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身教育取向的教学改革

终身教育取向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全面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现在,终身教育成为全世界流行的思想,并成为推动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愿景。联合国率先肯定了终身教育的观念,提出终身教育首先是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们应有的生活。联合国还主张终身教育是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二、终身教育取向的教学改革

法国人保罗·郎格朗(P.Legrand)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全面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现在,终身教育成为全世界流行的思想,并成为推动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愿景。

联合国率先肯定了终身教育的观念,提出终身教育首先是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们应有的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996)联合国还主张终身教育是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

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型社会,台湾学者林清江把它概括为六个特点:第一,学习是终身的,不分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第二;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一个场所;第三,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增长率相互统整,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第四,学校阶段的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第五,强调全人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思维方式;第六,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和相对意识。

1.建立终身发展的教学观念

国际上已经形成从知识、能力到态度的有序目标结构,从强调知识的积累到重视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转化,强调更突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养成,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良好的学习态度会指引能力发展的正确方向。国际教育界已经普遍认可以下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

①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理解、发现和探索的兴趣和习惯。

②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创造性地工作,积极灵活地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因此要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从事某一职业的技术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③学会共生。即学会参与公众的生活。因为生活中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都是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所以要培养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能力。

④学会生存。即学会在适应和改造环境中求得进步和发展。若要求得有价值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创造和责任等意识。

我国的教学改革应该以追求自主的、健康的、智慧的、兴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终极价值的教学观念。要更加突出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要注重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终身主动探求知识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终身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奠定学会学习的教学基础

以终身发展的观念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就是应奠定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基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应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一生发展,而非眼前的学习成绩,学校的职能是通过有计划地训练,发展反省能力、有条不紊地工作的能力,确定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的能力。通过奖励、对话与协作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与教学材料,更好地满足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知识小窗10-3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调整教学材料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学校不能仅把灌输知识作为自身使命,还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己任,让学生真正学会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思考、探索,学会相互的合作和交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还应与社会系统形成互动,不仅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生活的一个机构,在社区生活中发挥教育职能,更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学会利用各种社会机构的资源,例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野营基地都为学生提供了学校本身所无法满足的资源需求和教育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