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傩的由来是什么?

傩的由来是什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傩是一种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的读音也是nuó,其含义是驱逐疫鬼。这种以“傩”代“”的现象,在训诂学上称为古音通假,即借用一个与“”音同而义异的“傩”而代表驱逐疫鬼。有意思的是,当这种神秘的傩文化现象由中国大陆传播到日本、朝鲜后,其中由参与者所发出的“傩傩”之声也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建立傩戏学已具备可能比任何国家都充
傩的含义_中国傩文化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诗经》

傩是一种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它的由来可说是天长日久,而它的存在则可说是至今未衰。作为一种文化,傩的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但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傩”字的命名及其演变说起。

说文解字

傩舞

傩神

傩仪

湖南新化傩仪

《还都猖大愿》

那么,今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理解和说明“傩”的呢?自从当代民俗学调查重新发掘出大量与“傩”有关的实证物象之后,学术界围绕着“傩”的含义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概括起来,如今大体分为三种观点:

(一)傩祭(傩仪)说

此种观点认为“傩”是一种祭祀活动,与雩(yú)祭、腊祭相并列,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文化中的三大祭祀礼仪。这种祭祀礼仪同古老的巫术有关,受到从宫廷到民间的普遍重视,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流传演变。刘锡诚认为:“傩是古代流行在中原地区的一种祭祀,其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禳(ráng)灾,保佑平安。就其形式和功能而言,傩是祛邪巫术的一种。”(刘锡诚《傩祭与艺术》)郭净认为:“傩仪发源于中原,商周时代由原始宗教变为宫廷巫术;两汉时经过细致的加工,遂与封禅、郊祀等共同构成了维护中央集权体制的巫术礼仪制度;两宋时受到新兴人文文化的冲击,逐渐退出中原而流布于长江以南,与荆楚巫术传统及道教相融合;至明清时又深入云贵高原,在封闭落后的穷乡僻壤找到了生息之地,其影响至今不绝。”(郭净《试论傩仪的历史演变》)

(二)傩戏说

傩戏

此种观点主要从戏剧学的角度,把傩视为一种扮演活动,力图刷新中国戏剧的发生年限,重新改写有关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功能及其审美特征诸方面的重要内容,并主张建立一个新兴的研究学科——傩戏学。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傩与戏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祭仪,傩本身就已具有表演性质,或称为“祭仪性表演”,而作为一种表演,傩同时又兼有祭祀的功能,二者互补存在,从“傩戏”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在祭祀心态笼罩下的审美观赏活动。”(余秋雨《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美学特征初探》)可见“傩和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着不同一般的密切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把傩放在视野之外而编写的戏剧史,必然会对若干问题难以理清头绪和作出合理说明。”(陈多《古傩略考》)当然,也有人直接了当地指出过傩就是戏,“大傩与角抵,为最古的两种戏剧形式。”(常任秋《关于我国音乐、舞蹈与戏剧起源的一些考察》)而这一说法显然来自宋时朱熹与苏轼等人的理解。朱熹曾说:“傩虽古礼,而近于戏。”苏轼则谈道:“八蜡、三代之戏,礼也,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在这种看法的支持下,“傩戏说”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建立傩戏学已具备可能比任何国家都充分和优越的条件。由于傩和傩戏涉及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以及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等,因而傩戏学应当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

(三)傩文化说

较早提出“傩文化”说的学者指出,傩是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它的原始形态是傩祭,后来逐渐演化出表演性质的傩戏。傩文化与萨满文化相并立,同为中国巫文化传统的南北两大分支,分别为中国汉藏语系各民族和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普遍接受和传承。目前,萨满文化已引起中外学者的瞩目,许多专著已问世,但傩文化的研究至今还不够充分。由于傩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整体,所以“除傩戏学研究之外,扩大一些,似乎还应创立傩学或傩文化学研究”(陶立《傩文化刍议》)。从发展的眼光看,把傩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来加以认识和研究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有关傩文化的著述也日益增多,不少学者已将目光转向了傩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傩与礼的文化学比较,以及傩文化同特定的生命信仰关系等。

“傩文化”说,不仅涵盖了“傩祭”、“傩戏”等较为有限的提法,并且还包括了以往史料中所存留的古人对傩的记载与描述,增进了今人从文化学角度对傩的诠释与评估。

清朝宫廷萨满祭祀

因为文化并不是人类的单向产物,而是人类同其所身处的外部时空双向作用的结果,即一方面人作用于自然,另一方面自然亦作用于人类,正是在这彼此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这一过程用中国古代的话来说,便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结果是人与天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西方哲学的话语来说,又称为“人化自然”或“自然人化”。文化便是这种双向过程的显现、证明、产物、结果。特定的人们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了特定的文化,并通过这种特定的文化同四周的世界(天、自然、社会)保持某种特定的联系和特定的平衡。正因如此,由于所处时空的不同,文化总是各自相异的,并且还随着互动双方(天——人)的不断改变而改变。

其次,每一种能够被称之为“文化”的现象,总是包括着其自身由文化内核到文化外象的一个有序整体,并具有时空方面的相对稳定性。其中文化内核是关键,通过它才外显出一系列相关的表层事象。表层事象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年代里显现为千姿百态,甚至彼此完全不同,但内核部分则通常是彼此一致,万变不离其宗,否则就不再成为某一特定的文化了。

以上是我们对“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三层规定(即双向性、整体性和稳定性)所做出的阐释。由此推之,傩作为一种文化,同样包括了这样三层意思:

萨满服饰

1.天人合一的双向性

傩作为一种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世俗活动,首先来自外在特定时空中的人们对于自己周围世界中众多超人现象即鬼神世界的某种神秘感知,并由此生发出对这些鬼神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反应。一句话,没有对鬼神的感知就不会有请神逐鬼的傩文化。

2.请神逐鬼的完整性

在傩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逐除活动中,十分清楚地包括了对从天到人、从神到鬼、从请(敬)到逐(畏)等若干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区分与排列。也只有在这些区分与排列中,所谓的傩祭和傩戏等派生现象才找到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换句话说,在傩这一完整的文化现象中,祭祀与表演都服从于一个更大的完整结构,只有把握了这一完整结构才可能理解具体显现的诸种要素,如傩祭、傩戏、傩舞以及傩面具、傩神话等等。

3.鬼神信仰的稳定性

傩文化也包括自己的文化内核和文化外象两大部分。其文化内核即在特定的天人合一过程中产生了鬼神信仰,正是这一信仰支撑了傩文化的存在及发展。其余的所有外在行为和外在事象都只是鬼神信仰这一特定文化内核的外显而已。在从古到今的傩文化现象中,尽管表层的外象不断发生变异,并且在中国总体文化的空间分布中各不相同,但在鬼神信仰即对身处的周围世界里众多超人存在的感知及其反应可说是彼此相同,恒常未变。只因存在着鬼神信仰才会出现请神逐鬼的祭祀或扮演。如若鬼神信仰消失,后者便不会存在,傩文化也就不再成其为一种文化了。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便可对“傩文化”作出一个大致的界定了。所谓傩文化,是指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其外在显象并以祈福免灾、沟通人——神(人——天)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系统。这系统自远古便已产生并流传至今其生命力非常强大。今天对这一文化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理解中国整体文化的内在构成,并重新评价我们人类同自然、同万物、同宇宙的基本关系。

藏族傩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