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管理的范畴_图书馆管理学

图书馆管理的范畴_图书馆管理学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书馆管理的范畴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各种要素、关系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同侧面的反映。这里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泛指与图书馆管理活动有关的事物、过程、方法、成果等,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是图书馆管理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些硬件,软件就失去了自身依托的物质外壳,任何方法、手段、指令、程序等都无法显示其功能,图书馆管理也就根本不能存在

图书馆管理的范畴_图书馆管理学

第三节 图书馆管理的范畴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每门学科都应有自身特有的一系列范畴。范畴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一门学科有没有自身的范畴是它能否存在的重要条件。若没有范畴,它既不可能被人们所认识,也不可能被社会所承认。②范畴的不断丰富,就意味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丰富范畴的途径一是改造原有的范畴,即丰富其内涵或深化其内容;二是提出或形成新的范畴。③范畴对于学科理论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理论观点的表述要借助于范畴才有可能。④范畴提供学科的入门知识,对于学习者必不可少。从范畴入手,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必由之路。⑤范畴是一种交流工具,在专业工作者之间借助于范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科的发展。

图书馆管理的范畴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各种要素、关系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同侧面的反映。图书馆系统内部充满着各种矛盾,图书馆管理范畴就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图书馆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是各种管理要素和运动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结合部”。这些范畴来源于图书馆管理实践,同时又是对管理科学各种普遍概念的综合和提升,它们随着图书馆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指导着人们的图书馆管理实践。

一、主体与客体(www.guayunfan.com)

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管理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性。

图书馆的管理主体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根据图书馆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和负有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这类人通常是图书馆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图书馆的高级领导人员,如馆长、副馆长等。二是各方面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这类人通常是图书馆的骨干人物,如各部门主任。

现实的图书馆管理活动是一种多层次的综合活动,管理主体通常是由许多个人按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整体,这种担负管理主体功能的整体就是管理主体系统。从管理主体的不同职能性质来说,管理主体系统是由处于不同职权地位、担负不同管理职能的人相互组合而成的。一般来说,图书馆管理主体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或者说包括四个子系统,即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参谋系统。

管理客体是指进入了管理主体活动领域、并能接受管理主体的协调和组织作用、以人为中心的客观对象系统。这一规定概括地表明了管理客体的特性,即客观性、可控性、系统性和对象性。

图书馆内的管理客体范围较大。首先,图书馆的一般成员均是管理的客体,他们执行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遵照一定的运行规则进行工作,以求获得良好的工作成绩。其次,图书馆中的其他资源,如信息资源、物质资源、金融资源、关系资源等均是管理的客体,都是管理的收受者,它们在管理的作用下经过特定的技术转换过程就成为良好的产出物。再次,当图书馆向外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时,必定要作用于相关的人、财、物、信息或其他组织,这些因素也就相应地成为本图书馆管理的客体,只是这类管理客体不一定很确定,而经常会变动。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组成图书馆系统实体结构的两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图书馆系统及其运动。然而,这种联系和作用是通过管理组织这一形式而发生的。管理组织是图书馆系统的现实表现形式。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不仅通过组织的形式相互联系,而且通过组织的形式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指的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管理活动中各依一定的条件,使自己的地位向其对立面转化。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图书馆系统中的相互转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地位的转化,这是由图书馆职权层次的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是角色的转化,这是由图书馆行为的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是自身的转化,这是由组织成员自我意识的变化而引起的。正确认识这种转化,对于理解图书馆系统的辩证性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硬件与软件

一般来说,图书馆管理活动是由两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因素所组成的:一类是活动的物质性载体,它具有一定的感性存在形式,具有稳定性、被动性的特点,称为“硬件”。另一类是使物质性载体能够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并产生现实活动的精神性因素,它往往不具有固定的感性存在形式,而具有变动性、创造性、主动性等特点,称为“软件”。这里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泛指与图书馆管理活动有关的事物、过程、方法、成果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硬件与软件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只有把两者同时放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进行比较,才具有较为确定的意义。在图书馆系统中,如果把馆舍、文献、信息技术设备等因素看做是硬件,那么人的精神因素就是软件;在组织结构中,如果组成图书馆的个人是硬件,那么指导人的行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等就是软件;在组织形式中,如果正式组织是硬件即“硬组织”,那么非正式组织就是软件即“软组织”;在管理技术中,如果把具有比较固定程式的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方法称为硬件即“硬技术”,那么那些具有创造性、没有固定程式的其他管理技术就是软件即“软技术”;在管理模式中,把图书馆管理单纯看成一种科学,强调运用数学和逻辑方法以及各种严格的制度和标准化原理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硬管理”;而把管理看成一种艺术,强调对人的思想情感及各种非理性因素进行激励,运用非逻辑的创造性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是“软管理”。

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硬件和软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作用,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硬件是软件的基础。任何管理都必须具有正式的和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必须有明确的职务、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必须有严格的大家都要遵循的规章制度,必须运用各种物质手段来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图书馆系统也必须有稳定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即既有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又有一定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输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是图书馆管理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些硬件,软件就失去了自身依托的物质外壳,任何方法、手段、指令、程序等都无法显示其功能,图书馆管理也就根本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软件是硬件的灵魂。任何管理如果只有硬件而没有相应的软件,那么硬件就只能是没有活力的“死东西”。一个图书馆系统,如果只有单纯的组织结构形式,只有一些硬的规章制度,而组织成员缺乏共同的目标、愿望、动机等软件,那么这样的图书馆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的。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人,而人总是有着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这些“软件”是图书馆的各种结构和形式等“硬件”的灵魂,它规定着硬件的组成形式,引导着硬件的发展方向。

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硬件和软件不但相互依存,而且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包括了硬件的软化和软件的硬化两个方面,它们是和图书馆管理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利益与责任

利益是标志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范畴。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也就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人的需要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利益也有根本和非根本之别。

责任是一种对自己采取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社会意义的自觉意识和实践。对于自己责任的自觉意识通常称为责任心或责任感。责任感一般从激发和控制这两个方面将自己的行为确定在与自己的地位和职务相适应的范围内。激发行为是对应尽责任的鼓励,控制行为则是对超越责任的限制。

利益和责任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是一对矛盾。首先,二者在方向上相互分离,有时甚至呈现出相互排斥的倾向。利益反映了整个图书馆、图书馆各部门、部门内各小组或馆员的需要,由外向内具有收敛性;而责任则要求整个图书馆、图书馆各部门、部门内各小组或馆员付出(劳动、努力等),是由内向外发出的影响,具有发散性。其次,利益和责任相互包含,表现了二者的一致。任何利益中都包含着责任成分,没有责任的利益是根本无法满足的,也是不存在的;任何责任中也都包含着利益,责任中如果不包含一定的利益,所谓履行责任就没有了动力和基础。图书馆尽管是一个“清水衙门”和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但其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利益,因此图书馆管理活动不应该掩盖责任中存在利益的问题,而应该使馆内各组织和全体馆员认识到这一点,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积极性。再次,利益和责任能够相互转化。利益在实现的过程中必然转化为责任,不尽责任,就没法也不能取得利益;而责任在履行的过程中也必然转化为利益,这是尽责任应得的报酬。图书馆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两个基本任务就是:一方面,将个人的、小组的、部门的或整个图书馆的利益获得过程设计为履行各自职责的过程;另一方面,把履行职责的结果同个人、小组、部门或整个图书馆的利益结合起来。

四、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是表征管理职权在管理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和运动方向的范畴。

集权既指管理活动中的集中统一指挥,又指权力向上层逐步收缩的过程。从职权在管理空间中分布的状态来说,集权意味着主要的管理职权(如决策权、人事权、财政权、奖惩权等)集中于高层领导,特别是最高领导层,而中下层只有处理例行的日常事务和工作的权力,而且即使是这些权力的执行也必须处于上级的有效控制之中。从职权的运动方向来说,它意味着下级某些权力被缩小乃至取消,并向上级组织或专门机构集中,这种集权化的运动方向是由下向上逐步收敛的。

集权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规定限制下级组织或非专门组织裁决问题范围的一般标准。即规定它们该管哪些事,不该管哪些事;哪些事可以自己做主,哪些事必须报上级批准。二是撤销下级组织或专门组织的实际决策职能来集中决策职能。这种方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采用。譬如,某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很充足,但藏书结构多年来一直不合理,于是由馆长或一名副馆长亲自指挥采访部的工作。

分权就是分散权力,即上级部门将某些问题的决策权移交给下级部门。从职权在管理空间中分布的状态来说,就是中下层各级管理人员拥有某些问题的决策权,高层领导只保留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和在政策、目标、任务方面的必要控制权。从职权运动的方向来说,它意味着下级部门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加强,许多职权从上级向下级分散,这种分权化的趋势是自上而下逐步发散的。

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集权与分权是辩证的统一。首先,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因此必须互相补充。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度。过度集权,什么都管,不仅上级决策的正确性不能保证,还会扼杀下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度分权,什么事情都撒手不管,则可能使上级对下级失去控制。其次,集权与分权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种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动的转化,即在过度集权或过度分权的管理阻碍图书馆各项业务活动发展的情况下,由过度集权向分权或由过度分权向集权转化。另一种是主动的转化,即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注意调整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在动态中把握二者变化的度,及时消除偶然出现的过度集权或分权现象。

五、权威与服从

权威是指管理过程中使人信赖和服从的力量和威望。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权威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权威就不能有效地指挥和协调图书馆各项业务分工和协作中的复杂关系,图书馆管理活动就会陷入混乱。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要考察一下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即工业关系和农业关系,就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使各个分散的活动愈来愈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复杂化,正在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2]

服从是指管理过程中尊重并执行权威意见的行为。服从并不是盲从或屈从,因为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只能服从正确的意见,即服从真理,这是服从的实质。

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权威和服从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首先,二者相互依存。权威以服从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服从就无所谓权威,硬建立起来的权威也形同虚设,因为这种权威是“光杆司令”。同样,服从又以权威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权威人们不知道服从什么,权威如果不值得服从一方信赖,就会出现不服从。滥用权威造成的不是服从,而是屈从和盲从。不服从、盲从和屈从都不属于科学的服从范畴。其次,权威和服从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权威代表被人服从的一方,但是权威只有在服从群众正确意见的时候才能被人们服从,只有在服从真理时才能获得权威。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权威都必然转化为服从。服从是权威的反面,但权威的正确意见正是来自于服从一方,因为真理在群众手里;权威的行使又必须体现服从一方即群众的意志。在这两种情况下,服从一方都是权威一方的真正权威。

六、有序与无序

有序和无序是标志组织协调程度的矛盾范畴。有序是指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有规则的、有秩序的状态和运动趋势;无序是指这种联系、作用和转化中无规则、无秩序的状态和运动趋势。

图书馆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标志着管理组织的协调程度,这种协调程度是管理主体有意识的自觉活动的结果。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要素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具有管理功能的组织。要形成组织,就必须通过自觉的组织活动,把各种相互之间无规则、无秩序的要素(主要是人)在一个统一目标、统一行为规范和统一的结构形式中组合起来,这种组合也就是把各个要素由无序状态转变为具有一定规则和秩序的有序状态。有序是图书馆系统的一个本质特征。图书馆就是通过设立共同目标来协调馆员各不相同的无秩序的目标;通过明确的责、权、利的规定来协调各个部门和馆员之间不确定的相互作用方式;通过规章制度来协调馆员无规则的行为;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来协调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心理情感。这样,图书馆中各个部分之间就能够按照规范准则统一意志,按照共同目标统一方向,按照规章制度统一行动,整个图书馆呈现出有规则、有秩序的状态,这即是有序性。因此,图书馆就是通过有意识的主动管理行为,使无序的因素组织成有序的系统。在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管理就是通过协调来达到有序结构的实践活动。

然而,在各种组织结构中无序也总是存在的,任何图书馆中都存在着一种反抗协调而自发趋向无规则、无秩序状态的力量。图书馆中的这种无序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受控的无序状态。在统一的图书馆系统中,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着自己的利益、目标和爱好,外部环境又总是给予一些随机性的干扰,这些因素是图书馆的协调活动不可能消除的。同时,图书馆中必然存在的分权和结构软化、简化的运动,不可避免地增强着图书馆中各个部分和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竞争性的运动趋势。这样,有序的结构中就必然会产生对原来确定位置的无规则、无秩序的偏离,形成一种无序的涨落。这种涨落一般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进行,有效的控制总是会把偏离度过大的因素重新拉回到合理的范围之内,使它不致形成失控状态。这种受控的无序状态是保持一个图书馆的活力所完全必需的,也是一个有效图书馆系统所必然存在的,所以是一种良性的无序。二是失控的无序状态。如果图书馆自身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者决策或指挥失误,或者外界环境急剧恶化,造成了对图书馆的巨大冲击力,都有可能使图书馆的协调和控制失效,原来的组织目标、规章制度和职权结构失去了对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力,图书馆中无规则、无秩序的运动趋势大大加强,再也无法把这种涨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就是失控的无序状态。这种无序,轻则造成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图书馆目标难以实现;重则致使整个图书馆分崩离析,管理完全失败。这种失控的无序是一种恶性的无序,对图书馆有极大的危害性,所以必须极力防止。

图书馆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还标志着管理运动程序化的程度,这种程序化是管理过程各种机制和职能有机联系和转化的结果。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过程是以决策为中心,包含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评价等一系列阶段的职能和过程的统一体,这些职能和过程相互有机联系和转化,形成了图书馆管理运动的一定程序。这个程序规定了图书馆系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行为步骤和秩序,使管理运动的整个过程表现出一种在时间进程中的规则和秩序,这就是管理过程的有序化。一个有序的图书馆管理过程必然表现为各种管理活动瞻前顾后,井井有条。当上一阶段尚未完成,条件尚未具备时,不轻易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而当条件具备时,又不失时机地把管理过程推移到新的阶段,做到管理过程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在每一阶段中善于抓住重点,顾及全面,突破难关,带动其他;而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又能适时地转移工作的重心,整个管理过程呈现出主次适宜、轻重得当,有节奏、有规律地向前推进,做到管理过程起伏性和前进性的辩证统一。这就是图书馆管理运动的程序化。

然而,图书馆管理运动又具有非程序化的一面,即存在着管理过程的无序。这种无序同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外界环境和图书馆系统内部各种关系的随机变化,使原来固定的程序不得不被打破,出现错位、扰动甚至颠倒的情况。例如,在开始实施图书馆计划之后,发现计划与客观实际严重不符,或者客观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必须停止原计划的执行,重新返到修改或重新制订计划的阶段。这就是要求保持管理过程的良性无序,这种无序即是灵活性,是任何成功的图书馆管理运动所必须具有的性质。另一种管理过程的无序就大不一样。这种无序的根源是图书馆管理者主观思维与客观实际发生严重背离,它表现为原来制定的程序本身严重失误,与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本不相适应;或者是图书馆管理者在执行程序时掉以轻心,严重失职,完全不顾眼前现实的管理情境。这种无序只能造成整个管理程序完全被打乱,管理运动严重失控,管理过程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穷于招架、目标不清、方寸全乱的完全随机漂移的境地。这种管理过程的恶性无序只能导致图书馆管理的失败。

因此,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图书馆管理的有序和无序有两种形态:一种标志管理组织的协调程度,即组织结构的有序性;一种标志管理运动程序化程度,即管理过程的有序性。前者是空间结构规则性和秩序性的反映,后者是时间结构规则性和秩序性的反映。也可以说,有序和无序是图书馆系统在时空结构中的规则性和秩序性程度的综合反映。

七、稳定与改革

稳定和改革是图书馆系统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和趋势。稳定是指图书馆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体的状态和趋势保持不变,即处于相对静止的状况;改革是指图书馆系统总体的状态和趋势发生重大变化,即处于显著变动的状况。

图书馆管理的一切要素、一切过程都具有稳定性,否则,图书馆管理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也无法对管理要素和过程进行研究。但是,图书馆管理活动的相对静止和相对稳定是有条件的、暂时的。首先,当我们说某些管理要素处于稳定状态时,只是相对于一定的管理系统和时间、地点而言。在某一特定的图书馆系统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划分是稳定的,但离开这个特定的系统,进入其他管理系统,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其次,稳定包含管理活动中的量变。当图书馆管理过程的某一阶段、某一种管理模式或体制仍然保持着它们自身的性质、没有发生质变的情况下,我们就认为它们是相对稳定的。但与此同时,它们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还发生着其他变化。例如,计划过程在没有向组织过程发生飞跃前,内部发生着由初选目标向预测、预算、决定方案的量变,这并没有改变计划过程的性质,我们就说它是稳定的。某一管理模式中的内部矛盾还未尖锐到炸毁这种体制的外壳时,我们就说这种管理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改革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质变,确切地说是指一种管理模式或管理体制向另一种管理模式或管理体制的飞跃。改革是由图书馆内在矛盾推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否定。一方面,它是旧的管理模式向新的管理模式的质变,是管理旧过程连续性的中断,体现了图书馆管理活动发展的阶段性。另一方面,它继续保留并改造了旧的管理活动的积极成果,作为新管理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把新旧管理过程联系起来,体现了图书馆管理过程发展的连续性。

图书馆管理中的稳定和改革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稳定和改革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全面质变发生之前,图书馆管理活动虽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局部的改革总是经常不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间都有改革。例如,控制过程对组织过程来说就是改革组织管理,控制过程对计划过程的反馈也是改革。改革是动态管理的基本特征,而一切有效的管理本质上都是动态管理。所以,稳定中有改革的因素。另一方面,改革中也有稳定的因素。改革不是一阵风、一股浪,它是一个持续稳定的过程。改革要有一定的步骤,改革中推行的政策、组织体制、管理方法等需要一定的稳定度,以便观察、评价和控制,并在改革过程中巩固自己的成果。其次,稳定和改革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管理模式的相对静止、管理过程的量变使整个图书馆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呈现出稳定状态,似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正常运转。其实不然,这背后孕育着各种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到不冲破旧的管理体制其管理活动就会严重阻碍各项业务活动发展时,全面的改革就不可避免了。当通过改革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后,这种管理体制下的管理活动基本上是适合各项业务活动发展需要的,这时就需要保持管理体制的稳定来巩固改革的成果。总之,“稳定—改革—稳定”是管理体制发展的实际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推移就是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进化和升级过程。

总之,图书馆管理的范畴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环境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具体展开,作为矛盾统一体的每一对范畴在现实的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并和图书馆管理的运动规律相互结合综合地发挥作用。当我们用这些范畴去分析现实的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矛盾时,应该注意这些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注意它们在反映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和规律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注意它们与活生生的图书馆管理现实运动及蓬勃发展的图书馆管理学的有机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