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留守问题

农村留守问题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课题组在于都县共访问了84位农村留守妇女,在九江县共访问了107位农村留守妇女,在对收回的191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II.5软件进行分析。有36.1%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后,子女教育是她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偏高,给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带来很大压力。于都县梓山镇留守学生比例高达75.1%,九江县城门乡留守学生的比例高达69.8%。
农村留守问题_从盲流到产业工

六、农村留守问题

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打工,他们大多是青壮年,因他们的外出,很自然地伴生出了“农村留守问题”,农村留守人员主要指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农村留守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还会在“不完全城市化”的相关章节中进行讨论,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本课题的一些调查情况。

本课题组于2007年3月至4月到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和九江市九江县对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3月至6月到赣州和九江两地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下面将调查情况分述如下。

(一)留守妇女

江西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据统计,2006年底,全省跨省劳务输出达562.9万人,劳务输出数量大,显然地,留守妇女的规模也就大。赣州市于都县和九江市九江县都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妇女的数量也十分可观。这次调查采取座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召开县教育局、人事劳动局、民政局、公安局、统计局、团委、妇联等部门同志座谈后,开展了问卷调查。我们选取了这两个县各1个劳务输出典型乡镇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并与被访者一对一进行交谈。课题组在于都县共访问了84位农村留守妇女,在九江县共访问了107位农村留守妇女,在对收回的191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II.5软件进行分析。调查的基本情况将放在本研究的附录中,这里着重介绍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子女教育是最大的困难。有36.1%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后,子女教育是她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留守妇女最担心的问题,原因有三: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子女的学习;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处于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的状态,根本没有余力监督子女的学习;此外也有一些留守妇女担心子女的学习跟不上,丈夫会埋怨。

(2)劳动负担加重。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遇到的最大挑战还来自农业生产劳动,只有13.0%的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方面没有遇到困难,而这些留守妇女家里耕地一般较少,且农活都是和公婆一起做。在农忙季节,留守妇女采取各种方式来应对因缺少劳动力带来的困难。大多数留守妇女的应对方法,首先是“请别人帮忙”,有67人在农业生产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请别人帮忙”,占36.2%;其次是村民相互之间“换工”,有34.1%的留守妇女是通过“换工”来解决丈夫外出时的农业生产困难;通过“雇工”这一途径来解决农业生产困难的较少,仅有14人(7.9%);此外还有3人是通过“租用机器”来应对农业生产困难的,这可能与家庭经济收入有一定的关系。还有2.7%的是要外出的丈夫回来帮忙;也有的留守妇女实在无力承担农业生产,就干脆让土地撂荒,但只占总数的少数(4.9%)。

(3)经受感情煎熬。长期的分居给夫妻双方带来的不仅仅是感情上还有生理上的影响。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夫妻感情的交流,增加了留守妇女的许多担心,使她们在承担过重的劳动负担和子女教育责任之余,还要经受感情的煎熬。我们设置了“丈夫外出,最担心的问题”请留守妇女回答。丈夫外出打工最担心的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妇女认为是安全问题,有146人占了总体的79.3%;担心丈夫“不往家里寄钱”的有`17人;有6.0%的留守妇女担心丈夫“长期不联系”,还有7人最担心丈夫有外遇,2人更担心不知丈夫的收入,还有1人担心的是夫妻分居。其实,担心丈夫“不往家里寄钱”“长期不联系”“丈夫有外遇”“不知道丈夫收入”和担心“夫妻分居”,这些都与担心婚姻的稳定有关,这几项加在一起的比例达到了20.0%,这种担心就是感情的煎熬,是精神上的痛苦。

(二)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选取了赣州市的于都县和九江市的九江县。调查方法采用典型目标点的抽样调查,通过3级抽样,我们选取了于都县梓山镇(梓山中心小学与梓山中学)和九江县的城门乡(城门小学与城门中学),其中小学选取5年级学生,中学选取初2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获取成功样本458个(其中于都县问卷238份,九江县问卷220份),调研报告将放在附录部分,这里着重介绍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给农村家庭带来压力。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偏高,给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带来很大压力。于都县梓山镇留守学生比例高达75.1%,九江县城门乡留守学生的比例高达69.8%。由于农村核心家庭相对比例不高,旁系亲属居住距离比较近,如果留守比例不高,留守一族存在的农活、小孩抚养等问题可以相互关照。但是,现在农村的留守比例偏高,很多家庭自身也难以照顾,农村旁系亲属的作用难以体现,特别是一些农村生活、小孩教育的细活等难以妥善解决,给农村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带来诸多弊病。

(2)留守儿童给农村教育带来压力。留守现象的普遍性,给本就薄弱的农村教育带来压力。涉及学校方面的教育硬件条件(如缺少寄宿制学校)、农村学校软件条件(如缺少对留守学生进行专门辅导的教师)、农村居住的分散、交通的不便利等方面,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获取知识的留守儿童来说,许多本来能很好享受的教育,由于农村教育先天缺陷而弱化甚至丧失。

(3)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对来说,父母的教育水平要远高于爷爷奶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由于留守家属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众所周知,农村劳动的辛苦程度和强度使得留守妇女和老人本来就难以承受,也没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4)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形成不利影响。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吃穿住等方面,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外出的情况下,由于留守老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异性,给留守儿童的生活上带来很大的不适应,调查数据也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种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包括饮食营养、穿着、卫生、生活方式等等方面影响。

(5)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在我们问到“相对来说,你个人更加倾向哪种生活方式”时,有55.7%的人回答“更加希望父母回来一起生活”,13.0%的人回答“更加希望与父母在城市生活”,也就是说有68.7%的留守儿童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你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吗?”,表示“非常想念”的有65.2%,表示“有点想念”的有30.6%,这说明有95.8%的留守儿童有与父母交流情感的需要。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三)留守老人

鉴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没有采取问卷的方式,而是采取深度访谈法,我们认为一对一的个案访谈比问卷调查更具实效。

选为调查对象的于都县某镇,共有人口54041人,劳动力人口25939人,外出打工人数12984人,打工人数占总劳动力的50.02%,由此可以知道留守老人不在少数。全镇耕地面积27811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5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花生,2006年人均纯收入1877元。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根据访谈的情况将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护孙辈的精神压力

年龄在70岁以下的留守老人身边一般都有孙辈由老人抚养监护,且一般有2~3个孙辈。老人对孙辈不单单是生活上的照料,饮食起居,还有他们的教育问题。事实上,留守老人很大一部分身体状况不佳,他们的身体状况不能胜任照料小孩的重担。有一被访者身体很差,且子女很少给孙辈的生活费和赡养费,有一次,4~5个月大的孙子发高烧,老人却没有带他去打针看病。老人说儿子没有寄钱回来,没钱看病,最后是好心人带小孩去看病的。试想,假如没人发现小孩生病了,后果会如何?

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目前对于留守孩子的隔代教育问题的利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老人本身文化程度有限的情况下,教育观念、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再加上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农业生产超负荷,老人对于孙辈的教育绝大多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被访者中,一年仅53岁的老人,儿子、女儿都外出务工了,身边带着5个孙子、外孙,大至初中,小的才几个月,每到春节初五、初六,送子女出门打工的时候,心里真是辛酸。她说累点其实都不怕,就怕他们学习不好,对不起他们的父母,没法向他们父母交代呀!在这些老人中,心理上的压力大于生活上的压力。

2.医疗费用负担较大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都认为看病方便,村里有卫生所,只是医疗费用很难承受。医疗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是平常的感冒发烧之类的医疗费用都是很可观的,一年的医疗费用约为一个月的生活总支出。比如,全家一年普通的感冒发烧的医疗费用至少500元,而家里每月的现金支出为600元;全年现金总支出为7200元,而小病的医疗费用的支出至少为1600元;还有的因孙辈年纪小且身体较弱,一年的医疗费用不少于2000元,每月的医疗费用约占总支出的40%。被访者中有一位陈姓老人在2003年因心肌梗塞做了手术,医疗费用共花了8万余元,所有医疗费都由老人个人承担,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合作医疗。所幸老人有门手艺(弹棉絮),50岁以后才不做手艺活,以前一直都在外弹棉絮,还有点积蓄,医疗费用借了6万元,2个儿子也子承父业在广东弹棉絮,各负担3万元借款。

3.体力所限,田地撂荒

留守老人在家种地,撂荒情况较多,原因主要是年老体弱无法耕种或田地的位置不好无法保证收益。如陈老汉家里有2亩多地,因身体不好只种了6分田,1亩地让别人盖房,其他的地都送给别人了,没有请人耕种。这与请人耕作的费用有关,当地请人犁耙每亩要60元,插秧每亩要70元,收割每亩要120元,这还不包括喷药杀虫的费用。不少老人无力支付这笔费用,请人耕作还不如抛荒。再如,李老汉的4亩3分地,只种了1分豆子、3分花生,其他的有人种了红薯,大部分都抛荒了。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都在河边,春天淹、秋天旱,这样的地送给别人都没人种,只能抛荒。可见,老人从耕地能获取的收益是很有限的,大都只是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获取口粮而已。

4.子女外出,缺少精神慰藉

有研究表明,情感支持比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更能促进老人的精神健康,老人的精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能否为父母提供更多的情感和行为支持。外出务工的子女一般都是每年春节回家一次,且多为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回家,大年初三、四就回城,稍微长一点的在家呆半个月,少数因工作的季节性(如弹棉絮)可能在家待的时间稍长些。这首先在时间上限制了外出子女与留守老人的情感交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谈什么精神慰藉。中国有独具特色的上辈为下辈服务的传统,这直接导致了外出务工的子女们更多的是与他们自己的子女待在一起共享天伦,在他们看来子女的需要远甚于年迈的父母,他们会竭尽所能来达成子女的心愿,而对于年迈体弱的父母的艰辛则视之理所当然。他们对年幼的子女无法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享受父爱母爱心存愧疚,但是对于父母却没有多少体恤和关怀。人们谈到平常与子女的联系一般就是打电话,据老人们反映一般都是由外出务工的子女主动打电话回家,多的时候1周打1个电话,有时1~2个月打1次电话,老人大都是接到电话就叫孙辈接了,子女很少问到老人的情况。一般刚离开家的时候打电话多一点,通话时间也长一点,通话内容多围绕小孩的学习和生活,电话费贵呀,每次只是简单问问情况。

村里都有老人活动室,但是美其名曰是老人活动室,其实就是一间空荡荡的瓦房,是以前村委会所在地,活动室除了几张凳子桌子外什么都没有。我们访谈的老人中有一位是活动室的负责人,他告诉我们,活动室每周二、六上午都开展活动,把老人召集到活动室聚一聚,唱唱歌、聊聊天,一般都有3~40人,多的时候有上百人参加,人多的时候大家就在院子里坐。据村主任介绍,场所是村里提供的,但是没有资金,无法开展其他的活动。这其实是老人联络感情的很好的去处,但是活动方式乏味、单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