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

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所依据的理论,大部分是从普通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课程理论,高职教育还没有真正的自己的课程理论。中国高职教育课程应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了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高职的课程结构应反映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特色,培养高素质职业者一直被看成是高职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课程的工具价值。

一、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

1.创建现代化的高职教育课程理论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所依据的理论,大部分是从普通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课程理论,高职教育还没有真正的自己的课程理论。因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相比要短得多,高职教育实践的发展还未达到能产生自己的课程理论之时,高职教育课程的实践已在呼唤自己的理论,而且一般课程理论也有待高职教育课程理论的成熟而使其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改造传统高职教育课程和创建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所依据的“现代课程理论”有不适于高职教育课程的地方,从而必须真正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借助于一般课程理论,创建现代高职教育课程理论。

2.引进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并使之中国化

中国高职教育课程应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了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然而高职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晚,所以我国的高职教育一开始都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时甚至连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照搬来的。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从先进国家引进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和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使用却要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不是简单照搬就会奏效的。因为我国在经济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工业发展水平、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别,因此,积极地、尽量多地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并努力使之中国化,应是实现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基本任务。

3.寻找最优化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我国高职教育界近20多年来勇于创新地进行了一系列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取得了一大批可贵的成果。然而,高职教育课程发展在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还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远未形成中国化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现有的课程改革成果仍属于局部改革,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未作重大本质性变动的情况下,仅在某些局部方面对少数课程做学习内容和进程安排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改良型改革”只是对传统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局部完善,因而总体效应并不显著。局部改革成效不大的基本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改良并未触动整个体系。如果我们能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各种典型课程实践、研究,尽快理清各种因素、要素、元素的相互关系,其成效必定是可观的。从具体的改革实践来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所涉及的面较广,不仅要涉及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和教学设施的配置等,更须顾及师生的心理承受力。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在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课程模式下教与学,如果一下子改变传统,代之以彼此都较陌生的新东西,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感。在改革实践中,没有比人们心理上的排斥感更阻碍改革进程的了。我们认为,我国是个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程度以及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程度,各地区有较大差别,切忌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采取“突进”与“渐进”并存与相互促进的策略,不失时机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待取得突破性成果后再来指导全国各地其他高职院校,同时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将全国其他局部改革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方面面加以补充。

4.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高职的课程结构应反映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特色,培养高素质职业者一直被看成是高职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课程的工具价值。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成为高职课程关注的中心,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课程应在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和较高的比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的需求来开发课程,无疑是高职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同时,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目标的中心视线从外在的、中性的客观知识与精准技能的掌握转向如何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与形成技能,如何把握不断创新的课程意义,并在此过程中来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理应成为高职课程设置的一个基本准则,亦即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首要目标。

5.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课程结构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所有课程能否形成体系,课程间能否科学联系。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还应体现人文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合理比例和融合贯通,要处理好基础与应用、通识与专业、共性与个性几对矛盾。虽然高职教育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的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但课程与课程之间不应完全割裂,各个专业的课程应自成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6.加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优化高职课程结构应加强灵活性与多样性,在坚持部分公共课程统一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的不同,加强课程的个性化建设;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课程,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扩大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选择权,使不同特点和爱好的学生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以“多方向”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构建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