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关怀取向的教学改革

生命关怀取向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越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局限,奠定生命取向的教学价值观,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叶澜主张,“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点的本真体现”。因此,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应该落实在以下方面。开展以健康、幸福为标准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具有人类的美德、良心和仁爱。构建重人际间合作、活动体验的教学过程。

三、生命关怀取向的教学改革

现代城市把幸福感作为考量人的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这背后实际上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只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标志的一切实际利益,而淡忘了人生存的本质意义;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的时候,不要炫耀财富和权力,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敬之心。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关怀孩子的生命成长。

1.奠定生命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我们首先要认清目前教学存在的不足,就是依然把教学视为知识的掌握,或者说知识的建构而没有考虑师生、学生之间丰富的人际交往和人的生命活动,漠视人的内在需求和潜力。正如叶澜指出的,“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叶澜,1997)。

超越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局限,奠定生命取向的教学价值观,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德国学者斯普朗格(E.Spranger)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邹进,1992)。上海开展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就是建立在两个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上的:第一,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第二,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体现了人的生命的丰富内涵,具有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智慧的头脑以及敏捷的行动。

2.追求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改革

叶澜主张,“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点的本真体现”(叶澜,2004)。因此,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应该落实在以下方面。

开展以健康、幸福为标准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具有人类的美德、良心和仁爱。

构建重人际间合作、活动体验的教学过程。在合作和体验过程中充满生气与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重建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要关注人格的和谐发展,应通过具体的评价活动来展现其终极的人文关怀,使得数量化、精确化、技术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充溢着人的价值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