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

美术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创造性人才,是指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群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为了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首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人类的想象力很大部分是指向未来的。艺术人才是极富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教育,而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美术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

刘德香

一、创造性人才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1.创造性人才的内涵界定

所谓创造性人才,是指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群体。能力人人皆有,但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每个人能力发挥作用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只有那些思维敏锐,有想法、有创新精神,胆大心细,并能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和新问题面前,充分发挥其才能,以新颖独特的创造,去解决问题,这也是现今社会最缺乏的人才。

2.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般途径与方法

首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知识再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为了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首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同样一件事物,可以多角度的去考虑,以不同的方式,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表现,这样的作品才既有个性又生动。尤其在欣赏教学中,不要面面俱到,应在适当的地方有意留下一些暂时性空白,设置一些缺陷,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心理,以此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现有作品进行改造,在推陈出新中拓展想象空间。自古以来,人们对流传下来的大师名作的理解都是约定俗成的。但是若只会照本复述或是照单全收地吸纳则势必使思维僵化。反之,在继承的同时若能推陈出新,则不仅能加深理解,更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等在今天都可以翻出新意味。此外,还可以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添加”式想象。如“龟兔再次赛跑”,“我设计的皇帝新装”等,这些活动既能延伸故事情节,又能改变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的感性积累,使他们在扩大了的想象空间中进行合理想象、创造的思维活动。

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挖掘创造想象的潜能,以此拓展创作内容的想象空间。“在任何创造活动中,创造想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重要条件”。人类的想象力很大部分是指向未来的。这种面向未来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形成坚持探索、追求真理品格的必备因素。如学了《从瓷盘上的故事想到……》,许多瓷盘上画有传奇故事,这些故事随着瓷盘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未来的故事”,既可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又可激发学生创造未来的热情。

二、现有创造性人才培养方式的利与弊

1.现有创造性人才培养方式有利的方面

艺术人才是极富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教育,而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首先,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的心理获得极大的自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愉快的、充满美感的学习气氛。

其次,鼓励学生在个性上大胆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大胆创新想象,观察生活。孩子一旦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更细致的去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有关的人和事,给孩子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有关知识。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发生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散思维,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激活他们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与提升。

2.现有创造性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

目前,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大致有这三种:

第一是“简笔画”教学法。这类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打印机复制出来的,所有人物画都是以大眼睛小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僵硬的造型,固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与创造性。

第二是“反复训练”教学法。这类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学生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至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但他们一旦离开了这些传统技法就无所适从。

第三是“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法。这类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培养儿童绘画的目的,主要方向是为了将来孩子报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课程内容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孩子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临摹成人的作品,灌输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不怎么理解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这些应试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丧失信心,虽然经过强化训练后有了功夫扎实的课堂基础,但所出的作品都是缺少灵气与创造性的,一旦离开了课堂训练的范围就再也无法创作。

纵观以上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并且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这其中没有任何创造力的培养,更没有拓展思维的过程,有的只是机械的模仿。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含任何自主性、创作性,就像“画匠”与“画家”的区别,画匠只是按部就班地模仿别人的作品,而画家则是在创造艺术。

僵硬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削弱孩子的天性,更是泯灭了孩子的创造性。虽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强行传授下“学会”了技能,但是我们看到的作品越来越成人化、公式化、表面化。这就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作用

著名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闻名的巨匠,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同时还研究自然科学,他是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一位真正的天才。当然,达芬奇只是一个偶然、一个特例,但是这其中绘画对他的影响极其重大。一般人以为,艺术不是科学。可是根据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单只是一种科学,他能够把看(美术)与想(科学)结合起来,而这种完美的结合,给人类带来的则是丰富的图像和睿见。因此,创新与绘画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人为地割裂两者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艺术。

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的个体特征,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采用发散式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思维能力的机会,并且适当地运用课外教材,训练学生扩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美术教学对创造力的培养十分有利。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通过儿童的美术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美术教学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美术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创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反应。兴趣也是创造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美术教学突破封闭的静态结构,小学生不喜欢一味地面对老师熟悉的面孔,聆听单一声音,老师空头说教,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直观性具体思维的要求。因此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位著名的文学家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层到本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凭空洞的说教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只有大胆实施兴趣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我爱金山农民画”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遥远,由于孩子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无法读懂这些画的内涵。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能够爱上金山农民画,何来兴趣。如若一味强硬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有些学生绝对能够模仿得非常漂亮,但那就失去了教学的宗旨和本意,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这时候的教师,就该是一个“导游”,向学生介绍农民画的由来,可以借助大量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带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视觉冲击,这是必须的。当学生领略了田园景色又大致了解了农民生活场景,这才对金山农民画有了初浅认识。出示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农民绘画特征:不采用透视、解剖等原理,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立体为平面,根据作者的想象任意构图,直率地表达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因而画面充满了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

强硬的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对农民画的兴趣,那么将我们的生活场景与农民的生活环境作个比较,也许会更有激发点:比如灶壁、家具、穿着等都有着很大的特色差异,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作深入研究、仔细品味,恍然悟出了一点意境,似乎也读懂了画中的一点含义。我不敢说这就是所谓的成功激发,但是我敢肯定此时的学生有了想要创作的欲望。

2.强调自我,激发灵感

我们都知道创造一幅优秀的作品,需要灵感。而想象与幻想则是导致迸发灵感的动因,也就是说,幻想和想象是绘画创造的前提。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儿童绘画的灵感,就得诱导、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无拘无束的幻想。

例如《捏太阳》一课,对于太阳的形状,学生的回答是“喜欢什么形状,就画什么形状!”颜色,表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现,学生在充分讨论制作方法后,带着很高的创作热情开始制作自己喜爱的太阳,并会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心情塑造出各种式样、各种颜色的太阳。这时候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与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又如:让学生画自己喜爱的玩具。一位小男孩将大熊猫的头画成蓝色的,旁边的孩子们看后偷偷地笑。借此时机,我将这位孩子的作业拿起来,向全班同学展示后说:“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大熊猫可爱吗?只要是我们喜欢的颜色都可以用到我们的作品中。”并对这位男孩能够大胆运用色彩来表现绘画对象的这一做法大加赞赏。最后我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颜色特别丰富,孩子们将天真烂漫的笑声融入了画中……这堂课也给我带来启发,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尤其需要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想象是对人头脑中原有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能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富于联想的,他们在深入的思考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创造的灵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因此,教学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想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珍爱童真,允许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作为教师应有的品质。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与创造后,不一定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孩子们的每件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童趣与天真,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也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与评价;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评价与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同时也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优化、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陶冶了情操,当然也就提高了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问题,以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采取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能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努力设计新鲜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新的起点和新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个不怕犯错误的虚拟世界,让他们随意去实验、去探索、去创新,学生所想到的,难以想到的,甚至从未想到的构思都可以在绘画创作中获得表现的机会,寻找从未迸发的灵感火花。通过绘画设计进行创作练习,丰富的积累与轻松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在设计时不断思考,大量的动脑筋活动产生出来的设计作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鼓励他们在设计创作中作进一步的尝试。不经意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维克多·罗恩菲德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赫尔曼·布克哈特著.儿童美术教学,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杜卫著.美育论,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

[4]丁宁著.美术鉴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