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美术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无声的冲动_高等学校个性化教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无声的冲动刘 寅美术,以字义上解释,美是“意”,术是“技”。由此,美术及其基础教育的内容由“叉”型向“树”型拓展。文华个性化特色教育也就在于此。

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无声的冲动_高等学校个性化教

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无声的冲动

刘 寅

美术,以字义上解释,美是“意”,术是“技”。“美”是通过“术”去传达的,“意”要靠“技”去体现,这恰好完整体现了它的视觉价值作用。而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施教者都把美术作为一种技艺,把美术教育的重心放在技能培养上。而事实上,美术作为艺术类型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传递着人类的思想与情感,负载传承着人类历史的民族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因此,在文华个性特色教育中,应提倡美术基础学习不仅仅只是技术的学习,而应当是一种审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其本位价值取向应该是相关学科交叉的辅助学习工具,而不是孤立割裂开来的横断学科。美术学科的精神,应该包括自由、和谐、创造和人道力量。学科的精神也是学科的个性,这取决于我们对美术教育本体意义的认识及其出发点。由此,美术及其基础教育的内容由“叉”型向“树”型拓展。美术教育范式的转变将伴随着视觉文化的拓展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元学科融合,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从象牙塔式的高雅走向学生大众生活,并走向自由自觉的审美体验。

一、教学现状:美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承担高等院校美术、建筑规划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已近10年,从中不难发现美术基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下许多大专院校包括文华学院,美术基础教育施教者更多是传授艺术技能性的操作,如怎样画、怎样设色、怎样描摹等技术性环节。不论针对有美术基础的艺术专业学生,还是零美术基础的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都一视同仁,教法一致。年复一年都只限于技术层面视觉步骤的传授,并没有真正使学生从绘画步骤观察方式中领略到审美思维意义。教师责任应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及培养其审美创造能力。美国的加德纳博士在《美国艺术的指导思想》一文中就中国与美国艺术教育的思想差异指出:“总的来说中国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础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相反,美国教育者开始就是刺激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力,而相信到以后基本技能需要时,他自己会掌握。”我相信,“术”是可以教出来的,而“意”(思想)是需要思维的感悟和文化的熏陶的。修其身不可死教也。相信有一定艺术感悟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反复练习和科学训练,是可以掌握其技术规律的。(www.guayunfan.com)

为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基础课程,只是为了教授他们一些涂色抹彩、打形的技巧,从而为其相关专业课服务吗?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光是绘画技能的培养,或者再加上美术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我一直在追问自己:美术基础教学真正目的的关键何在?只是为了画出正确形体和涂好看的颜色,还是一种审美思维方式上的开发和挖掘?我的回答是坚定的——如何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在平凡的事物中敏感地发现、捕捉事物的美的能力,教师应该使学生从绘画训练过程中感受这种思维方式,理解其背后生成的学理,更好地培养其思维的审美性、勾连性、发散性、创造性,同时也更好地为其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服务。文华个性化特色教育也就在于此。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荣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艺术教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照着石膏像、水果或风景的样子正确地画下来。’现代教育则完全不同,‘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灵中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

二、措施方法:学生在教学中感悟视觉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递

图1 美术基础是相关造型学科的基石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现实存在,与人类的进步历史紧密相关。文化使教育的任务在传递文化的线索中游走,并伴随着文化的更新而不断改进。在西方,“cul-ture”一词作名词是耕种、培植的意思。从教育学意义上讲,文化是教育者即栽培者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保留下来的文明。

“视觉文化”也就是“图像文化”或“符号文化”,它以图形、符号、装置、建筑、雕塑等形象的视觉语言来传达文化的内涵。视觉文化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而存在,它打破了原本以文本文化、文字文化、语言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出具有视觉意义的文化特征。美术基础处于视觉艺术各学科的基石位置(见图1)。从文化与美术的关系来看,美术基础属于艺术的一个分支,而艺术从属于文化,美术则是文化意义的载体。美术基础作为视觉艺术,是塑造审美文化的基石,主要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的。那么它传达的是什么呢?是审美文化,是对文化进行视觉化、艺术化,是艺术化了的文化。美术较好地运用了视觉的优势,对文化进行阐释与表达。

怎样在美术基础教学素描、色彩课程中去实现和拓展视觉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递呢?下面以两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我在这方面的思考和作为。

教学案例 从素描造型审美语言中感悟建筑学和艺术学

授课对象 2010级新生

专业 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

课程名称 素描

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 此课为新生素描第一节课,按常规讲法是谈素描基本理论原理和写生示范。素描理论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很枯燥的题目,我将题目转变成整合这三门学科的特点,并从审美文化上讲传递素描的人文精神,体现素描文化史中的人道力量,知识含量、趣味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效果反馈是很好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爱听此课的,且从中受益匪浅。

教学目的 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都与造型艺术有密切关系,而素描造型审美是一切造型美学的基础。怎样通过学习素描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为其本职专业创造性地服务?

以梁思成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说开,介绍关于碑顶设计三种方案的造型审美故事,证明一位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①艺术史;②美学;③艺术批评(鉴赏、审美);④科学和设计制作造型。

知识要点1 构图(构图→城市规划专业的合理布局联系)

结合素描作画时一张二度空间的白纸,强调合理构图布局思维的重要性,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构图布局问题。“经营位置”出自中国南朝理论家谢赫《六法论》。以此知识点延伸到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合理“经营位置”、“置陈布势”的重要理念。

知识要点2 构图写生主体物的位置:黄金分割点的区域

从二度空间的一张白纸中引申到电影、电视的一幕场景构图,联想到主要演员一般在黄金点的区域,配角在其他区域,由此类推我们作画时也是将主体物放在黄金分割的位置,平面设计也是如此。由此延伸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美学、哲学观点,希腊的雕塑、建筑都是按此法则进行的。

……

美术基础教育分为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我一直觉得,视觉人文教育要充分利用美术馆社会美术教育的功能。受聘为潜能导师以来,我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美术馆这个社会美术教育场所,带领学生观摩体会国际性学术展览,从艺术人文精神中熏陶和感化学生的心灵。2011年6月,“黑土大地——俄罗斯油画巡回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我带领指导的2010级艺术设计2班的同学们观摩(见图2、图3)。并从俄罗斯文化艺术史中讲解黄金时期的俄罗斯巡回派艺术,其后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发表在《长江日报》、《香港美术报》等报纸,从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方面拓展学生的艺术修养。

图2 文华学院2010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观摩俄罗斯油画巡回展合影

图3 文华学院2010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观摩俄罗斯油画巡回展

以上教学案例和观摩实践教学都取得了成功。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美术基础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传授,技术性操作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但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美术基础技巧训练是培养认识美术内部规律的技术性手段,研究形式审美规律。美术基础教学真正要义是美术基础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并从形式审美规律中拓展视觉文化,充分利用社会美术教育机构实践人文精神的传递,为学生其后的发展创造打下深厚的学养。大学四年培养出来不知道自己画素描是为了什么,审美学理不与设计思想相互勾连融合,熟练的电脑操作做出的设计图稿只是文字的堆砌、图片的拼凑,毫无主见和审美判断,这种没有灵魂的作品就是一堆废纸。不明白其中的美学要义,没有自信的审美判断,没有建树的艺术创作,这样的美术基础学习是很可悲的。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要培养学生思考的方法和创造性审美方式。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说到美术的精神价值时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我认为,美术基础暗藏着美术学科的根本属性,它的个性目标与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传递美术文化与教书育人相统一的社会活动。其个性指向有两个。其一,教育具有社会遗传机制,因此教育的“文化传递性”一定会体现在美术学科的基础要求之中,体现在各类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之中。美术教育虽然有着许多自身的特殊性,但也必须具备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其二,美术在传播文明的时候释放着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打造着自己视觉思维的学科特色,体现出本学科的性格特征。美术的特点是美术教育存在和形成的基本条件,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美术学科的教学取向。

三、转变与拓展:美术基础教学及教育范式的转变

如果把美术学科的精神比做一种“范式”(借用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来描述美术科学在20世纪形成的研究传统),这种学科的精神充满着人文的意味。“范式”是动态的、可变的,是一种预期的方向与目标。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两种美术教育取向: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前者从教育价值的角度出发,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追求教育学的一般功效,它的指向是人的审美趣味、道德感、智力、意志、创造力的培养;后者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由美术的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发展。当下,我们教师应将这两种不同趋向的美术教育加以概括或综合。美术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视觉艺术的概念和价值等范式得到了变革,也使得美术的范围在扩展,走向了视觉艺术的“大美术”方向。因此,美术基础教学及其教育的范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其内容和形式。

1.传统“叉”型美术及其教育

传统美术基础教育,即以素描、色彩、速写等造型艺术训练为目的的基础性练习,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各门类的艺术语言的基石。换句话说,它是一切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它是传统美术的核心得以延续与表达的实质体,主要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传达作品的信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最初的造型艺术是建筑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造型艺术由统一到分离,由建筑的统一分离出了绘画和雕塑,进而产生了工艺美术。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即造型艺术主要由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四大部分组成,呈现出“叉”型排列(见图4)。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代表了不同的美术基础及美术教育内容和特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这四大范畴。传统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对造型艺术,即常说的纯美术的一种文化传达,属于纯视觉艺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四大部分主要是美术欣赏内容,除了绘画还有实践课,而且仅以各学科的实践美术基础即造型艺术基本功的训练为主。美术基础学科没有很好地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打通,这无疑会出现美术教育的单一化倾向。

图4 传统“叉”型美术范式结构图

2.当代“树”型美术及其教育

“树”型美术范式将传统美术概念内涵进行了拓展。它包括以审美功能为主体的造型艺术(包括雕塑、绘画、摄影)和审美、实用结合为一体的实用艺术(包括建筑、园林、书法和实用工艺),组成了新的视觉艺术范畴,而每一门类下又有若干分支,整体形成了“树”型的结构图形(见图5)。在这“树”型结构中,视觉艺术渗透了视觉文化,包括了众多的文化知识和对生活的认识。“树”型的结构图形显示出美术教育的多元性。从“树”的根部来说,现代造型艺术的养分和根基来源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与协调,并随着这些养分的更新而使现代视觉艺术不断产生新的枝叶。事实上,视觉艺术的新门类已经伴随着传统造型艺术种类悄然进入美术课堂中。美术教育不再是所谓的高雅艺术的独角戏,而是将社会

图5 当代“树”型美术范式结构图

文化和学生生活结合而创造的大舞台。美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审美理想,而是将审美教育视为美术教育的手段,并在美术基础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其目的是引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向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现和创造。

从“叉”型走向“树”型,是从单一走向多元,美术教育从“fine art”走向“fine art and design”。美术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纯艺术单向度的学习,而是增加了多元化的现代实用美术。多元化的实用美术增加了多样的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也学习背景文化知识。社会文化系统的演化必将导致教育的文化系统演化。单一的纯美术的学习和认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更多的是要求在学习美术的活动中对多元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等文化特质。将众多的科学与文化引入课堂,无疑将促使美术课向综合艺术课方向迈进。

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为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所确证,美术教育研究也应转向学生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活体验。美术教育只有通过对视觉文化与艺术的理解和体验,才能使学生揭示自我认识、自我理解以及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是一个开放体系,发展永无止境。视觉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冲击与改造,已使得文化通过视觉的方式渗透到美术教育中。视觉文化是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作为文化发展的视觉形式,它将艺术的审美原则与生活各个领域有效地结合,组成美术教育的新内容,变生活艺术化为艺术化生活。教育最终是文化的教育,艺术的教育也最终是文化的教育。美术教育必须符合文化的内涵,运用美术的方式和手段而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作者系文华学院城市建设工程学部教师)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J].文学评论,2003(6):45.

[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甘华鸣,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杨建滨.美术学科教学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黄壬来.艺术与人文教育[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

[6]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杨建滨.美术教育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8]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论文集[C].九龙:香港美术教育协会,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