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因素

影响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因素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也受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各种需求标准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并影响着高职课程结构的发展变革。不同价值取向下的课程结构设计是不同的。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推动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观,在高职课程结构的优化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愈发占有重要地位。

二、影响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因素

课程结构作为一种人工结构,是体现课程设计者教育理念的产物,它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力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观和学校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

1.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课程结构格局既反映了国家的文化意志,又反映了二者势力抗衡的情况。不同教育体制下,国家、地方、学校三者在课程结构的决策上具有不同的权力,在课程格局中有不同的影响,各自课程所占的“份额”也不一样。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同样也受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对课程结构的制约,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决定课程结构优化的性质、方向和归宿。我国高职课程结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体育教育课程、军事教育课程以及公共艺术课程等设计上,这就是社会意识形态对高职课程结构优化起着最显见的影响力。同时,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也受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社会生产力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所需高层次人才的规格。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各种需求标准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并影响着高职课程结构的发展变革。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2.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

每一所学校课程结构的设置中都隐含着课程设计者的某种教育思想理念。课程中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间的结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构成关系的改变和科学技术发展往往导致高职课程的结构性改变。

知识的形式、分类是课程类型、门类的依据与题材,知识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知识分类促使建构出不同的知识领域,直接决定课程的结构。知识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下的课程结构设计是不同的。例如,社会价值取向论者强调课程结构设计要由一定社会需要来决定,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的色彩,而个人价值取向论者强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追求人的理智健全、人格完善,重视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内在价值。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是课程结构改革的动力。知识的增长促使课程需要不断更新,而课程科目结构也需要进行不断变革。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推动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高职教育诞生之日起,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就是高职课程结构中的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学生在高职院校主要的学习内容和技能锻炼内容就是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促使高职院校课程内容总是在不断地更新,陈旧落后的技术知识内容在不断被删除,最新的处于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前沿的技术知识内容在不断地补充进来。高职院校课程内容比例也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所占比例也随之改变。

3.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影响

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人类一直向往和努力的目标,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首先,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过程中种种社会条件决定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2]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其次,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从而开始了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工场手工业把一种手艺分成各种精细工序,把每种工序分给个别工人,作为终身职业,从而使他一生束缚于一定的操作和一定工具之上。”[13]这种分工使体力劳动者终身从事局部的某项简单操作,不仅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体力和劳动技艺也畸形化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打破了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生产的技术工艺不断更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14]因而,必须“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地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5]大工业生产特点不仅向劳动者提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生产者掌握生产过程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实现劳动能力多方面的转换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大工业生产也必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创造条件,为劳动者提供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使每个人有充分的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可见,人的全面发展观对教育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教育目标日益人性化,日益全面、完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观,在高职课程结构的优化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愈发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近些年高职教育领域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提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观的体现。

4.学校培养目标的影响

课程结构体系是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学校定位的重要载体,由于不同学校在学校定位、办学层次、学科类型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会出现在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学校的特色因素以及学校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上的自主权,决定了不同学校在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上必然有所区别。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组织和进行的。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必须深刻理解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才能按正确的方向有效地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也才能为学生自身的高层次发展提供平台。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既是高职教育目的的体现,又在具体的过程中被落实在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中。同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课程结构的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对任何专业来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一定的培养目标总是要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并且,该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应能全面体现培养目标所要实现的宗旨。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设计之纲。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定向、课程调整的重要杠杆,也是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设计坐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内部课程配比的综合功效和结构比例,同时也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内部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等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与变革的根本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