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望中的农村“留守妇女”

守望中的农村“留守妇女”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暑期笔者对九江县江洲镇的“留守妇女”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多数“留守妇女”的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留守妇女担心与丈夫长期分居导致交流减少与感情疏远,对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调查发现,“留守妇女”大部分具有坚毅刚强的特点,有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大多数“留守妇女”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守望中的农村“留守妇女”——九江县江洲镇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状况调查

07国贸 周中秋 指导老师 社科部罗亮梅讲师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大规模外移情况,因此在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留守妇女”。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地打工妻子留守在家里,她们肩负起了本应该由夫妻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忍受着两地分居的煎熬,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她们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从很多方面我们发现“留守妇女”不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更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主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暑期笔者对九江县江洲镇的“留守妇女”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强对农村的调研工作,为改变家乡状况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留守妇女”的一些基本情况

1.“留守妇女”年龄呈现出中年化的特征

img21

通过对40名“留守妇女”的调查发现:较年轻的妇女(28岁以下)大多随丈夫一同外出务工,“留守妇女”的年龄在28~58岁之间,其中主要在39~48岁之间。

2.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3.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负担沉重

她们对丈夫外出打工抱有很大希望,同时又顾虑重重,一是因为她们的年收入普遍不高,家庭开支较大;二是通常她们在家里扮演多种角色,教育子女的父母角色,赡养老人的儿媳角色。从被调查的40人来看没有赡养老人的只有10人,占调查人数25%,分别有18人、9人各赡养1位和2位老人,分别占45%、22.5%,其中还有3人各赡养4位老人,占7.5%;有7人没有抚养子女,占17.5%,有7人各抚养一个孩子,21人各抚养两个孩子,5人各抚养3个孩子,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7.5%、52.5%和12.5%。

4.近年来“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该乡是九江县的重要棉产基地,主要从事棉花种植。该乡男性劳动力出现大规模外移现象主要是从1998年开始的,经历了1998年特大洪水后人们思想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有想法的人不再仅将目光盯在这小岛上,因为这里没有十分的保障,部分人将目光放在外出打工上。通过交谈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对丈夫外出打工表示赞同,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无奈,因为仅凭家里的几亩田地是很难维持生计的,但是丈夫在附近又很难挣到钱或者待遇不及外地,可喜的是由于丈夫外出打工增加了家里的收入。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多数“留守妇女”的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盖了新楼房,添置了新的家庭生活用品,如彩色电视机、电话等,这些如果放在十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或许之前她们做梦也不曾梦到。

5.“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

从“留守妇女”的脸上可以看出她们为丈夫外出打工替家里带来收入而高兴,又为夫妻分离感到无奈,有的甚至产生了婚姻危机感。极少数留守妇女尤其是与丈夫感情基础不牢的,十分怕丈夫在外打工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担心他们挣到钱后喜新厌旧,进而抛妻弃子。部分留守妇女担心与丈夫长期分居导致交流减少与感情疏远,对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强度的劳动,身体健康受损

由于该乡的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是棉花、油菜,然而棉花是需要精耕细作的作物,种植程序多而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每一个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旦哪个环节缺失将直接导致农作物误时或大范围减产。尽管这些对于常年务农的“留守妇女”而言已是了如指掌,但是高强度的复杂劳动对于势单力薄的妇女无疑是重大的考验。另外棉花的成长期是夏季,这期间对棉花的护理需要喷洒大量的农药和施大量化肥,劳动强度特别大,再加上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七、八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形成了伏旱天气,每年的抗旱也是一大难题,这对于“留守妇女”的劳动更是雪上加霜。

在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同时,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子女,劳动强度大严重影响她们的身体健康。沉重而密集的劳动使“留守妇女”一个人忙不过来出现体力大幅度透支情况,很多妇女因此也落下病根子。常年劳动引起的腰椎疼痛,饮食无规律引起的胃病,饮食不卫生引起的结石病等。

2.“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从调查看,极少数人达到初中水平,大部分人的水平在小学三四年级,也有部分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文化水平低使得她们对于新事物难以快速接受,对新科技难以有效地掌握,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业研究成果的推广。如今,“留守妇女”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她们的能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时存在不和谐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妻子独立承担起全部的重担,在完成大量劳动时有时也难免疏于对子女的管教,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满足多于知识上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的情况。孩子在缺乏父母管教下难以抵制不良诱惑,有的成天迷恋上网,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边缘。此外,赡养老人不和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相处,尤其是丈夫不在家时,婆媳之间关系的处理就显得更加难了。不少“留守妇女”怕与婆婆的关系处理不好进而影响与丈夫的关系,婆媳关系处理得不好,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4.“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

丈夫外出打工妻子承担全部劳动,经常会出现焦急烦躁的情绪,她们担心丈夫打工时的安危,担心老人的身体、孩子的学习,这些担忧给她们造成了无形的负担,她们精神压力太大,又因为农村的生活比较单一,闲暇生活不足,消遣方式不多难以发泄,她们的情绪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调查发现,“留守妇女”大部分具有坚毅刚强的特点,有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大多数“留守妇女”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她们的腰,但绝对抑制不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政策及建议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真正见识了很多,也了解学到了很多,对“留守妇女”这一群体更加熟悉,也更加同情她们的处境,也想为改变她们的处境提出一些建议:

1.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加强对“留守妇女”的调查研究。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增加就业渠道,加强扶持帮助营造有利的就业环境。这样男性劳动力既能就近就业,又能照顾家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经营,在保证棉花高品质高产量的同时,充分利用淡水区域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在堤坝区发展速生丰产林,这样既能护坝保堤又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创建和谐美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瓶颈”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政府应对“留守妇女”进行“补课”,组织妇女集体学习农业新知识和新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她们处理好多种关系如婆媳关系、与子女关系等。政府可试着与高校建立联系,组织高校学生经常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

3.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是农村的后备力量,只有解决教育、医疗卫生问题才能解除“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但是对于“留守妇女”而言还存在很多疑问。她们不明白“一旦生病到底找谁”,不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体如何操作等,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对政策进行大力的宣传和精心的解读,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合作,切实提高其可操作性。“经济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教育是发展之本,扩大教育投入,一是吸引本地籍在外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回乡支教(补课),二是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任教,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素质,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贫穷落后的问题。

4.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留守妇女”在农闲季节兴起了跳舞潮,她们自发组织队伍选择符合中年人的舞蹈,她们的疲惫在音乐的伴奏下消散,她们的精神压抑在身体摆动下显得那么放松,但是她们的活动比较零散。希望政府能够为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组织这些“演员”在农闲节日或欢庆的日子举行集中的文艺汇演,使这些活动更加规范化、大众化。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演员”们的道具(比如戏服)进行适当的资金补贴。另外,组织村民集中观看爱国影片(免费),这样既打发了她们农闲时无聊的时间,又改变了她们当中有些人好赌博、打麻将等不良习性。

5.帮助建立“留守妇女”相互团结、相互信任的机制。单个妇女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现在基本上要靠“留守妇女”来完成,这就需要她们之间互帮互助。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治安防范大幅度减弱,使得安全隐患增加。“留守妇女”团结互助有利于减少危害性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注:本文获2009年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