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

论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谁拥有更多优秀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胜利。创造性人才的特征的静态特征的研究当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为代表。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包括以下八条:此外,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美国宾州大学教授罗尔菲尔德提出创造性人才的八大特征,克尼洛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论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魏抗美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造。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已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21世纪的创新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谁拥有更多优秀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胜利。

一、创造性人才的含义与特征

(一)创造性人才的含义

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品德性、才智高、胆魄大和毅力强的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或改革世界,对人类的和平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进步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根据这一定义,创造性人才的素质应该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完美统一。它要求创造性人才不但要知道如何创造,还需要知道为什么去创造,前者属于创造技能的问题,后者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真正的创造性人才,能够创新但不符合人类进步普遍价值标准的人不能算作创造性人才。

(二)创造性人才的特征

1.创造性人才的特征的静态特征

创造性人才的特征的静态特征的研究当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为代表。吉尔福特(1967)认为,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包括以下八条:

第一,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第二,有旺盛的求知欲;

第三,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第四,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第五,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第六,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第七,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第八,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美国宾州大学教授罗尔菲尔德提出创造性人才的八大特征,克尼洛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

当然,就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造者而言,他们的人格特征组合也会表现出其独特性。这个问题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1955年,卡特尔等人挑选了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完成16种人格因素测验。他发现,这些科学家与普通人相比,更加内向、聪明、刚强、自律、多愁善感和勇于创新。1958年,德列夫代尔和卡特尔研究了艺术家和作家的人格特征,发现他们的人格特征和科学家差不多,只是更加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也更紧张些。巴隆(1967、1969)更为具体地区分了艺术家的人格特征和科学家的人格特征;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农(1962)列出了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工程师的人格特征;赫尔森(1980)研究了富有创造力的数学家的人格特征;贝克托尔德和沃纳(1970)研究了富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的人格特征,等等。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才就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具有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二是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二,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和精深的专门知识、技能。拥有知识并不见得就拥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时,只有当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知识才成为了个人的教养。一个人的基础文明的教养越广博、越深厚,他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就越强。同时,也还应具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第三,具有自立、自制、自主的独立性人格。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包括合理制定个人的目标、不依赖他人的帮助、摆脱外来压力、排除外来干扰实现目标。

第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自我延伸的能力,也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舞台,并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

第五,具有自由—责任意识与能力。具有自由—责任意识与能力,意味着具有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并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这意味着犯了错就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

2.创造性人才的动态特征

创造发明实质上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问题解决,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以问题解决为蓝本,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探讨和分析创造力的结构成分:

第一,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和英菲尔德(1938)认为,发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发现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这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展。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建立在所获取的问题信息的基础上。而且,在许多情形下,某些问题的获取常常直接导致创造性观念的产生。因此,问题信息的选择和获取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之一。

第二,明确问题的能力。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将获取的新问题纳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中贮存起来。对所获取的问题的贮存质量与能否产生创造性的思考有密切关系。问题信息编码质量高,贮存合理,在进行思考时就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提取,容易产生联想,思路也较为灵活,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观念及成果。

第三,阐述问题的能力。任何创造性观念的产生,都需要从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这种兼并提取的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称之为激活。激活是阐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人激活问题信息的能力太差,那么,他要么不能激活那些有关的十分重要的信息,要么问题信息激活的程度不够,这都将影响并阻碍创造性观念的产生。可见,阐述问题的能力也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

第四,组织问题的能力。在创造力中,组织问题的能力最为关键和重要。对问题的组织加工一般包括心理加工和实际操作加工两种方式。前者指心理水平上的加工,如联想、类比、灵感、直觉等。后者指实际操作水平上的加工,如实际比较、操作演算、动作尝试、行为探索等。在创造活动中,两种加工方式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以促进创造性观念的产生。

第五,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一般来说,新方案的输出方式可分为两种,即书面输出和非书面输出。不管是书面输出还是非书面输出,输出方案的能力都关系到创造性成果的最终形式,合理而有效的输出,可以更好地反映创造性的新观念,使创造成果客观地呈现出来。因此它也是创造力的构成成分之一。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所有环境因素中,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处于儿童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主导地位。个体的创造力正是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学校的气氛、教师的教学观念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创造力发展产生作用。因此,今后我们在对青少年的创新教育中必须注重学校教育这一实施教育创新的战略,其实质就是要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问题。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教师指导

第一,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着眼,充分注重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需要有一支创造型师资。只有打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尊重,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第二,从我国教育未来性特点来看,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支创造型师资。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氛围,需要有一支能够把个人的创造性发展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统一起来的高素质的师资大军,以适应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三,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位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只有建立一支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认真学习、研究新知识,并在学习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拓宽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占有新的知识领域的师资,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第四,从转变教师的职责着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需要一支创造型师资。转变教师职责在于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合作者、开发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新的理念和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能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而很少顾及未来的发展。因此,迫使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地模仿接受,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运行机制。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这是开展教育创新的前提。转变教育思想要破传统的人才观,立创造性人才观。要建立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机制,必须要从上到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造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机制做好思想准备。只有确立了新的教育思想,明确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才能增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意识。

2.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过去一统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要打破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即要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案个性化,是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因为个性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只有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3.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要精简陈旧的内容,加强基础课程,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拓宽专业面,加强文理课程融合,学理工的要增加人文、艺术类学科知识的学习,学文科的要增加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要重新组合相关学科知识,增设综合课程,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造力的基础。只有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4.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改革宜从四个方面入手: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偏重教学中解放出来,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与创造力;将灌输式的方法转到以激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选择知识,取代以往黑板加粉笔的说教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