题

从JCDL和ECDL每年发布的研究成果来看,它们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探讨的都是当前数字图书馆研究最关注的议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这两大会议研究内容的主题分析,可以概览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出数字图书馆学的研究趋势。因此,本文选择它们作为数据基础,开展“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的分析和研究。文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从两大会议的会议征文主题以及会议收录的论文出发,分析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动向,统计出近五年来数字图书馆研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第四部分则分析这些研究主题的最新内容和研究进展,文章的第五部分则结合当前技术的发展,分析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趋势。

2 JCDL和ECDL近五年来征文主题的变化

作为重要的数字图书馆国际会议,JCDL和ECDL每年都发布相关的会议征文主题,指引会议投稿者的研究方向,而这些研究主题都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当前热点。通过对两大会议的征文主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数字图书馆研究在关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检索、利用与保存等基础问题的同时,还关注着技术、社会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影响,研究它们对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内容管理以及用户服务等方面所带来的变化。

2.1 JCDL的会议征文主题分析

JCDL会议征文主题如表1所示。从JCDL会议五年来所发布的征文主题来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涉及了诸多领域,从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检索策略、数字图书馆的可视化、信息保存、数字图书馆教育到知识挖掘、用户行为研究、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本体、社会网络、Web 2.0以及数字图书馆政策研究,体现了数字图书馆研究与社会、技术发展的密切联系。

表1 JCDL征文主题(2006—2010)

img64

续表

img65

续表

img66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来源于JCDL每年会议的征文主题网站。

通过对JCDL会议每年发布的征文主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数字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这些研究领域包括:①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检索与利用研究;③数据挖掘;④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研究;⑤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可视化研究;⑥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保存与信息资产管理;⑦数字图书馆教育;⑧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及其作用。

2.2 ECDL会议征文主题分析

与JCDL一样,ECDL会议的征文主题也涉及数字图书馆的诸多领域,其中绝大部分研究主题是重合的,这充分体现了两大会议的同等重要性,也反映了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的集中趋势,其会议征文主题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ECDL会议的征文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数字图书馆概念;②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③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检索与利用;④数字图书馆的多语言访问、多媒体信息处理;⑤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研究;⑥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保存和信息资产管理;⑦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及其作用。

表2 ECDL征文主题(2006—2010)

img67

续表

img68

续表

img69

续表

img70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来源于ECDL每年会议的征文主题网站。

2.3 从JCDL与ECDL会议征文主题看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主要领域

通过对JCDL与ECDL两大会议征文主题的分析,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数字图书馆的内容管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服务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性,如表3所示。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主要关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模型以及技术对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的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内容管理主要研究信息的组织与检索、数字资源的保存、信息资源的集成与互操作以及信息技术在内容管理中的应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研究则从图书馆用户出发,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建立用户信息需求模型以及用户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学研究体现数字图书馆研究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强调数字图书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和社会职能。

表3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领域

img71

续表

img72

3 JCDL和ECDL收录论文的研究主题的计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五年来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国际动态,了解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主要领域,我们对JCDL和ECDL两大国际会议2006年来所收录的论文进行了基于主题的计量分析,旨在找出近五年来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1 统计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JCDL与ECDL每年的会议论文都被EI等索引收录,因此,本文主要以EI数据库中的数据为情报源进行统计分析。由于2010年JCDL与ECDL会议还未召开,其收录的论文数据无法获取,我们以2006—2009年四年的论文数据作为统计总体进行相关计量分析。在分析中,我们只选取两大会议中所收录的全文(full paper),其他类型的论文(如poster、panel和Demonstration等)由于只有简短介绍,无法充分判定其研究主题,因此未纳入统计范围。从2006年到2009年,JCDL收录论文235篇,ECDL收录论文138篇,两大会议共收录论文373篇,其各年收录的论文量如表4所示。

表4 JCDL与ECDL收录论文数量(2006—2009)

img73

在分析中,我们以JCDL与ECDL会议征文主题为参考,从题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全文信息等方面对它们所收录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逐一的详细分析,解析出每篇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各研究主题所包含的论文数量及其比例,进而分析各领域的研究重点及其发展趋势。

3.2 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通过对上述373篇论文的主题分析,我们归纳出了21个研究主题,并统计了各研究主题所占的载文量百分比及其累计百分比,统计结果见表5。在统计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数字图书馆研究呈现出几个典型特点:

(1)注重DL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关注DL的社会问题。分析发现,人们对主要围绕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数据挖掘、信息保存、用户研究、数字图书馆教育以及多媒体信息等主题对数字图书馆进行研究和实践,其所占比例超过了60%。由此可以看出:DL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DL中的作用;但从论文所涉及的研究主题来看,近年来,DL也在关注其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教育、信息安全等问题。

(2)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一直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信息检索是人们获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捷径,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向导,同时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基本手段,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海量信息资源的涌现,对信息的查询与获取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越显重要。因此,信息检索研究领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从JCDL和ECDL信息检索技术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来看,每年的论文数量都占了当年载文量的10%以上,累计载文百分比达到了15%,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要研究主题。

(3)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也由此步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数字信息快速创建、传播,同时也快速消亡(或更新),这种数字存储媒体生命周期的短暂性特征致使人们对其长期保存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统计显示,有关数字保存研究的论文从2006年到2008年的每年8篇上升到2009年的11篇,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对于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对它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

表5 2006—2009年JCDL与ECDL收录论文的研究主题

img74

(4)社会网络研究正在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新的研究热点。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网络是社会中各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网络可以通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来体现。数字图书馆研究对社会网络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这种社会网络方法能否用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之中。从JCDL和ECDL中有关“社会网络”的发文数量看,2007年的论文数量为4篇,表明人们开始关注了社会网络的研究,2008年以后,有关该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上升到了7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重视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而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社会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一些新的概念、方法和技术正在形成和应用之中,如博客(blog)、维基(W iki)、社会化标签(tagging)等。

(5)数字图书馆日益重视服务个性化研究。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的是研究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和技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从上述的统计数据看,个性化研究包括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以及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4 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进展

从对JCDL和ECDL近五年来的征文主题以及2006—2009年来所收录论文主题分析的计量统计来看,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主题众多,领域广泛,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其研究呈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的特性。本文第三部分已经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目前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典型特性,指出了其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信息检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社会网络以及个性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本部分将依据上述统计结果,详细阐述和分析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鉴于信息检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以及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已在相关章节描述过,本部分重点分析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社会网络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4.1 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进展

体系结构是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环境)的基础,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技术是研究大规模、异构、分布式数字资源的有效信息结构,实现跨仓储的、统一高效的访问和检索,提供个性化的用户服务。而体系结构主要是解决数字资源的信息组织结构和分布式信息仓储的组织结构。随着数字资源的日益增长,其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异构性特征制约着数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组织、管理。网络技术的发展致使网络形态发生改变,如P2P、网格、语义网络等,网络应用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必须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建立可扩展、高效率、低运行成本的结构模型。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领域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实现了诸多应用。从JCDL和ECDL近几年的文献调查,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4.1.1 P2P模式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

随着数字内容快速增长,数字图书馆迫切能够满足分布式的、可扩展的大容量馆藏的图书馆结构,P2P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松散的P2P系统缺乏全局的内容和拓扑管理,因此需要内容组织和高效搜索的自动机制。Christos Doulkeridis(1)(2006)等人提出了一种语义覆盖网(Semantic Overlay Networks,SONs)方案DESENT,通过构建各节点及其信息资源的语义覆盖网络来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为了能提高P2P模式下数字图书馆分布式馆藏的检索效率,Ivana Podnar(2)(2006)等人提出了一种能提高数字图书馆馆藏检索效率的数字图书馆P2P体系模型,利用新颖的基于“键”的索引策略,这些“键”是针对有限量文档集中的术语集合。它们区别于全局文档集,因此具有良好的搜索可伸缩性,同时通过倒排索引的改进来提供查询效率。Christian Zimmer(3)(2007)等人提出了能在一个统一框架下实现模糊信息检索与过滤功能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M inervaDL。M inervaDL是建立在P2P搜索引擎M inerva基础之上的,能以分布式、自组织的方式处理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M inervaDL由三个主要的组件构成:①提供者节点。信息源节点负责向M inervaDL网络发布已有资源。提供者节点使用目录节点(Directory nodes)作为自己的接入点,并且用它来向网络广播本地资源的统计报告。②用户节点。用户利用用户节点来连接M inervaDL网络,同时以一个管理节点作为自己的接入点。利用用户节点何以允许用户创建一个查询并接收相关资源,或者通过持久性查询方式订阅资源目录并接收满足需求的有关资源目录的公告,同时还负责为一个给定的查询选择最好的信息资源。③管理节点。管理节点负责运行分布式哈希表(路由表,负责网络节点的可伸缩式路径选择)、构建分布式的目录、维护有关服务节点本地知识的统计报告。管理节点可以部署在大型学术机构,如高校、研究中心或者内容提供商,目的是用它们的用户和图书馆提供接入。

4.1.2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

网格是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计算、存储、访问等),虚拟组织最终实现在这个虚拟环境下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彻底消除资源“孤岛”,最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其根本特征就是资源共享。网格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将充分发挥图书馆已经存在的分布式数字资源环境优势,提供资源的共享服务。

Fabio Simeoni(4)(2007)等人在DILIGENT项目中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网格模型,并作为欧洲网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到地球科学的e-Science平台中。DILIGENT的全称为“A Digital Library Infrastructure on Grid Enabled Technology”,目标是构建虚拟数字图书馆基础结构,允许动态虚拟研究组织成员能够基于共享的计算、储存、多种媒体、多种类型的内容以及应用等资源来创建按需的、临时的数字图书馆。DILIGENT构建其基础平台,并采用三层结构来管理“服务”:集合层(Collective Layer,CL)负责中间件服务的定义、部署、安全等以支持数字图书馆的操作;数字图书馆层(Digital Library Layer,DLL)负责数据的管理,应用专用层(Application Specific Layer,ASL)提供应用服务,负责协调用户与CL和DLL层的服务。其中DLL层主要是为应用服务提供一个框架,它实际上是抽象了内容、元数据、注释、工作流管理等DLL服务,把它们浓缩为DILIGENT搜索框架。

针对网格环境下大规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Ron Chernich(5)(2007)等人提出了大规模视频会议资源网格(Access Grid)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VIRGIL,提供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的方法来记录、索引和归档视频会议网格中的大规模视频会议资源。Access Grid是计算网格的一个扩展,用于支持在网格上进行组对组的大规模视频会议,也可用于协同工作、远程教学等多个领域。VIRGIL的目标是创建具有鲁棒性的、高效的、可以互操作的系统,系统由三大主要组件构成:Access Grid中的视频会议记录工具VVR;元数据编辑以及仓储归档工具;检索、浏览与重放用户界面。

4.1.3 用户协同参与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Web逐渐从Web 1.0过渡到Web 2.0,甚至有人提出了Web 3.0的概念。在Web从Web 1.0向Web 2.0转变的过程中,从技术角度看,Web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用户的观点看,人们开始从被动的浏览网页、接受服务逐步转向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还能参与评论,甚至参与服务,充分体现了Web的人性化,其典型特征是“用户的参与”。面对Web 2.0环境,图书馆界提出了Lib2.0,开始重视用户的参与,重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与协作。Ken Chad和Paul M iller在《Lib2.0技术白皮书》中就指出Lib2.0应该具备的4个特征:图书馆无处不在(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图书馆没有障碍(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图书馆鼓励参与(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图书馆使用具有弹性和单项优势的系统(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best-of-breed systems)。在Lib2.0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Lib2.0服务,而极少提及Lib2.0在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等领域。而实际上,“用户参与”贯穿了数字图书馆的整个流程。例如,Frumkin(6)(2005)就讨论过W iki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把它作为数字图书馆的注释工具,M ilson和K rowne(7)(2005)提出了把数字图书馆重新构造为一个动态的、平民参与的知识生产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用户协同参与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极为重要。

Dean B.K rafft、Aaron Birkland和Ellen J.Cramer(8)(2008)等人在2008年JCDL会议上就提出了一个灵活的、用户协作参与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NCore。NCore由一个基于Fedora操作系统的中心数字馆藏、一个特殊的数据模型、一个API和一组后台服务和前台工具组成,以此来构建协作的、用户参与的数字图书馆模型。NCore平台的核心由中心馆藏、数据模型和一系列数字对象构成,其中数字对象是用来定义图书馆的内容,定义组织资源和提供结构和上下文联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资源和信息都不是单一、自成体系的,它们之间构成一个复杂的、彼此联系的关系网络,因此NCore采用一个特殊的数据模型来定义这些关系。他们认为,数字图书馆就是由一系列的数字对象及其关系构成,主要的数字对象包括:资源对象、元数据对象、聚集资源与其他对象的聚合对象、元数据提供者对象以及代理对象(指向某个对象的对象)。NCore体系结构的用户参与协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数字图书馆采用聚合的方式把用户贡献的“上下文”纳入馆藏之中,这种聚合对象发挥着表示和连接“上下文”与数据仓储的重要角色;②鼓励用户创建“聚合”,并把这些“聚合”构成为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Liu Jyishane(9)(2008)也提出了一种用于数字归档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鼓励用户参与归档工作并且创建馆藏内容创作社区。该模型由两层结构组成,每一层都有四个单元连接而成的闭合环。四个单元分别是内容、活动、社区和标签。内环层是向用户提供工具和服务的功能组件,外环层则为用户参与提供活动空间。

4.2 社会网络研究进展

如果把人类社会中各个体成员的联系用“网络”模型来表示的话,社会网络表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个体或者组织是节点,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线,点与线的连接就构成了社会网络拓扑图。社会网络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与联系,社会互动影响人的社会行为。有很多相关的理论都描述了“社会网络”特征,因此,有人认为这些理论就是“社会网络”形成的理论基础,如“六度分割理论”、“弱连带优势理论”、“长尾理论”。“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任意两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其应用价值在于可以通过这种聚合效应,利用信息手段将一些有关联的人与人、人与资源聚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弱连带优势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弱连带关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给人们带来更大范围的信息和机会;“长尾理论”也认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从这些理论可以看出,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因此,一些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普遍存在,如短信SMS服务、QQ服务等。

Web 2.0环境下,互联网应用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每个用户都有主动参与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如Blog、W iki、RSS、TAG等的应用)。随着用户交流的增加,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互联网上得以延伸和扩大,从而也为人们提供了社会网络分析、开展个性化服务的资源基础,一些大型的商务网站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展了商业性服务,如亚马逊、当当的资源推荐服务。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也强调用户的参与、用户之间的协作行为、信任机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借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人们开始对数字图书馆中的社会网络展开了研究和实践。事实上,社会网络已经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有了一些应用,如在线资源评论、服务评论等,一些图书馆开始在其网站中嵌入了Blog、RSS等社会网络服务功能。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人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社会网络开展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法与技术;二是对这些方法、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和效果评价。

4.2.1 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技术研究

自从数字图书馆利用Web 2.0技术以来,人们探讨的是如何在数字图书馆中利用Web 2.0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网络服务功能(如数字图书馆博客的创建、RSS信息聚合服务等),便于用户的参与和交流。随着社会网络应用的深入,这种具有参与与协作功能的社会标签、注释、博客等系统作为Web 2.0现象的一部分已经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社会网络技术除了能促进用户参与、增加用户体验外,能否对数字图书馆的具体业务活动提供帮助,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用户交互所产生的大量动态信息资源能否纳入数字图书馆馆藏体系作为用户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或参考依据?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网络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馆藏管理、信息检索等具体业务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从JCDL和ECDL相关领域论文的主题分析来看,社会网络技术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网络在数字图书馆馆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用户对信息资源添加标签、注释、评论,某种程度上是对资源进行描述,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对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因此,社会网络技术可以应用于与数字馆藏相关的业务活动,如资源的元数据描述、资源的分类等,以改善数字图书馆馆藏的质量,特别是元数据的质量。国外很多系统(如Flickr、Technorati、Connotea和Lib raryThing)都提供了一种由用户社区驱动的方法,利用用户标签、评论等对Web信息和资源进行分类,使它们可以被浏览、发现和再利用。但是,这些标签作为元数据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元数据的质量以及与常规编目系统相比它的可扩展性问题。Jane Hunter、Imran Khan和AnnaGerber(10)(2008)等人提出了一种用常规编目方法生成的权威元数据与社区注释和标签融合的混合方法并应用到HarvANA(Harvesting and Aggregating Networked Annotations,网络注释的收割与聚合)系统中。系统为注释/标签建立了可扩展的RDF模型,并利用OAI-PMH协议从分布式社区服务器中收割这些注释和标签,所收割的注解/标签与权威元数据聚合在一个集中的权威元数据存储中,以增强特定馆藏的描述元数据,提升资源发现服务的能力。HarvANA系统已用在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PictureAustralia服务中。

为了提高用户参与元数据创建的质量,Hamed Alhoori(11)等人提出了利用ORSC模型(Online Reputation-based Social Collaboration,基于名誉的在线社会合作模型)来建立开放性的学术仲裁书目(Scholarly Moderated Bibliography)。模型认为,用户的贡献包括以下元素:引用(C)、标签(T)、评级(R)、评论(V)、翻译(N)和过滤(F),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一个五分制中的一个分值来增加一个新的引用、标签、评级,其他的贡献则通过标记方式来增加,包括评论、翻译和过滤。模型中有三种类型的成员:用户(U)、合作者(B)和仲裁者(M),代表不同级别的名誉。用户可以搜索、共享和贡献资源,但他们的贡献需要被裁定,具体裁定方法是:如果仲裁员同意,贡献成立;或者n个合作者同意,贡献也成立,其中n=(1+cerling(JB/AB)),JB和AB分别代表反对和赞成这个贡献的成员数。这种机制实质上就是有条件地控制用户参与编目时对资源所作标签、引用、评级等以提高编目的质量。通过公式(S(u)+E(u))>(D logX)计算出用户的贡献值,确定用户的贡献值以及他的名誉等级,同时也就确定用户所做的标签等是否成为元数据的组成部分。这种混合方法在利用在线协作、共同参与编目的同时,保证了学术书目的精确性。该模型还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验证,比较了它在若干封闭型和开放性书目系统中应用的结果,实验证明它可以帮助构建开放性学术书目并能显著提高精确性。

另外一方面,自从数字图书馆有社会网络功能以来,用户通过评论、书签、博客等功能生产了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果把这些动态信息资源纳入馆藏体系中,通过Internet和Web网页来构建一个能容纳所有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的通用知识库正在成为可能。而且,人们可以参与其中,彼此合作。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个由社区通过合作的方式创建、可以免费访问和编辑的庞大的信息机构库。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图书馆可能会面临如下问题:由于Web文档变化频繁而且不定期,数字图书馆应该如何管理这种基于Web文档的馆藏,如何揭示这些变化的特征。有人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研究,例如Bogen II,Paul Logasa(12)(2007)等人就对博客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向量空间模型算法测量网页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博客网页的变化遵循一个典型的变化模式,而且该模式反映了工作日和周末人类活动周期的不同,他们把这一发现用到了动态馆藏的更新策略中,根据博客变化的周期进行资源的更新。

(2)社会网络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在社会网络服务技术中,社会标签是一种互联网用户存储、共享、分类和搜索互联网书签的方式,它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等服务最为密切,因此对于社会网络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标签技术的应用。

作为一种Web服务,社会标签能帮助用户共享、分类和发现感兴趣的资源,具有提高信息搜索能力的潜质。Yusuke Yanbe(13)(2007)等人探索了利用标签增强搜索的方法,提出把已经广泛使用的基于链接的PageRank技术和社会标签结合起来,提高系统的搜索能力。首先,根据一个网页被用户设置标签的次数,提出了用标签评价网页的SBRank方法,然后,结合PageRnk评分矩阵和SBRank评分矩阵、用户所创建的注释以及针对网页用户行为的综合统计,建立搜索策略,允许用户通过内容、相关元数据、社会标签、用户观点等特征来搜索网页。这种方法的作用在于:它通过合并标签用户聚合数据的流行度统计(SBRank),增加了标准的基于链接的搜索的精确性;它为现有搜索引擎扩展其搜索能力提供了一个机会。该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每个标签用户的贡献、用户的行为、相关的上下文以及与情感有关的信息都应用到了搜索策略中,扩展了常规搜索引擎的搜索能力。

社会化标签的应用在图片检索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尽管图片包含了很多视觉性的内容特征(如颜色、纹理、轮廓),可以实现基于内容的检索,但其算法复杂而且耗时,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文本方式检索。特别是随着图片在Web上的广泛流传,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很普及。图片通常都包含很少的文本信息,即使是对它进行了元数据规范,特别是那些基于Internet的图片共享系统,用户上传的图片包含较少的元数据信息,这为图片的搜索造成很大的困难。然而,图片在Web上共用户共享过程中,用户在图片进行评论、添置标签,增加了很多文本信息,这可以大大提高图片检索的有效性。就用户设置的标签而言,一个标签就是与图片相关的关键词,这些元数据可以用来搜索和访问图片。QuangM inh Nguyen(14)(2008)等人就提出并开发了利用图片的社会标签来搜索和浏览图片的工具TagNSearch。TagNSearch集成了目前Web图片检索广泛使用三种主要搜索方法:关键词搜索(keyword-based search)、标签云搜索(tag cloud)以及地图界面搜索(map-based interface)。首先,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利用关键词搜索模型从数据集中检索出数据;然后利用聚类算法以及地图界面技术生成适当数量的图片簇,最后用标签云算法展示图片簇的标签。整个过程都以可视化模式下进行。该工具以Flickr作为数据集,对于一个给定的关键词查询,TagNSearch返回图片簇,并用这个簇限定的标签来展示它,图形界面用来帮助用户更好地搜索、导航和浏览图片及其图片簇,实验证明效果很好。

针对数字图书馆中的元数据加入了社会网络服务特征,在书目数据中聚合了标签、评论等内容,如何通过标签等特征进行书目检索,扩展书目检索服务,Dimitris Gavrilis(15)(2008)提出了一种新的OPAC检索模型。这个模型突出了新的功能并且使用了Web 2.0技术,新的服务包括社会标签、用户观点、评分和标签的相似性检索。该模型利用Z39.50协议从多个数据仓储中检索出OPAC记录以及相关的社会标签、评论以及物理地址信息,然后把Marc格式转化为XML,最后向用户展示一个记录视图,该视图包含三个部分:综合的记录信息,物理地址信息以及社会标签和用户评论信息。这个原型系统还通过了用户评价,结果认为:Library 2.0技术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

4.2.2 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技术评价的研究

社会网络技术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使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网络服务能增强信息发现和共享的能力,用户变成元数据的主动生产者,图书馆也能够把有针对性的、精确的结果集提供给用户。到底数字图书馆应用这种技术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众多研究者展开了研究。从上述相关研究的测评来看,社会标签、注释等技术的应用,确实能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用户参与和共享能力,用户乐意接受这种新的方法和技术。但也有研究者通过比较研究方式对社会网络技术进行了评价,认为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对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产生积极的影响。KhasfariyatiRazikin(16)(2008)等人在Can Social TagsHelp You FindWhatYouWant?一文中就对标签技术进行了比较,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文本分类方法分析用户标签能否代表资源内容描述做了两个实验:一个用文档中的术语作为特征集,另一个用术语+标签作为特征集。结果发现:标签并不总是资源内容的可靠指示器。从试验结果看,只利用术语比利用术语+标签的效果要好。Koralj-ka Golub(17)(2009)等人也对只使用标签与使用“标签+受控词表”的结合在索引和检索中的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标签采用的是数字馆藏中读者设置的标签和机构知识库中作者生产的标签,受控词表选取了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和ACM计算机分类体系,对这两种方法都进行了独立的用户研究。结果发现:索引和检索中受控词表比标签更具有重要性,它能帮助读者在设置标签时所用术语的理念,更加容易能找到标签的焦点以及一致性,同时能增加在检索中检索点的数量。

5 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新趋势:泛在图书馆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也在不断适应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普适计算技术、物联网的出现,“无所不在”理念的提出,信息社会逐渐由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发展到“泛在环境”时代。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后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创建泛在知识环境(18),描绘出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普适计算技术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能利用丰富、异构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移动的、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成为可能,无疑将推动着数字图书馆向新一代图书馆——泛在图书馆发展。

5.1 普适计算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普适计算”最早由Weiser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普适计算技术将从用户意识中彻底消失,用户与周围环境(各种计算设备)之间是在潜意识上进行交互,用户不会有意识地弄清楚服务来自于何处(19)。自W eiser提出“普适计算”新设想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多台计算机共享每一个人”、“多台计算机服务于每一个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高度融合”的新理念。从宏观上说,普适计算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重点在于提供面向用户、无所不在的自适应计算环境,因此也被称为“人本计算”;从技术角度看,“普适计算是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在这个融合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服务”(20)。普适计算将各种计算设备、信息环境嵌入人们的生活,使“以人为中心”的计算和信息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成为可能,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与虚拟现实技术相比,普适计算则是把计算机融入到人的生活空间而非“把人置于计算机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从而形成一个“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计算环境。普适计算具有以下典型特点:①无处不在;②透明;③信息空间融入到了物理世界;④以人为本。

普适计算引入数字图书馆,将对图书馆产生诸多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对图书馆形态的影响。普适计算的“泛在性”使得图书馆必须改变“立足于本馆”的思想,与众多图书馆联合,通过信息的集成与聚合、知识的挖掘、知识地图的构建,在“知识服务”层面上建立“泛在信息环境”。普适计算强调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物理实体与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绑定,任务与信息之间的“动态”、“透明”交互,这要求数字图书馆具有高度智能性,图书馆能嵌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图书馆智能空间”。②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影响。首先,在数字资源的构成上,数字图书馆可资使用的不仅包括各自的数字馆藏资源,还包括Internet上各种静态、动态的信息资源。Web 2.0的发展使得这类资源更加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加快。一系列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目的是想把这些知识资源永久保存并提供服务,但没有哪一个数字图书馆能存放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因此必须改变馆藏模式,形成网格化的数字资源馆藏平台,资源在“云端”,资源动态易扩展而且虚拟化。当需要获取资源时,采用云计算模式,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按需求提供资源,并且用户可以方便参与。数字图书馆利用语义网技术负责信息资源知识链接和服务的整合。③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所专注的是事务处理,信息的获取主要靠信息环境通过理解用户任务活动的“上下文”来提供动态的信息,这更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随时随地的、主动的潜入式服务。

5.2 泛在图书馆研究现状和趋势

从JCDL和ECDL的征文主题来看,它们也在关注着普适计算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并针对信息环境的变化引导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两大会议都在这几年的会议征文主题中强调对“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的研究,JCDL在2010年的研究主题中还提出了“协同交互信息环境”(Collaborative and participatory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ECDL也提出了“数字图书馆与移动环境”(Digital Libraries and Mobility)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出,JCDL和ECDL对“泛在图书馆”的研究在密切关注。

事实上,“泛在图书馆”在早几年就有所研究。LiLi Li(21)(2006)在Building the Ubiquitous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一文中就详细阐述了泛在图书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特征,探索了泛在图书馆的主要技术解决方案,把“泛在图书馆”概念转化为现实的“知识与信息社会的动态引擎”,并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从这个三层体系结构可以看出,泛在图书馆将成为基于Web的、全天候的、开放的、多语言多格式、全球性的,能传递、传播各种信息资源、服务以及学习指导的信息网关,如书目指导、知识仓储、虚拟教室等。

img75

图1 基于Web的泛在图书馆体系结构

普适计算明确指出要把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融合在一起,提供无缝、透明的计算环境。图书馆要营造普适计算环境,也必须实现图书馆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图书馆信息空间包括图书馆内部的各种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数字资源以及信息服务,还包括用户接入以及使用信息的各种设备(如PDA、Mobile等);图书馆物理空间则是那些需要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切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事物以及人们从事的活动,如用户“进入电子阅览室浏览”、“在教室里学习”、“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在家庭欣赏音乐”等。数字图书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充分体现了普适计算的“无所不在”性以及人机交互能力。为了能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对图书馆信息空间的对象与物理空间的对象建立相互对应关系以及自动交互机制。一些传感器技术(如触摸屏)、用以识别物理实体的标签技术(如RFID)可以很好地应用其中,使这些物理实体成为访问信息空间中服务的直接入口。信息空间除了能自动感知物理空间实体状态的改变外,还能对人行为的“自动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提供主动的、不需要人为干预的信息服务,这种伺候式服务又被称为“主动计算”(22)或者“蕴涵式人机交互”(23)。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环境下,图书馆充分融入用户的活动过程,理解用户需求,识别用户活动与信息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取物理空间状态以及用户行为并主动为用户提供动态信息服务显得至关重要。理解用户的活动过程,一般采用“上下文计算”方式来进行。从普适计算的角度看,上下文是任何可用于表征实体状态与用户行为的信息,而上下文计算则是当用户需要时利用上下文向用户提供适合于当时任务的信息和服务。图书馆动态信息服务的上下文包括:①需要提供信息服务场景的上下文,如在教室里需要提供可供教学的信息资源,在休闲场所需要提供可供娱乐消遣的音视频资源,在实验室则需要提供当前试验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源;②用户特征的上下文,如用户专业背景、用户研究领域、用户以往的研究内容等信息;③用户行为的上下文,即用户当前任务的动态信息需求。图书馆根据上下文信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可以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模型”(SOA)(24)来实现。SOA根据需求对网络中松散耦合的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建立动态协调机制,实现动态信息服务。SOA的典型特征是随时可用、动态组合、可重用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SOA理论与方法,在充分“理解”上下文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应用SOAP、DCOM、CORBA、UDDI、WSDL等技术构建信息整合与协作服务平台,并结合Web 2.0技术建立信息交互与推送机制,实现对用户动态、主动的信息服务。

与此同时,数字图书馆要成为智能的知识空间。建立基于普适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智能知识空间,目的是让计算与信息服务融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人们都能像呼吸一样自如地访问信息和得到服务。图书馆智能知识空间至少应该提供如下功能服务:①能识别和感知用户以及他们的信息行为,理解和预测用户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信息需求;②用户能方便地与各种信息源进行交互,包括显形交互和蕴涵式交互;③图书馆应该提供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与智能空间无缝连接;④图书馆应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主动的信息服务;⑤图书馆应该能支持用户之间、任务之间的协同工作。基于这一目标,有人提出了“基于普适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框架”(25),认为这种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络结构模式,由客户端、客户服务器、调度系统、检索系统、图书馆服务器、对象库和资源加工系统组成,并适应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同时支持用户通过手机、PDA等移动计算设备随时调用嵌入于环境中的大量计算资源,来获得信息与计算服务。随着普适计算理论和软件平台研究的不断深入,图书馆智能知识空间可以参与到智能会议、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远程教育、知识社区等的应用之中,实现与用户之间的随时、随地而不可见的信息交互,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

营造“泛在学习环境”是泛在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目的。数字图书馆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26)。一个泛在学习环境是一种整合的学习环境,它整合了物理的、社会的、信息的和技术的多个层面和维度(27)。面对泛在学习环境,图书馆的挑战不仅仅是以何种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信息,而且是这种提供能否让学习者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场合利用这些准确的信息。在一个泛在学习环境中,各种教育机构(Educational Institutions)、工作空间(Workspace)、社区(Community)和家庭(Home)将会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28)。图书馆智能知识空间是泛在学习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将有助于人们的泛在学习。

但从两大会议收录有关“泛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情况来看,据笔者的统计,该领域的论文很少,只有1篇相关论文。它就是David Bainbridge(29)(2008)提出的一个潜入式的、移动的、可以提供“随时随地”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将一个自包含的数字图书馆潜入到移动设备iPod中,实现移动信息服务。从这可以看出,该领域将是今后几年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之一。

6 结 语

JCDL和ECDL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本文在分析JCDL和ECDL最近几年研究主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研究目前的研究动态,并就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社会网络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分析了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最后就“泛在图书馆”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预测。数字图书馆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也与社会紧密联系,其研究的领域涉及多个方面,本文只是从一个侧面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进展,笔者还将在后续的工作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密切注意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作者简介】

img76

吴志强,男,1972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委员会图书馆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与信息服务、元数据等。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著作有:

(1)A Dynamic RSS Information Push Service Mechanism Based on Ontology of User Information Needs,The E lectronic Library,2009(2).

(2)普适计算环境下的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09(2).

(3)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9(17).

【注释】

(1)ChristosDoulkeridis,KjetilNōrv.g,Michalis Vazirgiannis.A Peer-to-Peer A rchitectur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Across 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C].Proceeding of10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6:26-38.

(2)Ivana Podnar,Toan Luu,Martin Rajman,Fabius K lemm,Karl Aberer.A Peer-to-Peer Architectur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Across 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C].Proceeding of 10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6:14-25.

(3)Christian Zimmer,Christos Tryfonopoulos,GerhardWeikum.An Architectur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Filtering in Distributed Digital Libraries[C].Proceeding of 11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2007:148-160.

(4)Fabio Simeoni,et al..A Grid-Based Infrastructure for Distributed Retrieval[C].Proceeding of the 11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2007:161-173.

(5)Ron Chernich,JaneHunter,A lex Davies.VIRGIL—Providing Institutional Access to a Repository ofAccessGrid Sessions[C].Proceeding of the11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2007: 174-185.

(6)Frumkin,J..The Wikiand the Digital Library[J].OCLC Systems&Services,2005,21(1):18-22.

(7)Milson,R.,Krowne,A..AdaptingCBPP Platforms for InstructionalUse[C/OL].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 Free Culture and the Digital Library,(Emory University,2005).http://arxiv.org/abs/cs.DL/0507028.

(8)K rafft,Dean B.,Birkland,Aaron,Cramer,Ellen J..NCore:A rchite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Flexible,Collaborative Digital Library[C].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IEEE-CS Joint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8:313-322.

(9)Liu Jyishane.A Participative Digital Archiving Approach to University H istory and Memory[C].Proceeding of the 12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2008:135-147.

(10)Jane Hunter,Imran Khan,Anna Gerber.HarvANA—Harvesting Community Tags to Enrich Collection Metadata[C].Proceeding of the 8th ACM/IEEE-CS Joint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8:147-156.

(11)Hamed Alhoori,Omar Alvarez,Richard Furuta,M iguel Mu1iz,Eduardo U rbina.Supporting the Creation of Scholarly Bibliographies by Communities through Online Reputation Based Social Collaboration[C].Proceeding of 13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Digital Libraries,2009: 180-191.

(12)Bogen II Paul Logasa,Francisco-Revilla Luis,Furuta Richard,Hubbard Takeisha,Karadkar Unmil P.,Shipman Frank.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s in Blogs[C].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7:135-136.

(13)Yusuke Yanbe,Adam Jatowt,Satoshi Nakamura,Katsumi Tanaka.Can Social Bookmarking Enhance Search in the Web?[C].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IEEE-CS Joint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7:107-116.

(14)QuangMinh Nguyen,Thi Nhu Quynh Kim,Dion Hoe-Lian Goh,Yin-Leng Theng,Ee-Peng Lim,Aixin Sun,Chew Hung Chang,KalyaniChatterjea.TagNSearch: Searching and NavigatingGeo-referenced Collections ofPhotographs[C].Proceeding of 12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62-73.

(15)Dimitris Gavrilis,Constantia Kakali,Christos Papatheodorou.Enhancing Library Services with Web 2.0 Functionalities[C].Proceeding of 12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2008:148-159.

(16)KhasfariyatiRazikin,Dion Hoe-Lian Goh,A lton Y.K.Chua,Chei Sian Lee.Can Social TagsHelp You FindWhatYouWant?[C].Proceeding of12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2008:50-61.

(17)Koraljka Golub,Jim Moon,Douglas Tudhope.EnTag:Enhancing Social Tagging for Discovery[C].Proceeding of the 2009 ACM/IEEE Joint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9:163-172.

(18)Ronald L.Larsen,Howard D.Wactler.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EB/OL].[2010-03-21].Report of the NSF Workshop on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Digital Libraries,June 15-17,2003.http://www.sis.pitt.edu/~dlwkshop/report.pdf.

(19)郑增威,吴朝晖.普适计算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3(4):18-22,29.

(20)徐光佑,史元春,谢伟凯.普适计算[J].计算机学报,2003(9): 1042-1050.

(21)LiLiLi.Building theUbiquitous Library in the21stCentury[EB/OL].[2010-03-20].http://archive.ifla.org/IV/ifla72/papers/140-Li-en.pdf.12/07/2006.

(22)Tennenhouse,D..Proactive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0(5):43-50.

(23)Albrecht Schmidt.Implicit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through Context[J].Personal and UbiquitousComputing,2000(2):191-199.

(24)Erl,Thomas.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Concepts,Technology,and Design[EB/OL].[2008-05-10].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 PTR,2005.http://xm l.coverpages.org/ErlThomas-SOA2-Ch16-BPEL.pdf.

(25)许强.基于普适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初探[J].现代情报,2006(10):88-89,92.

(26)MimiRecker,et al..A Study of How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 are Used[C].Proceeding of the 7th ACM/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7: 179-180.

(27)付道明,徐福荫.普适计算环境中的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7(7):94-98.

(28)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29)David Bainbridge,et al..Portable Digital Libraries on an iPod[C].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8:333-3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