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课程结优化的策略

高职课程结优化的策略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设计中,应根据需要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间的比重。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中,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以及各模块的课程设计内容、比例,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相应地也有所不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越来越被各高职院校所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有力措施。

四、高职课程优化的策略

1.正确处理好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矛盾,做到既能精减教学时数,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主阵地,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时间的规定性。课堂教学时间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时间上需要让有限的资源为学生带来显著的学习效益。真正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以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得到尽可能多的收益。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越多、越细,越有可能封闭学生的思想空间,并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种过犹不及的无效率的课堂教学既是对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对人才培养毫无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数,特别是减少课堂教学讲授时数,把知识、技能的主体以及精华部分通过课堂教学简明扼要地传授给学生,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这样,教师在压缩下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地输出了与以往课时相同的信息量,这就是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

2.正确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压缩必修课,增大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的个性彰显,选修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在当前理应得到足够重视。所以,在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设计中,应根据需要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间的比重。第一,适当降低必修课程所占的比重。第二,增加必修课程的选修空间,使部分必修课程自主化,以实现因材施教。第三,合理组织选修课程,增加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克服任选课程课源不足、设课随意、稳定性不够等缺点。第四,把限定选修课从实质上真正得到落实,增大限选课的自由度。不能把限选课程变成一种变相的必修课程,也要克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限选课门门都选的状况。为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必须开发课程资源,扩大限选课开课的门数,扩大选课的自由度。

3.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享有很高的自主权,所以具有更强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实践课程,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理解,有利于各专业领域知识的整合,而且便于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通过与他人合作,有利于协作意识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建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这既是课程组织结构上二者的并行推进、有机结合,又内含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求建立与理论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一是提高认识,在教学思想上把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二是多单独开设与理论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并按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提高其在整体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三是处理好一门课程中的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的协调配合问题,尽量增加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时比重;四是提高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多开设计性、操作性的实验课程,压缩基本实验、验证性实践课程,促使实验实践形式多样化、综合化、科研化;五是多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

4.正确认识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强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共同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作用,不仅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中,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以及各模块的课程设计内容、比例,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相应地也有所不同。由于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具备基础性、选择性、通识性等特征,使得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设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已成为各高职院校课程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越来越被各高职院校所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有力措施。但是,通识教育课程构成中还存在着比例失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公共选修课少,公共必修课多。所以,通识课程的开设应该多把注意力投注到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上,增加课程门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开设的质量,避免开设一些形式主义的课程和内容重复的课程。同时,在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上,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配置两者的比例。一方面,要合理设定通识课程的数量和种类,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专业课程数量,使其能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防止出现在选修课中以通识课程代替专业课程的现象。注重专业课程质量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不能仅仅开设理论知识性课程,还需要多开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益的专业性课程。

【注释】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廖哲勋.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J].教育研究,1999(7)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1989

[7]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80页

[8]陆王景摘译.校管理成功的策略.摘译资料来源:http://www.ascd.org

[9]王前新,孙泽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第149页

[10]黄炎培教育文选,第273页

[11]黄炎培教育文选,第27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4页

[13]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3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15页

[16]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5

[17]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J],中国教育报,2002(3)

[18]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J],中国教育报,200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