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结构的目标

优化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结构的目标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体系的理解,合格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要与学校专业结构设置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优秀高职院校要求兼职教师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30%以上,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

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结构的目标

教师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团队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着眼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好地发挥直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主力军、高科技术研究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

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目标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和面向以及专业建设的需要分阶段确定,动态性地实现合理的职务结构、较高的学历结构、多元的来缘结构、均衡的年龄结构、高素质的双师结构、协调的专业结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团队结构等教师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目标。

(一)合理的职务结构

师资队伍的职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层次,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尺度。根据对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体系的理解,合格高职院校高级职称的比例要达到20%,优秀学校高级职称(不含高级讲师)比例要达到30%以上,且在各专业中结构分布要合理,大多数专业要有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按照教育部对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规定,合格院校专任教师高级、中级、级的比例为3.5∶4∶2.5,优秀院校专任教师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4∶4∶2。

(二)较高的学历结构

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潜力。一般说来,教师的学历越高,他所具有的理论知识水平就越高,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发展潜力就越大。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只有具备研究生或本科以上的学历,才能较好地胜任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中具有一定比例的高学历人才对于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目标。根据对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体系的理解,合格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要达到15%,优秀学校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要达到35%。教育部[2002]5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目前很多院校还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各院校应加快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步伐,力争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50%。

(三)均衡的年龄结构

师资队伍要有均衡的年龄结构主要是指师资队伍中老、中、青教师应大致均衡分布,从而保证整个师资队伍既有丰富的经验、深厚的功底,又充满创业热情,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均衡的年龄结构不应是高、中、低三级职务分别分布在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更主要的是高级职务中应有三个年龄层次的人。因此,在教师队伍中补充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是提高教师整体创新能力,保证有充分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后备军的关键环节。

(四)多元的成分结构

师资队伍的成分结构是指师资队伍中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量分布状态和比例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即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最终目标,学校开设的专业应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因而,教师的来源强调多渠道。广阔的来缘结构不仅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给教学和科研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能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可分为五个方面:高校毕业直接任教、其他高校调入、科研机构调入、事业单位调入、企业单位调入。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或从其他高校调入,而从企业和科研机构调入的很少。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日益明确,各类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师资队伍来源构成的重要性,纷纷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从企业和社会其他行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师资队伍的成分结构有了很大改变。由于受人事制度和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程度的限制,以及学校对教师任职条件的要求,师资队伍的成分结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对工程或社会实践经历也有明确要求。针对国内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实际,合理的成分结构应为1/3来自学校、1/3来自社会、1/3来自企业,并逐渐加大来自企业的比例。

(五)立体化的兼职结构

师资队伍中的兼职结构是指兼职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和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队伍中的分布状况和所占的比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面向社会大舞台,紧贴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光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除了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外,聘请一批在第一线工作的、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行业的最新技术、信息、规范和岗位要求带到课堂,增加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是非常有益的。根据对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体系的理解,合格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要与学校专业结构设置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优秀高职院校要求兼职教师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30%以上,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从国外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来看,兼职教师占了很大比重。如在美国的社区学校中,兼职教师的比例1960年为42%,1984年为56%,1992年为62%,1995年为61%,1997年为66%;在加拿大的社区学校中,兼职教师占80%以上。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聘用来自企业和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是提高整体师资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少数专业可将外聘教师放宽到中级技术或管理人员。根据课程设置,从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中聘任的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应达到20%以上。

(六)高素质的双师结构

师资队伍的“双师型”结构是基于整个教师队伍而言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专、兼任教师,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另-部分主要是从行业、企业和社会上聘请的各类兼职教师,这两类教师的比例构成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它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明确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各院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制订双师素质的标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应该颁布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根据对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体系的理解,合格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合计数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优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合计数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

如何打造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各校要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方面要求专任教师中的基础课教师注重提高学历、职称;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提高技能水平,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要求对具有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要注重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努力使各个专业都能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结构

教师队伍建设是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进行的,建设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专业带头人团队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

各高职院校应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的要求,选拔、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其建设的各项制度,以项目建设的方式不断完善评审和管理办法,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建设一支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的专业带头人团队。要对接地方经济,致力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多方联动的多元培养培训机制,主要通过产学研培养途径实现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高、专业实践能力强、教研科研成果丰富、能真正在本专业中起带头把关作用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